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2539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3.png)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溶蚀为主要作用形成的地形类型,它是在
地质历史长时间作用下,依靠流水、地下水、气候、土壤、植被
等条件,经过溶蚀、沉积、石灰岩岩溶、裂隙扩大和溶洞形成而
构成的地形。
二、喀斯特地貌独特特点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石中的钙质成份在水的作用下被溶解,形
成裂隙、溶洞、喀斯特地针等特殊地貌,使这一地形类型显得十
分独特。
同时,地表留下的风化岩石、小溪、湖泊等勾勒出了这
种地形的形态,整个地区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
三、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殊,加之破坏它们的行为极易造成生
态环境的不可逆性影响,故应重视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治理。
以
下是一些针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1、限制采石和爆破行为、平面开采、抽水、排放废水等行为。
2、野外旅游和开发应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合理规划和控制
游客数量、行程,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的情况。
3、构建喀斯特地貌保护和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喀斯特地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强有关环境保护部门的协调合作。
4、对于被破坏的地质地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
开发和建设项目应经过充分的环境评估和审批程序,并建立环境监管体系。
5、同时,在保护喀斯特地貌上要强调教育宣传,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民众教育和管理,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意义,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总之,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治理,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尊重、爱护生态环境,时刻牢记保护地球责任重大。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5aae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e.png)
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塌陷,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突然坑洞。
石林
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峰林地形,具有奇特的地貌景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特地貌的特征
1 地表塌陷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经常 出现塌陷现象,形成坑洼 不平的地貌地形。
2 水文特征
3 物种多样性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水孔、 地下河流等水文特征较为 常见。
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环境 独特,物种多样性丰富。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中国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 的国家之一,有着世界上最大 的喀斯特地区。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是欧洲著名的喀斯 特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喀斯 特地貌景观。
古巴
古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 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洼
喀斯特地区常常形成水洼,成为 众多物种的栖息地。
石笋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在地下溶蚀而导致 地面出现坑洞、裂缝等地貌现象。本专题将详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 形成原理、类型、特征、分布、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指溶蚀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地区所形成的地貌。这 种地貌以洞穴、地下水孔、塌陷型地貌为特征,广泛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
植被
喀斯特地区多石笋,是石灰岩溶 蚀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美丽形态。
喀斯特地区生长着丰富的特有植 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 用。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旅游业
喀斯特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矿产资源
喀斯特地表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 要作用。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315cff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5.png)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地貌形态,具有比较清晰的地貌特征,并由高低不平的侵蚀形成的陡崖和岩洞组成,以及盆地、山谷和悬崖等各种形态的山脉。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有大量的垄断土壤和碎屑,它们受到了严重的山洪侵蚀,地貌呈现出陡峭、粗糙的指纹样式,呈波状的棱状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产生主要受侵蚀和风化作用的控制,侵蚀和风化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两个主要因素。
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垄断土壤是耐侯性高的碎屑岩,其耐风化性比较强,它们往往形成独特的陡峭的指纹样式。
此外,还可以看到其他形状的山脉,如悬崖、盆地、山谷、景观沟壑等,都是因水流、风化侵蚀而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植被,如冷杉、桦树、落叶松、云杉等,这种植被在喀斯特的地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植物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以及吸收重金属离子,减少植物污染,保护地表土壤,并提供优良的植物环境。
地貌的形态和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和演变,这主要取决于环境影响的大小,例如地面沉降、水蚀侵蚀、风化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是由长期的环境因素,如气候和疏散度,而引起的,它们可能会导致地貌的改变,喀斯特地貌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喀斯特地貌可以说是地貌环境的一个巨大宝藏,不仅可以丰富几何地貌景观,还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和科学研究都有重
要意义,在景观研究和生态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重要的地貌,要认识它就必须要全面了解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它的影响,并能有效恢复和保护喀斯特地貌,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充分发挥喀斯特地貌的价值。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041e0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f.png)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8706d9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f.png)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
它以岩溶作用为基础,形成了许多景观独特、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这些地貌特征源于溶蚀、溶洞塌陷等一系列地质过程,构成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风貌。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大理石和石膏等可溶性岩石地区,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好地区。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有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和中国贵州喀斯特、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和斯洛文尼亚的普列斯卡特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溶蚀、溶洞塌陷以及地下水系统的发育。
