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现实生活启示
法律小故事案例分析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法律小故事,以生动的案例形式,展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则法律小故事,探讨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中汲取启示。
二、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甲、乙两家相邻,甲家在自家的院墙外种植了一棵大树,该树距离乙家院墙仅有一米之遥。
多年来,甲家一直未对大树进行修剪,导致树枝越长越高,严重影响了乙家的采光和通风。
乙家多次与甲家协商,要求甲家修剪大树,但甲家以大树生长在自家土地上为由拒绝。
无奈之下,乙家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甲家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大树,享有相应的权利。
然而,甲家未对大树进行修剪,导致树枝遮挡乙家采光和通风,侵害了乙家的合法权益。
根据《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因此,法院判决甲家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修剪大树,恢复乙家采光和通风。
案例分析:1. 法律保护相邻权。
本案中,甲、乙两家相邻,甲家的大树侵犯了乙家的采光和通风权。
法院判决甲家修剪大树,体现了法律对相邻权的保护。
2. 法律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在处理相邻关系时,法院充分考虑了甲、乙两家的意愿,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 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案中,法院判决甲家修剪大树,维护了乙家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三、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法律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
当事人应当树立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3. 法律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素质的关键。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质,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
4. 法律服务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加强法律服务,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大学生法律案例心得(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法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法律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法律思维和道德观念。
以下是我对几个典型法律案例的心得体会。
一、案例一:大学生小王与室友发生纠纷案例简介:小王与室友在宿舍发生纠纷,室友误认为小王偷了他的钱包,遂报警。
经调查,发现小王并未偷窃,室友因误会而报警。
最终,室友向小王道歉,并赔偿了小王因误报警而遭受的损失。
心得体会:1.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此案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遵守法律法规。
当发生纠纷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避免因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沟通与协调能力:室友误认为小王偷窃,主要是因为双方沟通不畅。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同学、朋友、家人等沟通交流,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矛盾。
3. 道德品质:室友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主动向小王道歉并赔偿损失,体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二、案例二:大学生小李被网络诈骗案例简介:小李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网友,对方以谈恋爱为名,骗取小李的感情和财物。
最终,小李发现被骗,报警求助。
心得体会:1. 提高警惕:此案例提醒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要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
2. 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3. 法律维权: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案例三:大学生小张因抄袭论文被开除学籍案例简介:小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了他人作品。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被导师发现并举报。
最终,小张因抄袭被开除学籍。
心得体会:1. 诚信为本:此案例警示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法律案例给人的启示(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某品牌服装的生产与销售。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成立于2007年,同样从事某品牌服装的生产与销售。
2010年,甲公司发现乙公司生产的某款服装与其公司生产的某款服装在外观设计上存在高度相似,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例分析1. 甲公司享有著作权本案中,甲公司对其生产的服装外观设计享有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的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甲公司生产的服装外观设计具有独创性,且能以有形形式复制,因此甲公司对其享有著作权。
2. 乙公司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乙公司生产的服装外观设计在整体上与甲公司生产的服装外观设计高度相似,构成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构成侵权。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生产与其外观设计相似的服装,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3.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判决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
同时,法院根据乙公司的侵权情节,酌情判决乙公司支付甲公司合理费用。
三、启示1. 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本案中,甲公司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时发现乙公司的侵权行为,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这启示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本案中,乙公司未经许可擅自生产与甲公司相似的服装,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这启示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销售等环节,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3. 法律手段是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本案中,甲公司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获得了胜诉。
这启示企业在遇到侵权行为时,应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案件生活启示(3篇)
