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晨阳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立调查、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

这里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记者独立调查,而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二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

这个定义一下子就凸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大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调查性新闻是一个新闻中,记者深入调查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单一形式,往往涉及犯罪,政治腐败,或丑闻。

一名调查记者可能花几个月或几年的研究,并编写一份报告,这往往需要一个Exposé的形式。

大多数新闻调查是通过报纸,通讯社和特约记者。

作为调查的一部分,记者利用:
•监测技术
念冲突、灰色地带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所关注,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主题之一。

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中一期《100%安全套行动》报道了为防范艾滋病传染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组织共同推出“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这一重大主题,国家选取武汉市的黄陂县为试点之一。

《都市写真》以该内容选题,报道了在国家在黄陂县推广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包括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如何推广、效果怎样、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把国家的政策和地方的实际实施情况相结合来反映问题,报道了社会热点,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
除了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报道,地方电视台调查性报道栏目还重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即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使得关注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普通人物和社会弱势群体也纳入关注和关
怀的视野。

过去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调查性报道缺乏人文精神,舆论监督只监督到权力的外围,甚至把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也作为舆论监督的对象,由于定位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报道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④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是细化了报道内容,明确报道的对象,从宣传性报道的框框中跳了出来。

在地域和舆论环境的限制下,增加内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且,从新的定位中我们可以读出调查报道的工作人员的确强烈社会责任和对人的关怀。

二、新闻调查报道的独立品格
1、坚持客观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来操作,是一种过程的真实的体现。

即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
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效果。

这种报道方式从英国的《60分》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

地方台电视调查报道性报道也力求在报道追求独立的精神。

所谓独立的精神是指就是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独立的行动、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媒体不应该以既定的或者他人的结论来表现,媒体应该表现出“质疑”的精神,所有对事实和事实的核定都应该通过媒体的一步步深入调查来核实。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对真相的探求,并不追求形式上的中立,当然,如果二者能够兼顾也是十分完美的。

2、新闻操作故事化
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在市场经济下受众本位的体现,表达的方式要人们喜闻乐见,从新闻从“硬”到“软”的变化,使得栏目从形式上凸现了人文精神。

“悬念与冲突之于故事关注度的巨大力量与其对受众心理的迎合是分不开的。

悬念满足的是受众的好奇心理:深度报道中适度地交代事件背景、叙述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条件,从而巧妙地埋伏几处问号。

受众会因之不断地产生期待视野,并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与报道本身的发展进行比较观照,选择继承或扬弃。

直至彻底地释疑解惑。

”⑥在武汉电视台的《都市写真》04年11月13日的《露台之争》一期节目中,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几个悬念:现在的小区顶楼住户在原有建筑上加盖房屋引起争议,顶层露台是否能够送?谁有权送?应该送给谁?开发商将顶层楼台送给住户是否合法等?而这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使报道紧张紧凑、耐人寻味。

悬念作为一种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调查性报道中。

而冲突则可以在报道中制造出充斥着矛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一定要比平铺直叙要吸引人。

作为叙述事实的一个过程,深调查报道要考虑选取何种切入点、采用何种叙述方式、从何种角度制造悬念和冲突,使受众在不知
觉中进入到角色中,主动参与思考。

《露台之争》就是突出了一个“争”字,记者首先采访了顶楼的两位业主,在采访其他非顶楼业主,前者认为开发商已经通过补充协议把露台给了自己,是否加盖决定权在己,后者认为不应加盖,这种行为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第一“争”:业主之间的矛盾;接着采访开放公司的人员,其人为露台不是公共场地,这是第二“争”:开发商与非顶楼业主的矛盾;物业公司管不下来,小区住户的意见很大,这是第三“争”: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矛盾;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房地产主管部门,使得公众得出一个意见:公共楼梯所通往的顶层露台是公共场所,不是私人财产。

这形成了一个高潮,所有的矛盾都在这里尖锐化,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接着是第四“争”:如果按照法律规定,那么房地产开发商与顶层业主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解决。

至此,受众也可以介入其中做一个判断和思考。

正如《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所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
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⑦”虽然真实性的铁律决定着我们不可能把新闻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但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开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性因素却是一条优化传播效果的途径。

三、改进地方调查性报道的建议
理目前,各地地方调查性报道栏目都在积极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笔者针对地方电视台对做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探索热”提出一些建议。

1、调查性报道要突破地方势力的限制
新闻媒体做做舆论监督的最大障碍是地方经济和行政势力的干预,一个有震撼力的舆论监督选题,因为涉及地方势力,常常还未出炉就夭折,而中央级媒体具有先天的优势,往往能突破地方势力的限制,将事件曝光。

这加重地方上群众对栏目的不信任感。

因此,在报道中如何突破地方
势力的限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地方台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负责人也透露出同样的困惑。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如下的思考:一是抓准报道时机,当一个重大的舆论监督题目出炉时,要让它尽快与观众见面,避免报道被随之而来的说情风和压力所扼杀;二是对报道进行技术处理,尽量使揭露性报道能通过审核;三是尽量用事实来说话,尽可能多地收集到报道对象的材料,保持媒体中立立场,避免新闻官司。

2、要调查性报道提高调查记者的素质,树立品牌意识
在电视调查报道中,记者必须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就需要他有更强的思辩性、更灵活的反应力。

激情和理性是调查性报道创造栏目品牌非常重要的因素,栏目要积极培养品牌记者,才能达到品牌效益、体现品牌品质,地方电视台调查性报道栏目一定要注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另外,调查性报道的主持人不仅应该是整个栏目的
线索,还应成为出色的评论家,他或她的结束性语言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观众思考。

在节目中,减少画外音,主要通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来说话,表达观点的材料还应该有所增加。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杂音,提高音响和画面的质量。

3、调查性报道要处理好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报道中,记者常常处于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矛盾中。

比如电视调查报道的曝光常常使得被调查者完全暴露在镜头里,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因此,保护被调查者和相关人员的隐私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的调查性新闻之所以和国外还有距离,因为我们常常忽略国际上新闻报道的通用规则,忽视被报道对象的隐私,问一些让人比较尴尬的问题等等,因此,报道的人文精神还有待提高。

4、调查性报道要提升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
思想文化内涵是一个栏目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栏目的灵魂。

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是其价值观,其表征是这个栏目所有的报道和所有的报道者所表露出来的态度。

“其内容至少包括对社会的态度——对地方调查报道来说,应当提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基础上的人权、自由和民本位。

反对的人治、官本位、坑害老百姓,具体说就是扰民、伤民、欺民、坑民、害民等;对受众和采访对象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平视的、亲和的、真诚的、负责的;对职业的态度——我们应该是敬业的、前卫的、有责任的、有理念的、有激情的。

”⑨一个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最集中的体现还在于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只有将这种精神的文化的表达视为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报道才可能成为有灵魂、成体系、对社会具有建设价值的完整表达,才可能最终完成一个栏目品质的提升。

对栏目品质的提升既是对栏目品牌内涵的打造,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栏目形象,也为内部工作人员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追求,加强栏目人员的内部凝聚力和
职业追求。

因此,提升调查节目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地方台电视调查性报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