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20页PPT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作者:杜小安当前,随着西方垄断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以现代性扩张为本质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
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业化,致使东方的中国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业文化所吞蚀和严重边缘化。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锐矛盾,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发展机遇全球化对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它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只要我们从战略上认清形势,把握住这个发展的机遇,中国文化就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更加耀眼的角色。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和自我更新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
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结构完整的独立文化系统。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在经济上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文化上能否站立起来还有赖于我们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文化自我创新和现代化的成败。
全球化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密切相连的地球村,这为中国文化实现自我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尤其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就一定能够推陈出新,实现“旧邦新命”,再造中国文化的辉煌。
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空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随着以交通、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通用语言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文化圈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代化
1、(开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 伟大尝试。 2、(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 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 法》。
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
主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 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 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之我见
“洋务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梁启超
“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孙中山
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 一定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 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 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 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吕振羽
唯物史下的新史观介绍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 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 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 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 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 与环境关系史等。 特别是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 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 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五 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 内容。
一、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 5. 例题【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中国近
•
• • • • • • •
代化为例 (1)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 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近代化的内容: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 第二阶段: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 第三阶段: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 第四阶段: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第五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 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 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 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 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 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二战 后,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 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全球 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 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 界”之中。
发展社会学
2024/3/24
23
二、发展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 学科。
狭义上: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 政治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理论、模式、方针、过程和途径等。 从时间上看,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程,也就是从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亦即现代化过 程。从空间上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欠发 达国家”、“新兴的民族国家”都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具体 对象。
2024/3/24
8
[港]金耀基著:《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77年
[港]金耀基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
[台]胡光镳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闽浙台地区》(已出5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2024/3/24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 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著:《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 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课件
1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 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 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 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 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 ,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 在实践中探索。
第十一部分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1
开篇词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亚里士多德
2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
3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2005)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 难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 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 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 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 不稳定性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 的诟病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10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520
10
0 50
400 740 60 80 125 220
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城镇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城镇化率(%)
乡村人口比重(%)化浪潮
• 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 • 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 •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ppt详解.
第2页,共29页。
通讯工具,经济发展与时代划 分的关系
第3页,共29页。
互联网的概念
Internet指的是全球信息系统,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第19页,共29页。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有专家认为,网络技术正呈现出四方面的 变化趋势:
从静态网到动态网 从被动方式到主动方式 从呈现信息和浏览的窗口到智能生成的平台 从HTML到XML。
互动性和可编程性成为崭新的动态网的主 要特征。
第20页,共29页。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变化,看上去是在 技术领域发生的,但是,它们对于新 闻传播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 们可能影响到未来网络新闻的样式与 形态,甚至也可能对未来新闻传播业 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第17页,共29页。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语义网(Semantic Web) 通俗地说,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 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 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 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 松。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万维网,实际上是一个存储和共享 图象、文本等信息的媒介,电脑对自己所存贮的文字或 图像信息的含义是一无所知的,网页仅仅显示内容,超 链接只负责将一个网页链接到另一个网页,网络不能按 照用户的要求自动搜寻和检索网页,直至找到所需要的 内容。而语义网则是希望计算机能“看懂”网页的内容, 使计算机成为“智能”的导航工具。当然语义网还并不 仅仅能完成这个功能,它比这还要“聪明”得多。
1、Internet通过全球唯一协议(IP)或其后续的
