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院医学实验室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要求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2024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引言:凝血机制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互相作用的蛋白质和细胞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实验室中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和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1. 血小板功能和聚集2. 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级联反应3.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4. 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5. 血栓的形成与溶解二、凝血指标的实验室检测方法1. 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a.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c. 血浆凝固酶原时间(TCT)的检测2. 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方法a. 凝血因子VIII的测定b. 凝血因子IX的测定c. 凝血因子X的测定3.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性的测定方法4. 血小板功能的测定方法a. 血小板计数和形态观察b.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c. 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测定d. 血小板凝聚力的测定e. 血小板纤维连接蛋白的测定5.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三、凝血机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凝血机制检测在评估疾病风险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2. 凝血机制检测在手术中的应用3. 凝血机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4. 凝血机制在止血控制中的意义5. 凝血机制在孕妇和儿童中的特殊应用四、相关实验室技术的进展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2. 免疫学技术在凝血因子测定中的应用3. 生物芯片技术在凝血机制检测中的应用4. 质谱技术在凝血指标检测中的应用5.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五、总结通过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凝血过程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凝血机制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提供了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并在临床上大大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介绍: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血浆凝血因子Ⅶ,即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4~6h),血浆含量较低(0.5~2mg/L),故可作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正常值:正常值 2~4mg/mL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凝血因子Ⅶ活性<34%的肝硬化患者93%在随访10月内死亡,故认为它是肝硬化患者预后好坏的早期预测指标,可更好识别肝移植候选人。
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可明显下降,凝血因子Ⅶ缺乏可导致血小板活性的改变,结合血小板计数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因此对有创诊断与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还应该用凝血因子Ⅶ活性进行出血危险度的评估,而不能仅看血小板计数[13]。
除诊断之外,重组凝血因子Ⅶ可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利于有创性检查的进行。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肝硬化症状的人群。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无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检查过程: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
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
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Ⅱ:72.9%~118.9%。
2、凝血因子Ⅴ:64.5%~140.3%。
3、凝血因子Ⅶ:85.8%~123.2%。
4、凝血因子Ⅹ:89.5%~120.3%。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增高,意义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测定,但肝病除外。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Ⅷ:77.3%~128.7%。
2、凝血因子Ⅸ:67.6%~128.5%。
3、凝血因子Ⅺ︰C:81.6%~118.4%。
4、凝血因子Ⅻ︰C:71.7%~113.1%。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可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量:Ⅷ、Ⅸ、Ⅺ、Ⅻ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肝病时Ⅷ升高。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降低,见于血友病A。
按减低的程度分为重(<2%)、中型(2%~5%)、轻型(5%~25%)以及亚临床型(25%~45%),血管性血友病(vWD)的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明显,一般在20%~40%,DIC时凝血因子Ⅷ被消耗,故也减少。
3、凝血因子Ⅸ降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分型同血友病A,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C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4、凝血因子Ⅺ降低,见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
凝血因子cv值卫生部范围
凝血因子CV值的卫生部范围凝血因子CV值是评估凝血因子检测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反映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精密度。
