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_李晓华
社区养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区养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社区养老是指通过社区资源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社区护理和养老院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养老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社区养老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社区养老的现状1.老龄化趋势显著: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我国老龄人口正快速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5亿,超过总人口的18.7%。
老龄化趋势导致了养老需求的迅速增加。
2.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单独子女、居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院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猛: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社区养老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地纷纷建设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综合性服务,方便老年人在家庭附近享受养老生活。
4.社区养老模式多样化:社区养老服务形式多样,不仅有养老院提供长期护理服务,还有居家养老、社区助餐、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社区养老模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社区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1.多元化养老服务:未来社区养老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社区将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包括为失能老人提供家政、照看服务,为健康老人提供康体养老等,满足老年人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
2.科技与养老的融合:未来养老服务将更多地借助科技手段,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机器人护理等。
通过科技的应用,老年人可以更好地享受智慧养老服务,提高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3.社区养老业态蓬勃发展:未来社区养老业态将更加多元化和市场化。
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社区养老业将逐渐形成一个教育、医疗、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实践探索
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实践探索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提供更优质、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我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
本文将从国内外养老服务创新经验的借鉴、实践探索的成果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内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借鉴的经验在国内,随着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纷纷探索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
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1.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机构和服务体系,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
例如,上海的“东湖乡村养老模式”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将居民参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相对经济实惠的养老服务。
2. 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是目前国内养老服务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
通过将医疗、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教育培训、情感关爱等服务。
例如,江苏常州的“百龄苑养护中心”引入医疗资源,通过医疗专家、医护人员的常驻,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紧密结合,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3. 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互联网+养老服务是当前养老服务创新的热点领域。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健康咨询、社交互动、智能化设备等服务,使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例如,北京的“亲子养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管理、社交活动等在内的多种服务。
二、国外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借鉴的经验不仅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养老服务创新的先进经验,以下是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1. 老年共居社区模式老年共居社区模式是国外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养老服务模式之一。
通过建立老年共居社区,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内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与其他老年人共同生活并互相照顾。
例如,日本的“共生型养老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健身养生等。
2. 技术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发达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广泛应用技术辅助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为方便的养老服务。
探索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全文)
探究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我国本世纪社会经济进展的一个大难题。
我国已多次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同时明确了“优先进展社会养老服务”步伐,可见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及应对养老问题的决心。
同时多次提到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种主要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希望分析目前ZG城市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根据ZG 社会经济特点,探究更适合ZG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ZG养老服务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究,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构建起一套较为成熟的养老机体系,比较典型的有“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家庭养老模式及问题其中家庭养老为我国养老最为传统的模式,这是在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下沿袭下来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最为主要的养老模式。
ZG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变小,越来越多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出现,年轻夫妇在承担小孩的抚养和教育下,难以承担双方老人沉重的赡养;同时,退休老年人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经济和生活较为独立,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不情愿与子女同住。