在溶蚀作用中,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溶解,形成溶洞和地下河。
同时,溶洞塌陷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当地下溶洞遭受侵蚀或外力作用时,溶洞顶部会发生塌陷。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发育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作用决定了地表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喀斯特地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喀斯特地区的溶水对于当地居民的水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喀斯特地貌也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区,对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是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对解释地球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其特殊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分类分布特征。
对喀斯特地貌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对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定义,同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这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预期,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a13d45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9.png)
描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个名称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类。
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茨维奇(J.Cvijic)借用亚德里亚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称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卡斯特地貌
![卡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ad5f52abcd126fff7050b67.png)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简介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e5fe0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d.png)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https://img.taocdn.com/s3/m/ad974c8f680203d8ce2f2472.png)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landform, karst, 喀斯特, 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98ca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0d.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1.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奇妙创作。
想象一下,山坡上突然冒出来的石灰岩溶洞、奇形怪状的石柱,还有那些神秘的小溪,都是这个地貌的“杰作”。
那么,这些神奇的景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1.1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组成首先,喀斯特地貌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这种岩石在地球上可是相当常见的。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石灰岩会逐渐被溶解,形成各种各样的洞穴、峡谷和石柱。
你能想象吗?就像是大自然的雕刻家,用水和时间雕琢出这些精美的作品。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水的“参与”!1.2 水的角色水在这里可是个“大明星”。
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魔法师”。
当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带着二氧化碳,它就变成了弱酸性水,能与石灰岩反应,慢慢将岩石溶解。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你在泡茶时,把茶叶放入热水中,慢慢释放出香气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溶解”过程不断进行,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喀斯特地貌。
2. 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聊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2.1 侵蚀阶段一开始,雨水和地下水开始侵蚀石灰岩。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千年,甚至数万年。
最开始的侵蚀可能是微小的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缝会逐渐扩大,形成洞穴。
就像是你在海边看到的那些小石头,经过海浪的拍打,变得光滑而美丽。
2.2 洞穴的发展随着侵蚀的加剧,洞穴变得越来越大,内部可能形成钟乳石和石笋。
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无数年的水滴滋润,变得闪闪发光,像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你走进这样的洞穴,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耳边只有水滴的声音,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喀斯特地貌的魅力最后,我们来谈谈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3.1 生态价值喀斯特地区通常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许多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就像是隐藏在城市中的绿洲,给人们带来一丝宁静。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7c77f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d.png)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岩地区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其形态规模宏大,景观壮美,独特而引人入胜,被誉为地壳上最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之一。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包括岩溶、溶洞、地下河、湖泊和峡谷,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每种地貌。
首先,岩溶是指由于岩石中的溶蚀作用,使地表岩石中的溶解过程引起岩层的溶蚀变形,形成山地地表的低凹盆地。
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典型的突出的地形界限和河流水系,其中包括许多河谷、峡谷和下凹平原等。
这种地貌特征常出现在石灰岩或大理石等岩石构成的山区地带,形成众多岩柱、圆锥、塌陷坑、溶洞等壮观景观。
其次,溶洞是一种形态独特的地下景观,指由地下溶蚀形成的空洞或岩洞。
喀斯特溶洞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其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岩石或矿石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地球景观。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地下河流、石笋、石幔、石柱等地貌景观,其中的钟乳石和石筒石笋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三,地下河是指地下水系统中的河流,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下河可能是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而形成的地下水道,或是通过岩石内部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
地下河流经常出现在石灰岩和大理石中,形成河谷、溶洞和地下深潭等景观。
在一些地下河中,还可以看到地下瀑布和地下暗湖等壮观景点。
第四,湖泊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另一种重要景观形式。
湖泊在喀斯特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层中的溶洞或地下水流通道坍塌,形成洞底下陷造成。
