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类型构成与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藏式建筑简介》课件

《藏式建筑简介》课件
《藏式建筑简介》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藏式建筑概述 • 藏式建筑的建筑风格 • 藏式建筑的典型结构 • 藏式建筑的宗教文化体现 • 藏式建筑的现代发展与传承 • 藏式建筑案例赏析
01
藏式建筑概述
藏式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藏式建筑的地理分布与文化背景
总结词:文化背景
详细描述:藏式建筑的文化背景与藏族文化 紧密相关。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 文化的民族,其传统信仰、艺术、音乐、文 学等方面都对藏式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藏族传统信仰中的佛教思想对建筑的 布局、装饰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01
藏式建筑的建筑风 格
屋顶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采 用瓦当、滴水等构件进行美化 ,使屋顶成为藏式建筑的标志 性元素。
地基与排水系统
地基是藏式建筑的基础,采用石 材或土坯建造,要求坚实、平整
、防潮。
排水系统也是藏式建筑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 ,将雨水引至室外,防止积水对
建筑造成损害。
地基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 了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点, 体现了藏式建筑的实用性和适应
寺院建筑的特色与布局
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布局。
寺院通常采用石木结构,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 整体。
寺院布局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僧舍、经堂等附属建筑,形成严谨的建筑 群落。
宗教建筑装饰与符号意义
01
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是 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
02
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将传统藏式建筑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 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

民族特色建筑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民族特色建筑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民族特色建筑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和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民族特色建筑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下面将从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建筑和地域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西南地区的藏式建筑和藏族文化传承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重要部分,这里的藏式建筑和藏族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藏式建筑以拉萨布达拉宫为代表,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敬奉的圣地,它所体现的宏伟和壮丽彰显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崇拜。

藏式建筑的特点是坚固耐用、高大宏伟、充满宗教气息。

建筑多采用木石结合的构造形式,利用石头建造墙体,木材用于横梁和屋顶,使建筑更加稳固。

同时,建筑外观使用独特的藏式风格装饰,如红黄色的外墙涂料、白色石头装饰,以及具有藏族特色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装饰不仅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更是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涵。

藏式建筑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藏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藏族人民倡导崇尚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建筑中有所体现。

同时,藏族人民对宗教和信仰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中。

藏式建筑的保留和传承,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递。

二、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和地域文化传承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传承也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多呈现砖木结构,用砖石建造墙体,利用木材搭建横梁和屋顶。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保暖性,非常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受到了满族和朝鲜族等民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满族建筑以长白山的长春堡、锦州的小五台等为代表,它们的建筑风格追求简洁大方,墙壁常用红色砖石装饰,屋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满族人民也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精心的装饰,如在门楣、墙角等位置雕刻门神、花卉图案,体现了满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藏式建筑简介》课件

《藏式建筑简介》课件

藏式建筑的类型
庙宇
藏式建筑中最著名的 类型之一是庙宇,它 们是宗教信仰和文化 传承的象征。
住宅
许多藏式建筑是居住 用途,反映了藏族人 民以及周边民族的生 活方式和居住习惯。
塔楼
藏式建筑中的塔楼常 用于宗教仪式和信仰 活动,塔楼的造型高 大、庄严,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
桥梁
藏式建筑中的桥梁集 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 于一体,为人们提供 了穿越山川河流的便 捷通道。
藏式建筑的构造

