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轴机

合集下载

TD220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TD220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天将 ”无 人机 可 在 八 级 大 风 , 以 及 200mm 特 大 暴 雨 中 飞 行 ,在 +55℃高 温 、.26℃ 极 寒 环 境 中 使 用 不 受影 响 ,并 适 应 沙尘 、潮 湿 及 盐碱 等 极 端环 境 。
天将具有 以下特点 :专利 设计,10余款任 务头快 速 更换 ,满 足 多 警 种 、多 行 业 需 求 ; 日用 38X 光功 能 , 适 应 超 距 离 隐 蔽 侦 查 需 求 ; 夜 视 拍 摄 功 能 ,满 足 警 用 夜 间侦 查 需 求;热 成像 系统 ,电 力 、环 境 部 门 巡 检 能 手; 网 捕 枪 功 能 ,特 警 、边 防部 门 实现 歹徒 高 空捕 捉 :毒 气 、 空 气 检 测 系 统 , 可 精 准 测 量 空 气 污 染 指 数 : 高 空 喊 话 及 按 照 灯 系 统 , 让 空 中指 挥 和 交 警 部 门 更 高 效 :IR激 光 扫 描 仪 配 合 专 利 影 像 系 统 ,1:500大 地 测 绘 如 此 简鹃 无 线 电 定 位 和 干 扰 系 统 ,轻 松 应 对 电 子 战 :救 援 任 务 仓 , 可实 现 救 灾 药 品 、食 品快 速 投 至 指 定地 点 。
“天 将 ” 无 人 机 在 任 何 环 境 下 均 可 进 行 快 速 部 署 ,对 目标 秘 密 侦 察 与 监 视 , 为 地 面 单 位 或 远 程 指 挥 中 心 提 供 实 时 现 场 情 报 和 目标 定 位 , 从 而 制 定 战 场 战 术 ,迅 速 制 敌 。 “天 将 ”无 人 机 视 野 广 阔 ,1s可 搜 寻 lkm , 10s便 可 迅 速 部 署 飞 行 ,60min任 务 续航 能 力 , 一 次 出 警 可 捕 捉 更 多 情 报 ,80km/h急 速 飞 行速 度 , 可 快 速 到 达 现 场 。

共轴反桨直升机原理

共轴反桨直升机原理

共轴反桨直升机原理
这种直升机的下桨螺旋桨提供起飞的扭矩,而上桨螺旋桨提供着陆的
扭矩。

由于它们是平行的,并且始终保持共轴的位置,所以它们之间的力
矩是平衡的。

因此,共轴反桨直升机比其他类型的直升机具有更大的抗震
性能,并且比较安全。

这种直升机也有一个由转轴和转轴箱组成的主要传动系统,它的原理
是通过转轴,把引擎的动能转换成机身上的螺旋桨的转动动能,而转轴箱
就是把转轴的动能转换成螺旋桨的动能。

此外,这种直升机还有一种变速机构,它主要用于改变螺旋桨的转速,以便调整机身的速度和扭矩,以满足不同飞行任务的要求。

它也可以用来
调节螺旋桨的推力方向,以达到更好的操纵性能。

此外,该飞机的设计也更加紧凑,机身重量更轻,飞行性能更优,比
一般的直升机更加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风能力。

总而言之,共轴反桨直升机具有优良的性能,它的使用方便,可靠,
抗冲击性强。

共轴双桨无人直升机

共轴双桨无人直升机

飞行器名称:SERVOHELI 260共轴双桨汽油动力直升机产品介绍:复合式共轴双桨无人直升机是我公司经多年科研攻关,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型无人直升机。

该机完全自主研发,更改了俄式共轴通过桨距离差改变航向的结构缺陷,采用共轴双主旋翼形式复合了尾桨设计,使安全和飞行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均有所提高,在结构上实现俄式共轴体积无法小型化的弊端,使直升机完成不炸桨情况下的安全伞降回收。

目前在国内,该技术居领先或独有的地位。

这款无人直升机在2011年国际无人机大赛上取得佳绩,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截止2012年3月,这款复合式共轴双桨直升机已经申请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

几何参数:机体长度:1800mm机体宽度:300mm机体高度:600mm旋翼直径:1600mm起落架跨度:400mm桨叶片数:2×2发动机功率:26 cc重量:空机重量:16公斤任务载重: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5公斤飞行性能: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80 公里/小时海平面巡航速度:50~60公里/小时风力(飞行时):40公里/小时(阵风50公里/小时)风力(起降时):26公里/小时(无阵风)实用升限:1800 米最大续航时间:1 小时燃料:97(93)号车用汽油+高级摩托车2冲程油启动方式:12v(45Ah以上)直流车用电瓶地面启动。