第1篇导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生活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探讨法律案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一、尊重法律,遵守规则案例一:某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司机因违反交通规则导致对方受伤。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判决司机承担赔偿责任。
这起案件警示我们,遵守交通规则是保障自身和他人生安全的基本要求。
启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尊重法律、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法律,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
二、维护自身权益,勇于维权案例二: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消费者向有关部门投诉,最终获得赔偿。
这起案件表明,在遇到侵害自身权益的情况时,我们要勇敢维权。
启示:作为公民,我们要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诚实守信,诚实经营案例三:某企业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被查处,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起案件警示我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诚实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启示: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要树立诚信意识,做到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关爱他人,弘扬社会正能量案例四:某市民在街头发现一位老人摔倒,立即上前搀扶并拨打急救电话。
这起案件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启示:关爱他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案例五:某市民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签订合同时造成自身权益受损。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启示: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关注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为维护自身权益打下坚实基础。
从一件小事看法律案例(3篇)
伯牙善鼓琴阅读题,完成1-7题。
(34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
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
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
③声:这里指声音。
④审:仔细观察。
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极。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各表现在哪里?(4分)2、解释加点的字(每小题2分,共8分)(1)于何逃声 ( ) (2)卒逢暴雨 ( ) (3)伯牙善鼓琴()(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小题3分,共6分)(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译文:(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译文: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6、【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法律案例生活启示(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因法律知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而陷入困境。
本文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生活启示。
二、案例介绍(一)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7年,张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原来,张某曾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张某为公司提供某项服务,公司支付相应报酬。
然而,张某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虚构事实,骗取公司巨额款项。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二)案件争议焦点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2.张某的诈骗金额如何认定?3.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三、法律启示(一)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本案中,张某因法律意识淡薄,误入歧途,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
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如果张某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就不会陷入诈骗的泥潭。
(三)增强诚信意识,遵守商业道德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以欺诈手段谋取利益。
本案中,张某的诈骗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破坏了商业道德。
(四)加强监管,防范法律风险本案的发生,暴露出企业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防范法律风险。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生活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总结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通过分析这起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诚信意识,遵守商业道德;加强监管,防范法律风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生活。
感受生活中法律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案例都蕴含着深刻的法律知识。
本文将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教学案例,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邻里纠纷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先生是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近年来,张先生在自家的院墙上搭建了一个棚子,用于存放杂物。
然而,这个棚子却严重影响了李先生的采光和通风。
李先生多次与张先生协商,希望张先生拆除棚子,但张先生始终不予理睬。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本案中,张先生搭建的棚子侵犯了李先生的相邻权,李先生有权要求张先生拆除。
教学启示:生活中,邻里纠纷时有发生。
了解相邻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劳动合同纠纷案例背景:王女士在某公司工作,公司规定员工每月工作时间为8小时,王女士经常加班至晚上10点。
王女士多次向公司提出加班费的要求,但公司以“自愿加班”为由拒绝支付加班费。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本案中,公司安排王女士加班至晚上10点,已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公司应当支付加班费。