卫生部对于凝血因子CV值的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凝血试验的结果准确可靠,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一、凝血因子CV值的定义凝血因子CV值,又称变异系数或相对偏差,是指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重复性误差的表示方法。
它通过计算多次测定结果的变异程度来评估凝血因子检测的精确度。
CV值越低,说明检测的精确度越高。
二、卫生部对凝血因子CV值的规定根据《临床实验室凝血检验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02-2012),卫生部规定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Ⅹ、Ⅺ、Ⅻ的CV值应控制在以下范围内: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的CV值应小于10%;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的CV值应小于10%;凝血因子Ⅴ的CV值应小于15%;凝血因子Ⅶ的CV值应小于15%;凝血因子Ⅸ的CV值应小于15%;凝血因子Ⅹ的CV值应小于15%;凝血因子Ⅺ的CV值应小于20%;凝血因子Ⅻ的CV值应小于20%。
三、意义与作用卫生部对凝血因子CV值的范围规定,旨在确保临床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结果。
通过控制CV值,可以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检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实验室识别和解决潜在的检测质量问题,促进实验室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如何实现卫生部规定的CV值范围为了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凝血因子CV值范围,实验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选择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采用具有良好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2. 定期校准和验证:定期对凝血分析仪进行校准,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控制样本质量:确保样本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不发生误差,以降低样本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凝检测标准
血凝检测标准:理解、实施与意义一、引言血凝检测,也称为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固能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和血小板的激活,其最终目的是在受伤时止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因此,血凝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详细讨论血凝检测的标准,包括其理解、实施以及意义。
二、血凝检测的理解血凝检测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实验,以评估凝血过程的不同阶段。
主要的凝血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凝血酶时间(TT)。
这些检测可以提供关于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功能的信息。
1.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特别是因子VII、X和V。
PT延长可能表示这些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常见于肝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包括因子VIII、IX、XI和XII。
APTT延长可能表示这些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常见于血友病、肝病或使用某些抗凝药物(如肝素)。
3. 纤维蛋白原(Fib)浓度: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对于血凝块的形成至关重要。
Fib浓度降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于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
4.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表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障碍,或存在纤维蛋白溶解过度。
三、血凝检测的实施实施血凝检测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正确的样本采集、处理、储存和运输,以及使用标准化的试剂和设备进行检测。
此外,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经验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实施血凝检测的实验室需要满足一定的认证和质量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
四、血凝检测的意义血凝检测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信息,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以及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
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凝血试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为了确保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以确保实验室的凝血试验结果符合质量要求。
一、质量控制标准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凝血试剂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定期对所使用的凝血试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试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试剂的活性、稳定性、纯度等指标。
2.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凝血试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仪器的标定和调整,维护包括仪器的清洁和保养。
3. 检测人员的质量控制:凝血试验的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实验室应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外部质量评估: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身的凝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外部质量评估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或地区的质量评估项目来实现。
二、质量控制步骤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样本采集和处理:凝血试验的样本采集和处理应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样本的质量。
采集的样本应标记清楚,避免混淆。
