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戏剧教育及儿童剧场发展历程
台湾儿童戏剧教育课程
台湾儿童戏剧教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项目,旨在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详细介绍,用1500字回答:一、课程背景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在台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戏剧活动,儿童可以在创造性的表演中锻炼想象力、观察力和理解力,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艺术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一种有益的、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提高儿童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儿童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内容1. 剧本选择:教师会选择适合儿童理解和表演的剧本,剧本内容可以是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等。
2. 角色扮演:儿童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身份和情境,提高他们的角色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3. 表演技巧:教师会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如台词表达、动作表现、舞台调度等。
4. 团队协作:教师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舞台设计:教师会指导儿童设计舞台布景、道具和服装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教师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巧。
2. 体验式学习:教师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表演,让他们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互动式学习:教师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个性化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五、评估方式1. 表演评估:教师根据儿童在戏剧表演中的表现,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估,包括台词表达、动作表现、舞台调度等方面。
台湾学制内戏剧教育政策与实施现况
伍,结论
一,形成台湾学制内戏剧教育现况的因素
(一),法令制度的建立 ),法令制度的建立 ),教师们的支持与教学的实践 (二),教师们的支持与教学的实践 ),政府相关配套措施执行得宜 (三),政府相关配套措施执行得宜
二,对落实学制内戏剧教育的建议
(一),表演艺术教师员额不足应加强补足 ),表演艺术教师员额不足应加强补足 ),各县市辅导团职责与实质奖励制度 (二),各县市辅导团职责与实质奖励制度 (三)课程宜系统化的衔接 (四)设置高级学位之课程
「艺术生活」科包含视觉应用艺术,音乐应用艺术 及表演艺术等三类生活应用课程. 课程目标在: 「探索各类艺术及生活的关连」 「增进生活中的艺术知能」 「奠定各类艺术的应用基础」 「涵育艺术文化的素养」. 表演艺术类的核心能力为: 1.开发表演艺术创作与应用的能力. 1.开发表演艺术创作与应用的能力. 2.展现表演艺术在剧场与各种场域演出的应用. 2.展现表演艺术在剧场与各种场域演出的应用. 3.理解表演艺术於媒体,社会与文化的应用. 3.理解表演艺术於媒体,社会与文化的应用.
表演艺术类的教材纲要 教材纲要除了有其学科学习的本质以外,其 特点为: ),培养高中阶段成长所需的学科能力 (一),培养高中阶段成长所需的学科能力 ),课程兼具相互的统整性 (二),课程兼具相互的统整性 ),衔接九年一贯 艺术与人文」 衔接九年一贯「 (三),衔接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课程 与掌握「中小学课程体系参考指引」 与掌握「中小学课程体系参考指引」具有一 贯性
2.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教育戏剧(Drama 3. 教育剧场 (Theatre in Education) 4. 儿童剧场(Children's Theatre) 儿童剧场(Children' 5. 青少年剧场 (Youth Theatre)
台湾学制内戏剧教育政策与实施现况The policy and
貳、現行學制內的戲劇教育法規
一、 藝術教育法
第2條: 藝術教育之類別如左: 一、 表演藝術教育。 二、 視覺藝術教育。 三、 音像藝術教育。 四、 藝術行政教育。 五、 其他有關之藝術教育。
第4條: 藝術教育之實施分為: 一、 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二、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三、 社會藝術教育。
2008年的課綱修訂特別增列了教材內容, 包括了表現試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 文化、藝術與生活四個面向分列於國教的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2年級)
第二階段(3~4年級)
第三階段(5~6年級)
第四階段(7~9年級)
四、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
其基本能力含一般能力與領域(學科)能力, 並依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劃分為12 歲、15 歲、18 歲三個階段。
三、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
基本理念:「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 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 分段能力指標:附件一 實施要點: 1.課程設計 (6)課程設計以主題統展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
基本理念:一、人本情懷方面。二、統整能 力方面。三、民主素養方面。四、鄉土與 國際意識方面。五、終身學習方面。
課程目標: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 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 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 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充分發展 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索反思、恢 宏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前項教育依其性質,由學校、社會教育機構,其他有關文教 機構及社會團體實施。
