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合集下载

学校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规定

学校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规定

学校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规定一、活动组织的重要性学校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锻炼自我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活动组织的目标学校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校文化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

三、活动组织的原则活动组织和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所有学生均有平等的参与机会,活动评选过程应当公正透明。

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选择,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四、活动组织的内容学校文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

可以组织音乐会、话剧表演、书法比赛、运动会等各类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同时,也可以开展讲座、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活动组织的时间安排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合理安排活动开展的时间。

可以结合学校的课程表,选择适当的时间段进行活动。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调整活动的时间,以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六、活动组织的参与方式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组织活动。

可以设置文化活动社团,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指导和演出,让学生有机会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

七、活动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的文化活动,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可以成立学校文化活动委员会,由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和学生担任委员,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八、活动管理的评选标准活动的评选标准应该明确、公正、科学。

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制定相应的评选标准,如艺术类活动可以评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方面的优秀奖项;体育类活动可以评选运动员的个人成绩和团队表现等方面的优秀奖项。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 原则: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依法依规、持续改进。

三、组织与职责1. 学校文化活动组织委员会- 组成: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 职责:负责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2. 学生社团管理部门- 组成:由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社团负责人组成。

- 职责:指导和管理各个学生社团,监督社团活动的开展。

3. 学生文化委员会- 组成:由学生代表组成。

- 职责:负责组织和参与学生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艺术类比赛和演出。

四、活动计划与策划1. 活动计划- 学校每学期制定校园文化活动计划,包括主题、内容、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

- 活动计划需提前发布并征求各方意见。

2. 活动策划- 活动策划由相关部门负责,包括活动主题、形式、参与人员、预算等。

- 活动策划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适应。

五、活动宣传与推广1. 宣传渠道- 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 校园广播、电子屏幕等传统媒体平台- 班级、学生社团等内部渠道2. 宣传方式- 发布活动海报和宣传册- 制作宣传视频和校园宣传片段- 组织学生代表进行口头宣传六、活动评估与改进1. 活动评估- 对每个活动进行评估,包括活动效果、参与度和反馈意见等。

- 评估结果由学校文化活动组织委员会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估报告。

2. 活动改进- 根据评估报告,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策划和组织方式。

- 借鉴成功的经验,做好类似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工作。

七、违规处理与奖惩措施1. 违规处理- 对于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活动或活动内容不符合学校要求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里学生,教师聚集,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具有
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构成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指学生通过不同的活
动形式传播的文化内容,如校园文艺活动、校园社团、学生书法和绘
画等,都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二、老师文化:
老师文化是指老师们传播的文化,如学术文化、教育文化、师德教育、学术氛围等等,这些都可以丰富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校变得更加活跃。

三、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指校园里学生及老师的行为和管理规范,它主要包括学校
的管理体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这些都
可以促进学校的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学校与社会的交流。

学校的文化不仅要关心学校本身的
发展,还要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多种文化资源的引进,让学生
更好地了解文化,扩大社会视野。

五、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里教授的宗教文化和信仰。

它既可以加强学生
的道德观念,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综合性文化现象,它是学生和老师
们在校园里创造的一种文化,关乎学校文化氛围的和谐,学校文化的
发展也和它息息相关。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文化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管理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不论是在商业领域的企业管理还是教育领域中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和有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学校管理中,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组织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管理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概述了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然后探讨了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管理;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我国高等院校也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除了一些基本的财政行政事务,实际上是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并且逐渐交融的大前提下,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

随着文化因素的逐渐显现,文化也逐渐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校组织相融合。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是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需要。

1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概述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组织所形成的固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组织文化。

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组织文化是将组织成员紧紧结合在一切的黏合剂,是组织和组织成员发展和进步大方向制定的依据。

可以这么说,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不仅对于组织成员来讲,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高校来讲,组织文化则具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

通常来说,高校中的组织文化是指受到高校大部分成员认可,并对高校全部成员具有教育、管理作用的文化,高校的组织文化往往是高校的领导者和有关部门有意识创造,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文化。

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的关系一、学校组织的性质学校自其诞生起,即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社会单位。

所谓组织,是指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它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起来的。

这种社群有领导、有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各种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分为三类:生产组织(如各种企业和服务型单位)、整合组织(法院等)和政治组织。

而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A.W.Etzioni)则根据权威的类型或组织的支配手段,把组织分为三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等人则根据受益者的类型将组织分为:互利组织、盈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四类。

学校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但随着学校与广泛的社会系统之间逾益密切,很难将它归属上述任何一种类型。

实际上,学校组织兼具上述组织类型中的不同特性。

1.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性质界定为: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

规范性学校对于师生而言,是一种规范性组织。

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数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

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习规范、行为规范。

权威性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

学校是极典型地以某种变相权威主义(教育人的部门)组织起来的。

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以“文化专断”为内容,并以“教育的权威”或“知识的殿堂”为表现形式。