发动机自带启动方式。

实现目标:同级别直升机任务载重提高到130%;抗风飞行能力比传统直升机提高150%安全性比传统单旋翼直升机提高400%;安定性能在结构上不依靠平衡仪的情况下实现自主悬停。

主要特点:⏹更安全:在低空发动机熄火时,可不依靠飞行经验平稳着陆;⏹更方便:一键式起落,自动进入悬停状态,克服飞行惯性,缩短培训时间;⏹更精准:不依靠电子设备,在低温严寒环境飞行时,工作状态依然稳定;⏹更经济:无需复杂昂贵的飞控、平衡仪等电子设备即可进入悬停姿态;⏹更灵活:对飞行场地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机动性强,运输方便;⏹更稳定:比单旋翼直升机提高20%任务载荷,留空时间更长、抗风能力更强。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是一种特殊的直升机结构,其独特的设计原理使其在飞行性能和操纵特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原理,包括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飞行特性。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采用了两个相互对称的旋翼,它们位于同一轴线上并且以相反的方向旋转。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小旋翼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还可以减小机身长度,提高机动性和操纵性能。

在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中,两个旋翼的叶片通常采用交叉布置,这样可以减小旋翼间的干扰,降低噪音和振动。

此外,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通常采用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制造,可以减小整机重量,提高飞行性能。

在工作原理上,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两个旋翼可以分别提供升力和反扭矩,它们之间通过传动系统相互连接并同步工作。

这种设计使得直升机可以实现更高的升力和更好的操纵性能,适用于复杂的飞行任务。

在飞行特性上,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能。

其双旋翼结构可以有效地抵消旋翼的扭矩,使得直升机在起飞、飞行和着陆过程中更加稳定。

同时,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可以实现更快速、更灵活的机动飞行。

总的来说,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原理,在飞行性能和操纵特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飞行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直升机结构,适用于各种复杂的飞行任务。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原理和特点。

共轴直升机原理

共轴直升机原理

共轴直升机原理今天咱们来唠唠那超酷的共轴直升机。

你看啊,共轴直升机就像是直升机家族里的一个独特小明星。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上下两组旋翼,这两组旋翼就像两个好伙伴,紧紧地共轴排列着。

先说说这旋翼是怎么让直升机飞起来的吧。

旋翼就像是直升机的翅膀,不过它不是像鸟儿的翅膀那样简单地上下扇动。

当旋翼快速旋转的时候,它会给空气一个向下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就会给旋翼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就把直升机给托起来啦。

就好像你用力推一堵墙,墙虽然没动,但你会感觉到有个反作用力推你一样。

共轴直升机的两组旋翼都在干这个托举直升机的大事呢。

那为啥要搞两组旋翼呢?这就很有趣啦。

如果只有一组旋翼,直升机在空中就会像个调皮的小陀螺一样,不停地打转。

这是因为旋翼在旋转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扭矩,这个扭矩就会让直升机机身跟着转起来。

但是共轴直升机就聪明啦,它的上下两组旋翼旋转方向是相反的。

比如说上面的旋翼顺时针转,下面的旋翼就逆时针转。

这样一来,两组旋翼产生的扭矩就相互抵消了。

就像两个人在拔河,力量一样大的时候,绳子就不会被拉向任何一方啦。

这样直升机就可以稳稳地悬停在空中,不会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乱转咯。

再看看这两组旋翼的布局。

它们靠得很近,就像两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紧紧挨在一起。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很多好处呢。

一方面,它让直升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不像那种单旋翼带尾桨的直升机,后面还得拖个长长的尾巴,共轴直升机就显得很干练。

另一方面,这种布局在空气动力学上也有优势。

上下旋翼之间的气流会相互影响,但是聪明的设计师们通过精心的设计,让这种影响变成了助力。

比如说,上面旋翼向下吹的气流会被下面的旋翼利用一部分,这样就提高了直升机的效率。

而且呀,共轴直升机在操控性上也很有特色。

飞行员通过操纵杆来控制旋翼的倾斜角度。

就像你骑自行车的时候,通过转动车把来控制方向一样。

当旋翼倾斜的时候,它产生的升力就不是直直向上的了,而是有一个向侧面的分力。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解决方案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解决方案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解决方案前言与传统的多旋翼无人机架构相比,共轴式多旋翼无人机具有结构紧凑、上下旋翼反转扭矩相消和良好的操控性等优势,同时可以为整机提供更大的动力,尤其在直升机领域,共轴双旋翼的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军工设计领域与民用领域人士的重视,在无人整机整体平衡设计上无需尾桨来平衡主旋翼的扭矩,即可在空中保持悬停,因此具有更高的悬停效率。