在以上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找到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来解决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下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二)社区养老模式及问题若家庭养老的养老服务者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话,那么社区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提供者则是政府。
社区养老主要是政府主导,以社区作为养老单位,在社区中设立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虽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虽然覆盖面广,且是依托社区投入较低,但由于很难整合社会力量,因此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较为专业的养老服务,更难以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及护理。
养你一辈子课堂:我国养老模式对比
养你一辈子课堂:我国养老模式对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伴随而来的养老问题成为了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国内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是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经济、服务和精神慰藉的保障。
它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方式,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导模式,代代相传,但是随着未富先老,以及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不再适合所有的家庭。
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
而在居家养老领域,逐渐涌现出了很多更适用的新模式,通过“养你一辈子”这种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医生与居家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通过定期体检、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在家接受康复护理服务。
养你一辈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于全面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心理学、营养学、康复等相关专家团队以及科研团队,可以长期、稳定地为客户提供尊贵、权威,集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健康咨询服务。
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既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又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满足了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的需求。
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浅谈中国人的养老
浅谈中国人的养老工业化的现代文明在中国催生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养老问题可采取老年夫妻互相养老的循环家庭模式,解决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问题要靠全国经济均衡的高度发展。
下面简述个人观点,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待观察。
中国现代人口老龄化后养老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虽然现代工业化改变封建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成为必然,但大量修建养老院、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集中式养老也是很难解决现代养老问题。
集中养老所需的设施、组织和管理费用是巨大的,靠政府和个人都是无法承担的。
集中养老不是最好的办法,不能解决中国特殊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封建社会的家庭式养老和养儿防老不适合工业化时代的养老,集中养老也不符合工业化时代的养老模式。
能解决中国人口特殊老龄化养老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家庭式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式的循环养老,既不给儿女们增加大负担又不给社会造成太大的养老压力。
要解决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肓问题只有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以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均衡就业,或儿童随父母工作地的改变而迁移。
实现在父母工作地就地入学、就地就医等与本地人享受同条件的待遇,当然这要靠全国都处在高度平衡发展的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
一、老年期是群体生存的拖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却还存在人类老年无助的悲哀,文明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和心理需求满足的综合社会现象,所以文明带来的养老悲哀也是科技发展的悲衰。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以生存为首要的需求,人类为了生存最大化而选择了群体生活的方式。
人出生成长直到衰老与其他动物存在有较大的区别,人的幼年和老年期较长,自然地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较大。
而其他大多数动物的幼年和老年期相对较短,给群体生存带来的负担也较小,但两者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求生存最大化,都具有抛弃拖累呵护利益的特点。
幼年时和年老期是一生脆弱的阶段,而人幼年时和年老阶段在一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时段,也是无贡献的拖累阶段,对群体生存不利。
幼年时和成年期是群体生存的主体和推动者,老年期在群体生存中的推动几乎微乎其微,只存在对群体和家庭的拖累。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必须采取新思路和新举措来解决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新思路1. 养老观念需转变。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服务,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 创新养老模式。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选择。
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发适老化、便捷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3. 优化教育资源。
老年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更高。
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服务、护理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能力。
同时,也应当促进教育公平,让老年人能够平等地接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4.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更高。
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水平和覆盖面。
同时,也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人医疗机构,增加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选择。
5. 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投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促进老年人健康与养老需求的匹配。
二、新举措1. 推进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之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通过扶持社会组织和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养老服务。
2. 发展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政府应当加大对智慧养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发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也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3. 完善老年人奖励政策。
