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
公共政策外部性的理论探讨_内涵_发生机制及其治理
阿伦·德雷泽区分了利益不一致的类型 。λ| 他把利益 的不一致分为事前不一致性和事后不一致性 。事前不一 致性反映了参与者进入政治过程时的基本不一致性 ,意 指他们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 ;事后不一致性是指尽管参 与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偏好相同 ,但对于政策输出仍然 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冲突 ,尤其当一项政策具有分配效应 时 ,这些具有自我利益的参与者将产生利益的冲突 。
在这一过程中 ,利益的不一致是产生公共政策外部 性的根本原因 。在公共决策中 ,利益的多元性是导致利 益不一致的决定性因素 ,而民主政治的程序又给多元的 利益要求进入公共决策提供了制度通道和机会 。“一般 说来 ,只要系统的运行规则和结构允许 ,系统中任何一名 成员都可能向各种决策中心提出问题 。”λψ利益不一致是 一种普遍的和常态的存在 ,即使在那些一般性的需求上 人们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议 ,因而追求公共利益在 多数政策领域与其说是规范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道德期 望 。“政治学者确实开列了一系列清单 ,假设了一切政治 系统都会具有的共同目标 ,如实现和平 、幸福 、正义和防 御 。可是 ,西方的社会学说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泛的政治 系统的调查业已指明 ,甚至如此高度一致的目标也并非 是所有系统的要求中都会具有的 。”λζ因此 ,当一个利益要 求取得公共权力的保障而成为政策输出时 ,其外部性就 不可避免了 。“至少为了某些目的 ,他们会竭力促使整个 社会承担义务 ,作出有利于他们的要求的支持性行动 ,从 而满足其尚未得以满足的要求 。”λ{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指公共机构或政府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者替代性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象征性执行。
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消极执行。
,甚至还存在私自抵制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扩大化执行指的是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它改变了原政策的功能,超越了原政策的目标,影响了目标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影响依然较依赖传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
尚未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
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间缺少独立且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
许多政策存在“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严谨的考察和专业的论证,有些政策甚至仅仅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来确定。
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探究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与应用,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更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更好的指导和实施政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探究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探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政策形成的驱动因素、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政策分析的评估方法等。
1. 驱动因素政策形成的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定的首要考虑,也是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理论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主流的政策形成模型有问题感知与政策制定模型、制度与赋权模型、网络治理模型等,这些模型都对政策形成的驱动因素有不同的解释。
问题感知与政策制定模型认为,问题的产生和社会声音的响应是政策制定的驱动因素,政府需要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识别,然后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定。
制度与赋权模型则认为,政策制定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制,通过权力分配的设计,确保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
网络治理模型则强调政策制定需要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
2. 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是指对于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的理论框架、思路及方法等的探究和建构。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对于政策制定的指导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规范性、功能性和制度性模型。
规范性模型强调公共政策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制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功能性模型则强调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政策实施的效果,形成有效的政策。
制度性模型则认为,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组织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3. 政策分析的评估方法政策分析的评估方法是公共政策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政策方案的合理性、执行效果的评价、政策改进的建议等。
政策评估的方法包括经济评估、社会评估和环境评估等。
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问题导向方法的内容
二、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原因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 (二)原因分析的一般规则
1.对政策问题分析的过程也就是深化对问题研究的过程。 2.必须抓住主要原因,进行一般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层 次的分析 3.采用外因与内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注重“火药桶”与“导火索”的关系。 5.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多角度论证。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 问题 导向方法
一、问题导向方法的逻辑依据 问题导向方法是一种与理论/模型导向相对应,具 有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它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领域和公共政策制定上。
1.事物是有轨迹可循的。 2.事物运动是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力影响的。 3.社会改革是渐进的。 4.复杂问题是可以简单化的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方法概述
第二节 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问题导向方法 第四节 问题导向方法的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方法概述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方法
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二、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事实/价值两分法
事实/价值两分法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方法,最早与休谟提出的" 是"命题与"应当"命题有关,因为,"是"指向事实,而"应当"则 指向价值。经由康德等人的弥合而形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命 题。 它要求分析人员应当基于事实,以平和的心态和公共价值标准, 客观地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程度,及其产生原因,经过分 析综合,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提出新的政策目标 (三)提出政策路径 (四)提出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1.公共政策分析有两个目的:一是论证公共政策的必要性、针对性; 二是分析公共政策目标与实际差异,提出纠偏意见。不同的目的产生 了不同的分析方法。 2.规范分析法是从某一原理出发,借助于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论证 某一政策产生,修正的必要性的方法。它存在着逻辑分析法与逻辑演 绎法等两种具体方法。随着数学模型、数理统计方法的崛起和完善, 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3.问题导向方法也称为实证分析法,它属于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它 是从对“问题”的研究开始的。它分为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原因分 析和深层原因分析,提出和论证解决方案的等环节。本章还以反腐败 为例,提出了异于传统的解决方案。这些结论,相信对我国的廉洁政 府建设是有价值的。 4.要使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学会事实/价值两分法, 并自觉地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上。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本章首先弄清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和属性,并 探究其形成、提出和分析的方法等,最后则 要分析政策议程问题,即如何将公共政策问 题提上社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问题。
2020/6/16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涵、属 性与分类
一、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
要弄清公共政策问题,就势必首先涉 及问题、私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 公共政策问题 等概念。
问题性质和特点而定。 (2)意见产出:严格区分政策问题意见的产生与评估,应尽量激
发出很多意见。
2020/6/16
(3)意见评估:所有的政策问题意见产出后方才进行评 估。