据卡莫夫设计局的研究资料,通常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悬停效率要比单旋翼带尾桨的直升机高出17%~30%。

然而同样是由于共轴双旋翼的翼间布局紧凑的原因,下旋翼大部分区域处于上旋翼的下洗流和尾迹涡干扰中,在上下旋翼之间存在非对称干扰,造成流场内部的气动干扰更加复杂。

为了充分发挥共轴双旋翼的动力性能,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损耗,因此对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动力测试显得尤为关键。

系统概述本文尝试从无人机生产制造商的角度来阐述全新一代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系统,如何更全面、更精准和更高效地优化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整机设计。

系统主要由全固态高精度的无人机动力测试台和模块化、开放式的数值风洞系统两部分组成。

上述硬件部分均支持基于python脚本的自定义软件控制,其重新定义了无人机的动力测试项目,极大地增强了生产厂商对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态势感知能力。

目录1.全固态高精度Tyto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台2.开放式的无人机风洞测试系统1.全固态高精度Tyto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测试台测试台支持对共轴电机和共轴螺旋桨的推力,扭矩,转速,电流,电压,温度,空速,螺旋桨效率和电机效率的测量帮助您精准地描述和评估其性能参数。

其中测试台两个动力系统共轴测试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背靠背,面对面,或偏置测试。

与常规的无人机单电机+单旋翼测试台相比,共轴双旋翼电机测试方案引入了一些新的参数变量:❖轴向距离:两个螺旋桨在轴向上的物理偏移量Z;❖径向偏移:两个螺旋桨之间在径向上的物理偏移;❖直径差异:两个螺旋桨可能有不同的直径;❖螺距差异:两个螺旋桨可能有不同的螺距;当同时控制两个电机和电调时,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参数设置:两个螺旋桨之间的转速差,以及上游螺旋桨产生的空气速度和压力。

共轴双桨直升机概述

共轴双桨直升机概述

6.5参与军方的演习
6.6基础条件和人员
试飞场一处,地点高花,面积45亩。 生产厂两处:彰驿飞机组装、调试车间200平米。
宁官复合材料生产、加工零部件车间1000平米, 外有2000平米场地。 销售服务:三好街百脑汇9楼,45平米。 生产设备:电脑雕刻机1台、真空热压罐1套、平 板热压机100T2台、50T1台、25T1台、合成设备、 烘干箱等。 技术人员:博士后1人、博士1人、高级职称4人, 中初级3人、本科2人。生产工人20人。
我们在具备国外双悬翼直升机所拥有的优点外, 还具有如下特点:
使用同级别的发动机,双旋翼的负荷能力可比单 旋翼提高25%。
采用双尾桨技术,可有效提高飞行时的机动性能, 优于国外的无尾桨设计;
由于采用双旋翼和双尾桨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 直升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可提高四倍;
完全国产化的发动机、控制设备、机体和附件, 不依赖进口;模块化设计,便于维修和保养;
2、机动性能不足。
பைடு நூலகம்
4国内现状
市面上见到的共轴双旋翼是双电机电子通 过调速器控制转数,只有玩具,没有实用 价值。
见到电动或非电动直升无人机都是单桨。 单桨非电动直升无人机大部份都是甲醇燃
料,甲醇机缺点滞空时间短,安全性低。 我们是国内唯一能生产26CC1.8M的单桨和
共轴双桨无人汽油直升机的企业。
5应有的主要飞行性能
使共轴双旋翼具有合理的功率消耗,采用双尾桨可供 优良的操纵性能、较小的总体尺寸等特点。与单旋翼 直升机相比,共轴式直升机的主要气动特点为:共轴 式直升机具有较高的悬停效率;空气动力对称;具有 较大的俯仰、横滚控制力矩。
由于1.8M共轴双悬翼设计,受侧风影响较小。共轴双 桨的振动也由于两副反转的旋翼而较好地对消了,平 稳性和悬停性好。共轴双桨在同等升力下,旋翼直径 可以较小,直升机总尺寸较紧凑,“占地面积”较小, 要特别适合军队及地方的工作需求。