教学启示:劳动者要了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工作中,遇到加班费、休假等问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案例三: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例背景:李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手机,使用过程中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
李先生联系商家要求退货,商家以“不影响正常使用”为由拒绝退货。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等责任。
法律案例对人的启示(3篇)
第1篇导语:法律是社会公正的保障,也是人们行为的规范。
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进行剖析,探讨法律案例对人的启示。
一、案例一:醉酒驾车案案例简介:某晚,张某酒后驾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死一伤。
经鉴定,张某血液中酒精含量远超醉驾标准。
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启示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触犯法律底线。
启示二:珍惜生命,远离酒驾。
酒后驾车不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还将承担法律责任。
启示三: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案例二:合同纠纷案案例简介: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支付货款。
合同履行过程中,乙方未能按约定时间交付货物,甲方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判决乙方支付甲方违约金,并承担诉讼费用。
启示一:合同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工具。
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
启示二:诚实守信是商业活动的基石。
合同双方应严格遵守合同约定,不得违约。
启示三:法律是维护合同权益的有力武器。
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案例三:环境污染案案例简介:某企业长期排放超标废水,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污染。
受害村民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业赔偿损失。
法院经审理,判决企业赔偿村民损失,并处以罚款。
启示一: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企业和个人都应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减少环境污染。
启示二:法律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武器。
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维护生态环境。
启示三:关注环境保护,关爱家园。
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四、案例四:未成年人犯罪案案例简介:未成年人李某因盗窃他人财物被警方抓获。
经审理,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并判处其有期徒刑。
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及启发(3篇)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它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也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以下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从中汲取启示。
案例一:邻里纠纷引发的侵权责任案情简介:张先生与李先生是邻居,两家相邻而居。
一天,李先生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了一棵大树,这棵树长势旺盛,枝叶繁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树越长越高,枝叶也越来越多地侵占了张先生的院落。
张先生多次与李先生协商,要求李先生修剪大树,但李先生以大树是其私有财产为由,拒绝修剪。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先生种植的大树虽然属于其私有财产,但大树生长过程中对张先生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构成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判决李先生赔偿张先生因此遭受的损失,并要求李先生修剪大树。
启示: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应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遵循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作为财产所有人,也应合理使用自己的财产,避免给他人造成损害。
案例二:高空抛物引发的刑事责任案情简介:一天,小明(化名)在小区的楼顶玩耍,不慎将一个可乐瓶从楼顶抛下。
恰好此时,下方有一位老人在散步,可乐瓶击中老人的头部,导致老人受伤。
经鉴定,老人的伤势构成轻伤。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明及其监护人因疏忽大意,未对小明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小明高空抛物,造成他人受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决小明及其监护人承担刑事责任,并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启示:高空抛物行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旦造成他人伤害,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营造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
案例三:网络购物引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情简介:小王在一家网购平台上购买了一款手机,收货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
小王与卖家沟通,要求退货或更换新机,但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卖家提供的手机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从法律角度谈谈公民在生活中对保护自己合法财产的启示
从法律角度谈谈公民在生活中对保护自己合法财产的启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谈谈公民在生活中对保护自己合法财产的启示。
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
在中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
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法治观念,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自觉准则。
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遇到消费纠纷,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如果涉及到合同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范各类财产损失风险。