(4)意见排序:政策问题意见评估结束后,对所提出的 政策问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有关政策问题定 性和解决方面的计划方案。
3.该方法主要是要提高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 度,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削弱有关政策问题 本质的创造性冲突和争论。
2020/6/16
六、假设分析法
1.假设分析(Assumption Analysis ),是一 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 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2.这一方法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 (1)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对问题
所做的基本假设; (2)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
2020/6/16
3.技术角度: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探寻 到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性所在,可以将问题 的特征和严重危害程度加以定量化和定性化 地反映出来 。
2020/6/16
三、类别分析法
1.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 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 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逻辑归类指将多种问题 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五、头脑风暴法
公共管理考博题目
公共管理考博题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考博成为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
公共管理考博题目涉及面广泛,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案例,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公共管理考博题目。
一、政府治理1. 政府治理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2.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3.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4. 政府社会责任研究及实践探索二、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研究2. 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效果研究3. 政策协调与政策整合研究4. 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三、行政管理1. 行政管理效率与效能研究2. 行政改革与创新研究3. 公共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建设4. 行政伦理与廉政建设研究四、社会治理1.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2. 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3.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研究4. 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研究五、公共服务1. 公共服务品质与效能研究2. 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研究3. 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公平研究4. 公共服务创新与发展研究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公共管理考博题目,当然在实践中还会有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
在准备考博之前,考生需要做好功课,充分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并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案例。
考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熟悉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
公共管理考博不仅是一个考验考生学术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过程。
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可以加深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准备,积极备考,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博士学位,并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2000字】第二篇示例:公共管理考博题目是考博士生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考试来考察考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行动,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社会活动中各利益诉求者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政府既定目标的一些规定和行为。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参与和民主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期望,但如果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很可能导致政策与公民的需要和期望脱离实际。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公开、透明、高效、民主的政策制定模式,倾听和参考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决策过程。
2. 官僚主义和手段型思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僚主义与手段型思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封闭性与自我保护性等方面;而手段型思维问题则表现在政策制定者将手段作为目的,忽略了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促进上下联动和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现政策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强化对政策实施的审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
3. 利益分配不均公共政策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货币和非货币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和认真地考虑。
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政策宣传和公众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政策资源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政策衔接、协调和整合,提高政策效应的协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1. 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最终实现的过程,但常常会受到执行机构和官员素质、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第三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布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 、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特大水灾、强烈地震、严重旱情等)、非预期的人文事件(如抗议、暴动、军事政变、暗杀、劫机等)、社会的变迁(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的科技变迁、资源分配不均、生态变化、社会解体、价值失序等都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国外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等,都引发诸多国际问题)、武器的革新与发展(易于引发战略武器的控制、裁军、军备竞赛升温等)、国际关系以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易于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等。
2 、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能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例如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致使我国诸多社会领域都程度不等地存在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
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等)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当然价值观的进步和人们预期目标的降低,也可能带来以往认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被淡化。
二、由谁提出公共政策问题社会或公共问题通常由哪些社会主体提出并有可能进入相应的政策议程呢?这就是政策诉求问题。
所谓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
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 、政治领袖政治领袖通常是指通过法定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最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
在现代民主国家,他们大多要经选举产生,或经过最高领导人物或机关的任命。
无论在何种体制下,政治领袖总是影响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体,在专制政体下自不待言,在民主政体下同样如此。
2 、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主体。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作者:杨君宇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有关部门针对这一新问题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试图从留守儿童问题为例,来分析一个问题怎样上升到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也不是每一项社会问题都能进入政策议程,本文就以留守儿童进入政策议程为例,来对公共政策的问题以及政策问题的触发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策问题;政策议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较权威的解释,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或者其他人代为照看,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孩子。