共轴双桨直升机控制原理

共轴双桨直升机控制原理

共轴双桨直升机控制原理
共轴双桨直升机控制原理:
共轴双桨直升机是一种具有特殊飞行性能的飞机,它以两个旋转的桨来代替传统的固定翼飞机的尾翼。

这两个桨可以互相偏转,使得飞机在三个方向:升降、前进和侧向都有较高的操纵性能。

共轴双桨直升机控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桨叶旋转控制。

当飞行员通过油门控制器改变桨叶旋转速度时,桨叶旋转速度会改变,从而产生动力,使飞机获得相应的推力,从而实现升降、前进和侧向操作。

(2)桨叶偏转控制。

通过改变桨叶偏转角度,可以改变桨叶的气动特性,从而调整飞机的方向,实现悬停、巡航、降落等动作。

(3)桨叶转角控制。

桨叶转角的改变可以改变桨叶的气动特性,从而调整飞机的姿态,实现悬停、突然加速、突然减速等动作。

(4)桨叶抬起控制。

桨叶抬起控制可以改变飞机飞行方向,使飞机保持悬停姿态或进行降落。

(5)桨叶旋转方向控制。

桨叶旋转方向控制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方向,使飞机保持悬停姿态或进行降落。

上述控制原理实际上是基于桨叶的气动特性和桨叶的旋转特性。

通过改变桨叶的气动特性和旋转特性,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性能,实现飞机的悬停、突然加速、突然减速等动作。

共轴双桨直升机的控制原理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将桨叶的气动特性和旋转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飞机的高效操纵。

共轴反桨直升机 原理

共轴反桨直升机 原理

共轴反桨直升机原理一、共轴反桨直升机的定义共轴反桨直升机是一种以两个旋翼系统相对旋转的方式实现升力的直升机。

它采用共轴旋转结构,上下两个旋翼通过传动系统互相驱动,一个旋翼实现升力,另一个旋翼通过反桨传动装置产生反扭矩。

共轴反桨直升机相对于传统的单旋翼直升机具有结构简单、操纵灵活等特点。

二、共轴反桨直升机的工作原理共轴反桨直升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升力产生和反扭矩控制。

1. 升力产生共轴反桨直升机通过上下两个旋翼系统产生升力。

上旋翼通过主传动系统转动,产生升力,确保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降和悬停。

下旋翼通过反桨传动装置与上旋翼相对旋转,实现反扭矩控制。

2. 反扭矩控制共轴反桨直升机采用了反桨传动装置来实现反扭矩控制。

反桨传动装置通过传动轴连接上下两个旋翼系统,下旋翼的旋转通过此装置传递到上旋翼上,产生反扭矩。

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因为上旋翼产生升力而引起的旋转惯性力矩。

三、共轴反桨直升机的优势共轴反桨直升机相对于传统直升机有以下几个优势:1. 结构简单共轴反桨直升机采用了共轴旋转结构,上下两个旋翼通过传动系统相互驱动,减少了传动装置的数量和复杂度。

相比传统的双旋翼或双发直升机,结构更加简单,维护也更加容易。

2. 操纵灵活共轴反桨直升机由于采用了两个旋翼系统,可以通过调节上下旋翼的差速来实现操纵。

这种设计使得直升机的机动性能更加突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飞行任务。

3. 占用空间小由于共轴反桨直升机采用了双旋翼的设计,而不是传统直升机的尾桨,使得整个飞行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这样可以降低飞行器的尺寸和空间要求,提高飞行器在狭小环境中的适应性。

4. 操作便捷共轴反桨直升机采用了共轴旋转结构,在操作上更加方便。

由于不存在传统直升机中需要调整尾桨的问题,使得操纵起来更加直观,减少了操纵员的负担。

四、共轴反桨直升机的应用领域共轴反桨直升机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军事领域共轴反桨直升机在军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简述常见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

简述常见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

简述常见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卡-50/52双旋翼布局有很多优点,体现在飞行品质上的就是整体升力系统效率高,比其它旋翼布局,同等旋翼直径的直升机升力大12%。

由于没有尾桨,因此全机尺寸紧凑,发动机的全部功率都用来驱动旋翼,提高了直升机贴地飞行的安全性。

由于允许重心移动距离较大,机动性有所增加。

且操纵简单,安定性好。

具体到卡-50/52,这一优势更明显。

卡-50/52采用了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研制成功的新旋翼翼型,桨尖处后掠30°角。

