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1 / 1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 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 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 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 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体现在 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 作用的环境中。 (2)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 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大体上关涉四个相互 制约的环节: ①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
圣才电子书
第 1 章 教育的概念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1 复习笔记 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 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 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 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 人。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同时,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 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 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 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在不同时代不同 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 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从教育历史发展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着作、政治着作和语言记录之中。
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着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着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
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着《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之中。
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
苏州大学考研论坛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1.1复习笔记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同时,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
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但从教育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着作、政治着作和语言记录之中。
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着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着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
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着《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着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知识重点
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知识重点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
它探索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价值观,并提供了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的知识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的规律,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
### 2. 教育学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1. 教育的本质与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目标是使人获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 2. 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
### 3. 教育原则与方法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包括讲授法、实践法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现象和数据,从而获得科学的教育知识。
### 2.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而演绎则是从一般的教育规律推导出具体的教育实践。
### 3.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揭示出共同的教育规律和差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 综合性教育学涉及多个学科,例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 2. 实践性教育学是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
### 3. 增长性教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需求,教育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学习、发展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育学—王道俊
王道俊 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教育学原理王道俊教育学原理王道俊教育学原理是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由教育学家王道俊提出。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下面将对王道俊教育学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王道俊教育学原理首先明确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他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的心智和行为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王道俊教育学原理提出了几条基本原理,其中包括:1. 个体差异原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认知、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2. 经验与活动原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社会环境原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应该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教育与生活原理: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王道俊教育学原理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以帮助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
这些方法包括: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4. 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王道俊教育学原理是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它明确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应该根据这些原理和方法,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就是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就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活动与其她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与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就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 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就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 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就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环境就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个体的能动性就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与表现出来的2. 个体就是能动性就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与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就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梳理教育管理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梳理教育管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核心概念。
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教材综合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管理领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与解析。
本文将围绕王道俊主编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教育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使之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人格品质和社会行为方式的一种活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 教学教学是教师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引导,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3. 学习学习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接受外界刺激和积极思维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心理过程。
学习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 教师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育管理的核心概念1.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领导,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教育管理涉及到学校领导、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 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是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具备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人员培养和教育改革。
3. 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管理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方法和制度。
常见的教育管理模式有传统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等,不同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24.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25.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9.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0.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31.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32.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33.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34.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35.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36.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37. 效度: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38. 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39.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0.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1. 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
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2. 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43.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4. 教学媒体: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主要分两类:一是印刷媒体,又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讲义、习题集、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
另一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媒体,包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等。
45. 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46.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7.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48.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
49.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50.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1.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2. 严格要求与并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并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3.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4.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55.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6.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57.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8.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9.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0.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62. 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63. 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
64. 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
65. 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66. 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7.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68. 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69.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70.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71.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72. 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