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 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寒假导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学习任务】1.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3.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4.体会诗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羊肚.()柳林铺.()羊羔.()糜.子( )窑.洞()油馍.( ) 脑畔.()一盏盏.()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3.思考问题: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4.背诵诗歌。
二、自主探究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课文详解”部分。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词语积累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整体感知: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局部〕,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冲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究:一、研读文本1.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3.第一局部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第二局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5.第二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6.第三局部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7.第三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8.第四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9.第五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探究主旨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讨论: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三、语言品析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抒情的手法。
2、难点(1)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写作背景1956 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回延安》。
3、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的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诗歌,品味情感1、诗歌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2、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探究诗歌的形式特点1、小组讨论: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信天游的形式对表达诗歌的情感有什么作用?(五)体会延安精神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什么是延安精神?2、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学习要点: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2回延安预习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答: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精品导学案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3、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改前: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Hale Waihona Puke 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2、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4、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5、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导学案.doc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2回延安学习目标1.能记住文中的生字词;能熟读成诵;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并能体会其作用,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革命区人民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回延安》选自,作者,山东枣庄人。
现代著名的、,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灯zhǎn 眼kuàng 油mó糜.子()脑畔.()白羊肚.手巾()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1)鸡毛信:(2)登时:(3)天南海北:【课内探究】一、问题探究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2.体会题目中“回”字的作用。
若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二、语言探究。
诗人对词语的锤炼,可谓一字传神。
请分析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双手搂.定宝塔山。
(2)一头扑.在亲人怀……三、表现手法探究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情感,找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3)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四、迁移创新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课堂练习】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设计
2回延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1、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指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指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夸张、拟人修辞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二)信天游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课题:《回延安》课型:自学验收【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做学案之前,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校正字音,解决生词。
2、浏览导学案内容,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作品有《白毛女》、《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雷锋之歌》、《十年放歌..》等,本文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冲动的心情写下的。
2、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前方,2021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搂定..〔〕糜.子〔〕油馍.〔〕黏.附〔〕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脑畔上:鸡毛信:3、根据课文填空〔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4、找出文中运用以下修辞方法的句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2课 回延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
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
他的很多诗集,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就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2.主旨归纳。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13.课外链接。
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按刘勰的说法,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陕北民歌是历代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一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回延安》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2《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八下语文
《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一、自主预习1.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厉( ) 搂( ) 梢( ) 捎( )励( ) 楼( ) 稍( ) 哨( )炕( ) 喘( ) 抢( ) 朴( )坑( ) 湍( ) 抡( ) 仆( )2.填空。
(每空限填一字)(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
(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
(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
(6)紧紧儿在心窝上。
3.下面各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千声万声呼唤你。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3)双手搂定宝塔山。
(4)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4.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方色彩。
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4)延安人待客的食物(事物):阅读诗歌第五部分,回答问题。
5.选段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6.诗中大量使用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的作用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颜色;D.表示情态。
请从诗句中摘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作用序号。
(1) ( )(2) ( )(3) ( )7.“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8.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全诗分成五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4.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这首诗歌中的?三、探究未知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至少两处)四、迁移扩展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
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五、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地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 《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
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
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参考答案:
1. “顺天游”陕北的自由抒情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2. dǔméichuǎnshǔm ó
3.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
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6.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7.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
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8.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9.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即比喻。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
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11.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
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12. 略
14. (1)陕北民歌信天游;
(2)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3)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4)喻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5)延安拟人与延安人民亲密;
(6)拟人诗人依恋深厚的感情。
(7)比兴养育与被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