这种设计降低了旋翼高速旋转时空气压缩性对旋翼的不良作用。

悬停时,卡-50旋翼的效率高达80%,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卡-50/52能够从高速飞行状态中突然进入悬停,且位置准确,稳定性好。

这样就能使卡-50/52以近乎静止的状态中使用机载武器。

这对于卡-50/52的火力发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双旋翼在空气动力上是对称的,消除了偏航的动力来源,直升机可以轻易地保持高度,而且不容易受横风的影响。

由于共轴的两具旋翼可以使其直径较一般单旋翼/尾桨配置的直径小,所以,卡-50/52有良好的爬升率和较小的转弯半径,超低空飞行时可以轻松地规避树梢等障碍物。

俄国一级试飞员帕帕伊说,卡-50/52很适合在山区和城市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作战。

卡-28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

这种直升机因无尾桨,所以也就不露要装长长的尾梁,机身长度也可以大大缩短。

有两副旋翼产生升力,每副旋翼的直径也可以缩短。

机体部件可以紧凑地安排在直升机重心处,所以飞行稳定性好,也便于操纵(这一点对于舰载直升机很重要)。

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相比,其操纵效率明显有所提高。

此外。

共轴式直升机气动力对称,其悬停效率也比较高。

但是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的主要缺点是操纵机构复杂,而且无法进行某些单旋翼直升机可以进行的机动。

(上边这句应该是指当直升机作剧烈的左滑跃升机动时两旋翼很容易相碰,据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图:沈阳通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复合式共轴反桨无人直升机。

共轴直升机技术

共轴直升机技术

共轴直升机技术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具有绕同一理论轴线一正一反旋转的上下两副旋翼,由于转向相反,两副旋翼产生的扭矩在航向不变的飞行状态下相互平衡,通过所谓的上下旋翼总距差动产生不平衡扭矩可实现航向操纵,共轴双旋翼在直升机的飞行中,既是升力面又是纵横向和航向的操纵面。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与传统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初,这种构形引起了航空爱好者极大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变成可实用的飞行器,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共轴双旋翼气动特性认识的缺乏以及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的困难,许多设计者最终放弃了努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共轴式直升机的探讨只停留在实验阶段。

1932年,西科斯基研制成功了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VS-300,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可实用的直升机。

从此,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以其简单、实用的操纵系统和相对成熟的单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成为半个多世纪来世界直升机发展的主流。

然而,人们对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研究和研制一直没有停止。

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从1945年研制成功卡-8共轴式直升机到90年代研制成功被西方誉为现代世界最先进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卡-50;发展了一系列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在型号研制、理论实验研究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也于50年代研制了QH-50共轴式遥控直升机作为军用反潜的飞行平台,并先后交付美国海军700 多架。

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70年代发展了一种前行桨叶方案(A B C)直升机,该机采用共轴式旋翼,刚性桨毂,上下旋翼的间距较小。

它利用上下两旋翼的前行桨叶边左右对称来克服单旋翼在前飞时由于后行桨叶失速带来的升力不平衡力矩,从而提高旋翼的升力和前进比,其验证机XH-59A于1973年进行试飞,并先后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无人驾驶直升机。

近年来,无人直升机已成为国内外航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比较成熟的有:加拿大的CLL227,德国的“Seamos”, 美国的“QH50”。

共轴无人机的原理

共轴无人机的原理

共轴无人机的原理
共轴无人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有:
1. 运动原理:共轴概念是指无人机的推进轴和转向轴重合在一起。

使升力转向一体化,简化了结构。

2. 控制原理:通过变螺旋桨转速差来控制升力差,使无人机实现升降、横移、前后移动。

3. 稳定原理:采用了多轴自稳定控制系统,通过陀螺仪、气压计、磁力计等传感器反馈数据,微控制器计算后自动调整电机输出,保持平稳飞行。

4. 转向原理:通过微小的螺旋桨转速和方向差来改变推力,使无人机实现机头转向。

5. 避障原理:通过超声波、红外、光流等传感器采集前方环境信息,判断避免障碍物。

6. 定高原理:气压计检测高度变化,PID控制算法计算后自动调整推力,保持预设飞行高度。

7. 电源供电采用锂电池,控制系统基于微控制器,有效整合各类惯性传感器和执
行机构。

因此共轴concept 简化了结构,实现了精确稳定的三维空间控制,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无人机设计方案。