处理样本时应遵循凝血试验的要求,如避免血液凝固、离心等。
2. 试剂的使用和保存:凝血试验所使用的试剂应按照要求使用和保存,避免试剂的变质和污染。
试剂的使用应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试剂。
3. 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凝血试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仪器的维护应定期进行,包括清洁、校准和保养等。
4. 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分析: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检测,以评估实验室的凝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分析应按照要求进行,包括样本的标定、检测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等。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摘要】目的讨论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方法对样本进行临床检验。
结论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 54.29%~168.51%,FⅨ:C 50.09%~222.05%,FⅪ:C 81%~118%, FⅫ:C 61 %~148%。
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Ⅱ:C、V:C、Ⅶ:C、X: 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故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一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
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54.29%~168.51%,FⅨ:C50.09%~222.05%,FⅪ:C81%~118%,FⅫ:C61 %~148%。
结果评价1.生理情况血浆凝血因子Ⅷ曾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AHG),正常人血浆浓度很不稳定,一般为0.1mg/L,分子质量为3330000,肝脏可能是主要的合成场所,其基因定位于X性染色体(Xq28),长度为186kb。
凝血因子Ⅸ也称为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或叫christmas因子,分子质量为56000,正常血浆浓度为3~4mg/L,为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q27.1),长度为34kb。
凝血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凝血蛋白,血浆正常浓度为4~6mg/L,分子质量为160 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q35),长度为23kb。
因子Ⅻ,也称Hageman因子,正常血浆浓度为29mg/L,分子质量为80 000,主要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5q33-ter),长度为11.9kb。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介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的各种凝血因子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判断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凝血状况。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正常值: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因子Ⅶ:C 、因子Ⅸ:C、因子Ⅹ:C、因子Ⅺ:C、因子Ⅻ:C均为 0.80~1.20因子Ⅷ:C为 0.60~1.60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临床意义:异常结果:降低:1. Ⅷ:C降低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2.因子Ⅸ:C降低见于血友病C,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等;3.因子Ⅺ: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因子Ⅺ缺乏,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4.因子Ⅻ: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疾病等;5.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因子Ⅹ:C降低,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获得性凝血因子降低,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及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升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因子Ⅷ也见于肝脏疾病。
需要检查的人群:患有血液病的人群。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
禁止服用阿司匹林,检查前禁止服用各种药物,以免造成影响。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检查过程:取标准品,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效价(U/mL)分别为5、6、7、8、9、10的标准品溶液。
另取1×10 cm的塑料试管6支,各加入0.1 %纤维蛋白原溶液450 μl,置37℃水浴预热5 min,再分别取已37℃预热的上述6个浓度的标准品溶液各50 μl,迅速加入上述各试管中,立即计时并摇匀,记录凝固时间。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临床意义:
∶C或Ⅸ∶C小于2%,中型2%~5%,轻型 5%~25%,亚临床型25%~45%。因子Ⅷ∶C 降低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DIC和抗因子 Ⅷ∶C抗体所致的获得性血发病甲;因子 Ⅸ∶C降低还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症、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临床意义:
(1)因子Ⅷ∶C或Ⅸ∶C水平增高:见 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 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 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恶性肿瘤以及肝功能衰竭时因子 Ⅷ∶C水平增高。 (2)因子Ⅷ∶C或Ⅸ∶C 水平降低:见于血友病甲或血友病乙,按 其降低程度分为:重型Ⅶ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正常值: 因子Ⅷ∶C 78%~128%;因子Ⅸ∶C
68%~128%。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相关检查: 维生素E、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试 验(PAgT)、血清黏度(SV)、乙醇凝胶 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谢谢!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相关症状: 拔牙后伤口经久不愈、弥漫性出血、血液 粘滞度增高、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延髓 出血、面颊及上胸部充血。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