1 榫卯结构
2 砖木结构
藏式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 通过木材之间的相互咬合 使建筑更加坚固稳定。
一些寺庙和豪华住宅采用 砖木结构,砖石作为主要 的建筑材料,增加了建筑 的质感和精致度。
3 石木结构
在高山地区,一些藏式建 筑以石头和木材的结合形 成石木结构,以应对气候 和地理环境的挑战。
藏式建筑的特点
1 多采用石木结合建造
藏式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使用石头和木材结合的建筑材料,使建筑更加坚固且富有 质感。
2 独特的屋脊设计
藏式建筑屋顶独特的屋脊设计常常是这些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它们以色彩鲜明 和独特的图案装饰着。
3 色彩鲜艳、图案多样
藏式建筑外墙常常涂抹着鲜艳的颜色,同时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形成了独特 的视觉魅力。
藏式建筑的装饰
1 雕刻
藏式建筑常常采用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装饰,这些雕刻细致入微,反映了当地文化和宗教 的特色。
2 彩绘
室内外的墙壁、屋顶常常用彩绘进行装饰,千姿百态的彩绘图案为建筑增添了生机和美 感。
3 排雀群瓦
在藏式建筑的屋顶上,常常使用排列整齐的雀群瓦进行美丽的装饰,增加了建筑的风采 和独特性。
《藏式建筑简介》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川西指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

广义的川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峡山之间,中部的眠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千米。

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

传统的川西民居就是诞生于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

川西民居,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从民居建筑采用的材质和样式来看,川西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穿斗”结构(又叫“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自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体现了川西民居建筑就地取材、自然生态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些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的木制构件均可以循环使用。

川西建筑的墙体无定规,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还有四川特有的竹编夹泥墙(先用竹片编织,现敷上泥巴,既透气,又吸潮,新津观音寺著名的明代壁画就是画在这样的竹编夹泥墙上,让壁画修复专家们瞠目结舌,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选择众多,以经济、廉价、易得的材料为主。

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或者夯土原本的黄色,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

川西建筑的屋顶均为两面坡式,覆以小青瓦,采用的是“冷摊瓦”工艺,即在房顶仅用一厘米左右厚的小青瓦,不设木望板,不加黏合料,以“一搭三”的方法,散铺在瓦桷子上。

冷摊瓦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而且透气性良好,对冬天保暖、夏天防暑以及房屋内外的气流交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康巴西藏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

康巴西藏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康巴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康巴名片”。

康巴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建筑结构,而且建筑布局也呈多样性,平面及空间布局富有变化,层次感十分强烈。

由于甘孜州处于汉藏交界的过渡地带,在藏式建筑中,也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从而使康巴民居具有兼容的多样性。

在建筑物的装饰和内部陈设中,则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康巴民居建筑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康巴民居的分类从建筑结构来看,大致有石木、泥木、木、混合、纺织等5种类型。

石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为木结构,外围护结构用天然石块和粘土作材料,砌筑而成。

这种结构的建筑在甘孜州极为普遍,尤以丹巴、康定折多山以西、雅江、稻城等地最具有特色。

泥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与石木结构建筑基本相同,外围护结构是用天然粘土为材料,架以模板,夯筑而成。

这种结构的建筑,以乡城、巴塘、甘孜等地较为常见,木结构建筑,是以半圆木迭架而成的箱形建筑体,藏语称为“崩康”,即建筑学上的井干式建筑。

其基本造型为: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横梁外,其余维护结构均系将圆木对剖,横向平置、圆弧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角交接处做成凹行榫,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的层高高度为止。

半圆木上下之间作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

这种建筑物的木壁厚实,可以达到保暖的目的,而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美感性强,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09建筑 陈国超
前言
藏族建筑在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 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 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 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 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历史沿革
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
藏族建筑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皱形时期、发展时期、 转型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史,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一是史 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二是吐蕃王朝 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 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 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 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 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 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 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 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体现在建筑自身的 形制的发展变异。
藏族建筑皱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 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它却代表了当时 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 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粘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 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多次使用。 在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中体现了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 冲突平凡等特点。
二、形式多样
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丰富。虽然藏式传统建 筑在结构形式、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共性,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每一栋建筑,又富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从空 间上划分,有依山建筑、平川建筑等;从结构形式划分,有土木结构、 石木结构等;从建筑类型划分,有一层平房、多层楼房等;从屋面形 式划分,有平顶房屋、坡面房屋等;从平面形式划分,有矩形、圆形 和不规则多边形等。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西藏 七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如民居,拉 萨有石墙围成的碉房,林芝有圆木做墙的木屋,昌都有实木筑起的土 楼,那曲有生土夯垒的平房。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部分。窗的大小和 窗在墙面的位置,主要根据房间的功能而定。居室的窗比较大,而附 属用房的窗就比较小,而且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建筑立面上 窗的大小和排列的高低所具有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突出表现了藏式 传统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藏族民族建筑——碉房摘要: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化形态⼀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候条件和⽣产⽅式的不同⽽表现出较⼤的差异。