这种地貌特征在中国的喀斯特区常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州的黄果树、龙宫等景点。
这些湖泊的水质清澈,周围环境优美,是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最后,峡谷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形之一。
喀斯特峡谷通常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地表溶解岩层内部的岩溶空洞或裂缝进一步被侵蚀形成。
这些峡谷一般形成窄长而陡峭的地貌景观,两侧常常是悬崖峭壁,给人一种壮丽而险峻的感觉。
中国的钟乳石峡谷、柞水峡谷等都是喀斯特峡谷的典型景点。
总之,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岩石溶蚀作用和地形特征,形成了多样而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学家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a13f128dbceb19e8b8f6baf1.png)
• 竹筒鱼
竹筒鱼是侗族名菜。采用塘角鱼、竹 筒节、米饭、菜叶、冬菇、香菜、红辣椒 等作原料装竹筒内蒸制。其造型美观,鱼 肉细嫩,带有竹的清香,滋味鲜醇。
• 灵川狗肉 桂林灵川狗肉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美 味”之称。选毛色上好的小狗,一般六公 斤为妙,切肉要刀刀均匀,块块带皮,刚 入锅时不可加水,用温火干炒黄焖,煮时 配沙姜、草果、大茴、小茴等香料,以熟 而不烂,香而不焦为佳。上桌前,喷三花 酒,淋豆腐乳汁,色香味俱佳。冬季食之 较好。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 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 氢钙[Ca(HCO3)2], 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 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前南斯拉夫的喀 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 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 地形。 常见的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 石幔;石林。
三山 (
独秀峰、叠彩峰、伏波山
)
芦 笛 岩
• 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美景堪最佳。芦笛岩是桂林 山水
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 心5公里,
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 光为辅的风景 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 。洞内有大量奇 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 柱、石幔、石花, 琳琅满目,组成狮岭朝霞、红罗宝 帐、盘龙宝塔、原森 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 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 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 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
路南石林冠四海
• 石林规模冠四海
• 石林造型冠四海 • 景区风情冠四海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4732178f46527d3240ce0a8.png)
普者黑核心景区 里,山山有奇洞, 洞洞流清水,联合 国科教文组织地质 学顾问安得烈· 克朗 奇先生考察后评价 说:普者黑这种亚 热带岩溶地貌是中 国的珍宝,是世界 的珍宝,这种特有 的地貌奇观,将成 为世界地质工作者 的科考基地。
普者黑彝语为“鱼虾多的池塘” 湖水清澈, 游鱼可数。登高眺望,似21公里长的一串珍珠, 熠熠闪光。夏秋季节,千亩荷花洒在水面,荷叶 翠绿,花色多样,亭亭玉立,荡舟穿行其间,清 香扑鼻,令人陶醉,如置身于诗画之中。泛舟远 眺,高达150-210米的二百余座石峰平地崛起,峰 峰相对,全身披绿,百态千姿,或如蛤蟆、青狮, 或似情人相对倾心。近山,又见绝壁悬岩,晃动 于水影之中,犹如龙飞凤舞。这里,山连水、水 绕山、有山必有洞、有洞必有水,“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媚”。
普者黑是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 4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内的一座座散 落的孤峰间,延绵环绕着40里水路、 万亩野生荷花、一望无际的桃园和世 界最大的岩溶湿地,被誉为“世间罕 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 风光”。区内更可领略到壮、彝、苗、 瑶等古朴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由普 者黑、温浏和冲头三个片区及革雷、 歹马两条瀑布组成,总面积983.7平 方公里。以喀斯特湖群、洞群、峰群 以及峡谷景观为主,古崖画、革命纪 念地、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相辅 助,可供国内外游客观光、游憩、休 养、度假、攀岩、漂流、水上娱乐及 科学考察,是多功能、大容量的风景 名胜区。
Hale Waihona Puke 阿诗玛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处,也叫和摩寨石 林,“乃古”彝语意为黑色,“乃古石林”即黑色的石林。 占地333.3万平方米,新辟游路6公里多。与“石林”相比, 这里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和风格。 • 进入乃古石林,只见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涛冲 天而起,气势磅礴,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战场,令人思绪 万千。有的地方峭壁千仞,如同刀劈斧削,有的石柱直刺 青天;有的巨石如磐如堵;有的形如诸葛亮布的八卦阵; 有的像太上老君正在炼丹;有的像石堡、灵芝;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06a2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0.png)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为主要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等)的地区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水通过渗透、流动和溶解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地貌特征。
2. 喀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地表塌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等。
其中,溶蚀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于地下溶蚀作用,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
3. 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4. 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价值: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丰富的资源价值。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供应了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土矿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喀斯特地区,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33cb6d1259eef8c75fbfb3b2.png)
喀斯特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概述“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貌类型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1c98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3.png)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最早由斯洛文尼亚地质学家科特尼克在1893年首次提出,以斯洛文尼亚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的共同作用。
地下溶蚀作用是指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形成溶洞、地下河道等地下空洞。
地表溶蚀作用则是指地表水通过岩石裂缝、孔隙等,与可溶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表面溶解,形成裂缝、溶槽、溶壑等地表凹陷。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地勢平坦,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貌地貌形态,比如溶洞、地下河道、天坑、喀斯特凹地等。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是由地下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洞穴。
地下河道则是指地下水侵蚀地表融合形成的河道,通常位于溶洞中。
天坑是指岩石表面塌陷形成的地表凹陷,由于地下溶洞或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