相关疾病:
丘疹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妊娠合 并血栓性疾病、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硬化、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丘疹性 血管增生、皮肤骨髓纤维化。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凝血因子11活性测定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一、原理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系统任一凝血因子的缺乏都可导致凝血活酶时间(PT )延长。
乏因子血浆能用于确诊某种因子的缺乏,以及测定病人血浆某种因子的缺乏和缺乏程度。
将不同乏因子血浆和病人血浆混合,测定凝血活酶时间,结果用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血浆,或正常血浆和乏因子血浆混合物制备的参考曲线来表示。
缺乏某种特定因子的病人血浆不能用相应的乏因子血浆补偿,因此导致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将乏因子血浆和稀释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酶一起孵育,可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
记录从加凝血酶原酶到血块形成所需时间。
二、标本准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新鲜静脉血约3ml (抗凝剂与血液比约为1:9),混匀后及时分离血浆(2500rpm/min 离心10min ),避免溶血,血浆应在2小时内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应将血浆低温保存(-在-20℃中保存2周)。
三、试剂准备试剂存储于2-8℃冰箱,开盖后上机按图标,打开试剂装载画面。
等待试剂装载位前方的信号灯变为绿色,然后将所需要的试剂托架插入仪器(确保试剂条码处于中缝中且转到左边。
2)每瓶试剂的条码号、产品名称、批号会自动识别,选择“Vial #”旁边的图标,打开现有试剂瓶号,选择适当瓶号,点击图标确认,试剂位会显示试剂的名称。
3)如有试剂显示为红色,取出带有要更换试剂的试剂托架,然后取下要更换的试剂瓶,更换新的试剂重新扫描条码四、操作步骤1. 开机打开仪器开关和操作电脑,双击电脑桌面上的Destiny MAX GUI图标并输入登录密码,软件启动,在触摸屏上显示主菜单。
2.开机检查和日常保养按图标打开保养菜单,进行开机检查和日常保养装载质控并测试1.按打开“试剂装载” 窗口。
将按要求复溶好的质控品装载到相应的质控/定标托架(1301)上,并将其插入到试剂装载轨道2,3,4,和5.2.按“工作列表”窗口按打开“QC andCalibrat ion” 命令窗口。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 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时
9.实验用品(比色杯等)不得重复使用,试剂瓶(杯) 应经常更换(清洗),避免陈旧试剂累积变质,影 响实验结果。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1.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每天标本检测前,应进行 正常及异常值质控血清,正常对照血清的检测,发现问 题后,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12.记录工作日志,根据操作规程每月、每日对仪器都 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更换试剂批号要对仪器重新定标校 正。 13.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做好培训,严格按照仪器操作 程序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切操作,禁止简化任何程序。 14.认真执行标本查对制度,防止差错。对不合格标本 (如溶血、脂血、黄疸、凝块、污染、血量过多或过少) 应重新采集或拒检。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4.准确溶解试剂:准确加入试剂对应溶剂(配套缓冲
液或标准蒸馏水/注射用水)溶解,避免剧烈振荡,防止 产生气泡。APTT可直接使用,禁止冷冻保存。
5.预温:复溶后的PT及CaCl2溶液必须平衡至室温备用。
6.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 7.注意试剂的有效期,超过保质期的试剂禁止使用。 8.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凝血因子v活性测定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一、原理将乏V 因子血浆和稀释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酶一起孵育,可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
记录从加凝血酶原酶到血块形成所需时间。
二、标本准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新鲜静脉血约3ml (抗凝剂与血液比约为1:9),混匀后及时分离血浆(2500rpm/min 离心10min ),避免溶血,血浆应在2小时内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应将血浆低温保存(-在-20℃中保存2周)。
三、试剂准备试剂存储于2-8℃冰箱,开盖后上机按图标,打开试剂装载画面。
等待试剂装载位前方的信号灯变为绿色,然后将所需要的试剂托架插入仪器(确保试剂条码处于中缝中且转到左边。
2)每瓶试剂的条码号、产品名称、批号会自动识别,选择“Vial #”旁边的图标,打开现有试剂瓶号,选择适当瓶号,点击图标确认,试剂位会显示试剂的名称。
3)如有试剂显示为红色,取出带有要更换试剂的试剂托架,然后取下要更换的试剂瓶,更换新的试剂重新扫描条码四、操作步骤1. 开机打开仪器开关和操作电脑,双击电脑桌面上的Destiny MAX GUI图标并输入登录密码,软件启动,在触摸屏上显示主菜单。
2. 开机检查和日常保养按图标打开保养菜单,进行开机检查和日常保养装载质控并测试1.按打开“试剂装载” 窗口。
将按要求复溶好的质控品装载到相应的质控/定标托架(1301)上,并将其插入到试剂装载轨道2,3,4和5.2.按“工作列表”窗口按打开“QC andCalibration” 命令窗口。
3.装载的质控品会在质控/定标托架上显示。
用当前装载的试剂、标准品和质控可进行的检测将以白色背景显示。
点击“QC”栏相应检测处为。
4.点击开始运行质控测试。
3.装载标本,运行标本测试a)装载标本并测试1)质控通过后,在标本托架中插入标本,按进入工作列表。
等待标本装载区域的信号灯变为绿色,然后将标本托架插入仪器。
凝血因子VIII活性(FVIII:C)测定
出凝血10.1 凝血因子V I I I活性(FV I I I:C)测定(第四版)出凝血10.2原理:凝血因子VIII活性是通过其纠正乏VIII因子血浆所致的凝固时间延长的能力而测得的。
将稀释已知凝血因子VIII活性的血浆与乏VIII 因子血浆的混合物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建立参考曲线,该曲线能将受检者血浆的APTT值转化为VIII因子活性单位。
受检者血浆与乏VIII因子的基质血浆混合,测其APTT值,将受检者血浆的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上计算其凝血因子VIII的活性。
出凝血10.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标本在-20℃可保存2周。
-70℃可保存6个月。
出凝血10.4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1)APTT试剂:德灵Actin试剂(试剂盒代号527165)。