例如,外出旅游时要妥善保管好证件、现金和贵重物品;在网上购物时要选择正规平台和商家,避免上当受骗;投资理财时要谨慎选择项目,避免盲目跟风。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财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财产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要警惕网络安全风险,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抵制盗版、抄袭等行为,为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基石,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12个方面。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践行这些价值观,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公民在生活中对保护自己合法财产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涉及法治意识、法律途径运用、自我保护意识、财产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生活当中的法律小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也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法律小案例,探讨邻里纠纷中的法律智慧,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楼道堆放杂物引发的邻里纠纷【案情简介】某小区居民李某,为了方便存放杂物,将自家的楼道堆满了各种物品。
邻居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影响到了楼道的通行,且存在安全隐患,多次与李某沟通无果。
无奈之下,张某向物业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李某清理楼道杂物。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然而,业主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楼道属于公共区域,不属于任何一户业主的专有部分,因此,李某在楼道堆放杂物,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区域,由业主共同管理。
业主应当遵守物业管理规约,不得占用、损坏、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设施。
李某的行为违反了物业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评析】邻里纠纷中的法律智慧在于,首先要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遵守物业管理规约,尊重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例中,李某在楼道堆放杂物,损害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清理楼道杂物的责任。
三、案例二:宠物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案情简介】某小区居民王某饲养了一只宠物狗,但宠物狗经常在夜间大声吠叫,严重扰民。
邻居张某多次与王某沟通,要求其采取措施制止宠物狗扰民,但王某置若罔闻。
张某无奈之下,向社区反映情况,要求社区介入调解。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动物防疫的规定,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五条规定,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从法律案例中得到的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案例层出不穷。
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出发,探讨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案例一:以“瘦肉精”事件为例,谈食品安全问题1. 案例背景2011年,我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瘦肉精”事件。
一些不法商家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瘦肉精”,导致大量生猪和猪肉产品含有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健康。
2. 案例启示(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2)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消费者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学会识别和拒绝不合格食品。
(3)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要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产品质量。
三、案例二:以“魏则西事件”为例,谈医疗乱象1. 案例背景2016年,一名患者魏则西因患有滑膜肉瘤,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家医疗机构。
该机构承诺使用一种名为“生物免疫疗法”的治疗方法,但最终患者不幸去世。
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医疗乱象的关注。
2. 案例启示(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过度医疗等违法行为。
(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医疗机构要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3)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解决机制,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四、案例三:以“疫苗事件”为例,谈疫苗安全问题1. 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某疫苗生产企业被曝光存在疫苗质量问题。
这起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疫苗安全的关注。
2. 案例启示(1)加强疫苗生产监管。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疫苗质量。
(2)提高疫苗接种率。
加大疫苗接种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3)完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案例四:以“滴滴顺风车事件”为例,谈网约车安全问题1. 案例背景2018年,一名乘客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不幸遇害。
法律无情实际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法律无情,旨在维护公平正义,捍卫社会秩序。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法律无情的同时,人性的光辉也无处不在。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探讨法律的无情与人性光辉的交织。
二、案例一:交通肇事逃逸2018年,某市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驾车逃离现场,导致受害者当场死亡。
警方经过侦查,最终将肇事司机抓获归案。
在这起案件中,法律无情体现在对肇事司机的严厉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肇事逃逸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终,法院判决肇事司机犯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然而,在这起案件中,人性的光辉也随处可见。
受害者家属在面对悲痛的同时,积极为受害者伸张正义,配合警方调查,最终使凶手落网。
此外,社会各界也纷纷关注此案,为受害者家属提供心理援助,体现了人性的温暖。
三、案例二:恶意透支信用卡2019年,某市发生一起恶意透支信用卡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因信用卡透支额度达30万元,无力偿还,遂恶意透支信用卡,最终被警方抓获。
在这起案件中,法律无情体现在对张某的严厉打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然而,在这起案件中,人性的光辉也值得我们关注。
张某在犯罪过程中,曾因生活困难向亲朋好友借款,却因害怕被追责而选择逃避。
这反映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助。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也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表示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改过自新。
