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课程标准.doc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学校或教育机构在教授旅游地理方面提供一致和高质量的教育。
以下是一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的范例,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水平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课程名称:旅游地理课程级别:高中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游的地理基础,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旅游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以解决旅游领域的问题和挑战。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包括地理、环境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课程内容:旅游地理概述旅游地理的定义和范围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旅游目的地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旅游景点的分类和特点旅游资源和吸引力自然环境与旅游自然地理要素对旅游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等可持续旅游和自然资源保护文化和社会因素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对旅游的影响社会文化要素在旅游体验中的作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和管理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的原则和实践旅游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的案例分析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使用GIS工具分析旅游相关数据旅游市场与经济影响旅游市场的特点和趋势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GDP等旅游业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效益旅游政策和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危机管理和应急响应教学方法:讲座和课堂讨论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野外考察和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项目研究学生展示和报告评估方法:课堂测试和考试项目和研究报告参与度和课堂表现期末综合评估。
课程标准《园林美学与欣赏》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林美学与欣赏》课程标准课程代码:XXXXXXX适用专业:森林生态旅游制订人:林怡修订人:赵秀娟教授**人:***园林工程系(部)园林设计教研室制订(修订)2016年09月02日《美学鉴赏》课程标准学分:2.0学时:38适用专业:园艺技术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高职教育类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园林绿化岗的拓展课程,为本专业学生考取中高级花卉园艺工证书服务。
是培养学生了解造园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造园中的基本原则和园林美鉴赏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美学素养,提高园林审美能力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园林绿化方面涉及到的美学问题,如“园林美”、“绿色环境”等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课程任务:将美学基础与园林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前导课程:无后续课程:《园林花卉》二、课程教学标准1.知识:(1)美学与园林美学概论(2)园林美及其特征(3)园林美的创造(4)园林美的鉴赏(5)园林管理与园林美学(6)园林美学的继承和发展2.技能:能够独立剖析园林特征、明确园林表现要素和园林艺术风格。
3.素质:能胜任企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健康身体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人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开拓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文化素质。
三、课程教学条件标准师资标准:本门课程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1名。
实训(验)室标准:无校外实训基地标准:无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3 -- 4 -- 5 -- 6 -- 7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五、课程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的讲授为主要直观教学手段。
实训课配合理论教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实验步骤,课间严格操作要求,课后认真总结实验结果三个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1.教学项目化——设定假想项目,设计教学任务,展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2.工作流程化——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教学组织与任务分配。
3.实践小组化——学生以4-6人为单位进行小组实操。
旅游管理教学大纲
旅游管理教学⼤纲旅游管理教学⼤纲《旅游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概论适⽤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的⼀门主⼲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掌握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结构。
⼆、课程教学⽬标本课程的教学⽬标是使学⽣掌握旅游的产⽣以及旅游六⼤组成部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内容。
(⼀) 知识教学⽬标1. 掌握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等相关专业概念;2. 初步掌握旅游线路的设计⽅法;3. 了解旅游业产业的组成部门知识;(⼆) 能⼒培养⽬标1. 能正确理解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概念;2. 能正确理解各种旅游资源的分类;3. 会使⽤旅游管理专业语⾔进⾏分析问题;4.初步掌握旅游相关管理知识。
(三) 思想教育⽬标;1、通过对旅游知识的学习了解⼈类博⼤精深的⽂化以及⼯业化给旅游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旅游概述1. 旅游的产⽣的基础知识;2. 掌握旅游的概念;3. 了解旅游的本质属性;4. 了解旅游的特点;5. 掌握旅游的类型;6.旅游组织的基本知识(⼆) 旅游简史1. 了解世界旅游简史2. 掌握中国旅游简史;(三) 旅游业的构成1. 掌握旅⾏社的相关知识;2. 掌握旅游交通的相关知识;3. 掌握旅游饭店是相关知识;4. 掌握旅游区点的相关知识;5. 了解旅游商场的基本知识;6. 了解旅游娱乐业的基本知识;(四)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 掌握旅游者的概念以及分类等⽅⾯知识;2. 掌握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3. 了解旅游业的相关基本知识;(五) 旅游市场1. 掌握旅游市场的相关知识;2. 掌握旅游市场的划分;3. 了解我国的旅游市场;(六) ⽣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1.了解⽣态旅游的基本知识;2.了解国际⽐较与⽣态旅游的相关知识;3. 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七)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了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2.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法。