每瓶试剂内含磷脂(从兔脑中提取),1.0×104mol/L糅花酸,稳定剂;共2ml。
2)乏VIII因子血浆(德灵,产品号OTXW)3)0.025 mol/L氯化钙每瓶乏VIII因子血浆用蒸馏水1ml复溶。
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复溶的乏VIII因子血浆分装为0.1ml/支,-70℃可保存60天。
实验前应37℃快速解冻,轻轻颠倒混匀备用。
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要点
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要点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危重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准确监测病人的凝血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的要点。
一、血液凝固功能监测的方法在ICU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监测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指标。
PT主要监测凝血因子外部通路的活化,而APTT主要监测凝血因子内部通路的活化。
通过监测PT和APTT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
2.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是评估病人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检测等。
3.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与病人凝血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凝血因子测定,我们可以了解到病人凝血功能中的具体异常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二、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的护理要点对于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护理要点:1. 监测血液凝固功能:在ICU的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尤其是PT、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及时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减少出血风险: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减少病人的出血风险。
这包括轻柔而细致的操作,避免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尽量避免使用过度紧束的绷带或胶布;控制穿刺和切割部位的出血等。
3. 防止血栓形成:与出血相反,血栓形成也是危重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血栓形成的监测和干预。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等。
4. 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当发现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存在异常,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6.3.2 设置测试项目和病人编号:方法同6.1.26.3.3 加血浆30ul于空比色杯内,置于测试通道或预温位预温2分钟。
血浆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
PH环境和溶液离子强度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混合物PH必须处于7.2-7.4之间.每次APTT实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血浆混合物的孵育时间决定了APTT试验中接触活化的量,所以其混合的时间和技术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9.4 实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3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
9.5 标本中如出现凝块,无论多小的凝块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9.6 APTT、TP需去血小板血浆,一般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
10.临床意义:10.1 PT检测的临床意义10.1.1 PT延长a.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减低,如先天性某因子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但均很少见,获得性的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
b.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
10.1.2 PT缩短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10.1.3 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控,或PT R为1.3—1.5(最大不超过2)为宜。
PT%应控制在40%以上,减低到40%有出血倾向。
a.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b.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3;c.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塞、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4;d.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3—4.5。
10.2 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10.2.2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故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此时可进一步做纠正试验,即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试剂参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的纠正试验),再做APTT,如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如吸附血浆不能纠正,其余两者都能纠正,则为因子Ⅸ缺乏;如三者都不能纠正,则为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凝血因子V活性测定简介
凝血因子V活性测定简介【预期用途】在临床上用于检测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Ⅴ的活性。
【检验原理】将乏V因子血浆和稀释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酶一起孵育,可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
记录从加凝血酶原酶到血块形成所需时间。
【主要组成成份】乏V因子血浆是一种冻干的人血浆制品,残留因子V的活性≤1%,采用免疫吸附法制备,不含因子V抗原。