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人奖励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照顾服务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照顾服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与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照顾问题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子女有养育父母的道德责任,但现实中,随着个人独生子女比例提高、人口外流、家庭结构、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能得到足够的照顾,给老年人带来了身心健康问题。
因此,朝着老年人照顾社区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满足老年人照顾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照顾服务的建设模式和服务内容,为老年照顾服务提供实际可行的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服务,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研究内容:1.整合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分析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照顾需求,制定老年人照顾服务的标准和指南。
2.构建老年人照顾服务的服务模式,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间、服务机构等。
3.探讨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包括服务项目策划、资源配置、服务流程、组织协调和绩效评价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老年人照顾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2.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照顾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了解老年人对于社区照顾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为制定服务标准和指南提供参考。
3.实地调研法:通过对城市、乡村老年人照顾服务机构的实地调研,了解老年人照顾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本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主题和选题背景,编制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计划书。
2.系统梳理老年人照顾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案。
3.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
4.实地调研老年人照顾服务机构,了解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和服务内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为研究提供实践数据支持。
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特价值、主要方式及发展对策
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特价值、主要方式及发展对策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大类功能。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和短期入住服务、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兴建养老社区四种。
总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且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等。
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和设施不足、人员不足以及体制机构不顺、资源利用分散且效率低下等问题。
标签: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在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兼具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大类功能,其服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必须消除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破解社区养老服务投入、设施建设、从业人员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特价值社区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
一方面,它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没有社区养老服务的充分发展,居家养老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一方面,社区兴办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发挥着机构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养老社区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于一体,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不少老年人的青睐。
与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相比,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在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居家养老服务度过老年生活。
①但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能仅由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要依靠社区等社会力量提供。
居家养老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能否真正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
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_李宗华
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Jul .,2005Vol .26 No .4[收稿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李宗华(1963-),女,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关键词]老龄化;目标模式;家庭照顾;社区照顾[摘 要]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
在中国,发展社区照顾已成为学者的共识,但是社区照顾在中国的目标模式,即我们要建构一种什么形态的社区照顾却还未得到过系统的阐述。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在简要回顾欧美照顾模式主要内容、社区照顾发展的原则和目前的困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论述了“三个主体、三个辅助”的思想,以期对中国社区照顾模式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76-03一、欧美社区照顾模式的简要回顾与问题的提出笔者曾对欧美社区照顾模式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社区照顾得以在欧美发展的背景条件包括福利国家的危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等,并对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笔者认为社区照顾作为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苏景辉,1995)[1]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间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自社区照顾1960年代在英国建立后,其他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均视其为医治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转而加以推广,使社区照顾模式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的主导地位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2]。
社区照顾与服务:城市养老的最佳选择
了为 维 护 社会 稳 定 、 解 社 会 矛 盾 、 现 和 谐 社 会 提 供 有 效 的 缓 实
保障。 发展 社 区照 顾 与 服 务的 基 本 原 则
系列 的 照 顾 项 目。社 区照 顾 与 服 务要 求 . 不使 受 助 者 脱 离他
所 生 活所 熟 悉 的社 区 . 本 社 区 内进 行 服 务 ; 社会 保 障 系统 在 由 组 织 的 动 员社 区力 量 . 用 社会 人 际 资 源 ( 括 正 规 照顾 资 源 运 包 与 非 正规 照顾 资源 ) 社 区 支持 体 系 开展 服 务 . 极 目标 是 协 即 终 力 让受 助 者 尽 量 维 持在 社 区 内 . 力 实 现 独立 生 活 尽 尽管 社 区照 顾 与 服 务 能 够 整 合许 多 资 源 .但 同 时也 会 产 生 各 服务 主体 间 的不 协 调 问 题 由于 不 同 的 服 务 主 体隶 属 于