四、案例三:虐待儿童2020年,某市发生一起虐待儿童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因家庭矛盾,多次对年仅五岁的女儿实施虐待,导致女儿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及启发(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王和小李是邻居,两家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纠纷。
小王家的房屋漏水,导致小李家的天花板受损。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于是小王将小李告上法庭。
二、案件经过法院审理过程中,小王提供了以下证据:1. 小王家房屋漏水的照片;2. 小李家天花板受损的照片;3. 小王家维修房屋的费用发票。
小李则辩称,自己家的天花板受损并非小王家房屋漏水所致,而是因为房屋老化导致的。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王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其房屋漏水的事实,但小李家天花板受损的原因尚不明确。
考虑到双方系邻里关系,法院判决小王赔偿小李家天花板修复费用的一半。
三、案例分析1. 邻里纠纷的法律适用本案中,小王和小李的纠纷属于邻里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本案中,小王和小李应当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共同维护邻里关系。
2. 举证责任原则本案中,小王作为原告,承担了举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小王提供了房屋漏水和天花板受损的照片以及维修费用发票,证明了自己的主张。
3. 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本案中,小李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家天花板受损的原因,导致法院无法认定其主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主张的,由其承担不利后果。
”小李因举证不能而承担了败诉的后果。
四、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尊重邻里关系邻里纠纷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提高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正确处理邻里关系。
在发生纠纷时,应保持冷静,以法律为依据,理性解决问题。
2. 重视证据收集,确保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证据收集,以备不时之需。
当发生纠纷时,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持。
3. 依法维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大学生的法律案例及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大学生在法律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以期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法律风险。
二、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启示1.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作品上传至网络,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原作者发现后,将大学生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上传、下载、传播他人的作品。
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2. 案例二:大学生酒后驾驶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酒后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对方受伤。
经法院审理,大学生被判承担相应责任。
启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严禁酒后驾驶。
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同时,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 案例三:大学生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与一家公司签订实习协议,约定实习期间公司支付一定报酬。
然而,公司未按约定支付报酬,大学生将公司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如遇到不公平条款,要及时与对方协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 案例四:大学生校园贷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因急需用钱,向校园贷平台借款。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大学生发现借款金额远超实际借款金额,遂将校园贷平台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在借款过程中,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陷入校园贷陷阱。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学会识别非法校园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 案例五:大学生侵犯他人隐私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人的个人信息上传至网络,侵犯了他人隐私权。
法律小故事案例及其启发(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中,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中年男子,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李明一生勤奋,积累了丰厚的家产。
他的妻子早逝,留下了一个儿子小李。
李明对小李的教育十分重视,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商业帝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他深知自己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决定将自己的财产进行遗赠。
然而,李明在立遗嘱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有两个好友,分别是张三和李四,他们都是李明的挚友,李明希望将自己的财产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二、案例经过1. 立遗嘱阶段李明首先找到了律师王律师,希望能够帮助他制定一份遗嘱。
王律师了解了李明的意愿后,开始起草遗嘱。
在遗嘱中,李明明确表示,自己的财产将在张三和李四之间进行平均分配。
2. 遗赠公示阶段遗嘱起草完成后,李明将遗嘱公示给了张三和李四。
然而,张三和李四在看到遗嘱后,都表示对遗嘱内容不满。
他们认为,李明在遗嘱中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贡献,因此要求重新分配财产。
3. 遗产分配争议由于张三和李四对遗嘱内容存在争议,遗产分配问题陷入了僵局。
小李作为李明的儿子,也加入了这场争议。
他认为,父亲在遗嘱中已经明确表示了财产分配的方式,张三和李四无权干涉。
4. 法律介入在遗产分配问题陷入僵局后,小李决定寻求法律帮助。
他找到了王律师,希望王律师能够帮助他解决争议。
王律师在仔细研究了案件后,决定代表小李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审理法院受理了小李的诉讼请求,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李明的遗嘱,并对遗嘱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李明的遗嘱是真实有效的,遗嘱中关于财产分配的内容应予以尊重。
四、案件结果最终,法院判决张三和李四应按照遗嘱内容分配遗产。
张三和李四不服判决,提出了上诉。
二审法院经过审理,维持了原判。
五、案例启发1. 遗嘱的重要性本案中,李明通过遗嘱明确了财产分配的方式,这有助于避免遗产分配过程中的纠纷。
这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遗嘱的制定,以保障自己身后事的顺利进行。