第15條: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以培養 學生藝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 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 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文化在影视制作技术的逐步提升和文化背景的变迁下,呈现出了多样化、丰富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已经从简单的娱乐工具逐渐转变为承载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等多重功能的文化产品,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影视制作技术、文化背景和电影作品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进行透视。
一、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益于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技术提升和质量改善。
影视制作技术的先进和发展,使得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在叙事和表现方面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儿童审美需求。
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儿童电影在视觉效果、音效设计和特效制作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二、文化背景的变迁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和影响,这些变迁和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在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和文化体验等方面,受到了台湾地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
在文化背景的变迁和影响下,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文化在主题和表现上也更加多样和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神话、童话和故事题材,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人文关怀和社会教育的表现。
三、电影作品的呈现和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不仅在台湾地区本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响,还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影响。
电影作品的呈现和创作,让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在影视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台湾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
电影作品的呈现和创作也为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使得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深入台湾戏剧历史和小剧场生态的学者——于善禄访谈
海外视线 Overseas sight 于善禄,现职为台湾•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为台湾资深剧场生态观察及戏剧评论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华文戏剧,尤其对于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等地华语剧场发展现况,有深入的观察研究与涉猎;另外在西洋剧场史、台湾剧场史、应用剧场、戏剧美学理论方面,也是其擅长的学术领域,总之在亚际华语戏剧、戏剧理论、美学与批评、欧美戏剧与剧场史、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历史理论与哲学等方面均有涉及。
[1]自1994年起,他发表的戏剧评论文字及学术论文累积数百万字,散见于华文各地平面与网络媒体。
二十年来,他对华语戏剧生态、特别是新生代、小剧场戏剧运动的佼佼者如赖声川、王墨林、吴念真、林奕华等剧场作品的关切和深度介入的姿态让他成为华语戏剧剧评具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濮波,作家,诗人,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讲师,出版《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北京大学出版社)、《三元思辨——对当代剧场的戏剧性、空间性和向度考察》(浙江大学出版社)等理论书籍和诗歌、随笔集九种。
2015年10月18日,濮波赴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对于善禄进行了采访。
这份采访对于我们业界剧评的初衷和基本点的遵守非常有借鉴意义。
濮波:作为台湾著名的剧评家,请简单介绍一下您与剧评邂逅的机缘。
包括:您是如何走上当代剧场的剧评道路的?您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您的任教生涯、台湾戏剧历史和其他因素对您现在从事剧评工作的影响如何?于善禄:最开始写剧评是在1994年,时间记得蛮清楚的,在那之前自己对于评论这件事没有过多的想法。
当时是研究生,在课堂上读了一些东西,就想试试看吧。
还不是确定将来要从事这个事业。
我之所以能够坐下来写剧评,是与我刚刚开始投稿时收到诸如《PAR 表演艺术》刊物主编的鼓励有关。
一个人,在年轻时受到某种肯定,与文学新手受到获奖肯定的鼓励类似。
在那个网络资讯没有通行的年代,这样的鼓励很大。
二十几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媒体环境和评论生态的转变,二十几年一直在这个转变里头。
台湾小剧场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 马森
作者机构: 台湾佛光大学 教授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27-33页
主题词: 台湾小剧场;剧团;荒谬剧场;实验剧场;台湾现代戏剧;实验剧展;儿童;表演艺术;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戏剧
摘要: <正> (一)台湾小剧场的先驱 台湾的小剧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有其历史的渊源,与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可说是同一步趋,相辅相成的。
台湾从1949年开始,就不能不仰仗美国的援助,更不能不尽力开拓与东西方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经贸往还。
在政经交往频繁的情形下,文化的。
台湾戏剧教育及儿童剧场发展历程
台湾戏剧教育及儿童剧场发展历程王友辉(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一、前言什么是“儿童戏剧”?在本文中,将“儿童戏剧”定位为“与儿童相关的戏剧性表演活动”,其意义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说这类的戏剧以儿童为对象,着眼于其观众为儿童,却不必然是儿童自己成为表演者;二是“以戏剧为主体的艺术类型”,换言之,在艺术的类型中,是透过表演者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面对观众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三是“一种表演性的活动”,既是具有表演性的活动,其表演的场域便包括了剧场与非剧场的空间,换言之,在教室或剧场以外的空间,也可能是其表演的场所。