中国现代化四个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四个主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正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和任何新的思想、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中外思想材料出发,但是它的根源却深藏在以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为基础的实际生活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一脉相承,并不是因为它发现或表现了某种“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绝对真理(恩格斯语)”,而是在于它始终置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现实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者、创立者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基础就是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父——邓小平,基于对20世纪下半叶人类和世界各国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以及中国在其中地位的真切感受,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等。
从中共十二大起,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地强调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一性和联动性。
邓小平通过论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现代化自始至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和本质内涵,本文拟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历史阶段、发展主题入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和社会体系等选择、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时代背景,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视域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现实关系。
一、文化创新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核的选择与自觉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共同趋势。
作为后发大国,中国现代化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和所要完成的发展主题与先发国家相类似,但是在所面临的矛盾性质和解决路径的选择上,有着后发型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ppt 42页)
这几个试点的改革预示了中国 地方政府新一轮公共行政体制改革 的新方向,它们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将为全国提供借鉴。
●改革的经验。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 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机构改革方案说 明时,总结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条经 验:
——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 改革的关键;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 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 革的重要任务;
——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 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 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 进改革;
●前几年,为顺应加入WTO的新 形势,我国政府与时俱进,成立了数 个新部门——产业损害局、进出口公 平贸易局、司法考试司、反洗钱处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999年底, 我国启动又一个重大行政改革项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转变政府职 能有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改革的成就。历时4年多的从中 央到地方各级的机构改革,积极稳妥、 进展顺利,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 系、调整机构设置和精简人员编制等 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 成效。通过此次改革,政府职能有了 较大转变,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改善, 机构设置相对精干,政府运作更加协 调,办事效率有很大提高。
●这几个试点城市的改革已由过去侧重于 机构改革向更系统的改革转变,即向建立现代 化政府管理体制和模式转变。
●这几个试点城市的改革加大了政府体制 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都力图加快政府 体制创的步伐,重新界定政府作用,合理配置 政府的职能。探索新的行政组织结构及运行机 制是几家试点城市改革思路的共同点。
。
●这几个试点城市的改革思路大都提出以 创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以 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 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 务型政府的转变。
ch.11政治发展的逻辑:政治民主化与政治制度化.ppt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
本来,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按理先于政治参与和 物质分配,因为,只有首先做到有资源可分,才 能谈得上如何公平分配资源的问题。然而,比较 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使它们无法 遵循上述发展逻辑。它们还没有很好地完成前三 项任务,就“已经进入了由政治上有能力和经济 上发达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这个国 际社会中,参政和福利是突出的政治问题。因此, 尽管发展的逻辑意味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先 期进行,但发展的政治却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同时 面临人们对于参政和分配的要求及期望”。
比较研究的解释(2)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是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 为所有领域的变革。其中,与政治最密切的层面来自 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这意味着人们期望的改变。 二是经济发展,它意味着人们能力的提高。现代化可 能促成这两者的并行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秩序的 稳定性取决于下列参数的关系: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2)社会颓丧/流动机会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
社会心理学派认为,人们是否投入叛乱取决于人们对 心理期望值(value expectations)和实际实现能力 (value capability)之间差距的理解,即人们对想得 到和能得到之间差距的认识。 政治最不稳定的时刻是,人们的期望值在不断上升, 而政府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却在下降。换句话说,长期 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出现短暂的逆转,往往是最容易发 生政治动乱的时刻。
民主化与稳定问题是主要问题
1000-3000美元GDP是一道坎:民众的经济要求 和非经济要求都会释放出来。 经济发展了,民主的要求就会自然地被提上日程。
为什么此时会出现不稳定?
比较历史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经济学的解释 功能主义的解释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
(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
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
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
(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
(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
【步步高】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第9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案课件1 新人教必修3
点拨·合作探究区
学案1
材料二 近代,为了复兴中华文化,几代中国人进行了艰难 的求索并出现了两种典型的观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 论。全盘西化论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 陈序经等。该观点认为: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物质不 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 心塌地去学人家。 文化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是林纾,章士钊。该观点认为传统文 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 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 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 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 的必由之路。
诱思·自主学习区
学案1
3.想一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诱思·自主学习区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案1
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 (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 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 规律的 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点拨·合作探究区
学案1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思想启蒙运 动,它是长期处于蒙昧状态中的国人自由、民主、科学、人权 等现代理念觉醒的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中国人 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得到了改观。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 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
专题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一、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⒈整体世界的出现(1500前后年—18世纪中期)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②新航路开辟,③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表现:西方的殖民势力遍及美洲,到达东南亚、印度和非洲沿岸,各大洲相互隔绝状态被打破。
经济联系特点:以西欧的大西洋沿岸为中心;国际贸易开始具有全球性。
⒉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1870年)原因: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表现: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特点:①资本主义世界以英国为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
⒊整体世界的完全形成(1870年—20世纪初)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②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表现: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完全形成;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特点:①世界经济联系紧密,②形成一系列工业化国家。
4.现代化的转型时期(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原因:一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表现:①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建立,②罗期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模式。