旅游规划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之一,本课程主要阐述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本课程具体介绍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分析和营销对策、规划区的主题定位、功能分区以及旅游活动项目的创意设计,分析和比较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种导向模式,讲述了如何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述了如何建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综合保障体系。
二、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规划、景区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等知识,具有较强的旅游景区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公司、旅游企业等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能够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优良的政治素养、美德、情操和健康的体魄。
2.热爱本专业,掌握较丰富的规划与开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3.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行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动态。
4.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策划能力。
5.掌握一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市场营销分析法给规划项目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旅游规划与开发需要其他相关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支撑,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方法和效益分析、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市场调研都对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酒店规划与开发以及旅游酒店投资等课程又需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指导和支撑。
总之,该门课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其它课程关联性很强。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参考书、网站等)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
徐飞雄,旅游规划与案例汇编,西安地图出版社姜若愚,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学时数:6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打下文化基础,使其能够宣传好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引导游客欣赏美景,感受文化,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直接和具体满足游客的需要。
在课程结业时,学生应当能够做到:1、熟悉中国旅游资源;2、掌握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的情况;3、掌握旅游路线设计的相关知识;4、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与主要旅游路线;5、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内旅游亚区和游览地;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2、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3、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教学建议:在介绍该学科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作业建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熟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概述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旅游学的入门学科。
该课程可以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休闲与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后续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以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为主线,涉及了休闲的基本概述、休闲伦理与心理、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等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休闲及与其相关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们对于休闲的现状研究,掌握休闲体验、休闲活动以及休闲旅游的实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休闲旅游在突破传统观光型旅游,实现旅游业收入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休闲旅游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本课程根据旅游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并根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休闲与社会、休闲政策与教育、社会阶层与休闲、工作制与休闲、休闲的需求与供给等内容,2.掌握关于休闲旅游、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休闲与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并利用休闲旅游资源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具有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特点;4.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的服务功能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2019)
①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速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鱼道修建反映出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是( ) A.供给服务功能 B.调节服务功能 C.文化服务功能 D.支撑服务功能
问题1.修建水坝可以强化自然环境 的哪些服务功能?
有利影响:
利于发展旅游业(文化功能); 促进渔业发展、提供廉价的水电、 稳定的灌溉水源(供给功能); 减少下游洪涝灾害(调节功能)。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安全》第4页
活动:讨论修建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能影响
人类通过修建水坝获得水能资源,调节水资源的供应量,提高应对旱涝灾害的 能力,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的其他服务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右图中,森林的作用 分别反映了其在哪方面的 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支撑服务
一片森林,不仅要计算它
作为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要 计算其作为其他生态和文化 价值。
空气“净化器”、 土壤“稳定器”、 洪涝“控制器”、 生物栖息地、 旅游休憩地。
调节气候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第81页
减缓土壤侵蚀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第84页
自然界的水具有 哪些调节功能?
调节温度的波动范围 净化空气
容纳和降解污染物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① 必修 第80页
这些图主要反映自然环境的哪类 服务功能?