在上述的定位之下,引用美国戏剧学者摩斯·郭博格(Moss Goldberg)的理论,将儿童戏剧分为“创造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tics)①、“表演性戏剧活动”(Recreational Drama;或译为“娱乐性戏剧活动”)、“儿童剧场”(Children s Theatre)及“戏偶剧场”(Puppet Theatre )等四种类型。
②前两种类型有其一脉相连的性质,也就是说儿童在戏剧专家的引导下,长期经过戏剧艺术之型式来表达自己,其目的不在创作成果的展演,而是着重于创作过程的学习。
透过“创造性戏剧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让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培养整体的归属感,进一步认识戏剧这种艺术型式,触动他们对戏剧的喜爱。
当第一阶段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便延伸成“表演性戏剧活动”,借由舞台上的展演,让儿童习惯于观众的反应,并逐渐接受别人的批评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仍然是一种训练过程与展演结果并重的戏剧活动。
而郭博格所定位的“儿童剧场”,则清楚地界定了是由“成人演剧给儿童看”的一种戏剧类型,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儿童剧”有着清楚的观念区隔。
至于“戏偶剧场”则是以“偶”做为表演的媒介,操偶的表演者不论儿童或是成人、演出的场域不论是课室内或是舞台上,均为其范畴。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剧教育
多样化的戏剧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幼儿教育 机构还组织各种戏剧活动 ,如戏剧表演、剧本创作 等。
专业的师资队伍
台湾的幼儿教育机构拥有 专业的戏剧教育师资队伍 ,他们具备戏剧教育专业 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台湾幼儿戏剧教育面临的挑战
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
虽然戏剧教育课程普及,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和实施存在 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等。
幼儿戏剧教育的重要性
1 2 3
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戏剧教育通过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 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激发幼儿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
促进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幼儿戏剧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促进幼儿与他人之 间的交往和合作。
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戏剧教育
幼儿戏剧教育是一种通过戏剧表演、 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培养幼 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
背景介绍
台湾幼儿教育现状
台湾的幼儿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但往往忽视了个体全面发展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
幼儿戏剧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戏剧教育在台湾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开 始引入幼儿戏剧教育课程,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关注幼儿戏剧教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幼儿戏剧教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戏剧教育的 异同点,为幼儿戏剧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幼儿戏剧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幼儿戏剧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语言发展均具 有积极影响。幼儿在戏剧活动中能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剧教育
品的理解。
戏剧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02
通过设计含有数学元素的戏剧活动,让儿童在表演过程中学习
和理解数学知识。
戏剧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整合
03
通过戏剧表演,让儿童了解科学原理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家园合作共同参与戏剧教育活动
家长参与戏剧教育活动
鼓励家长参与戏剧教育活动,与儿童一起进行戏剧表演、剧本创作等,增进亲子 关系。
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戏剧教育
邀请家长参与戏剧教育研讨会,与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戏剧教育。
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戏剧教育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戏剧教育
利用社区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资源,设计贴近儿童生 活经验的戏剧教育活动。
社区合作推广戏剧教育
与社区合作,组织戏剧表演、戏剧讲座等活动,推广戏剧教 育的理念和方法。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 剧教育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戏剧教育 • 台湾幼儿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剧教育的实
践探索 •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剧教育的成
效与影响 • 全人教育视野下台湾幼儿戏剧教育的经
验与启示
01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戏 剧教育
全人教育的理念
01
02
03
综合教育
全人教育强调儿童应在身 体、情感、社交、精神、 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 的发展。
尊重个体
全人教育尊重每个儿童的 独特性,鼓励他们发挥潜 能,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责任感
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帮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个 体。
幼儿戏剧教育的价值
促进认知发展
台湾小剧场艺术让传统和现代在剧场里接轨——激情的年代狂飙的剧场
发表 作 品 的剧 团
.