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坛 生・
1 / 2 , 第 3 5期 0 1/ , 0  ̄
社区照顾与服务 :
躏市养 的 佳 老 承
■ 赖 良华 付 丽兰
随着 我 国人 口 的老 龄 化 与 高 龄 化 以及 家庭 照顾 功 能 的 弱
化 . 年 人 的 日常 生 活 照 顾 问题 日益 凸显 . 老 社会 对 老龄 问题 尤
要 具 有 弹 性 . 老 年 人 有 从 中 选 择 的 余 地 : 提 供 的 服 务 不 应 让 所
多 过 老 人 的 所 需 .以 免 产 生 过分 依 赖 社 区照 顾 与 服 务 的 负 面
后果。
依托 社 区 。 区照 顾 与 服 务 的基 本 思 路 是 以社 区作 依 托 . 社 立 足 社 区 。 靠社 区 。一方 面 要 将 各 种 养 老服 务 设 施 建在 社 区 依 中 . 量 与 社 区居 民的 生 活 融 合 : 尽 另一 方 面 社 区要 充 分 利 用 正
三线城市空巢老人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探讨
三线城市空巢老人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住模式的变化,空巢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社区照顾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三线城市的空巢老人养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结合三线城市社区的特点和养老存在的问题,探讨满足三线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三线城市;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住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类型也日趋多样化,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根据全国老龄委2009年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个别老城区甚至超过70%。
面对这种情形,中央政府需要花费巨额财政支出来统筹宏观社会养老问题,对地方政府的微观养老支援可能力所不及,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和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养老产业和模式。
三线城市作为有战略意义、经济不够发达的中等城市,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适合的养老方式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院舍供养为补充。
对于空巢家庭的老人来说,面对居家养老功能缺失,机构、院舍养老资源紧张、一床难求的局面,社区照顾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和适用性。
社区照顾理念最早来自福利国家英国,主要理念和方式是运用社区中的各类资源,让老人尽可能留在社区接受照顾,包括“在社区照顾”和“由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更直接、成本更低、覆盖更广、方式更加灵活且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
1社区照顾对于解决三线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适用性分析1.1社区照顾与三线城市养老问题特点相匹配(1)三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各类产业不够发达,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各方面压力比较大,在养老设施和福利服务方面无法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的子女面临工作、生活等诸多压力,家庭的经济赡养功能也随之弱化。
社区照顾服务可以调动社区中的各类资源,解决政府财政不足和家庭功能弱化和缺失的问题,让空巢家庭老人“由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
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摘要:本文由民办养老院中“冷血护工”的出现引出话题,探讨中国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院舍照顾已逐渐不能知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因此本文提出社区照顾这一养老模式的新取向,分析社区照顾的优势,而且进行它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而香港地域社区照顾的成功推行为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养老需求院舍照顾社区照顾引言近段时间,一则郑州某老年公寓护工逼老人喝尿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那名行径恶劣的护工顿遭舆论的口诛笔伐,被网友冠之以“冷血护工”称号。
在谴责该护工道德素质败坏的同时咱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绝对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养老院一个不容轻忽的现象。
民办养老院作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其在知足社会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护工虐待老人案例的频发,暴漏出民办养老院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现状。
这触发咱们思考,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才是当下中国特殊国情下最适合的选择。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需求面临的形势分析截止到199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这表明中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进程慢慢加速[1]。
而按照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推动到30%以上,占到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较,中国老龄人口基数之大,增加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另外还伴随着高龄化、“未富先老”等明显特征。
这组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体态势。
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上养老需求紧随之急剧增加。
二、当前中国院舍照顾养老模式的现状及短处院舍照顾,包括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及其他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与照顾,是目前中国主流的养老模式。
社区照顾还是院舍照顾
摘自:《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3期摘要:本文在对院舍照顾和社区照顾两种养老模式各自特点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以院舍照顾为主的养老模式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将因其经济性与人性化而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院舍照顾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言:自中国社会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之后,老年福利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不但政府的拨款比以前有所增加,而且社会上其他的一些资金也开始流向这一领域,于是大大小小的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既有各级政府(市、区/县、乡)兴办的,还有私营的,甚至一些国际连锁商也在酝酿加盟或已经参与进来。
仅就北京市来看,现有的养老院已达300多家。
而且,随着个人收入的不断增长,老人对中高档养老院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养老院还出现了床位紧张,供不应求的状况。
院舍照顾的养老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老年福利提供的主流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却出现了养老逐步走向社区的新趋势。
他们一方面开始反思院舍照(institutionalcare)的种种弊端,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的新模式。
这两种模式到底孰优孰劣,或者说哪一种模式更适合当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院舍照顾与社区照顾的比较1、院舍照顾模式对老人需要的满足及存在的问题院舍照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相对集中资源,给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通常,在养老院里,从房屋结构的设计!活动设施的配备,到膳食营养!健康护理的安排等方面,基本上都考虑到了老人的身体特点和生活需要,从而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特别需求"而且,由于养老院长期服务于同一类对象,因此,服务质量与标准,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都能获得足够的保证。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院舍照顾之所以成为主流模式,主要是适应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等趋势。
