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区历史情况简介(陈蜀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地区历史情况简介(陈蜀奎)

一、自然环境:

我区地处横断山脉北段,四川盆地西缘。境内有邛崃、夹金、相岭等山。均成南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切割很深。最低处河谷约海拔500多公尺。最高的山峰则在5000公尺以上。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有青衣江与大渡河,均属岷江支流。

气候大体以大相岭为界:南暖北凉,南干北湿。相岭以北的青衣江中游雨量特多。雅安有雨城之称,日照特少。“蒙顶茶”闻名于世,与此特异气候有关。相岭以南的河谷去则温度高、雨量少,冬季多风。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上山脉的南北走向和垂直变化显著,并由于第四纪冰期对这里没有强烈的影响,因此生物品类古老而复杂,与猿人同期存在的熊猫,现在仍在本区生存,并称为“活化石”,其他与猿人同在的剑齿象、云南马、句獏等化石均有发现。丰富的动物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远古居民:

《史记》记载,黄帝第二个儿子叫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这是最早的文献记录雅安地区附近古人类活动的情况。若水就是现在的雅砻江。目前史学界的老前辈徐中舒教授认为,蜀山氏应为岷山莊王的别号。这是司马迁据传说所记及后人的考证情况,说明地区人类的活动源远流长。据此推算时间应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应在原始晚期。但从文物资料看《史记》所记则又把古人类在这里的活动推得太晚了。

1961年根据杨玲同志在我区汉源县富林镇发现的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和四川省博物馆共同在富林进行发掘,获得了五千多件石器材料和用火遗迹,并作了《富林文化》的报导,认为它是我国南方的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时间距今约万年左右,说明这里在“三黄五帝”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了。

据已知的材料、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甚至远方的西藏都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遗物,东面发现了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资阳人”化石,因此那种认为古代这里是不毛之地,石旧时代的遗物为古代过客所遗是没有根据的。

《书》是儒家的五经之一,现在多数研究它的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作品,是一部古代文献汇编,包括了商周以来的许多历史故事、文告和讲话。也有些有关商周以前的历史资料,是后人补写的,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它对我区有这样的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意思是说:蔡山、蒙山地方的水患平息了,和夷能够安居乐业;在那里举行“旅”祭以酬谢山川。或解释为:蔡山、蒙山地区的旅途是好走的,那里的居民“和夷”是安居乐业的。蒙山基本无争议,就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那个蒙山,蔡山有点争议,有人说是周公山,有的说是峨眉,有的说是指“崃山”,这里说的奴隶制时代,考古学上的划分则是开始进入铜器时代的时候,在商周之交《书·牧誓》记载了周武王伐殷、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并从,并对“西土八国”孔安国,解释为:羌在西、蜀、叟、髦、微在巴蜀,庸、濮在江汉之南。东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蜀王杜宇以熊耳灵关为后户,不论这个灵关是现在宝兴县的灵关、还是古灵关道那个灵关,反正都在区内。我理解为在夏、商、周时这里有被称为“和夷、羌、蜀”的人在这里活动,并且是不孤立于中原等地的。以后的记录日臻明祥。徐中舒教授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已在经营现今的荥经。《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年(公元前361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江来归。”这件事发生在秦灭巴蜀的前四十多年。《蜀记》中载秦灭蜀,徙严(庄)王之后于此,故谓之严(庄)道。明确说明楚国人到这里了,要带来楚文化也是自不待然的。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先后排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开发西南夷”,他认为这里的人与巴蜀及汉政权统治的大部分地区相比是有区别的,所以统称为“夷”。当时还没有受汉政权的直接管理。这个地方的政治情况是:“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后来为了加强统治建制了郡县。这里人民的情况他没有具体谈,只说了本区南面的邛都人是魋

