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封大江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着重分析了本节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内容分三部分: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介绍了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

二、说学生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经过上一节对空气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

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学突破:

1、通过设问、思考、讨论、实验、思辨等进行深入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大环节,三个有趣的环环相扣的实验,层层推进,完成学习目标。做要消耗一部分空气的实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观察与验证燃烧要用去一部分气体时,教师设问:罩上玻璃杯后烛火慢慢熄灭,是不是因为玻璃杯里的空气用完了?提出这些思考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展开探讨和思考,发现蜡烛燃烧时只用去了空气的一小部分。

2、通过归纳概括发现规律:通过实验探索,学生已从直观上观察到燃烧用去了一部分气体,使水进入瓶子占据了一小部分空间。但还要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实验,研究空气中

所含的成分。接着进行下一个实验,验证瓶内剩下的气体是否能支持燃烧?其操作过程是:一生拧开瓶盖,一生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瓶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杯内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接着进行归纳进一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最后通过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教法以问题---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

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教师准备:集气瓶(玻璃瓶)、水槽、培养皿

学生准备:两根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烧杯、打火机(或火柴)【另外我还做了精心的的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想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疑激趣,引入新课

我将采用提出生活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

1、教师出示两根同样长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把两根蜡烛同时都点燃,这两根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怎样呢?

生1:一样长

生2:不可能是完全一样,但相差不会太多。

2.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同时把小杯子和大杯子分别罩在燃烧着的两根蜡烛上,又会怎样呢?【以上其实是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分成两步来提,主要是考虑问题的梯度,给学生留足充足的思考空间】

3、学生分小组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的依据。【做好实验】

猜测情况预设:

生1:小杯里的先熄灭,因为小杯子里空气少,大杯子里空气多。

生2:两个杯子里的蜡烛同时熄灭,因为它们都有空间。【此处应注意引导学生有依据

的猜测】

4、分组实验验证猜测,汇报实验结果;小杯子里的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强调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5、思考:为什么同样长的蜡烛,小杯子里的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

生1: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长。

生2: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

(教师板书:空气多燃烧时间长,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6、、教师小结: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空中,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直到蜡烛全部燃完。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那就是说,物质燃烧必须有空气,空气能支持燃烧。【在这里我的总结不是学生结论的总和,我注意把学生的结论提升深化,归结到有指向性的一点上,也就是:物质燃烧必须有空气,空气能支持燃烧。很多学生会考虑到空用了多少,用完了没有的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转入下一个探究环节。表面看与研究空气的成分不大相干,其实空气的第一种成分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空气支持燃烧,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1)提出问题: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生1: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了。

生2:还有空气,但是变少了。

讲述:有的同学认为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了。有的同学认为还有空气。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为了弄清哪些猜测是对的,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好吗?【根据空气的特点,设计了有技巧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教师讲解、示范实验;

①分别将两根粘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到装有红水的培养皿中,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②将两个带盖去底的塑料瓶垂直地罩在蜡烛上,到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大家动手做做看。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生1:蜡烛慢慢熄灭,瓶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且高的不多。

生2: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没有水进入。

(5)提出问题:大家观测到这些现象后,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估计学生的问题不会很复杂】

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

生1:塑料瓶内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生2:水为什么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

生3:没点燃蜡烛的瓶内水为什么没有上升?

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些问题?

生1: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

生2:蜡烛燃烧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水就涌进去占据了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