特点:多种现代化模式出现。
5.现代化的稳定发展(1945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因:①二战的影响,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表现: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6.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原因:①市场经济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②新科技的发展,③国际金融组织的建立,④跨国公司的建立。
表现:①国际组织增多,②经济区域化出现,③跨国公司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word精品文档7页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引言:经济全球化,数年前就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已经不再陌生。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各国从中获得规模效益和国际分工的利益,可以说,它是“一艘不得不乘坐的船”。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然而,居安思危,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在这股浪潮中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工厂外资人口坎昆会议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持续高增长的背后——面临“南北”两方的夹击1979-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5%,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19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19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两方的夹击。
自2019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
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未来 Word 文档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发展及现实走向20世纪社会主义为什么经历了那样的曲折和挫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改弦易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经验教训?应当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对这些基本的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从现代化视角的研究还没有到位。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反思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教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现实走向,对于我们深刻地消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解读:社会主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20-21世纪社会主义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世界现代化潮流。
只有放眼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性历史进程,同时深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才能找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进而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现代”与“现代化”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作为时间尺度,“现代”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以上溯到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其起点就是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其终点就是传统社会转换成为现代社会。
“现代”只是一个大转变大飞跃的历史阶段,绝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进入后现代社会。
作为价值尺度,“现代”是指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时代精神,即现代性。
现代性不仅有定性分析,还有定量标准。
从定性方面看,主要包括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等。
定量标准主要有1960年8月底在日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提出了8条社会现代化标准i[i],20世纪70年代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提出了10项现代化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
ii[ii]“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或者目标。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一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战略格局的变化案例9-1和平与发展:走出百年循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写下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充满了瑰丽想像和人文情怀的诗句千百年来倾倒了一代代人。
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天涯若比邻‛已成现实;但是,我们能够幻想,地球村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居民们,会毫无芥蒂地沉浸在‚海内存知己‛般的脉脉温情中吗?如果套用今天的语言,可以说王勃当年的诗句是不经意地表达着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平与发展。
是的,没有和平就没有友爱,没有发展就不会有世界的大同。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人类一直在努力。
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种努力和追求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格外绚丽和悲壮。
在20世纪最初的时刻,世界依旧沉浸在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中。
天空中没有飞机的轰鸣,都市里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20世纪人类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
辚辚的马车声中,人类重复着最后的宁静。
但是很快,这种宁静就被激烈的变革和连天的炮火打破了。
20世纪在动荡中迈出了步伐,战争成为世界性的,市场成为国际化的,信息成为全人类的。
新的科学进步,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思想思潮,新的文化时尚,新的政治局面,新的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等等等,凝结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矛盾、冲突、斗争和混乱。
百年历史的大舞台上,幕起幕落,风云舒卷,上演了一出出关于毁灭与重建的戏剧,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生活变幻最为剧烈的时代。
在刚刚逝去的100年里,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力量与臹慧的全球性角逐,使得国际舞台犹如一个快速旋转的万花筒,时而风起云涌,时而扑朔迷离。
正义与邪恶对垒,光明与黑暗较量。
20世纪的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期。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人口15亿以上,死伤3000多万人。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特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推崇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经济发展上展现出鲜明的特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前沿阵地。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注重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政府的引导,确保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种兼顾市场和政府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调控和平稳的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社会进步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着重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和改革,使得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还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一些颠覆。
而中国式现代化模式通过以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众多发展中国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作为借鉴,纷纷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内改革与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意见和主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平台上具有一席之地,其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现代中国崛起
论现代中国崛起姓名:胡靖宇年级:14日语A班学号:201493220141.中国崛起:从梦想到现实中国崛起是历年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的一个梦想,即中国梦。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一代人的时间了,这在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中国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已经出人意料地提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的“三步设想”的前两个设想。
这一设想就是旨在现代中国崛起的大战略。
现代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引起全球各国的极大关注。
国际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机遇论或中国贡献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崛起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发展做出愈来愈重要的贡献;二是中国威胁论或中国风险论,有些人声称中国的发展壮大会构成某种威胁。
无论如何,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将是21世纪人类发展最重大的事件。
我们认为,中国崛起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中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极不确定的难以解决的重大发展挑战。
可以说,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规模太大,崛起环境太复杂,不仅中国自己没有来得及准备好,世界各国也没有预想到更没有对此做好准备。
中国发展的成功就是世界发展的成功;反之,中国发展的失败就是世界发展的失败。
2.中国崛起的轨迹与效应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
纵观全球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段,几乎在全球化浪潮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些后进经济体能够通过恰当的贸易与投资战略有效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本国产业分工的升级和深化,全面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而创造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平方面的赶超,成为全球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新全球化经济体。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实现真正的经济追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