共轴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式直升机的转向原理是通过控制两个同轴旋转的主旋翼的叶片角度来实现飞行方向的改变。

当飞机需要向左或向右转弯时,操作员将控制杆向左或向右移动,这会改变左主旋翼叶片的角度并使其产生更多的升力,而右边的旋翼叶片角度减小,减少产生的升力,导致飞机向左或向右转弯。

此外,共轴飞行器受制于同一轴线上的转子互相作用,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来控制飞机的姿态。

如果需要向前或向后俯仰,操纵杆向前或向后推动,导致叶片减少或增加角度,从而影响升力和重量的平衡,使飞机向前或向后俯仰。

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旋翼的角度,控制飞机的运动方向和姿态,实现共轴式直升机的稳定飞行。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转向原理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转向原理是指通过改变双旋翼的旋转速度和/或叶片角度来实现机身转向的方法。

在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中,两个旋翼通过同一轴线连接,并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直升机并提供升力。

当需要机身转向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1. 改变旋翼的旋转速度:当需要向左转时,可以减小左旋翼的旋转速度,增加右旋翼的旋转速度,使直升机整体向左倾斜,从而实现转向。

2. 改变叶片角度:当需要向左转时,可以将左侧旋翼的叶片向上调整,将右侧旋翼的叶片向下调整,使左侧旋翼提供的升力减小,右侧旋翼提供的升力增加,从而使直升机向左倾斜,实现转向。

3. 组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实现机身转向需要同时改变旋翼的旋转速度和叶片角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的来说,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转向原理是通过调整两个旋翼的旋转速度和/或叶片角度来实现机身转向。

不同的转向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应用。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具有绕同一理论轴线一正一反旋转的上下两副旋翼,由于转向相反,两副旋翼产生的扭矩在航向不变的飞行状态下相互平衡,通过所谓的上下旋翼总距差动产生不平衡扭矩可实现航向操纵,共轴双旋翼在直升机的飞行中,既是升力面又是纵横向和航向的操纵面。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与传统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初,这种构形引起了航空爱好者极大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变成可实用的飞行器,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共轴双旋翼气动特性认识的缺乏以及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的困难,许多设计者最终放弃了努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共轴式直升机的探讨只停留在实验阶段。

1932年,西科斯基研制成功了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VS-300,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可实用的直升机。

从此,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以其简单、实用的操纵系统和相对成熟的单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成为半个多世纪来世界直升机发展的主流。

[ 转自铁血社区/ ]然而,人们对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研究和研制一直没有停止。

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从1945年研制成功卡-8共轴式直升机到90年代研制成功被西方誉为现代世界最先进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卡-50;发展了一系列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在型号研制、理论实验研究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也于50 年代研制了QH-50共轴式遥控直升机作为军用反潜的飞行平台,并先后交付美国海军700 多架。

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70年代发展了一种前行桨叶方案(A B C)直升机,该机采用共轴式旋翼,刚性桨毂,上下旋翼的间距较小。

它利用上下两旋翼的前行桨叶边左右对称来克服单旋翼在前飞时由于后行桨叶失速带来的升力不平衡力矩,从而提高旋翼的升力和前进比,其验证机XH-59A于1973年进行试飞,并先后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无人驾驶直升机。

近年来,无人直升机已成为国内外航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比较成熟的有:加拿大的CLL227,德国的“Seamos”, 美国的“QH50”。

这些无人直升机的共同特点是均采用了共轴双旋翼形式。

在实验方面,从20 世纪50 年代起,美国、日本、俄罗斯等相继对共轴双旋翼的气动特性、旋翼间的气动干扰进行了大量风洞实验研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轴双旋翼的旋翼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构形的直升机以它固有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共轴式直升机,并先后研制了“海鸥”共轴式无人直升机、M16 单座共轴式直升机、M22、FH-1小型共轴式无人直升机。

其中FH-1小型共轴式无人直升机已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应用。

该机目前已实现了从起飞到降落的无人驾驶自主飞行,可载20kg任务载荷,飞行1.5h。

[ 转自铁血社区/ ]共轴式直升机的总体结构特点共轴式直升机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的主要区别是采用上下共轴反转的两组旋翼用来平衡旋翼扭矩,不需尾桨。