除了兰陵剧坊之
外
.
大 部 分 是 由学 院 中戏 剧 科 系 的
.
老师
学生及 校友组 成
”
。
可 以说
连
续五 年的
实验剧 展
”
不 仅提供
.
刁
台 湾小剧场 的诞 生 腹地 台湾小剧场 的第
王
一
也推出7
,
代 创作者
包括
友辉
、
蔡明亮的小坞剧场
,
,
陈玲
玲 的方 圆剧 团
以及 倡 导 集体 即兴
当 1 9 8 0 年 兰 陵剧坊 上 演剧 作 《 荷珠新 配 》 从 而标志 着 台 湾正 式 进 入 小 剧 场时 代 台 湾 小 剧场 运 动 逐 步 弓 西 方现 代 主 义 后 现 代 主 义 戏 剧 理 念与表 现手 法 亦 经 历 了 I进 反叛 急速发 展到 多元化 的 个 过 程
.
、
游 艺米
.
对 于 小 剧 场 的长 远 发 展
。
无论
女 权主 义
甚至 裸体登场
“
.
如 何 都 不 是 值 得 鼓 励 的现 象
另
一
方面
.
的确 越 来 越 像 美 国 的
荒唐剧场
”
,
实
参 般扭 织和 演 出 者 多为 欠 缺 训 练 的 年 轻
人
,
鍪量 黛 鬻禳
弱势
现 了拥 抱 弱 势 团体
心 反 扑 的态 势
.
如今看来
当时的这 些 作 品探
系列优秀作品
其中
随机偶合
,
索并创造 了 剧场 在话剧和 写 实主 义
台湾儿童戏剧教育历史
台湾儿童戏剧教育历史
台湾的儿童戏剧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儿童教育家开始将戏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在台湾,儿童戏剧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教育界对戏剧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密切相关。
在台湾,儿童戏剧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得到了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支持。
例如,台南市立人小学等学校为了推广戏剧教育,定期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戏剧教育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戏剧比赛和演出活动。
此外,一些教育机构也积极推动戏剧教育的发展,例如台湾教育大学和台湾艺术大学等机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戏剧教育在台湾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一些戏剧课程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成为常规课程的一部分。
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始设立戏剧社团或表演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戏剧表演机会。
近年来,随着儿童戏剧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戏剧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戏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自信心、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戏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台湾的儿童戏剧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普及,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文化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儿童电影在台湾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片,而是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本文就从80年代以来的台湾儿童电影现实题材进行一番探究。
我们来看一下80年代以来台湾儿童电影的发展。
80年代是台湾儿童电影发展的起步阶段,当时的台湾电影市场主要以成人电影为主,儿童电影产量有限,不过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问世,比如1983年上映的《小飞侠》,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成长故事,让人们对台湾儿童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
随着儿童电影市场的逐渐壮大,90年代以来,台湾陆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儿童电影,其中不乏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作品,这些电影不仅在娱乐性上有所突破,更是在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给予了儿童观众很大的启发。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台湾儿童电影中的现实题材。
台湾的儿童电影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些平凡孩子的成长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比如1991年上映的《雨天》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爷爷之间的温馨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乐观的形象,给予了观众很大的鼓舞。
类似的现实题材影片还有《大富翁》、《我们天上见》等,这些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给予了观众感人至深的触动。
这些电影让儿童观众在娱乐的也能够学习到一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成为了儿童成长中重要的文化熏陶。
台湾的儿童电影中也不乏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相结合的作品。
1989年上映的《小兵张嘎》就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儿童电影,影片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小学生在战乱中的成长故事。