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
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自身的行为失范现象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内伤”。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爱,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确保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是这一问题怎样发展成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直至公共政策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这对于我们怎样把握政策问题的走向以及如何促进相关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留守儿童问题形成原因分析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木子在《“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
当时只是少数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一现象出现的初期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六讲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二、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涵义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3、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4、政策议程建立的触发机制 5、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因素 6、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1、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 (3)二者的区别
(1)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 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 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 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到达公众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到达公众议程,必须具备以下三 个条件: 个条件: 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 ①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 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 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 ②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公众普遍认为, ③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权 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人主动,政府只 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人主动, 是有限介入。 是有限介入。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 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政府及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主动。 政府及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主动。 (4)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琼斯的十一阶段说:感知/定义、汇集、组织、 琼斯的十一阶段说:感知/定义、汇集、组织、 表述、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 表述、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 行、评估、调整/终结。 评估、调整/终结。 安德森的五阶段说:政策问题的形成、 安德森的五阶段说: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 问题的形成 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 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政 方案的实施 策绩效的评价。 绩效的评价。 的评价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然而,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不是简单的过程,需要制定方案、调查研究、制订计划、贯彻执行等复杂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及其他参与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一、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公共政策形成机制是指政府和其他参与者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步骤。
通常,公共政策形成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指政府或其他参与者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并在他们的议程中确定重点。
如何解决某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被认为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是否被归入公共议程。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政策制定者确定用来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以及政策的可行性。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指政策制定者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政策实施目标。
政策实施涉及行政、监管、经济、社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政策实施后的结果评估,以便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参与者了解政策是否被成功实施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对政策制定和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影响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并促进更好的决策和更有效的政策实施。
一方面,政策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涉及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和松散协调可能会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
政治因素,如选举和舆论压力,也会影响政策制定。
此外,政策制定者的背景、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也可能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还包括政策结果。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情况。
政策制定者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调查,以确定政策弊端并制定解决方案。
结语公共政策形成机制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案。
它的作⽤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的⾏动。
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头或书⾯的指⽰、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在整个⾏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政⽬标的重要⼿段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轻重的作⽤。
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在公共政策的执⾏过程中,执⾏部门难免会考虑⾃⾝利益⽽偏离执⾏政策的内容。
擅⾃改动部分政策内容,选择性执⾏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不同程度的负⾯影响。
当需要执⾏的政策与负责执⾏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相⼀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实施。
执⾏对⾃⼰有利的内容,⽽擅⾃变动于⾃⾝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民利益。
当地⽅政府单位注重⾃⾝利益⼤于国家时,执⾏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筛选,选择对⾃⾝有利的规定执⾏。
合利执⾏,不合利不执⾏,在执⾏中见黄灯便⾛,见红灯便绕道。
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团体利益的⽴场上钻政策的空⼦,断章取义,为我所⽤,极⼤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标的实施。
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中也有执⾏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些⼟政策,或附加⼀些原⽬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到位⽽出现政策失真。
特别是⼀些地⽅,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套规定,⾃⾏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的⼒度和效果。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1
2
问题类型 个人问题 团体问题 社会问题
利益关系 利益载体
政策问题的含义
私人利益 个人 团体利益 组织 社会利益 政府
典型特征
实现方式
所谓公共政策问题,
个人独享是性指 基市场于交特换定机的制社、会个人自治机制
组织共享问性题 ,团体由协政商府、列交入易政、博弈、强制
社会分享策性议 程公共并选采择取、行公动共,政策
琼斯和安德森的阶段分析框架
琼斯的十一阶段说:感知/定义、汇集、组织、表述、 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调 整/终结。 安德森的五阶段说: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 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政策绩效的评价。
公共政策阶段分析框架
政策阶段
产生
政策问题构建
导 致
产生
方案制定及合法化
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