结,耕田,有邑聚。再南一些的雋、昆明是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本区和以北的冉駹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后汉书》有了进一步的记载“筰都夷者……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那么汶山夷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后汉书》载:“其王后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贵妇人,黨母族。死则烧其部。土气多寒,在盛夏冰就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为庸,夏则违暑。反其(众)「聚」邑。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又土地刚卤,不生榖栗麻菽,唯以麦为资,而宜畜牧。”对这里的管理是与内地有别的,像内地一样设郡只搞了四年,就改成为设两个都尉,一居青衣,主汉人,说明青衣江这面与内地情况差异小些。一居旅牛,主缴外夷,郦道元的《水经注·青衣》说“故青衣羌国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本区当时已有和全国多数地方相同之处,但基本上还是不同,经过两百多年各族人民相互交流,共同的一面占主要,以后使在东汉順帝时由蜀郡属国而改设为郡这一建制,并从此稳定下来。

以上这些情况从现有的文物资料也能清楚的看出:年前在汉源、石棉两县收集到一些石质工具和一件石钺,虽不清楚是实用物还是明器,但可以判断是新石器晚期以后的遗物。在汉源出土了几件戈和铜钺,器形有的似安阳的,也有的似四川出土之商周铜兵器,属于战国时期巴蜀文化晚期带虎、手、心纹的戈、剑、刀,扣饰和国语印章则普遍地在宝兴、芦山、天全、荥经、汉源发现。荥经的三座秦汉土坑木椁墓,有明显的楚文化影响。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看,在两汉时期我区的古墓形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土坑、土坑木椁、岩墓、岩纹砖合造墓,石板墓;石板纹砖合造墓;砖室墓、砖、石合砌墓。当然出土的器物也是多样的。从宝兴这个边远地方所得材料看,特别从西汉起较明显,虽然发掘发现的材料还不多,但仍可以看出明显与川西等地不同,墓葬多为土坑或石板,器物以剑、钺等铜兵器为主,无陶器盉钱币;东汉时期以砖室墓为主,器物以陶釜、仓、碗、纺轮为主,有铁锄和五铢、大泉等,遗址内发现了绳纹瓦和瓦当,说明东汉时这里的经济生活已与内地无大差异。过着农业室居生活、货币交换还是频繁的,芦山以下更加显著。所以《东观汉记》、《水经注》记录了东汉初青衣人不站在地方割据政权一边;安帝之初二年(公元115年)青衣蛮夷堂律等归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青衣王子心慕汉制请求内附;忠于在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像内地一样治理。我们认为从历史情况看,本区在巴蜀时期特别在青衣江流域与巴蜀经济文化生活相似,不他们作“夷”看待了。经过两百多年的交流共性增强了,东汉晚期的高颐阙、樊敏阙屹然地表,出土的王晖石棺,荥经的画像石刻棺与全国其他地方基本相同。所以建制方稳定下来与内地无二,关于古代这里的具体族属问题,现在各家正在争鸣,尚无较一致的意见,归纳起来大体有这几种说法:1、羌族2、氐族3、氐羌族4、鲜卑族。总之根据这里已发现的材料,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居住了,民族形成晚的多,这里古代文化的发展比同期巴蜀后进一些,当然比中原就更落后了,秦设严道,指明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县级机构。《方叟记要》上说辖地是今之雅安、荥经、汉源。《汉书·地理志》:“桓水出蜀山,西南引羌中”这是东汉人说的。徐中舒教授认为经过羌中,即旄牛种的羌族。关于治旄牛,主微外羌,是东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的,他还说汶山郡“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晋陈寿的《三国志》也多次记录蜀汉在汶山郡平羌的故事,南北朝范晔《后汉书》记录了公元前384—362年间羌人的大举南下,越雋都有羌。说胡羌被发左衽而筰都夷就是被发大衽,并说他们居处略与汶山夷同。《蜀王本纪》载蜀人之先世为椎结左衽,邛都夷西汉时是椎结左衽与羌是不同的,对氐人那是很清楚的,东汉时与羌都很强大,建有刚氐道、甸氐道、湔氐道、氐道。北魏郦道元进一步具体说:“故青衣羌国也”是有根据的,致于唐以下的人说这里古为羌人所居者更多,北周在现乐山地区建平羌县,后来有人把青衣江也称为平羌江,现在雅安人称为羌江。所以称雅安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羌人的聚居区还是有道理的。唐代吐蕃族曾对这里有较大的影响,但汉文化仍占主要地位。看来这种影响范围是在宝兴、天全、汉源、石棉等县的一些边地。不像汉代这里一部分墓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