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
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
李晓华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社区照顾模式是社区工作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养老方面,通过调动社区资源,整合了家庭养老方式与机构养老方式,既减轻机构养老的负担,也可提高服务质量.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方式困境有积极借鉴意义.本文从可行性及操作性层面,对社区照顾模式经验应用于解决我国养老困境作初步探讨.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李晓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社区照顾: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养老新模式
2.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
3.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4.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5.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养老,让老人乐享生活
126|科学之友|社区养老,让老人乐享生活文|夏秋社区养老服务应满足哪些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地区限制和服务水平差异给社区养老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区养老服务应精准把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和自理能力的退化,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特殊群体(如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得到上门照料,他们需要子女或专业的保姆、护工送餐和整理卫生。
由于大部分老人缺乏子女的陪伴,而专业的保姆和护工价格又比较昂贵,因此社区养老在满足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提高社区养老幸福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部分老年人的健康意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不断提高,对定时体检的需求也在增加。
经统计,三成以上的社区老人非常重视并愿意按时体检,其他约七成老人有上门送药、安装健身器材、开展健康用药指导等需求。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丰富且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度过晚年生活。
社区应加大对老年休闲室、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开发力度,可以组织太极拳、象棋、文艺晚会等休闲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部分老人自身身体和心理素质过硬,重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希望能够继续在老年生活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社区应该关注这一部分老人的需求,为他们持续发光发热提供机会。
如何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要提高服务质量,在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下,搭建社区服务综合平台,进一步进行资源社区养老服务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是对老年人进行养老、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管理,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而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和自身健康状况的差异,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和起居照料服务。
生活养老服务业创新模式和发展策略
生活养老服务业创新模式和发展策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为了提供更好的生活养老服务,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的模式,并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
本文将探讨生活养老服务业的创新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创新模式:1.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当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
它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养老机构,提供住宿、餐饮、医疗、康复和娱乐等服务,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老年人离家养老的压力,增加了社区环境中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2. 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兴起。
通过手机应用和在线平台,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例如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等。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了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对社交和娱乐的需求。
3. 定制化养老服务模式:定制化养老服务模式是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人需求评估等方式进行精确的匹配,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生活、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了老年人对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评估,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效果。
二、发展策略: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生活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养老服务。
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2. 资金投入:加大对生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和补助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养老服务,增加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3. 人才培养:提高生活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福利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同时,鼓励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式现代化 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概述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是指将传统中国养老文化和现代服务理念相结合,通过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老年群体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幸福和尊严,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养老服务。
二、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1. 物质保障与服务设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表现在物质保障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政府加大对养老院、康复中心、日间照料机构等场所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2. 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另一重要方向。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医疗保健、饮食照料、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充分的关怀和照顾。
3. 文化娱乐与精神抚慰除了物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还强调文化娱乐和精神抚慰。