这部电影以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顽强生存精神。
这样的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儿童电影不仅在娱乐性上具有吸引力,更是能够让儿童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了解历史知识,培养了解社会的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透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电影产业逐渐兴盛,儿童电影也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片段。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现实题材儿童电影文化,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儿童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也开始涌现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作品。
其中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儿童电影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这些电影通常以孩子们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从而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电影《小孩不笨》通过讲述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故事,引发了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困境。
除了现实题材,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还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电影《阿信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亲情故事,揭示了亲情的重要性和价值。
而电影《小孩馬斯》则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了一段孩子和小马的友情故事,让观众在童话般的世界中感受友情的温暖。
在这些儿童电影中,现实题材不仅仅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更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电影中不乏对道德观念、亲情友情等话题的探讨,旨在让孩子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教育和启发。
这正是台湾地区儿童电影文化的一大特点,即在娱乐的注重对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引导和培养。
除了题材和内容的不断创新,台湾地区的儿童电影在制作技术和视觉呈现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和导演开始尝试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呈现儿童电影的世界。
一些影片开始采用CG动画和特效技术,营造出更加逼真和立体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活力的电影世界。
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觉质量,也为儿童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台湾地区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述略
台湾地区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述略【摘要】本文对台湾地区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的题材选择、脉络建构、情景营造以及戏剧教育发展的推进等四方面所采用的指导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大陆地区教师组织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幼儿;戏剧教育;指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9-0011-05幼儿园戏剧教育在台湾地区较早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渐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幼儿园戏剧教育就被引进台湾地区,也颇受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及其家长的接受与支持。
之后台湾教育行政事务主管部门又通过下发相关文件、组织教师参加戏剧教育研习课程等进一步推动了戏剧教育在台湾地区幼儿园的发展。
同时,学者们对欧美发达国家幼儿园戏剧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台湾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戏剧教育理念及指导策略。
本文从台湾地区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的题材选择、脉络建构、情景营造以及戏剧教育发展的推进等四方面深入剖析教师所采用的指导策略,以期为我国大陆地区教师组织开展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戏剧教育题材的选择策略戏剧教育题材的选择是教师组织开展幼儿园戏剧教育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是教师组织开展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前提。
有学者认为,戏剧教育可成为儿童在实际的“人类生活情景”中学习问题解决的最佳工具。
〔1〕(一)根据幼儿经验,选择幼儿熟知的文本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如何选择戏剧教育题材的问题。