强制性学校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体现为一定的强制性。

这种“一定的强制性”区别于法律的严格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学校组织的强制性最接近法律强制的方面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该阶段的学生强制纳入学校组织中;(2)学校组织是通过特有的奖励制度而对学生进行有限范围的强制;(3)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为维持自身权威的工作,尤其是“惩罚”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制约。

学校文化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文化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文化工作组织机构
一、学校文化工作领导小组
二、学校文化工作办公室
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
传统文化保护小组负责学校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该小组的主
要任务包括:收集、整理和保留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料和文物、组织传统文
化研究和培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

四、艺术团队
艺术团队是学校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团队、舞蹈团队、戏剧团队等。

艺术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组织校园艺术
展演、参加各种艺术比赛等。

五、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自愿组织参加。

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如书法社、绘画社、摄影社、音
乐社等。

学生社团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锻炼能力的平台。

六、文化活动组织小组
文化活动组织小组负责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文化活动的日程安排、邀请各类演出和讲座、组
织文化比赛等。

该小组通常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

七、校友组织
八、宣传媒体部门
宣传媒体部门是学校文化工作的宣传机构,负责学校文化工作成果的宣传和报道工作。

该部门通常包括校报社、电视台、广播台等,在学校内外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学校文化工作组织机构的描述,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每个部门或小组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学校文化工作的发展。

班级活动组织与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组织与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组织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组织与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和培养社会技能的平台。

一个有着良好组织与文化建设的班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从班级活动组织和班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首先,班级活动组织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班级活动组织需要广泛地参与和协作,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班级活动组织应该包括所有班级成员的参与。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建议和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感到自己对班级发展有重要影响力。

其次,活动组织需要灵活性和创新性。

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和学生需求,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例如,可以组织各种拓展训练、文化艺术周、户外露营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意识。

除了活动组织外,班级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和价值观的集合,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态度。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激励学生追求进步和成长,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团队协作和师生共同努力。

首先,班级教师应该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

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进行班级会议等方式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这样可以建立一个有着秩序和纪律的班级环境。

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参与班级文化的共同创造。

例如,学生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展览、手工制作、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能力。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

最后,班级文化建设还需要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导者。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和建设。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校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一个具有丰富、活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策略、实施步骤等方面展开回答,以探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意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家园,是教师、学生交流、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积极的学校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文化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提升学校整体素质。

二、目标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机构。

三、策略为了有效实施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发展战略。

其次,注重师生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

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此外,还要注重文化熏陶,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实施步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以确保有效性。

首先,进行学校文化自查,了解学校当前文化形态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和资源保障等。

然后,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向师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此基础上,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

最后,通过日常管理和监督,持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

五、资源保障学校组织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资源保障。

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确保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及作用

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及作用

“组织文化”一词并不起源于学校建设,最早是出现在企业建设和管理中。

“组织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而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绝对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需要学校全体成员长期配合。

一、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权力文化有些学校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文化。

在以权力文化为核心的学校中,权力最高者是组织的中心。

该领导者给学校的其他成员下达命令,吩咐他们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助力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这种文化的好处是,领导者直接给人员分配任务,节约了员工讨论和指令下达、传递的时间,办事效率比较高。

这种文化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

缺少了制度的硬性支持,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能力不够,就会影响到学校发展的质量。

也就是说,权力文化是一种“专制性”的组织文化。

权力越高,则越占有主导权。

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喜欢使用这种组织文化,而且也比较适用这种组织文化。

如果规模较大的学校想要构建权力组织文化,风险性会比较大。

(二)角色文化角色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角色。

对于他们来说,角色远比个人要更重要,他们得牢牢记住自己的角色。

每个学校成员扮演着自己专属的角色,整个组织就能够实现一定的功能。

在这种文化中,学校成员遵守具体的规章制度,努力完成角色任务,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着每个角色的职能和任务。

这种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它的缺点在于创造性不高,学校如果想要实现创新,就得从源头上改变已经建立好的体系,代价较大,耗时较长。

如果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学校文化变革起来十分困难,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除此之外,每个人扮演的是专属的角色,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学校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学校的“温度”不够。

(三)工作文化如果把学校的工作看成一个大的数学矩阵,学校的成员就是这个矩阵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矩阵行、列中的某一个点。

工作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而学校组织文化,则是学校为适应自身特点、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

本文将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实质进行探析,以期深入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内部的共同认知、共同行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共同分享的、共同遵循的一种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认知。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成员对学校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内部的共同价值观、信念、教育理念等都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认知使得学校成员在行动上能够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2.共同行动。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行动的规范和方式。

这包括学校的各种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办学特色和学校风貌等。

共同行动的凝聚力使得学校能够有序运行,并能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集体智慧。

学校组织文化还是学校成员集体智慧的体现。

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方法和创新成果等,都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

集体智慧的发挥使学校能够不断进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学校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特性。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由学校特点、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等因素决定的。

