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材解读《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长而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入诗境(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是呀!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也伤离别。

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而定居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

相间时难别亦难,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就曾经学过送别诗,想一想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生:《别董大》生:《赠汪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生:《芙蓉楼送辛渐》,师:同学们搜集到的送别诗可真多,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饱含凄凄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二解课题师:读课题,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师:一提起“送别”两字,你有什么样的滋味?生:伤心生:难过生:悲伤生:……师:元二是谁呢?生:噢,这个人姓元,叫──师介绍: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的兄弟姐妹,他是排第二个,他上面还有一个──元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实录)师转:渭城真美呀!可这样一个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地方,他们能长住下去吗?(生:不能)元二要出使安西了,要远行西出阳关了!读后两句。

师:阳关在哪里?先后出示课件(唐代古地图、关外戈壁沙漠图片,伴着音乐)说一说,阳关外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生:阳关外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没有人。

生:阳关外水很少,寸草不生,有很多碎石。

生:阳关外人迹罕至,到处是戈壁沙漠,荒无人烟。

师:那么,元二这一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生:会遇到沙尘暴,把眼睛吹得睁不开。

生:会遇到脱水的症状,可能有野兽的攻击。

生:可能元二生病了,却没有人照看生:可能太阳晒得他没精打采,都没有力气了。

师:是啊,阳关外地老天荒,边远荒凉;人地生疏,困难重重。

再读后两句。

师:渭城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阳关外却是这样的边远荒凉。

所以,此时此刻,他要设酒宴来送别元二。

情景表演:师生表演碰杯饮酒,师问:我俩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说明什么?生:我是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来的。

师:哪个字?生:“更”……“尽”师:到底哪个字?什么意思?生:“更”,再的意思。

说明他俩喝了很多酒,一杯接一杯。

师引:王维此时心情凝重,他从长安一路送元二到了渭城,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难道他与元二就这样一杯又一杯地喝闷酒,就什么也不说吗?王维会说些什么呢?他会怎样劝说自己的老朋友?生: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这个老朋友了。

生:你还是别走了,呆在渭城吧。

安西旁边都是戈壁,而且寸草不生,你去哪儿会脱水的!生:你别走了,渭城多好啊,这么美的景色。

去阳关外一路上多危险啊,一路戈壁沙漠,你的马儿会受不了的,你会被晒死的。

师:模仿元二,可是我不能不走呀!生:再喝一杯酒吧,我失去了一个真诚的朋友,我会伤心的。

生: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朋友一起喝酒了,一路保重!师: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作者都写出来了吗?(没有。

王维诗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王维诗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王维诗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王维诗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生:没有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生:是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生:不紧张!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生:冒出一身冷汗生:就是全身抖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生:心跳加速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生:朋友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生:想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告诉我们的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生:屏幕上面还有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生:陕西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生:我去过!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师:秦始皇兵马俑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师:对,大雁塔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生:我去过秦始皇墓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好,还有吗?你来!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生:秦国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生:我知道李白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是不是有点紧张?生:恩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真棒,小诗人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少一人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生:不紧张师:好,手还发抖吗?生:不发抖师:手还发软吗?生:不发软师:心还跳吗?生笑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生:可以师:好了,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生读课文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生:送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师:从课题中生:送元二使师:送谁呢?生(齐):元二使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生齐:元二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生:董大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生齐:出使师:谁出使安西呢?生:元二呢?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生:王维师:对,是的王维,送谁生:元二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生:安西在陕西师:是吗?你来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生:送元二使安西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生2:送元二使安西生3:送元二使安西师: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生自由读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生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好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生读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生:送元二使安西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生:舍shè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生:旅店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生:写完了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生齐读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生轻声读课文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师:好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生:非常大的雨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生:邑轻尘!师:从哪个字?生:邑师:邑,是什么意思呢?生:湿了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生:小雨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师:尘土怎么样了呢?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生:鲜艳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生: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生:读出了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生: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相关文章列表微信扫码分享热搜文章•1•2•3•4•5•6•7•8•9•10~。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公开课)

一、导入,解题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标题。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预设)生:我读懂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有个送字。

师:送的是谁?…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生:“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师:元二要出使安西,谁派他去的?生:皇帝。

师:对,那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

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出示地图)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那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渭城到安西,途经三千多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

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

所以,元二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再回来,不知还能不能回来。

二、读诗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别诗。

请打开课本XX页,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了,谁来读读看?(生读)(预设,生读错)师:你读得不错,你们有话想对他说吗?生:他XXX处读错了,应该是xxx。