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旅游活动等都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发展1. 差异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差异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上。
不同老年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养老服务机构要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比如,针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可以提供康体保健服务,针对精神需求较大的老年人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抚慰服务。
2. 医养结合与康复护理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
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2005-07-25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曲文勇我有话说有9人参与家庭养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养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
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这种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
它既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传统中国社会所需要承担养老的社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利于尊老爱幼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社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养老方式。
但是,这种养老模式目前正面临着许多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年轻一代忙于学习和工作;青年人婚后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观念也开始变化,只要条件允许,也不愿与子女同住。
这使得现代家庭越来越难以完全承担照料老人的任务,特别是晚年体弱多病阶段的照料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社会养老,也称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和各种形式的老年公寓。
老人的一切生活都在院内进行。
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和高龄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选择到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托老所和老年公寓的人日益增多。
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会得到良好的照顾,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减轻老年人独居的孤独感,儿女也能放心父母的生活起居。
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生活逐步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料,老年机构能担负起这一功能,特别是具有临终关怀性质的老年机构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是,机构养老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严重缺乏,据统计,现有的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床位不到老年人口的1%。
其次,养老机构的规模、服务方式、管理水平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偏高、老年人无力承受;收费低的条件又不好,老年人无法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0月 理论学刊 O c t.2005第10期 总第140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10S e r.N o.140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李晓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社区照顾模式是社区工作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模式。
在养老方面,通过调动社区资源,整合了家庭养老方式与机构养老方式,既减轻机构养老的负担,也可提高服务质量。
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方式困境有积极借鉴意义。
本文从可行性及操作性层面,对社区照顾模式经验应用于解决我国养老困境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区照顾;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政府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5)10-0102-02 社区照顾发端于英国。
作为社区工作的一种工作模式,它是指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对社区内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残障者等,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
社区照顾基本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它是指一些能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的支援性服务,目的是减轻院舍(机构)服务的压力,而服务对象可以留在自己的家庭及社区内生活。
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场所,由机构延伸到社区。
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
它是指社区内的人士,如亲友、邻舍或义工等,构成照顾系统的一分子,负责照顾及关怀社区内有需求的人士。
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人员,从专业人员扩展到社区内非专业人员。
由此可见,社区照顾模式是作为对院舍照顾的补充而出现的。
社区照顾模式作为对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与合并,而是二者的重新整合。
社区照顾模式在实践中有许多实践类型和内容:如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将专业化的机构照顾的方法拓展到社区;专业照顾人员从照顾者本身需要出发,结合亲属或相关自然网络资源去提供照顾;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及自助小组,包括动员家人、邻舍、义工等建立的支援系统,服务对象本身的互助小组及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等具体形式;为照顾者提供的服务,如给照顾者提供情绪及专业的支援,协助照顾者善用服务资源,给照顾者提供短暂休息的空间等。
它还包括从制定策略、实施策略到评估方案的社区工作共有方法,以保证服务质量。
社区照顾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用较少的专业人员去挖掘社区资源,在社区中培养准专业化照顾的一种探索。
我国的养老方式也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直到现在也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现在正经受多层面的冲击。
家庭养老实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子女养老与在家养老。
子女养老是从供养的提供者角度而言,在家养老则是从供养的场所或环境而言。
受冲击的层面主要是在子女养老上面。
除了工业化过程中所共有的住房、就业、家庭小型化等因素的影响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我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这一方式更是受到全局性的冲击:现在及可预见的数十年内,一对同是独生子女的夫妻要供养双方四个父母甚或还有祖父母的局面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家养老层面的内容如果没有子女养老的支撑则变得不现实。
所以,我国的养老方式必定要经历转型和变革。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的养老方式是社会养老。
在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会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真正意义的社会养老应该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三方面的结合。
要达到这种要求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包括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水平的专业化工作人员队伍和相应的机构管理制度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目前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很难达到这种状态。