苏堤春晓
文化服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第15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适用专业:森林生态旅游1.课程定位1.1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
1.2课程作用课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会旅游景区的服务工作,也会对景区的服务质量实施监控和管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景区服务与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的职业能力,切实提升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2.1课程设计理念在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紧密结合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
2.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景区服务与管理实践联系密切的项目(景区服务、景区管理)为载体,以此构建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上以模拟为主,以学生扮演景区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色,让学生模拟具体的操作技能;同时构建相对独立的案例教学体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案例演示时,注意情景模拟尽量逼真,增加演示的真实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人际表达能力。
2.3 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景区票务、咨询、导游、环保,部门管理等。
2.4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3.课程目标通过实践、实训为主导的教学与操作,使高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了解景区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及其各种方法侧重点和内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事景区的票务、排队、咨询与投诉、解说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
旅游信息采集管理规范DOC
旅游信息采集管理规范DOC篇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适用专业:生态旅游专业1.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1.2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信息管理技术领域的相关概念、作用、技术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现代旅游企业和组织,能够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牢固树立信息管理的基本观念。
2. 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理念在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前提下,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紧密结合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
2.2 设计思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态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对各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使用进行分析、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并且,初步具备设计、开发的能力。
建议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前台接待、信息采编、网络维护等3.课程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领域相关概念和技术; 2对信息管理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有所了解;3具备用信息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企业现状的能力; 4能够积极地参与课程案例讨论。
能力培养目标:1具备使用信息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规划、设计企业和组织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 2具备应用管理学、信息系统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能够运用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4能够熟练操作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思想道德目标:1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创新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12345篇二:景区信息收集规范景区信息收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景区旅游信急收集的职责、收集范围和内容。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2.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旅游的产业链和旅游产品的分类,熟悉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和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则。
2.2能力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分析旅游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掌握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客户管理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旅游经营管理能力。
2.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旅游概念、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旅游的历史和现状,旅游的产业链和分类,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和趋势,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客户管理的方法,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4.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考核方式和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考核标准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水平和素质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的开发;能够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知识深入分析旅游资源实际应如何开发;能运用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系列影响分析如何引导旅游业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能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某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3.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明确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掌握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了解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3.1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研究,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国际生态旅游的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
2. 生态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
3. 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
生态旅游具有旅游、保护、经济富民和环境教育四项功能。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对生态旅游的对象存在着争议,主要有小、中、大三个尺度的理解。
对应于小尺度是所谓的原生态,是指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生态环境;中尺度指次生态,为受到人类活动较大影响但又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其中有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泛生态是大尺度,又有两层理解,一层是生态环境的泛化,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和文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关于国际生态旅游的文献或咨询相关学者。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四、课程结构1.设计依据(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切实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线,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认知为基础,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研学活动的文化性、科技性、自主性和社会性,让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提升终身发展所需的情商和智商,做全面发展的人。
(2)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且文化日益多样化。
时代背景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体现出重质量和多元化的趋势。
研学旅行课程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提供现实的、探究价值高的研学资源,满足学生深入探究和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技能和集体观念,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3)学科融合综合教育的趋势当前突显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科融合,打破学生偏科局限。
研学旅行的课程包括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内涵丰富,涵盖中小学各个学科。
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将面对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境中的真实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研学旅行是我国当前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情景下试行综合教育的重要途径。
2.结构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三个学段七个年级实施,原则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在完成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后,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各学段的研学旅行范围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比如小学阶段也可开展国内的研学旅行,甚至到境外进行研学。
研学旅行课程可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类别。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四学期【参考课时】:36学时【前导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知识与技能。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对于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都会起到一种基础作用,并用对于学生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事业,以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旅游技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旅游从业者为目的,构建“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1、以旅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本课程涉及大量旅游学基础理论,它为分析旅游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基础理论部分不强调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理论部分占30%左右。
