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20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

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1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性原则。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15、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16、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7、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形成条件: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老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18、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应具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2)专业技能。有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3)专业情意。涉及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19、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持续的、复杂的过程。

20、专家型老师的基本特征(斯腾伯格):(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能够高次序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1、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英国的斯腾豪斯):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2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和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反思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师行动研究。

23、●●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24、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老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适应不良。

25、●●老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社会层面: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老师营造一个维护老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2)学校层面: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为老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3)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休闲和放松。

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

26、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个体的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人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上的学习就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7、●●心理学意义上“学习”的含义:(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3)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28、人的主体性: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活动)在解决问题(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条件有三个:一是自为的自律性;二是自觉的能动性;三是自由的超越性。

29、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三个主体性特征:第一,外部行为的自律;第二,内部意识的自觉;第三,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30、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1)接受本性(2)构建本性(3)间接特性(4)连续特性。

31、按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

32、大学培养目标: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

33、●●大学的学习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性。

34、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5、●●现代学习理论四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情境与反应形成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影响学习的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景。从实质上看,行为主义者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

行为主义者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2)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等):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反应,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

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影响学习的因素:○1强调环境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惩罚在学习的作用,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2在学习者的主动性方面,学习者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能主动地将自己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进行联系。○3在学习材料方面,新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实质的必然的联系。○4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学习动机三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提倡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习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学习的特征:主动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性;诊断性和反思性。

影响学习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结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典型教学模式: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学习过程: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影响学习因素: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36、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7、学习迁移的实质: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的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方式);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所以有助于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要素);概括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份,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关系转换说(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认知结构说(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38、●●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3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0、动机涵义: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与诱因。

4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3、●●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桑代克、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

44、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45、●●★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老师期望效应);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进行归因训练(了解学生归因倾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和教学

46、知识含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2)高教心理学课本:知识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其实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7、知识的时代特征: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文化性。

48、●●知识的分类:(1)按知识描述的内容: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做”)(2)按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显性知识(能明确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49、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符号、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在人的头脑中以“产生式”这种动态的形式进行表征,即“如果-那么”)。

50、知识掌握的实质:指在学习者对所学习的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实质上,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并形成心智通过的过程。

51、理解:也称为了解或领会,是因个体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是认识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

52、知识的理解: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53、知识的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学习内容信息的意义或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知识的研发认识的认知活动。

54、知识的概括:指主体在知识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55、●●★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怎样理解):(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

56、知识的巩固:实质是知识的记忆。

57、●●影响知识的识记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4)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5)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码。

58、●●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习次数要适宜。

59、●●知识转化的模式:(1)潜移默化-社会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2)外部明示-外在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3)汇总组合-组合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4)内部升华-内隐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60、●●策略性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步骤:

(1)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指学生在学习策略性知识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真正理解策略性知识,建立起准确的策略性知识概念。

(2)策略知识的条件化: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策略性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的策略性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情景之下,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该策略性知识。

(3)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指将点点滴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纲领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产生式系统。

(4)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指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

61、●●★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即:怎样促进转化):(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第八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62、技能在心理学中的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63、技能的三个特征:第一,技能与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第三,技能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

64、●●技能学习的类型: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65、动作技能。(1)形成的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指导;示范;练习;反馈

(3)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①提高学习者对动作技能形成的期望和动机;②将动作示范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将练习与反馈结合起来。

66、●●(1)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理论: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场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2)冯忠良的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

66、认知策略。(1)含义: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2)实质:认知方法;认知监控;元认知。

●●(3)陈述性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程序性认知策略: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使学生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

●●(5)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能力差异;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方法和认知监控技术。

●●★(6)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策略;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有效的认知策略教学必须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研究性学习

67、一般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发现问题;表征问题;选择恰当的策略(两种: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应用策略、实施操作;评价反思。

68、启发式策略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类比迁移;生成--检验策略;简化策略;

6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抛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1、●●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7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

73、●●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7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稳固的心理意向。

75、●●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成熟的标准:尊重准则,有社会公正感。

76、●●柯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利己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一致。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3、后习俗水平(16-):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

7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在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

78、观察学习的含义:也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79、●●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80、品德形成的过程: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

81、●●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特点;~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特点;~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82、●●★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首先认识能力;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街道意志的锻炼;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83、●●有效教学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利用时间。

84、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

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88、●●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教学过程主要三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告知学生新教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解释并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中的观念;引导学生加快已学习的内容、个人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其先前经验与新教学内容的联系。(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阅读或实验等方式介绍学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3)优化认知结构。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整合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例如要求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的概念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新内容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新内容。

89、●●发现学习(布鲁纳):指给学生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90、●●发现学习的教学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存在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做出结论。

第十二章教学成效的评价

9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92、●●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涵义: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面向发展;尊重个体差异;评价综合化;评价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