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了数次文化融合和交流。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既有相互影响、借鉴吸收的过程,也有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历程。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各国之间的陆上商道,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地区,然后延伸至地中海沿岸。

除了商品贸易之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科技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与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和南亚地区,又吸收了该地区的技术和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又将中国佛教的思想、艺术传播至西亚和北非地区,对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向外的扩散,也有向内的融合。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尤为明显。

南方地区的文化(如文学、音乐、绘画、诗歌)通过贸易和婚姻等途径传入北方,与北方地区的艺术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化交流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例如,中国的国际象棋、武术、茶文化等,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不断进入中国,例如,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游戏等,在中国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这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彰显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新特点。

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的影响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能带来文化创新和文化融通,还能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例如,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奋力拼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运动文化,也欣赏着其他民族的运动文化,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尊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古代,这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一、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和迁徙的原因,各个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

这种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发生了交融,甚至互相影响。

这种迁徙和交往的历史背景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政权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不同民族的统一管理。

然而,政治统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文化交融的缩影。

在政治统一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随之交融。

例如,秦朝的统一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字和制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现代汉字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三、商贸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商贸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东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

不仅仅是物质贸易,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思想、医药学、艺术等等都得到了传播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宗教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汉字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在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地理因素与文化交融中国地理的广阔和多样性也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背景皆不相同,不同民族在这些区域上生活了数千年。

这使得各地区之间形成独特的习俗、文化和方言。

然而,这种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对于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时_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鉴真【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5._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利玛窦【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 西域·佛教 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 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 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 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唐代的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 而更加瑰丽多彩。 石窟艺术是人们欣赏古代佛教艺术的最 好的殿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其他文化领域也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 汇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是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 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2、 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3、 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及内容,中 国文化对亚欧各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游牧文化的交融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藏族等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 中外文化交汇
藏族的医学及其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布达拉宫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 回族民歌“花儿” 元代天文学家扎 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进步思想家 李贽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 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汉匈文化交流频繁。 二是北朝。孝文帝 三是唐朝。唐太宗说:“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 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把二者置 于对立状态。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 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有何现实意义(利与弊)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其思想 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

近代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

近代中国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近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荣的国家,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共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文化的多元共融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近代中国的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实行的“海洋政策”开放了对外贸易的大门,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定居。

这些外来文化的输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对外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融合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抵抗列强侵略的运动中,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汉、回、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共同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终结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抗争奠定了近代中国多民族共和国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文化多元共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与尊重。

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统创新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闽南文化、粤剧艺术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共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多元共融也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和电影等领域。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的多元共融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文化多元共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跨国合作、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活动层出不穷,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传统。

文化概论 第三章

文化概论 第三章

【羌族民居】
【南北朝时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 族的传统服装。 基本款式: 上身-齐膝大袖衣, 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面料, 常用较粗厚的毛布 来制作。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 先后在中原建立十六个政权:
民族舞蹈是起源 于人民生活中的肢 体动作语言,以日 常活动抽象化为表 现形式.亦可称为 土风舞、民俗舞蹈 或国际民俗舞蹈各地的 特色音乐服装也有 相互的搭配,表现 形式十分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参考】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 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 机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由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 家林耀华领衔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之一】
【山西 雁门关】
【雁门古道】
【雁门关长城】
朔州市的雁门关外 自战国起至元朝,硝 烟不断,千余年的连 绵战火,在雁门关外 留下无数边塞、城堡、 烽火台,汉民族文化 和游牧民族文化在这 里碰撞、冲突、交流、 融合。
【游牧民族】
“游牧”是指终年随 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 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 业经营方式。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 与中外文化交汇
■ 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 式及其产品。它是由人创造又通过调节人的思想 和制约人的行动来向人提供生存秩序和生活意义 的观念现实。
■ 文化的结构三层面: 1.基础结构(物质及技术) 2.结构(组织制度) 3.上层建筑(观念或意识形态)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

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经历三千年相冲突又相融合的历史整合,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1、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对峙。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部,占压倒优势的是游牧经济。

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亦即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说:“中国”是有城廓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的地区;“夷狄”则无城廓、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

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后起的蒙古,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生活流动,生产方式落后,性格强悍,“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中原民族,当他们相对衰弱时,便退守农耕区边界线;相对强大时,则西出邀击,远征漠北。

汉武帝“发十万骑”远征匈奴,明成祖“五征漠北”,便是农耕民族向游牧人主动出击的实例。

为着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明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前述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恰恰说明,长城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是农耕人护卫先进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防线。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选题意义:5千个日升月落,5千个春夏秋冬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萌芽于成长。

公元前221年,这个多民族国家实现了统一,在此之后的岁月中,众多民族主宰过这个国家,因此,多民族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发展。