好的题材可以引导儿童进入复杂的生命中,戏剧教育题材的选择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2〕在这方面,既要考虑教师组织戏剧教育的能力,也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从现有的文本出发寻找合适的戏剧教育题材,再据此设计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单元。
〔3〕一方面,教师不仅要从幼儿的立场出发,将戏剧教育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4〕还要考虑该题材是否有可引发幼儿深入探讨的议题以及能够引发出新剧情或是设计成戏剧教育活动的可能。
台湾戏剧
台湾戏剧1.台湾剧作发展概况在台湾当代文学中,戏剧是比较薄弱的部分,原因是我国著名戏剧家如田汉、曹禺、郭沫若、阳翰笙、夏衍等,绝大部分都在大陆,只有极少数到了台湾,加上台湾早期经济困难,没有现代剧场,后期又因为电影电视的兴起,使戏剧受到冲击,再加上以国语为主的话剧在台湾缺少群众基础,这些都制约了台湾戏剧的发展。
尽管如此,台湾戏剧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台湾戏剧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由于反共戏剧得到当局的支持,台湾戏剧蓬勃发展;第二阶段是60年代,电影电视兴起,戏剧事业受到影视的冲击开始走下坡路;第三阶段是70年代,电影电视空前发达,戏剧完全衰落,乏善可陈;第四个阶段是80年代,经济发展生活安定,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水准提高,戏剧重新受到重视,西方现代戏剧开始台湾发展。
50年代的戏剧,由于台湾当局的支持,政治色彩浓厚。
从作家队伍来看,军中戏剧队伍庞大。
当时台湾“国防部总政部”下有三个演剧队,各部队中还有小型话剧团队,如“空位”、“要塞”、“火牛”、“干城”、“蓝天”、“精忠”等。
之后,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又成立了康乐总队。
军中的戏剧工作者如丁一、金马、龙芳、王生善、洪涛、彭行才、萧渔、吴剑声、刘硕夫等,都是当时活跃于剧坛的风云人物,并对台湾日后的戏剧运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戏剧活动来看,戏剧团体和戏剧运动活跃。
除上述军中剧团之外,还有公营的戏剧团体,其中对戏剧推动较大的有“中华实验剧团”、“中央青年剧社”。
当时民间的戏剧社团也在不断的兴起,如王珏主持的“自由万岁剧团”、乔作君主持的“远东剧艺社”、石叔明主持的“路工话剧社”、马冀主持的“雷霆剧团”、吴楚主持的“扬子剧社”、钟雷主持的“华石剧艺社”、叶超等人主持的“虎剧团”、方守谦等人主持的“光华剧艺社”、王庭树等人主持的“四十年代剧社”、徐枫等人主持的“怒吼剧团”、李曼瑰主持的“三一剧艺社”,等等。
60年代戏剧,由于电影和电视的发展迅速,观众为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多变镜头和现代技巧所吸引,逐渐失去了对戏剧的兴趣,而广大剧作家又因剧本出版不易、演出困难等原因,也纷纷转向电影电视写作,于是戏剧逐渐失去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九歌20--台湾九歌儿童剧团发展与理念
九歌20--台湾九歌儿童剧团发展与理念
朱曙明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 九歌儿童剧团成立于1987年9月28日.选这一天作为我们的团庆日,是因为这天正好是台湾的教师节,虽然不是在课堂教室,但我们仍然期许透过戏剧的演出及活动过程,带领孩子学习与领略.近20年来九歌的发展,可说是一部"现在进行式"的台湾儿童戏剧史,同时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台湾现代偶戏发展史.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朱曙明
【作者单位】台湾九歌儿童剧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一路高歌吹响全省发展的号角九歌万派福建攻略:打造福建本土最资深的房地产全程运营公司——访九歌万派(福州)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波 [J], 霍红伟
2.论屈原《九歌》的民俗特色--答《九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J], 何彦通
3.论屈原《九歌》的民俗特色——答《九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J], 何彦通;
4.《九歌》\"二《湘》\"合篇方式与内容释疑\r——《九歌》\"配偶神说\"反思 [J],
陈松青
5.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将开锣 [J], 金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戏剧教育及儿童剧场发展历程王友辉(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一、前言什么是“儿童戏剧”?在本文中,将“儿童戏剧”定位为“与儿童相关的戏剧性表演活动”,其意义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说这类的戏剧以儿童为对象,着眼于其观众为儿童,却不必然是儿童自己成为表演者;二是“以戏剧为主体的艺术类型”,换言之,在艺术的类型中,是透过表演者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面对观众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三是“一种表演性的活动”,既是具有表演性的活动,其表演的场域便包括了剧场与非剧场的空间,换言之,在教室或剧场以外的空间,也可能是其表演的场所。
在上述的定位之下,引用美国戏剧学者摩斯·郭博格(Moss Goldberg)的理论,将儿童戏剧分为“创造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tics)①、“表演性戏剧活动”(Recreational Drama;或译为“娱乐性戏剧活动”)、“儿童剧场”(Children s Theatre)及“戏偶剧场”(Puppet Theatre )等四种类型。
②前两种类型有其一脉相连的性质,也就是说儿童在戏剧专家的引导下,长期经过戏剧艺术之型式来表达自己,其目的不在创作成果的展演,而是着重于创作过程的学习。