据考证,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的⽔平。

在其后⼏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

因此,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蕴含的⽂化特点都具有巨⼤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藏民居碉房建筑特点结构藏族民居极具特⾊,藏南⾕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构建筑各有特⾊。

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法,较好地解决了⽓候、地理等⾃然环境不利因素对⽣产、⽣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同时,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

在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典型的藏族民居⽤⼟⽯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院内,如同进了迷宫。

⽽⼭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们可以很⽅便地进⼊户外活动。

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如散步、娱乐等等。

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都⽐其它地⽅⾼出许多,这些⾼⾓会挂满五彩经幡。

重⼤节⽇或家中有⽐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1.碉房的形式特点碉房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上⼩,建筑平⾯都较为简洁,⼀般多⽅形平⾯,也有曲尺形的平⾯。

因青藏⾼原⼭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将会增加施⼯上的困难,故⼀般建筑平⾯上地⾯积较⼩,⽽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原的⽇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银⾊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在西藏,⼈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2⽶的⾯积,碉房平⾯、整体形状都是⽅的。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生活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人来自的地方都有不同,区域性的不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在建筑居住形式上都会有不同,针对少数民族中的藏族看,他们的建筑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特色呢?藏族建筑上的风格有哪些特点呢?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关于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吧!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上的藏区,藏族人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住宅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宗教信仰的中心。

藏族民居主要分为土木结构的宗教建筑、蒙古包和藏式家庭住宅。

首先来说说宗教建筑。

在藏族地区,寺庙是藏族人民信仰的核心,也是宗教活动和学习的地方。

寺庙建筑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大部分寺庙是采用土木结构建造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土石,寺庙的屋顶多是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

在建筑结构上,寺庙通常由几个殿堂组成,每个殿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供奉佛像的殿堂、经堂、念珠堂等。

寺庙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壁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被广泛运用,以表达藏民对佛教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其次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藏族牧民的传统住宅,采用圆顶和柔韧的材料建造,以适应严寒的气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羊毛毡和木材。

羊毛毡具有保温性能,能够在冬季保持居民的温暖。

蒙古包内部通常划分为不同区域,一面是居住的区域,另一面是牲畜的区域。

藏族牧民依靠牧畜为生,蒙古包不仅是他们的住所,也是他们牲畜的庇护所。

最后是藏式家庭住宅。

藏式家庭住宅是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它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使用石灰和泥土抹灰以保温和美化,屋顶覆盖着木瓦或石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藏式家庭住宅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住宅内通常设有供奉佛像的神龛,居民在此进行祭拜和念经。

住宅内部一般分为厨房、起居室和卧室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且装饰风格鲜明,壁画、挂毯等藏族传统艺术瑰宝常常被用来装点家居环境。