喀斯特凹地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凹地,通常是由于岩石表面溶洞扩大而形成。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喀斯特地貌的存在。
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最为有名,有着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
比如黄果树瀑布、青岩洞、龙宫等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潜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等特点,适合农业发展。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特点,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ddd44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8.png)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大自然的风景总是美丽的,鬼斧神工。
那你知道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吗?你知道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奔的地方。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形成原理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拓展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e7fc7ddc6f1aff00bed51ef0.png)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783b5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a.png)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在石灰岩等溶蚀岩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丰富多彩,涵盖了洞穴、岩溶塔、溶洞湖、地下河等众多自然景观。
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一、基本概念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喀斯特地貌是指由酸性水体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和溶洞分布情况等不同特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洼地型、岩溶尖峰型、岩溶洞穴型、峡谷峭壁型等多种类型。
二、形成原理1. 石灰岩的溶解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可溶性物质,而地下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反复渗透到石灰岩中,加速其溶解和糜化。
2. 溶解和沉积的平衡当岩石的溶解速度和沉积速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过程1. 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在最初的阶段,地表会出现众多小型陷洼,地下水一般通过小缝隙或是沿着石灰岩层面流动而形成。
2. 喀斯特地貌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地下水开始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洞室,形成地下河道,营造出壮观的溶洞景观,同时,地表的凹陷也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3. 喀斯特地貌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洞穴、地下河道、露天洼地和丘陵、峡谷和山峰等各种地形景观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喀斯特世界。
四、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1. 喀斯特地下河喀斯特地下河是指在岩溶区形成的地下水河道。
2. 喀斯特溶洞喀斯特溶洞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中溶解形成的大型空洞。
3. 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是由地下水在溶洞内沿着洞顶或洞壁滴落形成的石柱状的物体。
4. 喀斯特岩溶塔喀斯特岩溶塔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的尖峰状的地形。
五、总结综合来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貌类型,具有形态多样、地貌风貌奇特、景观壮观、科学价值高等特点。
喀斯特地貌(共57张PPT)
![喀斯特地貌(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382e9eb7360b4c2f3f644a.png)
石幔是指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 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
坑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4.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 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 要原因。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 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 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 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 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 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2 PART 美丽地带的贫困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 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 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 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 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 还有一些小溪。从洼地四壁流 出的泉水,经小溪最后流进落 水洞中。 鄂西洼地 贵州金城江源 溶蚀洼地是由漏斗进一 步溶蚀扩大、合并而形 成,故它的形态、排列 方式与漏斗均有关。
地表钙华沉积
四 川 黄 龙 的 钙 华 堤 坝
地表钙华沉积
岷山南麓黄龙一带河谷中的瀑布华
黄龙寺钙华
黄龙寺钙华
二、地下喀斯特
蚀空形态
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地下河(暗河、伏流)
3.地下湖
地下喀斯特----堆积形态
堆积形态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 机械侵蚀、崩塌等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淀积过程: Ca2++2(HCO3)- → CO2↑+H2O+CaCO3↓ 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进喀斯特堆积地貌 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石钟乳
重庆芙蓉洞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 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 的,它形似竹笋。石笋是自下而 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 状。
贵州桐梓石笋横断面与纵断面 广西桂林石钟乳断面(沉积间断) (基本连续沉积)
4.深部滞流带(深部循环带)
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水的流动方向不受河谷限制,而受地 质构造的控制,流速相当缓慢甚至停滞,溶蚀作用微弱。 该带的地下水位臵较深,具有承压性质。
总之:
上述 4个喀斯特水动力带内,由于水的交替强度不同、流动 方向不同,所发育的喀斯特形态也不同,形成明显的分带现象。 这种垂直分带可以因为气候、地貌和构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需指出的是:垂直分带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在长期稳定、有 河流深切的高原地区。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Karst)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的概念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 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 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 喀斯特。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 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亚半岛石灰岩高 原的地名。当地称kars,意大利语为carso,德语称karst。它 来自印欧语“kar”,即岩石裸露的地方。
19世纪中叶,一些德国和奥地利学者研究欧洲中部和东南部 的石灰岩地貌,均采用karst一词。