乏V因子血浆含有肝素中和剂海美溴铵(5mg/L)和稳定剂甘露醇(20g/L)。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1.贮存及稳定性未开瓶的乏因子血浆应置+2℃~+8℃保存,18个月。
2.复溶后的稳定性15℃~25℃,开瓶24小时-20℃4周*复溶后的乏因子血浆可以冷冻和复融1次而不降低凝血活性。
但必须尽快将血浆放在密封容器中冷冻,复融时必须在37℃条件下10min内完成。
复融后血浆在15℃~25℃可放置2h。
【样本要求】为了获取血浆,将1份柠檬酸钠溶液(0.11 mol/L)和9份静脉血小心混匀,避免产生气泡。
立即以1500×g室温离心,至少15分钟。
样本的稳定性:15℃-25℃3小时-20℃4周-20℃储存血浆须在37℃条件下10min内融化,2h内完成测试。
【检验方法】1.建立参考曲线取标准血浆或至少10位健康供血者的新鲜柠檬酸抗凝血浆,用咪唑缓冲液或巴比妥醋酸盐缓冲液,按下图所示稀释,按下述“规程”测定凝血时间。
稀释咪唑缓冲液标准血浆正常值%若需要,可制备其他稀释度。
在对数坐标上绘制凝血时间(纵坐标)和相应因子Ⅴ活性%(横坐标)关系图。
凝血时间受操作原理和所用凝血分析仪影响。
因此,每个实验室都应该建立自身参考曲线。
2.操作步骤用咪唑缓冲液或巴比妥醋酸盐缓冲液按1:20比例稀释血浆(恢复至室温)。
用移液管吸到试管中,在37℃下预温。
因子V缺乏血浆100μL样本稀释液100μL37℃中孵育60sPT试剂(加温到37℃)200μL加入PT试剂后,立即启动秒表或凝血分析仪上的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发布《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等2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发布《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等2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8.27
•【文号】国卫通〔2021〕9号
•【施行日期】2022.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关于发布《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等2项推荐性卫生
行业标准的通告
国卫通〔2021〕9号现发布《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等2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WST220—2021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代替WS/T220—2002)
WST785—2021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体系技术标准
上述标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WS/T220—2002同时废止。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1年8月2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医院医学实验室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测定的技术要求,包括了一期法、二期法和发色底物法。
由于方法学不一致,本标准不涉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和凝血因子XIII的检测。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医学实验室,用于规范相应的检测过程和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 407-2012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可比性验证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浆与凝血活酶试剂(例如,组织因子)和氯化钙反应后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WS/T 359-2011,定义2.1]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与适量的氯化钙(CaCl2)、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盒接触因子激活剂(如白陶土)反应后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WS/T 359-2011,定义2.2]3.3定标曲线calibration curve校准曲线参考曲线定量反映凝血因子活性与纤维蛋白形成所需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3.4参考血浆reference plasma校准血浆定标血浆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枸橼酸钠抗凝的正常混合血浆。
该血浆可以自备,亦可从制造商处购买,用于制备参考曲线。
3.5乏因子血浆factor-deficient plasma缺乏待测凝血因子的血浆。
3.6质控血浆control plasma源于人或动物血,或者人工制成的新鲜、冰冻或冻干的血浆,用于质量控制。
3.7缓冲液buffered saline具备缓冲pH能力的液体,如Owrens缓冲液、咪唑缓冲液等。
3.8检测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于检测或评估特定物质存在与否,或对血液、体液中的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组装置。
检测系统包括操作说明和所有的仪器、设备、试剂及(或)获得检测结果所需的物品。
4 检验前过程4.1 标本采集依照WS/T 359-2011的要求进行标本采集。
静脉穿刺采血时,应规范采血流程,尽量避免引起凝血因子激活的操作。
若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异常升高(Hct≥55%),应按WS/T 359-2011推荐的公式进行抗凝剂比例的调整。
标本采集前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和应激反应可使因子Ⅷ活性增加(其作用可持续30min);脂血可使因子Ⅶ活化,同时干扰以光学法为原理的凝血仪的检测结果,此时可改用手工或磁珠原理凝血仪进行测定。
4.2 标本运送、处理和保存标本采集后应确认无血凝块存在,采集后1h内在规定的速度和时间条件下(室温、1500g、不少于15min)分离血浆,以获得乏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计数<10×109/L),4h内完成血浆标本检测。
依照WS/T359-2011的要求在常温下进行标本运送,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检(若不能及时检测,应在分离血浆后置于4 ℃冰箱4 h内完成检测)。
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最多可保存2周,在-70℃条件下最多可保存6个月。
若使用冷藏标本,检测前应将标本于室温放置15min~20min使其恢复至室温。
若使用冰冻血浆标本,应将其置于37℃水浴快速复融至少4min~5min,检测前标本应充分混匀。
4.3 标本拒收标准实验室应制订不合格标本的拒收标准,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申请单和试管标签上的信息不一致、试管条码信息错误、试管标签或试管条码脱落。
b)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不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c)当标本存在凝块、溶血、抗凝剂使用错误或采血量不当(与标示量相差超过±10%)时。
4.4 标本误差来源可能的标本误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标本采集采血量不当(与标示量相差超过±10%);b)使用非规定的抗凝剂(如EDTA盐或草酸盐)、抗凝剂的浓度、用量不准确;c)标本有凝块、溶血、黄疸、脂血或混浊;d)标本混匀不当,混匀不充分或剧烈混匀,产生气泡等;e)采血器或贮血管不洁,或受到污染;使用非规定、不适当的标本采集管;f)血细胞比容高于或等于55%;g)急性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升高或纤维蛋白原异常可使采用PT测定的凝血因子活性不准确;h)延迟检测或使用不标准的方法处理、运送及贮存测试标本。