(预设,生读对)师:你读得很好,正确而流利。

谁再来读一读?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

而且都是火眼金睛,把容易读错的字都读对了。

师:这首诗里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一个是“朝”。

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应该读——zhao1。

另一个是舍,它可以读she3,舍弃的意思,也可以读she4,房屋的意思,在这里应该读——she4,客舍就是——客人住的屋子。

师:让我们再读一次这首诗。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看。

(师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生:有节奏、有停顿、有的字读得长,有的字读得短。

师:很好,你说到了关键点。

在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读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平仄,读。

它能让我们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授课教师:包头市昆区包钢十一小李计华评课教师:包头市昆区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舍、君”,理解“使”“浥”“更尽”等词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借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在轻声朗读中初识别情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呢?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我知道杜甫。

我能背杜甫的《绝句》。

师:相信你能背出杜甫喜悦的心情!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大有进步,但这仅仅是在背诗,谁来有感情的诵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人的诗!生:我喜欢白居易的《草》。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棒,小诗人!2.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师: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

诗人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子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生齐读)师: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生1: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顺德小学陈惠霞一、导入1.课前听歌曲朋友导入。

2.这首歌好听吗?哪句歌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生:“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古诗二、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印证这首歌的诗。

黑板出示古诗1、初读古诗1=自由读2=同座读3=学生展示读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评价:读得可真好你们都是小诗人!过渡:题目是诗歌的眼睛2、解题1=齐读诗题。

你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去安西元二奉旨出使安西幻灯片出示:地图2=再读诗题: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王维图):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维),师:你了解他吗?学生分享收集的材料。

过渡:我很喜欢王维的诗,所以今天把它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请大家闭上双眼欣赏老师的朗读。

师范读:1=刚才大家似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色?生:(雨、客舍、柳树等)这里的景色很美、渭城的空气很清新幻灯片:你能把渭城的美读出来吧?2=指导朗读一二句。

理解:轻尘。

3=谁还想把看到的美景与大家分享?指名诵读小组读过渡:置身于这样的美景,呼吸着清新、香甜的空气你们的心情------ 生:舒畅、高兴、开心、流连忘返。

过渡:渭城那么吸引人,那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吧!我们来到风景秀丽的渭城,路边柳枝随风飘拂翠色欲滴。

一间酒店映入眼帘。

店中有人在喝酒聊天。

我们走进去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吧!创设情景:幻灯出示酒店: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喝尽一杯酒1=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王维、元二喝酒话别。

(背景音乐渭城曲)师:王维特意摆了一桌酒席与元二在此话别,此时此刻这两个好朋友会说什么呢?(两组表演喝酒话别重点让学生体会:“更”换做“喝”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幻灯片:荒漠图1=齐读三四句诗师:再往前走,陪伴元二的是什么?还有没有舒适的旅馆、嫩绿的柳树、清新的空气?多年朝夕相伴的好友今天一别不知还能不能再见?除了黄沙荒草,就是茫茫戈壁!元二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呀!满眼荒漠、满目凄凉,孤身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叫《别董大》的诗吗?
二、导新课,明目标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们要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

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都清楚我们的目标了吗?
三、解诗题,知作者
同学们,所谓“万诗题入手”,诗题是诗歌的眼睛,你从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从中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先后引导学生从:
1.元二是谁?
2. 安西是在哪里?
3. 什么时候送的?
4. 怎么送的?
5.谁送元二去安西?
对于元二,史料没有什么记载,但对于作者王维,应该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王维。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作者王维。

四、多诵读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古诗,再放音频朗诵,接着自己范读,学生再反复读。

五、入诗境
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谈谈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六、悟诗情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诗人看到满目青青的杨柳,原来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么在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古诗,同桌相互交流看看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

(引导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①. 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②. “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③. “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一般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原来作者与元二之间的友情确实有着深厚的友情啊!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为什么作者面对元二好友的“西出阳关”却如此的伤感呢?
同学们,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安西距离渭城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以西还是穷荒绝域,一路荒芜人烟、关山漫漫、黄沙满天,就算按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这是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除此之外,我们再从两地生活的差异来感受这段离别之情: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师:想到朋友不仅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而且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
的情绪化作——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志同道合的酒,是情深厚谊的酒——是,这“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从如下品尝:
生1: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生2: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生3: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
生4: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七、入诗境
然而!历史是真实的,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太多太多的情感,所以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就一边欣赏这段音乐一边跟随视频情境,用我们的心来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师:同学们都看得很入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情,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吧!(学生摇头摆尾地吟诵诗文)
八、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佳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借景抒情,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是啊,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让我们像诗人那样珍惜友情。

十、布置作业
“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临别的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似乎一切想说的话都在酒中,酒中含情,酒里有话。

请你把王维想对元二说或元二想对王维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