法律案例生活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启示,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案例对生活的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居民张某,因房屋质量问题导致居住环境恶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张某多次与开发商协商解决,但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张某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但效果甚微。
随后,张某在律师的帮助下,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要求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张某在遇到房屋质量问题后,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这体现了张某较强的法律意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选择忍让或者私下解决,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前提。
2. 证据的重要性在诉讼过程中,张某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如购房合同、维修记录等,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诉讼请求。
这表明,在维权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掌握充分、有力的证据,才能使自己的诉求得到法律的支持。
3. 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张某在维权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从投诉、协商到诉讼,每一步都符合法律规定。
这体现了法律程序在维权过程中的重要性。
只有遵循法律程序,才能确保维权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 专业法律人士的作用张某在律师的帮助下,顺利打赢了官司。
这说明,在法律维权过程中,专业法律人士的作用不可忽视。
律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代理服务,帮助客户维护自身权益。
四、生活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 重视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在维权过程中,证据是关键。
要注重收集和保存与问题相关的证据,以便在需要时提供有力支持。
3. 遵循法律程序,依法维权在维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维权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讲堂生活的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它既规范人们的行为,又为遭遇困境的人们提供救济。
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的生活案例,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一:邻里纠纷【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先生是邻居,两家相隔一堵墙。
近年来,李先生在自家的院墙外搭建了一个小棚子,用于堆放杂物。
张先生认为,李先生搭建的小棚子侵占了公共空间,影响了自己的采光和通风。
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张先生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李先生搭建的小棚子侵占了张先生的公共空间,影响了张先生的采光和通风,侵犯了张先生的相邻权。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李先生拆除占用张先生公共空间的搭建物,并恢复原状。
【案例启示】邻里之间应相互尊重,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在发生纠纷时,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婚姻家庭纠纷【案例背景】王女士与李先生结婚多年,婚后育有一子。
近年来,李先生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导致夫妻感情逐渐破裂。
王女士在忍受多年无果后,决定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判决离婚。
”王女士与李先生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法院判决准予离婚。
【案例启示】婚姻家庭关系是法律保护的重要领域。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当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三:交通事故纠纷【案例背景】赵先生驾驶一辆轿车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
事故发生后,双方就赔偿问题产生争议。
赵先生认为,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应承担主要责任;而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则认为,赵先生超速行驶,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启示。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甲驾驶一辆轿车与乙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乙受伤。
事故发生后,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争议。
甲认为,乙受伤是由于其自身违反交通规则,应自行承担部分责任。
乙则认为,甲在行驶过程中存在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
分析: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应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确定。
经调查,甲在行驶过程中存在超速、逆行等违法行为,故应承担主要责任。
乙虽违反交通规则,但其在事故中受伤,也有权要求甲进行赔偿。
启示: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应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2.案例二:劳动合同纠纷张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3年。
合同期满后,公司以张某能力不足为由,拒绝续签合同。
张某认为,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分析: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满后,无正当理由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经调查,公司未提供张某能力不足的证据,故违反了法律规定。
劳动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启示: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身权益。
如发生劳动合同纠纷,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3.案例三: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导致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居民们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要求化工厂承担赔偿责任。
分析: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经调查,化工厂排放的废气确实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从审判实践出发,谈谈判例的价值及如何运用的问题。
一、判例的分类和发展搜索笔者根据判例的强制性和效力将判例分为以下几类:1、造法功能的判例,即由判例确定的审判原则,将作为以后判案的依据,地位相当于制定法;2、司法解释功能的判例,指判例对法律适用的理解具有司法解释的功能,补充立法之不足,地位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3、司法指导的判例,即判例对法律的适用可以作为对下级法院审判的指导,对司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地位相当于上级法院关于法律适用对下级法院的指导意见;4、参照学习的判例,即判例对法律的适用具有参照学习的价值,但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造法功能的判例英国首创,被美国吸收和发展,成为英美国家法律渊源之一即判例法。