在结构上,由于采用两副旋翼,与相同重量的单旋翼直升机相比,若采用相同的桨盘载荷,其旋翼半径仅为单旋翼直升机的70%。

单旋翼直升机的尾桨部分必须超出旋翼旋转面,尾桨直径约为主旋翼的16% ~22%,这样,假设尾桨紧邻旋翼桨盘,则单旋翼直升机旋翼桨盘的最前端到尾桨桨盘的最后端是旋翼直径的1.16 ~ 1.22倍。

由于没有尾桨,共轴式直升机的机身部分一般情况下均在桨盘面积之内,其机体总的纵向尺寸就是桨盘直径。

这样,在桨盘载荷、发动机和相同的总重下,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总体纵向尺寸仅为单旋翼直升机的60% 左右。

共轴式直升机的机身较短,同时其结构重量和载重均集中在直升机的重心处,因而减少了直升机的俯仰和偏航的转动惯量。

在10t 级直升机上,共轴式直升机的俯仰转动惯量大约是单旋翼直升机的一半,因此,共轴式直升机可提供更大的俯仰和横滚操纵力矩。

并使直升机具有较高的加速特性。

由于没有尾桨,共轴式直升机消除了单旋翼直升机存在的尾桨故障隐患和在飞行中因尾梁的振动和变形引起的尾桨传动机构的故障隐患,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生存率。

由于采用上下两副旋翼,增加了直升机的垂向尺寸,两副旋翼的桨毂和操纵机构均暴露在机身外。

两副旋翼的间距与旋翼直径成一定的比例,以保证飞行中上下旋翼由于操纵和阵风引起的极限挥舞不会相碰。

两旋翼间的非流线不规则的桨毂和操纵系统部分增加了直升机的废阻面积,因而,共轴式直升机的废阻功率一般来说大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的废阻功率。

[ 转自铁血社区/ ]共轴式直升机一般采用双垂尾以增加直升机的航向操纵性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共轴式直升机绕旋翼轴的转动惯量大大小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因而,航向的操纵性好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而稳定性相对较差;由于共轴式直升机的机身较短,故增加平尾面积和采用双垂尾来提高直升机的纵向和航向稳定性。

共轴式直升机的垂尾的航向操纵效率只在飞行速度较大时方起作用。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主要气动特性共轴式直升机具有合理的功率消耗(无用于平衡反扭矩的尾桨功率消耗),优良的操纵性、较小的总体尺寸等特点。

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相比,共轴式直升机的主要气动特点为:共轴式直升机具有较高的悬停效率;没有用于平衡反扭矩的尾桨功率损耗;尾浆在起飞、悬停状态下的功率消耗为7% ~12%;空气动力对称;具有较大的俯仰、横滚控制力矩。

[ 转自铁血社区/ ]据卡莫夫设计局资料称,通常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悬停效率要比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高出17% ~30%。

由于上述的原因,在相同的起飞重量、发动机功率和旋翼直径下,共轴式直升机有着更高的悬停升限和爬升率。

共轴式直升机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随着升限增高,其航向转弯速度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共轴式直升机不需要额外的功率用于航向操纵,因而改善了航向的操纵效率。

增加同样的拉力所需的扭矩增量随悬停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对单旋翼直升机来说,为平衡反扭矩所需的尾桨功率也需要增加,在尾桨功率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使航向操纵效率减小。

而共轴式直升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共轴双旋翼的平飞气动特性与单旋翼也有不同,资料表明,在相同拉力和旋翼直径下,刚性共轴双旋翼的诱导阻力比单旋翼低20% ~30%。

由于操纵系统部分和上下旋翼桨毂这些非流线形状部件的数量和体积大于单旋翼直升机并暴露在气流中,因而共轴式直升机的废阻面积大于单旋翼直升机。

共轴式直升机在悬停、中低速飞行时的需用功率小于单旋翼直升机,随速度增加,需用功率逐渐增大至大于单旋翼直升机,这一特性决定了共轴式直升机有较大的实用升限、较大的爬升速度、更大的续航时间。

而单旋翼直升机则有较大的平飞速度、较大的巡航速度和飞行范围。

由于共轴式直升机具有特殊的操纵系统构件,两旋翼必须保持一定的间距,因此要将废阻面积降低到单旋翼直升机的水平很困难。

共轴式直升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气动干扰,表现为上旋翼对下旋翼的下洗流的影响以及下旋翼对上旋翼的流态的影响,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悬停和小速度前飞状态下,旋翼的相互影响使得下旋翼的下洗速度比单旋翼的要大得多,而上旋翼的下洗速度与单旋翼几乎相同,略大一些。