中国文化的复杂性由此体现,研究中国文化从民族开始,立足于民族,最终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呈现。

至今,由56个民族团结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多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

1840年起,中国不得不面对与外国文化交汇的问题。

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使百姓的文化生活多样化,中国文化渐渐变得多面玲珑。

经过多年的沉淀,带着几千年的吸收,中国文化走进了21世纪。

有传统有新潮,多变的中国文化正以它强大的包容性发扬于世界。

欲探究中国文化,民族与世界不可忽视,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他们催生了伟大的中国文化。

丰富的中国文化因为民族,因为世界而精彩出众。

想要发展就得回眸,以史为鉴,追本溯源,从中国文化的本源,发展历程开始探究。

摘录鸦片战争后,具有先进性和野蛮性双重性格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冲突。

面对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力应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回答不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时代课题。

进行文化选择,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先后进行了三次文化选择,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领中国新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指明了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中国文化选择》王明明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

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成中英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由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汇聚而成,从而具有共通的基本属性;基本属性寓于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之中。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五章

第五章多民族⽂化融合与中外⽂化交汇 这⼀章不是太重要的,内容不多,掌握要点即可。

出⼤题⽬的可能很⼩;简答题也不多。

第⼀节中国各民族⽂化的交融 1、中国⽂化并⾮封闭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化以及中外⽂化之间都在交融共进。

2、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经济类型是农耕、游耕与游牧。

3、秦汉以后,中国⽂化分为三个⽂化类型:即北⽅草原游牧⽂化,南⽅⼭地游耕⽂化和中原定居农业⽂化,其中中原定居农业⽂化是核⼼。

4、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是冲突、战争;另⼀⽅⾯是⽂化互补、民族融合。

5、游耕⽂化的特点:⼀是在耕作⽅式上⼑耕⽕种;⼆是与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活;三是由游耕模式决定了该民族在社会⽣活各个⽅⾯尚处于不成熟的⽔平。

(简记:⼑耕⽕种游动⽣活不成熟⽔平) 6、汉化即少数民族融⼊汉族;胡化是指汉族⼈融⼊北⽅游牧民族;夷化是指汉族⼈融⼊南⽅游耕民族。

7、少数民族对中国⽂化的贡献体现在经济⽣活、⾐着服饰、⽇常起居、⾳乐舞蹈、⽂化、史学等诸⽅⾯。

8、藏族的史诗《格萨尔》中世界内范围内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

9、⽤蒙⽂创造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史》并称为蒙古三⼤历史名著。

第⼆节中外⽂化的交汇 1、中国⽂化在发展,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化、波斯⽂化、印度佛教⽂化、阿拉伯⽂化、欧州⽂化。

2、中外⽂化⼤交汇有两次:⼀次是汉唐时期,⼀次是明清以后。

3、从汉代开始,中国⽂化进⼊本⼟⽂化与外来⽂化的交汇期。

当时的外来⽂化,先是西域⽂化,后是南亚次⼤陆⽂化,后者对中国⽂化的影响尤深。

4、南亚次⼤祟的佛教⽂化是汉唐时期输⼊中国的外来⽂化的主体。

5、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化正宗,它是在改造了儒学和佛学的基础上产⽣的,是⽂化组合的典型。

6、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州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秦统⼀⾄清乾隆末年为”亚州之中国“时期。

7、明清以后的中西⽂化交融,以历算为开始,从万历年间开始。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交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交往与交流始于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融不断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承载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其中既有商品的流通,也有文化的交融。

各种宗教、哲学、艺术、科技等因此传入我国,同时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也传到了西方国家。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我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三、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交流的纽带南海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的海上贸易通道,也是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交流纽带。

在南海丝绸之路的交往中,我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商品走出了国门,同时外国的香料、珍珠、珠宝等也进入了我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各国的文化。

南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文明与周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打下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四、民族融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汉族、藏族、族、朝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藏传佛教、族的民歌舞、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等,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产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魅力。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个人认为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体系,更加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了解中华民族的交融历史,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促进全球文明的多元交流。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为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 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 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中外文化交汇大的有两次。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汉代晋唐时期,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在交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即 16世纪末叶。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国境内文化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从根本 上讲这是因为环境的多样化而形成的。
中国境内民族尽管多姿多彩,大致可以分 为三种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 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其中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核心。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 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 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 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 克族以及藏族等。 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半游牧的生活,他们 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 阔草原或荒漠地带过着游牧生活,在文化方面, 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 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和自 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如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即如
此。 二是影响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宋明时期,新儒学派 从佛学中汲取思想因素,与易、老、庄三玄相融,由 此产生了宋明理学。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在交汇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 汇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 是说,这次文化大交汇有始无终。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鸦片战争之后100多 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也是大动 荡、大转折的时代”,“更是千古未有的大变 局”。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传统。

