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内含答案MY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导学案
《诗五首》导学案【预习学案】一、初读诗歌,把握以下内容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的鼻祖。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 李白,字太白,号,朝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合称,伟大的主义诗人。
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
3. 杜甫,字子美,自号,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
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4. 龚自珍,字,号,代、,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三、字斟句酌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樽( ) 箸( ) 罥( ) 坳( ) 衾( ) 裘( ) 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悠然⑶会有时⑸愁云惨淡万里凝⑵珍羞⑷忍能对面为盗贼⑹饮归客3.诗歌品读。
①请找出《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该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②《行路难》首联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何作用? “冰塞川”“雪满山”又有何象征意义?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④岑参诗中用互文写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是⑤《己亥杂诗》中抒情叙事,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为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的诗句是我的预习困惑【课中导学】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品味研读,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品读鉴赏诗歌,说说对诗歌中精到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的诗歌风格和特点;2.理解《诗经》和《唐诗三百首》的关系;3.学习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主题和意境;4.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预习材料1.课本 P206-211;2.唐代五首诗:《登高》《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春夜喜雨》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学习重点1.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2.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四、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2.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融入到对诗歌的欣赏中。
五、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和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韵味。
2. 学习新课1.教师介绍五首唐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逐一讲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概括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比较抽象的意象。
3.学生可以自主研读《唐诗三百首》中其他经典诗歌,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巩固1.学生在课后可以针对一个自选的唐代诗歌,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在文章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义,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铭感和思考。
2.学生可以结合习作情况,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六、学习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并写出有思想、有感悟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方案】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到达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修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 决眦.(zì)夫(fú)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课前预学【小贴士】关于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2.利用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查找整理五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3.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诗词相关知识。
二、自学感悟(写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发现等)【共学激思】活动一:朗读律诗,体会韵律①学生自主放声朗读五首律诗。
②圈划出韵脚,判断每首诗所押的韵,押韵的位置及平仄的特点,完成表格。
(朗读节奏、对偶、押韵等)篇目 韵脚 所在位置 押韵 平仄 《野望》 《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③吟咏诗歌,平声韵长,仄声韵短促。
活动二:学习律诗“起承转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板书)优选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课前自学一、注音或写字畔( ) 烂柯.人( ) 闻笛fǜ( ) 折jǐ( ) 干gē( )寥.落()风piāoxù( ) hàn qīng ()宫què()qióng楼()绮户()Chán juān ()fēng luán ( ) chou chu(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赤壁》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走近作者1、李白(701-762),代伟大的诗人,字,号,有“”美誉,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存诗900余首。
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世人称公、先生,(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代伟大的诗人,后人尊称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风“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其诗以见称。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1、注意下列字音:岱宗()决眦()碣石()澹澹()万籁()竦()峙()萧瑟()钟磬()哉()2、解释加点字词(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万籁此都寂万籁:岱宗夫如何岱宗:夫(fú):齐鲁青未了未了:造化钟神秀造化:钟:阴阳割昏晓阴:阳:决眦入归鸟决:眦会当凌绝顶会当:凌:一览众山小一:览:水何澹澹何:澹澹:山岛竦峙竦:峙:幸甚至哉幸:至:(三)朗读背诵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诗五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五首导学案及答案【篇一:30《诗五首》导学案答案】备人:何楚杰授课时间:20150422开篇词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学习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3?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4?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
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塘坳..()丧.乱()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作者,代诗人,字,自号。
作品有“三吏”:《》《》《》,“三别”:《》《》《》。
【设问导读】1.熟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简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2.同桌相互梳理全诗,划分诗歌的结构,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节内容。
3.找出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1)八月秋高风怒号..怒号:__________2)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__________3)秋天漠漠向.昏黑向: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长夜沾湿何由彻!3.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巩固练习】1.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______________第二节:______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_______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_______ _的情思,发出“,”的感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延伸】1.收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将本诗与《春望》相比较,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2.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理解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其主题。
4.理解《游山西村》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游山西村》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黍.()豚.()薪.水()再少.()2. 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精)
课题30《诗五首》导学案课时:3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导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八下诗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初二语文《诗五首》导学案附答案设计:曾丽霞班级:学生:等级:【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时间】两课时【知识链接】《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
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时,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把所思所感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饮酒》(其五)陶渊明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____________ 生活,“真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诗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唐诗五首》导学案
一、导入
在中文教室上,我们经常会进修古代诗歌,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五首》是我们进修唐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这五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感受唐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境界。
二、目标
1. 了解《唐诗五首》的内容和作者;
2. 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 掌握《唐诗五首》中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进修内容
1. 《静夜思》- 李白
2. 《春晓》- 孟浩然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4. 《将进酒》- 李白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四、进修过程
1. 了解《唐诗五首》的背景和作者,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组讨论每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每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朗读《唐诗五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仿写《唐诗五首》,体验古代诗歌的创作过程,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
通过进修《唐诗五首》,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好,不息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词五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罗山中学八(下)语文导学案NO.29 编制:许庆新审核:日期:2012.3.329.《诗词五首》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座号,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世称“孟襄阳”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2、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3、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4、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预习导学】一、在小组内熟练朗读诗词并背诵课文二、朗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五首诗词中表达主旨的诗句《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渔家傲》:《长相思》:三、默写诗词1、《归园田居》:(诗人:),。
,。
(早出晚归,勤于耕作),。
(反映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喜悦的心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
,。
(描写洞庭湖壮丽景色),。
(比喻作者想做官又没有途径),。
3、《终南别业》(诗人:),。
(交代购得终南别业得缘由),。
(概括山居得到的乐趣),。
(具体描绘“自知”之“胜事”),。
4、《渔家傲》:(李清照),。
,,。
,。
(比喻作者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
,。
5、《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中被称为千古奇观的句子),,,。
(表达出词人的思乡之情)四、按提示填空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勤于耕作的诗句是: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壮阔和声势的诗句是:3、《终南别业》中最能体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的诗句是4、《渔家傲》中展现出一幅海天相接的画面的诗句是5、《长相思》中被誉为“千古奇观”的一句是找出各首诗词中的名句,理解、欣赏它们的含义收获:疑问:文言阅读练习(一)《桃花源记》(1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2分)A.山有小口,仿佛..邑人来此绝境..若有光 B.率妻子C.乃不知有汉,无论..为外人道也..魏晋 D.不足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8、诗五首导学案及答案.doc
18、《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主备人:于丹中审核:初一语文组课时:三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默写。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一、预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熟读五首古诗1、标注音,划出句子停顿,读出节奏2、把课下注释中的字词解释标注到原文相应地方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
2.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4、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
2.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C1)疏解诗句:(2)整体把握。
问: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4.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1.解题。
2.诵读。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C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C3)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C4)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C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五、指导学习《西江月》1.解题。
13《唐诗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13《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导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 萋.萋(qī)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三、合作探究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水边低。
(2)薄暮:傍晚。
薄,接近。
25《 诗词曲5首 》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MY
课题25 《诗词曲5首》导学案课时:2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3、背诵五首诗。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0《诗五首》导学案课时:3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导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