现或解决的问题。
2、政策问题的特征
01
客观性:政策问题是一种可以观 察到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02
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一种主观定 义。
03
社会性:政策问题关系到大多数 人。
04
动态性:政策问题的形成有一个 动态发展过程。
05
关联性:政策问题往往是具有系 统相关性的问题。
3、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5、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1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
3
无知(ignorance)
5
噪音干扰(noise)
7
逃避问题(avoidance)
9
虚假问题(pseudo-problem)
2
意识形态(ideology)
4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政策形成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由于符合社会规范,而不容易被察觉。
3
三、社会问题的比喻(自学)
◆ 急性病 ◆ 慢性病 ◆ 自愈性疾病 ◆ 晚期疾病 ◆ 先天性疾病 ◆ 传染性疾病 ◆ 不治之症 ◆ 医源性疾病 ◆ 食源性疾病
第五章 政策形成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 社会问题的产生 2. 社会问题的类型 3. 社会问题的比喻 4. 定义问题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政策议程
1.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2. 政策议程的类型 3. 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4.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5. 政策议程与突发事件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
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主观认定经常存在很大分歧。(随时间,随 个体而不同。)
请思考: 随时间?有哪些问题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后又被人们认为不那么严重或者不是社会问题?反之亦然 随个体?有哪些问题有些人认为很严重,有些人认为不是社 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五、政策议程与危机突发事件
你所了解到的中国以及世界的危 机事件有哪些?
12
(二)风险社会
◆ 风险
Risk源于Risque(意大利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航海贸易与保险业 中。风险的最初含义为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 传统社会(阶级社会) 风险社会
13
(三)传统社会与风险社会
4
四、定义问题的基本步骤(自学)
一、问题察觉 二、问题界定 三、问题描述
公共政策制定的形成机制与决策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的形成机制与决策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简单,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决策研究。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制定的形成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决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政策议程的形成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源于某个问题的出现。
这个问题可以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也可以是公众呼声的强烈要求。
一旦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政策议程就开始形成。
政策议程中的问题通常是多样化的,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搜集信息、开展调查研究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二、政策分析与方案设计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步骤。
政策制定者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评估各种政策选择的潜在效果和影响。
政策分析的目的是帮助决策者了解各项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在相关领域专家的协助下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
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合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至关重要。
政策制定者需要倾听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利益诉求。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也需要与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的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增加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确保政策的实施得到广泛支持和接受。
四、决策研究的作用决策研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决策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不同政策方案的风险和效益,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
决策研究的目标是提供决策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和方法,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科学的决策。
决策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如报告、分析和建议。
五、政策实施与监督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需要政府机构的协调和执行。
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监督和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
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和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和方法。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的实施与执行问题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的实施与执行问题分析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项政策的成功实施和有效执行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然而,实际中常常出现政策落地困难、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政策实施问题分析1. 对政策执行主体的要求成功实施一项政策需要政策执行主体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政策执行主体可能面临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资源缺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执行难度大、执行效果差的情况。
2.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可能对政策的内容、方向产生意见和不满,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政策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这种情况下,政策执行主体需要妥善处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政策能够顺利执行。
3. 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不同政策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造成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是政策实施的关键。
二、政策执行问题分析1. 推进力度不足政策执行过程中,推进力度不足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执行主体在推进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惰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2. 资金不到位与浪费现象政策执行中,资金的到位与使用合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缺乏资金支持可能使政策执行陷入困境,而使用不当则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政策执行主体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3. 监督与评估不力政策执行中,监督与评估的不力是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及时监督与评估,政策执行主体可能出现责任逃避、执行不到位等情况。
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研究一、引言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往往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执行不到位、弄虚作假等问题。
为保证公共政策的落地和效果,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1. 制定合理的政策目标和评估指标公共政策的执行,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评估指标。
政策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且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公众愿望;评估指标应当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 加强执行主体的职责制约和监督管理政策执行的主体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各级政府,需要建立起详细、明确的职责制约和监督机制。
各部门之间应当协调配合,互相关联,形成合力推进政策的执行。
同时,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确保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 发挥社会监督和参与的作用社会监督和参与是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关注和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和意见建议。
政府则应当积极倾听社会声音,与社会互动、互动合作,共同推进政策执行的深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向公众公布政策执行的详细情况和进展情况。
三、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的优化1. 完善政策执行的评估体系政策执行的评估体系应当不断完善和创新。