在这种局面下,社区养老可以作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与过渡,帮助解决我国的养老困境。
社区养老可以结合家庭养老中的“在家养老”层面的内容,并且尽可能多地结合社会养老方式中社会化的供养经济来源、专业化水平的服务质量等因素,通过在家或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内,解决正规化的社会养老机构的高成本及所欠缺的人情味问题,也可以缓解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巨大惯性对社会养老的抗拒。
社区养老既是对现有养老资源的重新整合,也是独立的发展领域,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为走向更加专业化的机构式的社会化养老创造条件。
社区养老并不是简单的在社区中开设小型的养老院或在社区中为老人找一个照顾提供者。
要缓解我国养老困境并为老人提供较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我们在运作过程中还有102许多思路需要厘清。
在此,结合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1.社区的定位。
应当看到,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我国的社区定位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行政化色彩,制约着社区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就是一定地域的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社区照顾模式中,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区就是受照顾者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既包括地域也包括人。
在英国等社区照顾模式成型的国家,社区照顾的参与者主要从事社区资源调动等工作,还包括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许多个人志愿者及家庭的共同参与。
我国的社区由于长期受到单位体制的挤压,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善。
社区组织中只有已形成规模的、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法定社区组织,即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农村的乡镇与村委会(街道办事处与乡镇政府也是我国基层政权的一部分),而没有发育出更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参与。
由于单位体制的强大惯性,作为居住地的城市社区还难以吸引更多的“有单位的人”,农村社区则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近年的农村经济模式中的个体化趋向等因素的制约,社区这种带有集体色彩的工作角度,在调动社区资源与吸引居民参与方面都没有优势。
这就造成我国目前社区养老方式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行政化色彩很强的法定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大的社会背景下,为配合上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一些养老机构,由于体制不顺畅与资源紧张等因素,在福利化和经营化取向之间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质量欠缺与居民的不认同等因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
因此,从社区定位的角度看,必须淡化它的行政化色彩,增加其它渠道的共同参与。
这些渠道包括低赢利或非赢利的私人机构及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个人及家庭、更多的志愿人员等。
只有广泛参与基础上的社区养老,才能动员更多的服务提供者,得到老年人的认同,从而真正完成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解决我国的养老困境。
2.政府的角色定位。
由于英国社区照顾模式是对长期国家福利模式的反思,在施行过程中一直有政府推卸责任的指责,这意味着政府在参与社会福利的过程中角色在弱化,如直接或间接经手的养老机构因社区养老的增多导致规模与数量的缩减。
在社区照顾中政府改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及服务监督等方式继续参与,确实减少了政府的福利开支,但因为淡化了直接的服务提供者角色,也降低了因此产生的官僚化倾向及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
实际上,社区照顾是一定程度上将责任由政府主导的机构式服务与社区共担。
这种责任主要体现在服务的直接提供方面,在老年福利资金提供方面,还是通过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主要由政府承担。
我国的社区养老局面中,政府的角色及作用更加复杂。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强烈国家福利色彩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养老在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由国家(政府)负责的。
随着向市场体制的改革,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福利,正在向由国家、集体(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局面转型。
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包办过多的惯性、民众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等因素,使得这种转型难以在短期内完成。
所以,政府在扶持、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过程中,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现象。
政府的福利角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差异,但结合社区照顾模式的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政府在养老局面大的框架下,有些角色需要强化,有些角色需要弱化。
需要强化的角色有政策制定角色,其中包括逐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社区养老的操作性政策,进行宣传和推动工作等;规范及监督角色,包括对社区养老的运作及质量进行评估和督导,提供更多的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
需要弱化的角色主要是对服务的直接参与等。
关于政府角色,还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差异及目前管理中仍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等具体环节,还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的保证,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做到政府角色到位。
3.对待专业化的态度。
社区照顾模式中也有对专业化色彩弱化的担忧。
社区照顾模式出现的初衷之一是对专业化服务所造成的成本过高的反思及修正。
虽然社区照顾模式中需要由专业人员先对提供照顾的家属、邻舍、义工等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部分的参与,但短期培训的效果及整个服务过程的繁琐导致的监督漏洞,都削弱了专业化色彩。
专业化是服务高质量的保证。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发展,包括本专业的教育培训、经验总结及专业推动等,都是本领域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后续力量。
我国的社区养老所面临的状态,是在我国养老领域专业化很薄弱和基本还没有专业服务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必然导致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难以改善。
养老服务不仅仅是态度的和善,服务水平更多体现在服务提供者的工作能力上,这些能力既包括对老人的生理、心理及医学护理等知识及技巧的掌握,还包括对相关的法律政策及社会资源的掌握及运用。
否则,养老服务还是低层次的生活照料,难以真正对老人具有吸引力,也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工作人员,解决不了实质的养老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会体现出多层次化态势,既有基本的生活照料,也有精神及心理的需求;既有初级的简单的照顾,也有要求相对较高的需求。
这都离不开专业化的服务和发展。
专业化是一种长效机制,可以解决社区照顾模式中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
解决我国的养老困境不能只依赖传统的家庭方式和在家庭养老方式基础上稍作变通的、初级的社区养老模式,还需要专业化色彩的社会养老模式及在社会养老基础上的、专业化色彩强的社区养老模式。
我国的社区养老,只有进行专业化内容的培育和支持,才能完成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的过渡,形成家庭、社会、社区共同支撑的多元养老格局,从而解决我国养老困境。
作者简介:李晓华(1970— ),女,山东章丘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吉力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