随着英美法系国家的逐步扩大,造法功能的判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借鉴为立法。
我国对判例的研究工作比较慎重,因为我国立法模式属于大陆法系的制定法模式,判例不具有立法意义。
学者们对是否在中国确认判例法的立法地位争论不休时,审判实践中法官已开始自觉参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判例,很多法院已把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参考》作为工具书使用。
天津高院首创的判例指导开创了判例指导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判例指导模式将在我国有几年的实践阶段。
笔者认为由判例指导到判例作为司法解释最终到判例作为法律渊源的地位,是一个发展趋势,边实践边发展,稳步前行,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司法机构大国实现法制完备目标的一个最佳方式。
二、审判实践中判例的价值价值是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判例在审判实践中对于法官具有学习、研究、借鉴、指导的价值。
1、判例可供法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条文规定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水平,对于初学者如何理解掌握,如何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判例具有帮助作用,借助判例的直观性、故事性(有情节)、分析判断性(思维过程的展示),把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表述出来,是一个较好的学习方法,融记忆、理解、应用多重优势。
现在很多院校在法律教学中都开展了案例教学的课程,有的案例便是从司法实践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对判例的学习,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一举两得。
2、大量的判例尤其是同类型案件是法官调查研究的良好素材。
推理过程按一般到特殊和特殊到一般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将抽象的法律准确应用于具体的案件,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法官智力劳动的成果。
将大量的判例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出具体的法律适用原则,通过比较对同类型案件判决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取长补短,从判例中发现立法之不足、法律适用的不当,总结出好的经验进行推广,以判例为基础进行思维再创造,对法官水平是一种考验和再提高,亦能培养出研究型、学者型法官,并由他们对我国法学、法律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笔者认为,在立法或制定司法解释的过程中,立法委员会和司法解释制定者也应充分重视法官们通过案例进行调研的成果,这些案例更反映了司法实践的现状。
3、好的判例对法官处理案件具有借鉴意义。
借鉴判例,是法官自觉学习他人经验、长处,弥补自己不足,对自己的判案水平进行提高的过程。
好的判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法律适用准确,对难于理解的法律规定运用得恰到好处;(2)由证据到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的分析充分、合理、科学;(3)具有良好的语言、思维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也是我们在研究他人的判例时,应重点关注、借鉴的地方。
法官通过学习判例,提高自己判案水平,是一个快速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
4、判例指导能够统一法官判案的标准。
所谓判例指导是指上级法院的判决或被上级法院确定为判例指导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审理同类型案件具有指导作用,下级法院对具有相同性质、情节的案件应以上级法院确定的作为判例指导的判例为标准。
判例指导制度在一些地区已开始试行。
今年上半年,天津高院审判委员会就确定了一个作为判例指导意义的判例。
最近,江苏高院也着手对判例指导工作进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判例指导类似于司法解释的功能,它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指导司法实践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把判例指导上升为司法解释的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和对相关制度的试行和完善阶段。
三、如何运用判例鉴于我国在判例应用上所处的阶段,结合判例的价值意义,笔者认为,
运用判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准确判案,提高判案水平。
生效判决对以后判案具有研究、借鉴价值,那么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尤其要重视案件质量。
重视案件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法律的适用要准确,对法律规定不明确的地方,要能够运用法理,准确理解;二是案件事实的认定要准确,这表现在运用证据上面,即用证据证明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三是判决书的书写要规范,语言运用准确,判决书是集中反映法官判案水平和判案结论的文书,研究判例一般也从判决书开始。
因此,重视判例的运用,首先要重视以判决方式结案的审判质量。
2、各级法院应将本院生效判决进行汇编。
法院设判例汇编小组,将不同部门的案例根据案件性质、标的、有无特殊类型等进行分类汇编成册。
本院的案例,为本院学习、参照所用,为本院和上级法院提供研究资料,也可以指导下级法院判案。
下级法院的判例汇编报上级法院备案,上级法院的判例汇编下发给下级法院作为学习、研究、参照的资料。
对于其中一些难度较大、判决具有借鉴意义的判例,单独汇编,以便作为重点学习、研究所用。
3、确定判例指导制度。
笔者认为判例指导应由各高院根据本省实际,由高院确定作为司法指导的案例,并需要报最高院备案,下发到辖区各法院指导判案。
对于确定为判例指导的案例,应经过严格的程序,首先由地方法院逐级选送,省高院研究室进行分析研究,再报省高院审委会确定。
作为判例指导的判例也应分类汇编,定期印发,作为内部资料。
能作为判例指导的案例,除遵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必须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体现出法官较高的判案水平和技巧,有学习、借鉴的价值。
4、继续加强调研,为判例上升为最高院司法解释进而再上升为法律渊源地位做准备和论证工作。
对于在审判实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为判例指导意义的判例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严格控制在依照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范围内。
而司法解释则可以对相关规定作限制解释或扩大解释或补充解释,因此判例上升为司法解释应比照现行最高院司法解释颁布的程序进行,这项工作,主要由最高院完成。
至于判例上升为法律渊源地位,笔者认为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而在这之前判例地位的逐步提升,要为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5、建立判例库和判例检索系统。
判例越广泛应用越需要一个能容纳更多判例、能方便检索的工具。
网络能起到这一作用的。
全国各级法院都应建立判例库,并相互链接,方便检索。
判例库的建立,也应有统一的格式,有专人负责。
现在网络上也有一些人建立的判例库,但还不够规范,也不够全面。
因此,重视判例的研究工作,应从建立庞大、有序的判便库开始。
综上所述,判例在我国审判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搜集判例、研究判例,整理判例,是法学研究和提升司法水平的重要方法。
实践中,对判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希望广大司法工作者以及法学研究人员共同致力于该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