政府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评估模型,实现对政策执行的自动化监控和评估。
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评估与研究机构的作用,制定服务政策执行的知识库和支持平台,提高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2. 建立政策执行的诚信激励机制政策执行的诚信激励机制是推动政策执行的有效手段。
政府可以采用公开激励、资金奖励、评优晋升等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突出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激励机制。
同时,对打击和惩处政策执行不到位、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也应当建立起严格的惩罚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3. 强化社会监督和参与的功能政府应当在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同时,更加积极倡导社会的监督和参与。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首先,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现代国家的兴起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决策制定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对实现公共利益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共政策学科应运而生。
例如,19世纪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国家的发展,从而对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公共政策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其次,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的积累和发展。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社会现象和机制,这些学科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具。
例如,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分析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等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丰富了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体系。
此外,社会变革和民众参与的需求也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
社会变革引发了公共政策的调整和变革,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对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20世纪中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公民社会的兴起、全球化等因素都要求政府更加透明、负责、民主和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从而推动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
最后,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还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经济发展对公共政策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公共政策学科作为研究和培养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学科,通过研究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效果和评估方法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治、经济、社会和理论的发展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动力,推动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政策学科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继续发展和壮大。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公共政策对象,使公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程1美国学者艾得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行。
”〔2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中心环节,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标准,是后继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加强对政策执行问题的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1.公共政策本身。
一项政策的成败与,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国公共政策学家史密斯认为,理想的或者好的政策方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政策方案有缺陷,如目标与手段之间、新旧政策之间不配套或相互冲突,政策的超前滞后等等,都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或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1)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政策目标的弹性。
首先,政策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假如政策目标不可行,不但实现不了政策目标,而且还浪费人财物力。
其次,政策目标的弹性。
公共政策目标缺乏弹性,执行过程就会失去灵活性变通性,那么就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而弹性空间过大,就会造成公共政策目标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使执行者无所适从,往往只能从“原则上”执行政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执行的偏差。
(2)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联,政策一经制定,就应该保持稳定。
如果朝令夕改,变动频繁,则会给执行带来诸多不便。
首先,它会导致政策执行成本的增加。
频繁的政策改动会使政策执行的前期投入造成浪费,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政策的执行进程。
其次,政策的稳定性也影响政策的公平公正。
政策的不稳定会使政策执行的标准前后不一,影响政策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会使民众对政策产生不安全感,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民众对政策的支持也会大大降低。
(3)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个政策方案的出台不是单一地影响着一个群体,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它需要许多相应的其他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否则政策将很难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有关部门针对这一新问题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试图从留守儿童问题为例,来分析一个问题怎样上升到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也不是每一项社会问题都能进入政策议程,本文就以留守儿童进入政策议程为例,来对公共政策的问题以及政策问题的触发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策问题;政策议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较权威的解释,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或者其他人代为照看,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孩子。
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
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自身的行为失范现象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内伤”。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爱,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确保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是这一问题怎样发展成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直至公共政策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这对于我们怎样把握政策问题的走向以及如何促进相关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留守儿童问题形成原因分析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木子在《“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
当时只是少数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一现象出现的初期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随着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便成为了社会性问题。
留守儿童的产生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外出打工的需求,同时他们将孩子带到打工所在地共同生活也存在着诸多困难,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产生。
但是从深层次上分析,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经济的衰落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以及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意识日益加深。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地矛盾。
农村经济源于土地,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其中农村劳动力4.98亿,而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亿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
加上随着城镇化进程愈演愈烈,“圈地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使得农民失地现象严重。
人少地多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广大农民不可能再农业生产中发家致富。