其中,汉、蒙古、满洲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他们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以汉、蒙古、满洲等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蒙古族是中国最多数的两个民族。

在古代,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而汉族是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

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主要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政权,其统治阶级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而汉族则是被统治者。

然而,元朝时期的汉蒙文化交融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增进。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元后妃和宫廷官员往往与汉族人通婚,这促进了汉蒙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元朝实行青奴制度,这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可以说,元朝时期的汉蒙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族与满洲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满洲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满洲族的建立了清朝。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多民族融合的时期。

在清朝时期,满洲族的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保护和吸收各民族的文化。

满洲族与汉族的婚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许多汉族人和满洲人通婚,这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形成。

此外,满洲族也吸收了汉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和技术,如农耕、服饰等。

同时,满洲族的文化也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满文和满文书法。

三、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影响除了汉族、蒙古族和满洲族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培养层次:入学批次:学习中心:评定成绩评语: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3月课程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卷纸要求: 1.满分100分。

2.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

无错别字。

3.抄袭、不按规定题目写作的论文以“0”分记。

4. 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分析清楚;作用定性分析要清楚;论点、论据充分、确实,结论完整;评定成绩评语:题目: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中国文化的国家。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中国的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而这些进步都离不开中国多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中国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才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与时间上的延伸。

也正是因为了有了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才让今天的中国从清朝的东亚病夫到世界前四。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力求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字:多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汇影响意义在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无论我们是清晨或者傍晚在大街小巷在各种公园广场去散步去跳舞去做各种休闲游戏或者运动,我们都能看到来自祖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

他们有来自北方的满族人有来自南方的汉族人甚至有来自西藏的藏族人,不同民族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都在尽情的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民族的大融合让各民族人民自己的衣食住行、艺术等文化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慢慢渗透、互相交融,各民族群众在一起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一、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让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不断进行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趣的话题。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传统丰富,自古以来就与周边的各民族发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

这种跨越边界的交流,无论是深层的文化内涵还是经济社会的层面,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思考和社会组织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并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一、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发展悠久的历史过程。

早在商朝时期,商王朝曾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商文化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也与周边的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各民族发生了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形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也曾经说过:“身居中华者,无不抱此志也”。

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是对中国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与推广的延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二、中华文化的融合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多种元素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种文化魅力,也让中国文化得以深入到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

以朝鲜半岛为例,中国文化曾经对朝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朝鲜半岛上雕刻着的“鹤、凤、龙、龟”等图案形态,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图腾图案。

同时,朝鲜文化中的“拜祖、祭神、宴婚”等习俗,也受到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在古代时期,中国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广泛的,而且多采用以絮叶为载体的贸易方式进行。

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融合与交融不仅仅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事件,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独特魅力。

一、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所表现。

在政治方面,历代中国的统一王朝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不同民族的和谐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的“唐人三畏”政策,将各族人民融入汉族社会,并共同建设国家。

在经济方面,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体现在贸易和商业活动中。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得以实现,这大大推动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经济上的融合。

文化上的融合也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华文化变得多元丰富。

例如,高麗人的韓服与唐儒士的道袍相结合,形成了琐窈和风雅的唐代时尚。

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进入,也为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藏族与汉族的融合藏族与汉族的融合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融合事件。

藏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汉族的融合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大汉族王朝对藏族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政策,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点。

特别是在元朝时期,元帝忽必烈在统治西藏时,实行了多元共治的政策,使得藏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

经济上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贸易和交流方面。

历史上,汉族和藏族之间有着长期的商业交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贸易通道成为了藏汉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贸易和交流,藏汉两族的经济联系得以加强,促进了两族间的和睦与文化的传承。

文化上的融合是藏汉两族交流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论述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

论述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

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一、文化交汇的背景及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中,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显得格外重要。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融合和交汇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相借鉴,进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进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汇有助于文明的发展,能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及问题然而,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等,都是当前民族文化融合面临的难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对文化交汇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1.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于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大,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在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被西方文化冲击而丧失。

2.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潮流和时尚,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处理民族文化融合的措施及建议针对以上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汇:1.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强文化自信,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

在学校和社会上开展一些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轻一代能够用心去了解和传承文化。

2.倡导多元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倡导多元文化,包容性、民主性、平等性、参与性。

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促进文化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1、朝鲜 2、日本:文字 、史学 、佛教 、历法、文学、 服饰、饮食、风俗、科技工艺等 3、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走向世界的中文化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1、物质 2、艺术 3、哲学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西域· 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 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 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
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鸦片战争后 ,带有强制性质
参考书目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6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5 民出版社,2005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 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 、衣着服饰 、日常起居 、 音乐舞蹈 、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 、北朝 、唐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