总的来说,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无论是宗教建筑、蒙古包还是藏式家庭住宅,它们都承载着藏族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这些民居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藏族文化和宗教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出藏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视和执着。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中国民居-藏族碉房
建筑色彩
外墙以白色为主(即在粗加工的毛石墙或土墙上涂一层白色浆,不用刷子,人直接在屋顶顺墙 浇淋涂料) ,风格粗犷豪放。 一般民居在外墙上沿涂两条宽5cm红黑色带,绕墙一周,非常醒目。白红黑是藏族民居的主要 色彩,象征天、地、人.
总体特征与形态
多建成两到三层的楼房形式,富商甚至建到五层,所以也称碉楼。 平面大多以柱网为单元进行组合,构成方形居室,一般是外部为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 低,错开的房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浑厚造型。
气候条件
藏族的气候条件是日照多,辐射强,大风多,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决定了民居建筑特定的形式,表现为:坚固、安全、防寒的碉房。
分类
分为贵族家院、政府公房、商人与一般民居的私房等几种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贵族家院 豪华、宏伟,房间主次分明。先有一座三四层的回字形平面主楼,楼前再建二层院廊。 主楼底层多作为仓库和杂物房,二层为管家住房、厨房、食物储藏室等,三层为主人住房与大 厅,四层设经堂和较高级住房(留宿顾客时用)。 房屋都以石墙为主,土柸石墙,房屋质量较好。
底层室内有很多柱子,形成多个方格,在木柱间装置木板后与牲畜相隔,可以堆放草料。
要上二楼的起居室和待客厅必须经过牲畜圈,上楼的楼梯设在中间略靠大门的位置,牲畜气味 会窜上二楼,但牲畜对人们生活非常重要,所以为保证牲畜冷暖和安全,只有人、畜共处一室。
平房形式平面布置呈“凹”字形或“L”形,房子中央设大开间,做全家活动的重要场所。在 一侧设厨房或卧室等房间。另外在离住房稍远处设牲畜圈、厕所、杂物房等。房子的外围建有 院墙,住房与牲畜等用房都在院墙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生活空间。
第十九讲 藏族碉房、窑洞民居
1、藏族碉房 分布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 贝和甘孜。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雕房(是一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 浇捣,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阿坝藏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色尔古藏寨是一个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地方。

在这个古老的聚落中,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研究这些建筑对于了解藏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色尔古藏寨位于阿坝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寨内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石木结构,建筑整体呈现出藏族传统建筑的风格。

这些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外墙以石块围绕。

屋顶则采用独特的藏式风格,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屋顶往往搭有一些飞檐。

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以住宅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坝房”和“堆房”。

坝房是一种集中式住宅,由几个房间围绕一个中心庭院而成。

坝房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厨房和厕所,上层为卧室和客厅。

堆房则是一种分散式住宅,由若干房间独立而成。

堆房一般为一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庭院面积较小。

不同的住宅类型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

除了住宅建筑,色尔古藏寨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寺庙、祠堂、学堂等。

其中寺庙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寺庙建筑主要采用石木结构,屋顶采用黄金顶,富丽堂皇。