2、以旅游实践中的案例为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旅游实践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的规律及其根源,使学生逐步掌握旅游学学习和工作的方法。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案例分析的内容占60%左右。
3、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
旅游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
教学中,以旅游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目录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一)课程定位 (1)(二)设计思路 (1)二、课程目标 (1)(一)知识目标 (1)(二)能力目标 (1)(三)素质目标 (2)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2)四、考核与评价 (7)五、实施建议 (7)(一)教学建议 (7)(二)教材及相关资源开发建议 (8)(三)教师师资配备建议 (8)(四)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8)(五)教学考核与评价建议 (8)《旅游概论》课程标准旅游概论旅游管理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第一学年第1学期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旅游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导入 性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为学生概括旅游者与旅游产业 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 就是培育学生的“旅游情结”和“专业思维”,同时,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 联与衔接。
前期课程:无后续课程: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实务、导游实务、旅游策划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旅游概论》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旅游 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
该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分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影响四大基本 板块全面介绍旅游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问题,是继续学习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 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 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旅游 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 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 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旅游概论》的课程标准打印版.doc
目录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六、课时安排 (8)七、考核方式 (8)八、参考教材 (9)《旅游概论》课程标准(总学时:72课时)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第一章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旅游地理二、课程代码:GEO0101三、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四、学分:3五、前置课程:地理学基础六、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地理学基础为前提,通过系统地介绍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实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全面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教学内容一、地理基础知识回顾1.1 地理学基本概念1.2 地球的结构和地貌1.3 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二、旅游地理概述2.1 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2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2.3 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3.1 自然旅游资源3.1.1 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3.1.2 气候和气象景观3.1.3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景观3.2 人文旅游资源3.2.1 历史文化遗产3.2.2 民俗文化和艺术表演3.2.3 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3.3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管理3.3.1 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3.3.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1 国内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1.1 区域的划分和特征4.1.2 主要旅游地理区域的介绍4.2 国际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2.1 世界知名旅游地的介绍4.2.2 发展中国家旅游地的特点五、旅游地理的发展与规划5.1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5.2 旅游地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5.3 旅游地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六、实践教学6.1 实地考察6.2 旅游地理模拟实验第三章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1.1 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1.2 熟悉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3 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1.4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二、技能与能力2.1 能够应用旅游地理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2 具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2.3 能够独立进行旅游地理区域调研和报告撰写三、学科与跨学科认知3.1 理解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3.2 能够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3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第四章课程教学方法一、讲授法1.1 通过讲授授予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旅游地理学理论1.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二、实践教学2.1 组织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旅游地理现状2.2 设计旅游地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三、讨论与交流3.1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2 设计旅游地理专题研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四、信息技术应用4.1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旅游地理相关数据4.2 鼓励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地理研究和规划第五章课程考核与评价一、考核方式1.1 课堂小测验1.2 课程作业1.3 实践报告1.4 期中考试1.5 期末考试二、评价标准2.1 准确理解和运用旅游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2 能够独立进行旅游地理区域调研和报告撰写2.3 具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2.4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应用能力第六章参考教材一、主要教材1.1 《旅游地理学导论》1.2 《旅游资源地理学》1.3 《旅游地理区域与规划》二、参考教材2.1 《旅游地理概论》2.2 《旅游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2.3 《旅游地理模拟实验指导》三、扩展阅读3.1 《旅游业发展与管理》3.2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3.3 《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地理应用》以上是《旅游地理》课程的标准,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加深对旅游地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
课号:097D94X
所属学院:旅游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选修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产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态旅游区开发规划案例,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并逐步具备旅游产品改进、改造或重新设计的能力。
前修课程为:风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地理
1.2设计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生态景区管理员、领队、旅游资源规划设计者等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熟悉生态旅游区经营维护基本理念,能明晰生态旅游区设计规划的基本规程。
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必上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生态景区管理员、领队、旅游资源规划设计者等的工作是该专业重要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八块: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管理,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八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以真实的客源开拓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部分中,采用由近及远、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练”、“准确”、“基本”。
“熟练”指能在所规定的
较短时间内无错误的完成任务,“准确”指没有任何错误,“基本”指在没有时间要求的情况下,不经过旁人提示,能无错误的完成任务。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分为2
2.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接待、管理、开发规划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具体如下:
2.1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简单的生态旅游产品。
•能提出改善生态旅游区管理的良好意见。
•能够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中问题,提出相应改善对策。
2.2 知识目标
•能熟练地说出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能明确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能熟练表述生态旅游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能分析生态旅游者的基本行为
•能熟悉地表述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
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伦理观。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认真的和严肃的态度。
•培养表述、回答等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突出了生态旅游实际技能培养,同时还应紧密结合旅游实践,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
使内容更为丰富。
同时要具有前瞻性。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教学建议
(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真实的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管理任务或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 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其它说明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院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