透过“创造性戏剧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让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培养整体的归属感,进一步认识戏剧这种艺术型式,触动他们对戏剧的喜爱。
当第一阶段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便延伸成“表演性戏剧活动”,借由舞台上的展演,让儿童习惯于观众的反应,并逐渐接受别人的批评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仍然是一种训练过程与展演结果并重的戏剧活动。
而郭博格所定位的“儿童剧场”,则清楚地界定了是由“成人演剧给儿童看”的一种戏剧类型,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儿童剧”有着清楚的观念区隔。
至于“戏偶剧场”则是以“偶”做为表演的媒介,操偶的表演者不论儿童或是成人、演出的场域不论是课室内或是舞台上,均为其范畴。
台湾学者林玫君在其《创造性戏剧之理论探讨与实务研究》一书中,则是援引汇整欧美儿童戏剧学者的观点,将儿童戏剧相关的活动领域,分为:一、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Dramatic Play),诸如象征性游戏、想象游戏、假装游戏、社会戏剧游戏等都属于此类活动;二、以“戏剧”形式为主之即兴创作,其中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简称CD)、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等均属之;三则是以剧场形式为主之表演活动,郭博格所区分的儿童剧场(Children s Theatre),或是晚近欧美学界为了扩大“儿童剧场”的观众群定位,纳入青少年年龄层而采用的“为年轻观众制作之剧场”(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一词,以及“参与剧场”(Participation Theatre)、“教习剧场”(Theatrein Education,简称TIE,亦译作教育剧坊、教育剧场)等,并将难以归类或具有各类特性的“表演性戏剧活动”(Recreational Dramatics,亦译为娱乐性戏剧表演)、“由儿童与青少年演出之剧场”(Theatre by Children and Youth)、“故事剧场”(Story Theatre)以及“读者剧场”(Readers Theatre)等区别为第四类的其它项目,从而标示出课室中的戏剧活动和剧场里的戏剧活动的场域差异和特质的不同。
各类儿童戏剧活动的共同特点,乃是透过表征与转换,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地、时、物转换成戏剧中的角色、剧情、场景、道具与特殊效果等元素,这当然与我们一般概念之下所谓的“儿童剧”是有差别的。
本文的讨论,将以前述观念为基础,针对台湾儿童戏剧教育的概况和儿童剧场展演的发展加以探讨。
二、艺术教育中的戏剧艺术台湾在1997年公布、2000年修订公布的《艺术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中,明列艺术教育包括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像艺术、艺术行政以及其它有关之艺术教育,同时在第四条中亦阐明艺术教育的实施,分为学校专业艺术教育、学校一般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等三类。
同年“教育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经过六年三个阶段的研订和审议,于2003年1月15日公布实施《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其中,首度将“表演艺术”视为正式的教学科目,与视觉艺术和音乐统合纳入“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之中,而成为国民义务教育的一环。
③“艺术教育法”中国民教育的“表演艺术”,就内容而言包含了戏剧和舞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具有学习领域统整概念的意涵,但就艺术专业的角度来看,却又有着各自专业学习的内容,而实际上在学校教学现场,则多半偏向戏剧的课程内容,由此角度来看,也可视为台湾儿童乃至于青少年戏剧教育的真正开始。
就课程结构理论来看,台湾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戏剧”在学校一般艺术教育的定位,多半是属于活动性质的“非正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教育现场,一般都是出现在各种游艺会、竞赛展演、社团活动之中④,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种“空无课程”或“悬缺课程”(the null curriculum)⑤。
换句话说,尽管大多数人了解表演/戏剧艺术在学校基础教育中有其重要性,却始终未能如视觉艺术(美劳)及音乐一般,成为正式的艺术学科。
直到新世纪的开始,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后,才得以真正纳入国民基本教育之中,使台湾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形完备,但是过去在一般国中小学师资培育养成教育中,并未设有相关戏剧科系,其学科内涵和基本元素,以及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也还在起步阶段,因此新课程实施之后,在观念及实际教学上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也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引起不少的恐慌。
经过了十年的“实验”之后,戏剧艺术的教学在教师专业能力、教材教法乃至于学校课程规划等等,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另一方面,如今,“教育部”因应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将于2016年公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新课程纲要,势必又将引发新一波的讨论和适应。
从实务上来看,戏剧艺术落实在学校教育里,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可称为“学科工具”,是以戏剧做为学习媒介与其它课程结合,例如:结合语文、数学、社会、自然、历史、生活技能、音乐、视觉等等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戏剧生动活泼的特质作为传达其它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这也是过去台湾教育界不断推动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精神所在。