5 检验过程5.1 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原理5.1.1.1 一期法检测one stage assay检测原理:基于检测待测样本对乏因子血浆凝固时间(PT或APTT)延长的纠正能力。
将稀释后的待测血浆与乏因子血浆混合后进行PT或APTT检测,检测结果与待测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呈负相关。
通过使用凝血因子活性已知的标准血浆与乏因子血浆混合并进行系列稀释混合后进行PT或APTT检测建立的定标曲线,可以得出待测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的活性。
一期法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方法。
基于PT检测的凝血因子:因子Ⅱ、Ⅴ、Ⅶ、Ⅹ采用PT测定,其中因子Ⅴ和Ⅹ也可采用基于APTT检测的方法进行测定。
基于APTT检测的凝血因子:因子Ⅷ、Ⅸ、Ⅺ与Ⅻ5.1.1.2 二期法检测two stage clotting assay该方法适用于因子Ⅷ活性检测,其原理为:基于检测因子Ⅷ作为辅因子与因子Ⅸa形成复合物活化因子Ⅹ的能力,通过检测生成的因子Ⅹa的量可计算因子Ⅷ的活性。
该实验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待测样本与含有磷脂、钙离子、因子Ⅸa以及因子Ⅹ的试剂溶液进行孵育后生成因子Ⅹa;第二步再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
测得的凝固时间可以通过查对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参考曲线或代入回归方程,得到凝血因子活性。
5.1.1.3 发色底物法检测chromogenic assay该方法是二期法检测的改进方法,第一步:待测样本与含有磷脂、钙离子、因子Ⅸa以及因子Ⅹ的试剂溶液进行孵育后生成因子Ⅹa;第二步加入发色底物进行检测,因子Ⅹa可作用在发色底物S2765,使其释放对硝基苯胺(paranitroaniline,pNA),后者可在405nm波长条件下通过读取吸光度值计算该物质的生成量,进一步通过计算转换为凝血因子活性。
检测系统选择实验室宜选用仪器与试剂配套的检测系统。
使用非配套检测系统时应对其性能进行充分验证(validation)。
实验室在选择检测系统时,还应考虑的因素(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包括:a)临床标本性状:黄疸、脂浊等影响光散射强度的标本适宜选择采用物理学检测原理的检测系统(如磁珠法)进行测定。
b)标本数量与检测速度:检测系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常规标本和急诊标本的测定。
5.2 试剂和耗材APTT试剂不同APTT试剂由于激活剂的不同而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时,宜选用对凝血因子缺乏有高敏感性的APTT试剂(可检出凝血因子活性<30%的样本,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等)。
针对怀疑存在狼疮抗凝物的标本,宜使用对磷脂不敏感的APTT试剂盒。
实验室在更换APTT试剂时,应进行新旧试剂间检测结果的比对:不同批号的APTT试剂分别至少检测20份样本,取其均值进行比对。
PT试剂不同凝血活酶因其来源不同(可来自人、兔、牛、猴等脑或其他组织)而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应选择敏感度高(ISI≤1)的凝血活酶试剂,实验室在更换凝血活酶试剂时,应对其ISI值进行评估。
乏因子血浆乏因子血浆应符合以下要求:相应凝血因子活性低于0.01IU/mL(1%),其他凝血因子活性高于0.5IU/mL(50%),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1.0g/L。
实验室应对每个批次的乏因子血浆进行检测,以确保所用的乏因子血浆质量符合上述要求。
乏因子血浆应在冷藏(冻干形式)或冰冻(贮存-70℃冰箱)条件下妥善保存。
参考血浆通常使用商品化的标准血浆或校准血浆,其标示值需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品)。
若实验室自行制备参考血浆,应至少使用20例以上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18岁~55岁,六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女性未处于妊娠期或月经期)的混合血浆。
血浆制备时需进行两次离心以确保充分去除血小板,以国际标准物质作为溯源标准确定其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并保证凝血因子的活性在(1±0.2)IU/mL。
试剂误差来源可能的试剂误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试剂已被污染;b)配制的试剂未采用I级试剂级水或厂家指定用水、复溶时使用非规定的稀释液、复溶时稀释液加量不准;c)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因处置不当(如温度等因素)而导致试剂变质;d)所用试剂超过了有效期或复溶后的稳定期。
5.3 定标曲线正常值定标曲线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时,可按照仪器生产厂商的要求预先设定参考血浆的稀释比例并使用配套参考血浆制作定标曲线。
参考血浆的稀释比例应至少包括1/10、1/20、1/40和1/80四个水平。
采用手工法或半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进行检测时,需根据不同比例稀释样本的PT或APTT检测结果与对应的稀释比例在对数-线性(外源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或双对数(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坐标纸上手工绘制定标曲线。
(示例见附录A)定标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的r值应≥0.99、斜率应在0.9~1.1范围内。
频率:对于采用手工法或半自动方法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时每批次均需建立本次的定标曲线;全自动检测方法在试剂批号更换、仪器设备调整、室内质控失控等情况下需重新建立定标曲线。
低值定标曲线针对低值标本(凝血因子活性水平<5%,以凝血因子Ⅷ、Ⅸ最为常见)应建立低值定标曲线,参考血浆按照1/5、1/10、1/20……的比例进行稀释,其余要求同正常定标曲线的制备。
5.4 性能验证性能验证一般要求新的检测系统用于临床检测前,依据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校准和性能验证,至少应包括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正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等。
验证周期:在更换设备、组件以及试剂时需要进行性能验证。
重复精密度重复精密度又称批内精密度,是以连续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评价指标。
重复精密度的验证方法:至少使用两个浓度水平(包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物或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每个样本按常规方法重复检测11次,剔除第1次检测结果,计算后10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
CV应达到表1的要求。
表1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重复精密度检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