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1].长沙_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 长空”的区别。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 “飞”字则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 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 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 字则很常见。
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 “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 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 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 种竞争性。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怎样 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 自由竟争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 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 来,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谁主沉浮,主要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 意。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 胸怀和豪情壮志。
读下面描写秋景的诗句,试着说说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 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 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 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 程二万。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 —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
动态的“争流”的“百 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思考: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 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 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 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 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 对革命与祖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 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 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 的感慨。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个“忆”字直贯 经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 的发问,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沁园春 长沙》真可谓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弘的佳作!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 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 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 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 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 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 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 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 这一情节蕴含着词人 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采取象征的手 法,形象地表达了一 代革命青年的壮志, 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 里,乘风破浪,鼓帆 前进,立誓振兴中华 的气概豪情。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与毛泽东积极向 上,昂扬奋进的 立意契合。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 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 活动和志趣:慷慨激昂,奋 笔疾书,宣传真理,为革命 理想向军阀、帝国主义英勇 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 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独立寒秋图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颠倒或 省略,请大家结合诗意利用想象将前三句调整 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寒秋 独立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湘江秋景图
诵读“看”所领的七句,思考词人是从哪 些方面,哪些角度描绘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观) 静 (近看) 静 动 (仰视) (俯视) 动 动
听 朗 读 材 料
舸( gě
) 寥廓( liáo kuò )
zhēng róng 携( xié ) 峥嵘( )
遒( qiú ) 遏( è ) 橘( jú )子洲
思考问题:
本词集中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 同学们快速阅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 形象的关键词语。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 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沁园春 长沙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瞰
毛泽东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上阕:写景提出 谁主沉浮
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高景-鹰击长空 低景 鱼翔浅底
下阕:抒情回答 慷慨激昂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下一页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 雨助凄凉。
•—《清平乐.六盘山》
(1935.10)
——曹雪芹《红楼梦》
词的相关知识
•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 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 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 以外为长调
写作背景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 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 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 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 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写景 抒怀
独 立 寒 秋 图
峥嵘岁月图
请问“携来白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 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回忆了“同学少年”的哪些内容, 借此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 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 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 中。
下一页
词的相关知识
• 词的起源:词原是配合隋唐燕乐的曲调,并以“依调 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辞形式,起源于 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在发展过程中渐渐与音乐分离 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 词牌和词题:词牌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 每个词牌都有一个名字,例如:《沁园春》《水调歌 头》《如梦令》等,但它和词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 而词题是提示词的内容的,例如,《雪》《长沙》
重点提示:
一、把握词的脉络结构:写景--抒情--记事--言志。 二、把握词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
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 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把握词的语言特色:既形象又凝练,如:尽染、 碧透、击、翔、竞、粪土等。 四、把握词的朗读节奏:欣喜--深沉--激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