上旋翼的滑流流管在下旋翼处收缩至Rs(Rs<R),即下桨盘只在半径Rs以内的区域受到上旋翼下洗流的影响,而上桨盘完全处于受下桨盘作用的滑流里。

在垂直爬升时,由于上下旋翼的气动干扰,每组旋翼的轴向速度包括直升机的爬升速度、自身诱导速度和来自另一旋翼的诱导干扰速度。

因此,无论是上旋翼还是下旋翼,在气动力估算时均不能用估算单旋翼的方法进行旋翼特性估算。

早期共轴双旋翼的气动计算是按等效实度的单旋翼气动模型计算的,如上下旋翼共4片桨叶,则按4 片相同几何参数的单旋翼来估算。

后来发现这种方法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而且由此得出的结果导致了操纵系统的设计余度不够而出现飞行事故。

因此,无论是前飞还是悬停,简单的动量法已不能用于共轴双旋翼的气动计算。

应当用比较符合旋翼流场物理现象的涡流理论或计算流体力学解决共轴双旋翼的气动计算问题。

[ 转自铁血社区/ ]由于上下旋翼的诱导速度不同,上下旋翼的气动特性也不同。

表现在当上下旋翼的升力相同时,上下旋翼的扭矩不同;上下旋翼的扭矩相同时,上下旋翼的升力不同。

并且上下旋翼的拉力系数和阻力系数以及上下旋翼的扭矩均随飞行状态和飞行速度而变化。

一般来说,扭矩相同的情况下,共轴双旋翼的上下旋翼在悬停状态的拉力之比为CTlow/CTupp=0.85左右,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在μ≥1.5时,CTupp=1.05CTlow。

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有所不同的是,共轴式直升机的航向操纵是通过改变上下旋翼总距来实现的。

因此,在改变了上下旋翼的扭矩分配后,上下旋翼的升力也有所变化。

其结果是,伴随着航向的变化直升机还有升降的变化。

因此,这种航向与升降运动的耦合响应,必须通过总距操纵补偿来解决。

[ 转自铁血社区/ ]共轴式直升机的操纵系统共轴式直升机与传统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航向操纵的形式和响应不同,其改变上下旋翼的扭矩的方式又分为:全差动、半差动、桨尖制动、磁粉制动。

全差动方式是同时反向改变上下旋翼的桨叶角来实现直升机航向的操纵和稳定,俄罗斯卡莫夫系列共轴式直升机均采用此种控制方式。

桨尖制动方式是在旋翼桨尖设置阻力板,通过改变阻力板的迎风阻力面积改变旋翼的扭矩以实现直升机的航向操纵和稳定,德国研制的无人驾驶直升机SEAMOS 采用了此种控制方式。

磁粉制动是通过传统系统内部的磁粉离合器对上下旋翼轴进行扭矩分配,加拿大研制的无人直升机C L L227采用了此种形式。

半差动方式一般是通过改变下旋翼桨叶角改变上下旋翼的功率分配,使其相等或不等来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根据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可知,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是通过周期变距改变旋翼的桨盘锥体从而改变旋翼的总升力矢量来实现的,由于旋翼的气动输入(即周期变距)与旋翼的最大响应(即挥舞),其方位角相差90°,当旋翼在静止气流中旋转时,以纵向周期变距为例,上旋翼在90°时即前行桨叶处得到纵向周期变距输入,此时上旋翼为逆时针旋转,对上旋翼来说将在180°时得到最大响应,即挥舞最大。

而对下旋翼而言,上旋翼的前行桨叶方位处是下旋翼的后行桨叶方位,此时下旋翼为顺时针旋转,其桨叶前缘正好与上旋翼相反,对上旋翼的最大输入恰好是对下旋翼的最小输入,下旋翼将在0°处达到最小挥舞响应。

而在下旋翼的前行桨叶处(上旋翼的后行桨叶)达到最大输入,在180°处达到最大挥舞。

因此,上下旋翼在纵向周期变距的操纵下的挥舞平面是基本平行的。

类似的在给出横向周期变距操纵后,在上下旋翼的方位角0°、180°处对上下旋翼均给出同样的操纵输入,但由于两旋翼的转向相反,翼剖面的前后缘反向,因而,一个是最大输入对另一个是最小输入,两旋翼的最大响应和最小响应相差180°,其挥舞平面也是平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