只是,如果我们将戏剧艺术乃至于更宽广的表演艺术局限在“学科工具”的范围中,其实并不必要将其纳入基本教育的学习领域,只要在各类学门的教学方法上加以补强,让教师了解并能够运用“表演”或“戏剧”做为其它学门的教学工具即可。
因此,明显可见的这一种方式并非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另外一种落实的方式则是“学科本质”,乃是将表演艺术视为一门专业的艺能学科,主要是学习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范畴内基础的专业知识与创作方法,但是其目的并非企图在中、小学阶段培养专业的表演艺术家,真正重要的是希望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表演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发其学习动机和参与的热情,为未来专业的进阶学习做准备。
换句话说,表演艺术的学习,是一种美育的陶冶和全人教育的完成,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美的感知、鉴赏的能力及艺术的兴趣,至于更专业与专精的学习,应该衡量个人的专长能力及兴趣取向,在另一个学习阶段才加以要求。
表演艺术是一门十分贴近人类生活的艺术,举凡运动会的节目、庆典游行,乃至于生活中的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以及各种情感的表达、生命过程中角色与身份的转换等等,都存在着丰富的表演艺术本质。
因此,表演艺术的学习过程,正得以丰富学习者自我觉察的敏感性,以及与他人合作协调、互动沟通和纾解压力的能力,这也正是表演艺术领域中“情意态度”的学习。
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表演艺术之认知,是能够鉴赏艺术的必要内涵,也是表演艺术课程中属于“内容认知”的部分,这一点我们必须衡量中、小学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与生理的发展,并掌握新世代的各种知识进程,不仅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内容与事物为准,更应该以其生活层面的知识做为基础,扩大其视野和文化内涵,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做有系统的引导和启发,如此方不至于将表演艺术窄化为个人经验的重复,也可避免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学习成果问题。
基于上述的观念,我们可以了解表演艺术在中小学阶段,并不是以“表演一出戏”做为学习目标,更忌讳在学生无所准备、无所认知的情况下,强将“表演”的压力加诸于学生身上,而应该以“剧场游戏”的观念,尝试放松身心、激发潜能,并在活动中认识与表演相关的艺术本质,在游戏与活动之中学习语言及肢体的表达,逐渐累积表演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创作潜能。
所谓“剧场游戏”,是薇欧拉·史波琳(Viola Spolin)在儿童剧场工作的经验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一个理念,主要透过游戏来学习表演艺术的观念和技巧。
游戏的本身并不困难,然而表演艺术的内涵却能够隐含其中,这样的观念不仅仅适用于儿童的剧场学习,就专业剧场工作者对于表演者的训练而言,也是普遍通行的方法。
由于是游戏,不但学生得以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于不同背景、并且初次尝试表演艺术教学的教师们而言,运作上更减低了执行的困难。
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了解,“过程”的学习才是小学阶段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评量的标准在于参与的程度而非表演的成果,而家长更必须了解到“游戏即学习”,千万不能以“成果发表”做为表演艺术领域的最终目标而加重教师及学生的学习负担。
至于中学阶段,除了剧场游戏之外,各种与表演艺术相关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式风格等等,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但主要还是希望能够让学习者产生兴趣,进而愿意参与艺术活动,并投入表演艺术的创作之中。
中学阶段的表演艺术教学,对于表演艺术的“形式鉴赏”和创作的“表现技巧”,理论上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应该是能够进一步学习的。
当然,若没有相关的先备经验,教师除了应该在教学中妥善运用各种剧场游戏的方法加以引导之外,更可以借由欣赏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认识创作的方法和鉴赏艺术的不同角度,让学生能够勇于发表个人的想法,并尝试将之运用在自身的创作活动中。
事实上,不论是专业艺术教育或是基本教育中的一般艺术教育,台湾对于表演艺术中戏剧艺术的教材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开发与落实,仍然缺乏更有系统性的实验及研究,有赖专精于表演艺术的艺术家们,和专长于教育方法的学者们,透过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的相互激荡,在未来更密切地相互合作,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教法。
当然,站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如果愿意以其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加强自身对于表演艺术的认知和技能,重新规划适合的教材,相信是可以适应并解决表演艺术教育草创期的困境。
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知到,当教师企图教人以艺术,更应当自己对艺术产生兴趣,因为在表演艺术教育中,如果没有感受、缺乏热情,是不可能传达艺术的内涵,更不可能诱导学习者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其参与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