特别是南斯拉夫学者 J.司威杰在研究喀斯特高原上奇特地貌 后写的专著,就采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的 一系列特殊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特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中国广西的不同结构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
石灰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隐晶质微粒结构 18.99 1.12 细晶质微粒结构 27.03 1.06 鲕状结构 21.04 1.04 微粒-中粒结构 21.43 0.99 中粒晶质镶嵌结构 25.01 0.56 中粒、粗粒结构 14.97 0.32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2.13 1.09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1.44 0.88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0.85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0.71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0.66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0.65
温度及CO2分压力与CaCO3溶 解度的相互关系
(三)生物因素
碳酸盐岩表面常长有一 些菌、藻类生物,分泌溶 蚀性酸,可分解及消耗碳 酸盐岩,属于生物岩溶作 用。其结果在岩面上留下 痕迹,统称为生物蚀痕。
土壤空气的 CO2 主要由生物作用 产生,土壤空气中 CO2的多少对喀 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 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 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 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 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Karst)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喀斯特地貌形态分类
一、地表喀斯特:
蚀余形态: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与溶蚀盆地, 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 堆积形态:泉华、瀑布华、钙华堤坝等
二、地下喀斯特:
这种大型盆地在我国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十分发达。
鄂西“坡立谷”
6.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洼地地貌系统
桂林、阳朔一带最为典型。
峰林-盆地地貌系统
峰林形成过程示意图
孤峰(残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 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 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
云南路南裸露地表的二叠系灰岩面上的苔藓与生物蚀痕
云南昆明西山原先埋伏于地下岩面上的生物蚀痕
四、岩溶水的分带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形成地表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向也决 定着地表喀斯特的空间形态分布规律。 地下水是形成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动是通 过裂隙、孔隙、管道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特征,也决定着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垂直分布特征。 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二)气候因素(水的溶蚀能力)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 量的 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 而带走。 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 压等方面。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 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 CO2含量越低,溶蚀 作用会减弱。
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a.溶蚀漏斗; b.沉陷漏斗; c.塌陷漏斗;
d.深层岩溶塌陷漏斗
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阶段的产物,它是喀斯特水垂 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分布在岩溶化的 高原面上。
4. 溶蚀洼地(karst depression)
溶蚀洼地是比漏斗规模较大的、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丛所包围的 封闭性小型盆地。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 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 CO2,大大地 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气压: 一般大气中 CO2 的含量 约为空气体积的 0.03% , 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 的 CO2 的 分 压 力 PCO2=0.0003大气压。 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 同时,温度越高, CaCO3 在水中的溶解度 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 PCO2 越 高 , CaCO3 在 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 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 类岩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 中发育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岩石结构对可溶性的影响:
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林)建议将喀斯 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 1981 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上,又议定 “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使用。
二、喀斯特作用过程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蚀空形态:喀斯特管道、地下河(湖)、溶洞等 堆积形态: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灰华等
一、地表喀斯特
1. 石芽(clint)和溶沟(lapie, karren)
爱尔兰Clare的石芽溶沟
2. 落水洞(sinkhole) 和竖井(shaft)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 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 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 并伴随塌陷而成。 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 同。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 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 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 方向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
干谷是指喀斯特区的干涸河谷,过去它是地表河,因气候
变干或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使地表河干涸而转入地 下。
利川腾龙洞附近干谷和溶洞
婺源灵岩洞附近的盲谷
盲谷
盲谷
盲谷
8. 地表石灰华沉积(travertine, tufa)
云南中甸白水台的喀斯特泉华 富含 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 )在地表出露,由于 CO2分 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 CO2 逸出和 CaCO3 沉淀,统称石 灰华(简称灰化或钙华)。
广西南宁地区的残峰坡地
孤峰-平原地貌系统
有人对峰林地貌演化提出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系 统演化模式:
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
7. 盲谷(blind valley)与干谷(dry valley)
盲谷是喀斯特地区死胡同似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通常
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 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
重庆华蓥山天坑
3. 漏斗(d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