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研究范文.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企业研究范文
一、家族企业研究被引文献
本文的被引文献来自于CSSCI被引文献库,使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首先查找出被19XX年间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章所引用的篇名含有“家族企业”的文献(下称被引文献)。
检索出被引文献1210篇,总计被引2037篇次。
由于CSSCI中的命中结果是分年统计的,如果同一篇文献,分别被20XX年和20XX年的文献所引用,那么在统计中算成2篇。
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727篇,总被引还是2037篇次。
二、家族企业范文被引统计
经过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645篇,总被引次数依然是2037篇次。
(一)被引情况总览
修正后19XX年被引文献共计645篇,总被引频次2037次,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为3.16次。
按文献计量标准,一般认为,被引频次大于10的称为“高频文献”。
在645篇文献中,高频文献数量只占了5.28%,近90%的文献被引频次不到5次。
(二)被引次数较多的书籍
被引频次较高的前十本书籍有四本的作者是外国人。
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克林•盖尔西克等著、贺敏译的《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一书,被引频次为121次,仅次于储小平20XX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
意义的话题》。
这本书建立了一个三极分析模式,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以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
文中认为家族企业受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及所有权系统的综合影响,这种看法影响了国内许多学者。
(三)被引频次较高的范文
从单篇范文上看,储小平20XX年及20XX年发表的三篇文章《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居于范文被引的前三甲,而20XX年另一篇范文也排在第八位,李新春的《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排在第四,另一篇范文排在第十,仲理峰、陈凌、潘必胜、苏琦的范文分列第五、六、七和第九位。
20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之中,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只适合规模小、技术简单的生产环境,最终一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形时,储小平提出了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的观点,主张学者应研究家族企业如何更好的融合社会资本,而非对家族企业一味否定。
陈凌19XX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范文,也提出家族企业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性。
现在看来,这些在当时语出惊人的学者们的论述,对后来家族企业研究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被引频数较高的作者
我们进一步分析,按作者将CSSCI中的有关被引文献排序,文中的出现多个作者的,只统计第一作者。
数据中被引范文645篇,作者一共有443名,平均每名作者写作1.46篇。
其中有3名作者被引频
次超过50次,大于等于20次有12人,这15位作者只占总作者数的3.39%,但是其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近半壁江山(47.33%),其中排名第一的储小平,其范文被引频次高达368次,占总被引的18.07%。
这说明在家族企业的被引文献中,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被引频次越多的文献,再次被引的可能性越大。
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15名作者中,美国的盖尔西克排名第二(121次,占5.94%)。
排名前三的国内作者分别是储小平、李新春、陈凌。
其中储小平范文被引频次占总被引的18.07%,李新春占5.69%,陈凌占2.26%。
排名前三的三位作者,其被引用的作品分别是:储小平10篇范文及一本专著,李新春8篇范文(含工作范文一篇)及两本专著,陈凌7篇范文。
这三位作者分别有4、2、1篇范文单篇被引率排在前十,三人的文章数量较多,且单篇被引频次较高,因此,按作者排名靠前也是理所当然。
三、重要研究文献及评述
通过对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者进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储小平、苏启林、李新春、陈凌在我国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处于中心位置。
潘必胜的文章虽然只有一篇,但其被引频次超过400次,同时也是社会网络的中心,对家族企业研究影响较大(石本仁,张俭)。
潘必胜(19XX年,陈凌(20XX年作者继续这一话题,把家族企业要融合的人力资本主要界定为管理资源,特别是职业经理。
作者通过调研发现,相当多的私营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大多不是财务资本,而是管理资源;并且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人力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正日益增强;第二,信息分
享的风险和企业主的“集权情结”成为家族企业融合经理人力资本的主要障碍;第三,家族企业内部的特殊主义的用人规则会发生蜕变,并与“能力至上”的普遍主义规则相融合。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演变过程,王宣喻、储小平(20XX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融合的具体内容及分析框架,社会关系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及发展的影响,以及信任所起的作用。
李新春(20XX年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检验了双重代理关系对家族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这一重代理关系与家族上市公司价值负相关,家族企业主与家族/非家族雇员形成的第二重代理关系在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起不同的作用。
当家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家族性代理关系有助于提升家族企业价值;当家族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时,专业性代理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更有利。
这篇文献的贡献在于:一是将家族企业中的代理关系进行细分,关注两种不同的代理问题;二是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作实证研究,以数据说话,是早期在研究方法上向国际接轨的文献之一。
苏启林、钟乃雄(20XX)又以在大陆上市和在XXX上市的内地企业为样本,分析了两地上市的民营企业在控制权方面的差异,并从股权割裂、渐进式转轨经济与东亚管理文化三个方面来解释控制权形成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唐清泉(20XX)以信息系统为工具,构造3个模型说明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家族企业成功的关键。
仲理峰、时勘(20XX)通过对18名家族企业高管进行BEI关键事件访谈,建立家族企业高管胜任特征模型。
这也是少有采用实验研究的文献。
谷祺、邓德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