寺庙内部通常设有雕刻精美的佛像和各种佛教文化艺术。

在色尔古藏寨的建筑中,除了独特的形式和结构,还存在着丰富的装饰和细节。

这些装饰和细节以色彩鲜明、图案精美和线条流畅为特点,反映了藏族传统艺术的特点。

建筑外墙和屋顶上常常绘有各种吉祥的图案,如鸟、花、树等。

门窗则以雕刻和彩绘为主,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祝福的愿望。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是阿坝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这些建筑有助于了解藏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古老的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文化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遗产价值,是民族建筑研究的理想对象和 重要标本。
1 川西藏区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 特点
1.1 川西藏区的地理范畴
从现代中国最新的行政区划来看,川西 藏区位于四川省西部的高原山区,包括甘孜 藏族自治州全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 部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幅原面积 约25hm2,藏族人口约120万。这一地理范 畴,公元6~7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央王朝与 地方民族之间行政管辖的重迭地带,先后有 附国、羁糜州、宣慰司、土司制度、流官制 度等行政管辖形式,1939年~1955年,曾属 当时的西康省管辖,在14个世纪的历史过
·民居与村寨聚落; ·帐蓬与帐蓬聚落; ·土司官寨与守备衙门; ·高碉与碉群; ·佛教寺庙; ·经堂; ·印经院; ·帐蓬经堂; ·佛塔与塔林; ·嘛呢墙与嘛呢城; ·风马旗阵与经幡“塔”; ·水碾磨房; ·畜棚与牧场; ·桥梁(索桥、木构伸臂桥); ·商号店铺; ·客栈锅庄。
2.2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类型划分
世界上任何地区建筑的形成,都与所在 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相关。不同地域 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必然塑造出不同特色的 地区建筑。不同的地区建筑的形态与风格的 差异,较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一个地区建 筑的类型及其构成特点却往往容易被忽略, 而这恰恰是深入研究该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 基础。在地球上成千上万不同层级的地域文 化圈中,其建筑类型因自然条件、文化影响 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出诸多的不同。 四川西部藏族聚居区,因其处于中国三阶地 形中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过渡地带的高山峡 谷区,同时又纵跨横断山系民族大走廊[1]的 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要区域,不但地理区 位与地域环境非常独特,而且社会历史与民 族文化的背景十分深厚。这一区域的藏族传 统建筑遗存众多,类型特殊,具有珍贵的文
2
3
4
5
6
8
9
10
图2 川西藏区的雪山和森林 图3 川西藏区的草原牧场 图4 藏羌融合的高原民居 图5 川西藏区的佛教经堂
图6 川西藏区特有的高碉 图8 小溪边的水碾磨坊 图9 逐水草而居的帐篷聚落 图10 壤塘县措尔机寺
图7 川西藏区建筑类型构成框架图
拔均在5500~7500m以上。由于岷江、大渡 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河流的深度切割,所 以区内地貌多是高山深谷,气候与植被明显 呈垂直分布变化。从亚热带到温带、寒带的 气候和植被可以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海拔高程 同时存在,所以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珍稀 动植物如大熊猫、白唇鹿、藏马鸡、云豹和 栱桐、高山杜鹃、冷杉、雪莲等多有栖息生 长。同自然界的任何边缘空间和过渡地带一
川西藏区亦受宗教传播的深厚影响。 除早期的苯教外,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宁 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和格鲁派 均广为流传并建有众多佛教寺庙(图5)。
08/2011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37
11
12
13
14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壤塘县棒托寺 石渠县巴格玛尼石经墙 石渠县松格玛尼石经城 高原上的风马旗阵
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类型构成与文化遗产特征
The Architectural Type Composi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ibet Area of West Sichuan
上述自然类型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与
其他地区传统建筑类型多有不同。究其生 产、生活、精神属性和本质特点,可以归纳 划分为居住类、生产类、行政类、宗教类、 军事类、交通类、商业类7个基本类型。在 此基础上进而可以得出其类型的构成框架 (图7)。
2.3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类型的构成 特点
根据上文得出的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 类型的构成框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其构成 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构成框架可以看 出,我们所列的建筑类型包含了地面建筑、 地面构筑物和建筑景观等三大类别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地区传统建筑类型的全 部,比如它们不包括石窟寺和摩岩石刻,也 不包括古墓葬和古遗址,但就其对川西藏区 传统民族建筑的客观情况而言,这三大类别 的内容已覆盖了这一地区的所有主要类型, 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样,川西藏区也充满了大自然的雄奇壮丽 和多彩多姿。雪山、草原、湖泊、河谷的 物产资源和四时风光,为藏族文化的滋养 传承提供了绝妙的地域环境与广大的生存 空间(图2~3)。
1.3 川西藏区的文化特点
川西藏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不但有突出的地域特色,还有浓重 的民族文化交融色彩和深厚的宗教文化传 播影响。