农村经济的衰退,人少地多的现实矛盾又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
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只需要1.5亿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农村4.98亿的劳动力中,有将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农村每年还将新增2300万适龄劳动力。
在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情况下,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来到城市打工。
(二)我国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出的其他制度使得打工者无法享受到真正公平的待遇,也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但是根本的户籍政策并没有改变,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在人口流动方面给外出打工者设置了某些限制,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其他制度同样也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
比如说,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导致了外出打工者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到打工地区学习和生活,而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也在促使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留守儿童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原因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
当这种问题涉及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群的时候,这种问题就会转化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有很多,但在政府决策者看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政府解决。
有些问题通过民间渠道就能够进行处理;有些问题可能过于复杂,政府却无力解决;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再无解决的必要;当然也不排除政府处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对有些社会问题采取漠视的消极态度,所以只有一部分社会问题才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这部分社会问题才会转化为政策问题。
在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相关条件。
某一个社会问题真正的转化为政策问题并不是某个领导者的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它需要符合各种现实的条件,才能够被政府的政策议程所接纳,从而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下面我就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来谈谈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条件。
(一)社会问题必须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必须受到广泛人群的注意如果某个社会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者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不会转化为政策问题。
因为政府是国民的代表,应该重视关系到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对少数人的事政府就可以弃之不管,而只是表明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引起社会普遍反响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便十分符合这一特性。
由于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越来越大,它对视和会稳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由于父母亲的长久疏离和家庭监护的严重缺失,使得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代管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商榷。
据调研显示,代管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采取的是溺爱或打骂等极端方式,代管家长有的无力管教,有的想管不敢管,有的没有想到去管,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从代管家长那里找到需要的情感支撑。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由于没有在情感上得到关心,使得他们很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群体所产生的诸如安全、道德、心理健康、犯罪等一些列问题,使得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群体,更多地人抱以关心的态度,都希望“留守儿童的天空不再下雨”,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这种困境。
在社会如此多人关注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自然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进入政策议程。
(二)某些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公共问题,同时政府已经感觉到有必要采取相关行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决策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者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二是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有些社会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政府受财力、精力等政府治理能力的限制,也可能会消极对待某些社会问题。
总之,社会问题要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并且列入政策议程,必须是那些被认为是很重大的问题,值得政府给予更多的注意,并依法采取政策行动加以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被称为中国社会的“内伤”。
目前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留守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城市打工,这也就直接促使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多。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第二,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低下,受到的侵害也越来越多。
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长的看护与教育,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撞车、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被拐卖、强奸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第三,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越来越浓。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儿童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许多各种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
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
第四,留守儿童厌学、辍学现象严重。
厌学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也较为普遍。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迟到、缺席甚至旷课,即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与特性都在吸引着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在深深的刺痛着政府的神经。
政府知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政府必然会将这一问题纳入到公共政策问题当中去,进而进入政策议程,来解决这一中国的“内伤”。
三、总结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界定就是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对问题进行诊断,即明晰问题所反映出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并确定产生上述差距的原因,从而把复杂、混沌的问题情境总结、概括为清楚明了的实质性问题。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所反映出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农村父母们追求收入增加的理想与对孩子的亲自监护、教养之间的矛盾,即两者兼顾非常困难。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废除农村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户籍制。
但这一制度也会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造成其他社会问题。
第二,农村父母留在本地,监护教养孩子,同时实现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
这一途径要求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我们从一个现象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一个现象、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政策问题,进而进入政策议程的。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各种潜在政策问题的微妙变化。
从中我们也知道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地将政策问题转变为政策议程,并及时地进行政策规划、政策决定、政策实施,从而使政策问题及时地得到解决,因此,及时地发现政策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原因,进而解决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三农”问题所导致的。
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要解决好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必须从解决“三农”问题这一顽症入手,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村经济繁荣起来,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