Abstract The two cantons in Sichuan Province, Ganzi and Aba, are the intensive areas where Tibetans settled. From the 7th century, the two cantons shaped relative stable Tibetan cultural circle with obvious nationality fus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ial architecture patterns and structure culture there are based on thousands of national culture deposit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thesis,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architecture typ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luxuriant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and brilliant casestudy. Key words Tibet Area in West Sichuan, Architecture typology,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著名的壤塘棒托寺、措尔机寺、甘孜白利 寺、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康定塔公寺等为 其突出代表。
此外遍布区内的佛塔、嘛呢堆和风马 旗,无一不昭示着藏传佛教的存在与影响, 无一不传达着佛教文化的重要信息。
2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类型与构
成特点
2.1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自然类型
建筑类型是研究地区建筑的基础。任何 地区的传统建筑类型都与其地区历史背景、 生产发展水平、传统社会形态、民族文化特 征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基于高原山区的 地域环境、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佛教传播 的漫长过程,川西藏区的传统民族建筑必然 形成对高原山区的因应性(包括对地形、气 候),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对藏传佛教的 尊崇性。其建筑类型必然和这一区域的生 产、生活、信仰、崇拜相对应,顺理成章地 形成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类型。根据 笔者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 阅 分析,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大致有以下 一些自然类型:
(1)高原山地型的地域文化特色 川西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原山地 的地形地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和蓝 天白云构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这种 环境孕育了高原的牧业、农业,影响和制约 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具有高原山地特色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 和建筑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 信仰等非物质文化。 川西藏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证明了 “环境塑造万物,环境塑造文化”这一客 观规律。这里景色壮丽、环境天然;人们 生性豪放、性格率直;无论男女老少,自 幼能歌善舞;传统民族艺术至今传承不 息。川西藏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典 型的高原山地文化。 (2)浓重的民族文化交融色彩 如前所述,川西藏区纵跨横断山系民族 大走廊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要区域,而这 一区域曾拥有3000年以上的民族迁徙、交 流、融合的深厚背景。至公元7世纪松赞干 布统一的吐蕃崛起,大量的藏族人东移进入 走廊各段地区,使得走廊原有的氐羌族系部
程中,总体上是中央政权支配下的地方行政 管理体制。虽然在制度文化层面汉族影响明 显,但在其它文化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建筑文化等许多方面仍保持着浓 郁和深厚的藏民族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川西”已不是 1955年西康省与四川省合并之前的成都平 原“老川西”,而是现在四川西部高原山区 的大川西。其范围基本上就是历史上所谓的 “康区”的主要区域(图1)。
1.2 川西藏区的地域环境
川西藏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青藏高原 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仍属高原 山区。海拔一般在3000~4000m之间,部分 河谷地区又低达约1500~1800m。区内著名 的贡嘎山、雀儿山、四姑娘山、雪宝顶等海
136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8/2011
(3)深厚的宗教文化传播影响
藏族地区自古有原始宗教苯教(又称苯 波教),其特点是对天、地、地下三界中 诸神的泛神崇拜。提倡安鬼神、兴人宅,重 于占卜、禳解、驱魔等法事[3]。苯教的创立 推动了早期藏地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 公元7世纪佛教由印度和中原进入西藏,随 即也传到了川西藏区。在经过与苯教的剧烈 冲突和长期斗争后,终于立定了脚跟,成了 中国藏区的主要宗教。而原有的苯教为了继 续生存,也一度“佛教化”,试图引经据典 “化佛为苯”。在漫长的“佛苯争融”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国藏传佛 教。藏传佛教在佛教原有的基础上一定程度 融合与吸收了苯教与当地其他民间信仰的精 神元素和文化成份,所以能在藏地广为流传 并日益深入人心,使礼佛、转经成为藏族民 众的主要精神生活。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类型的构成有以 下四大特点:
(1)类型构成不够完全 此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直处于地方 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行政管辖的重迭地带。 历史上部族众多,各不相率,政治、经济相 对落后,一直未出现割据性的地方政权,未 形成相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没有体 现最高王权的宫殿建筑、园林和卫藏地区的 宗堡建筑,其类型构成较为简朴、自然,有 原始、粗犷之感,整体发育不够完全。 (2)自然类型原真性明显 川西藏区拥有许多天然牧场和美丽的草 原,十分利于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历史悠 久,规模巨大,历来为该区的主要产业之 一。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川西 藏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的可移动房屋和村 寨,这就是帐蓬与帐蓬聚落(图9)。这种 最贴近自然的古老的建筑类型,不但是藏区 人民生产生活所需,而且还展示了人类原始 居住文化的漫长源流,是人类建筑的一种胚 胎。可以令现代人绝对惊奇的是,在甘孜州 石渠县海拔4000m的高原上,现在还生息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