每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出符合自己特点的组织文化。

2.活跃性。

学校组织文化是一种活跃的文化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学校组织文化也需要不断适应变革。

3.引导性。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

学校组织文化可以帮助学校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时明确方向、保持稳定,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

学校组织文化的引导作用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量当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量学校组织文化不仅是学校自身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学校管理理念的重要呈现,具备表层、中层及深层三个不同层次的架构,学校组织文化的关键便是中深层次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是通过文化的途径对学校管理进行影响,所以其具备硬性管理无法实现的导向、约束、凝结及适应等相关功能。

现阶段,我国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文章就如何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市场化、信息化及全球化教育的重大挑战,人们对于教育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其发展必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新时代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全新的需求。

基础教育必须作出变革,变革的最终目标便是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清晰地提出需要将加强教育品质摆在教育变革的第一要位,特殊需要关注教育的深层含义及如何创建形成高品质的教育工作体制与管理机制。

此次教育制度的变革必然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革,其目标便是可以形成更高品质的教育。

《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学校的效能、办学效益、创建学校组织文化以及效能的高效管理是整个改革工作的核心所在。

”当前,我国学校组织改革依然处在自我探索时期,即使伴有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校组织文化创建与发展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

为了能够从社会中引入更多、更为优质的资源,愈来愈多的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了相应的发展计划,重视特色办学,同时将其作为加强本身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借此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品质,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打破以往相对滞后的教育管理机制的约束,促进学校组织文化更深层次地发展。

教育的不斷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组织文化能够使所有领导人员产生高度统一的处世定律与价值观,其引导所有成员更好地管理学校,为学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与学校生态环境、学习制度、师生关系、师生行为、学校治理等方面有关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基本准则、行为规范和文化符号等的总和。

它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创建的共同文化,具象化表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学校长期吸引优秀师生的关键所在。

学校组织文化含义广泛,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办学氛围,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师生情感紧密、团结协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发展。

建设富有生命力、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需要的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

学校组织文化是由学校中的人力、物力和思想力等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铸造,逐渐形成的常态化的行为方式和事物的重要概念。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给予学生稳定的规范和信仰,以引领学生追求更高更广的学术目标和生活价值。

具有这种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组织文化通常可以分为教育活动、体制建设、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从而可以形成契合整个学校机构的自我组织形态。

教育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文化强调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注重以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为目标,这要求在日常学习、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也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内部还会形成许多的学术文化活动,如学校公共讲座、特别课程、学术交流等等,有利于拓宽学术交流桥梁和促进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体制建设方面,学校组织文化关注学校体制及学科体系,重视学科发展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机构改革和优化办学结构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利于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学校的组织文化应具备保障学校持续发展的功能,所以学校管理体制要落实人性化、规范化,加强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协商、沟通、协调等等,为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基础条件。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

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价值观、信仰体系、基本思维方式、文化风貌的总体。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组织的灵魂,是学生道德修养、智慧积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组织文化实质。

一、学校组织文化体现1.1价值观传承学校组织文化是基于学校发展的历程和代代相传的工作方针和管理理念而建立的一种特定文化。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承历史和激发文化积淀,才能进一步深化价值观传承,凝练出自己的较为独特的文化形态。

1.2集体荣誉感学校组织文化还表现在学校集体荣誉感的营造上。

学校组织文化可以加强教职员与学生共同体的认同感和互动关系。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上,所有人都参与过,能够形成与学校有关的相对一致的荣誉意识,并且对其增强依附感和激发集体荣誉感。

1.3安全管理在学校组织文化中,安全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处理好师生安全问题,是保证学校正常秩序、学校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

学校组织文化应着力在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增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建立起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安全管理机制,促进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1.4教育方式创新学校组织文化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学校组织形式多姿多彩,要充分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内在能力,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校和师资优势,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实质探析2.1具体性学校组织文化本身具有其集体性,并由教师、学生、校方相互作用而形成。

学校组织文化具象化体现在校园文化热、制度规范、管理水平、运动会、课程设置等方面。

2.2细微性学校组织文化含有细微性的底层意义,不易察觉。

具体来讲,在学校的管理中,一些姿态上的细微差别、某些动作的不同方式,同样有着学校管理的特定价值与理念。

2.3渗透性学校组织文化可以渗透到学校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校友、社会发展、文化创作发生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社会组织是由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一定的结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系统。

学校是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它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从结构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对学校组织进行分析。

学校组织结构文化从词源学上来考证,组织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rganon”,意思是“工具”“手段”。

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一词引进了社会科学,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的同时,将组织看成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被西方社会学誉为现代化组织社会学创始人的马克斯·韦伯认为,组织是一个法人团体,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一个封闭的团体。

我们认为,社会组织是由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一定的结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系统。

结构和文化一直以来是研究社会组织的重要视角,作为众多社会组织的一种,学校在这两个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学校的结构分析1.异质性结构学校组织结构的异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主要从学校中的主要群体的角度来分析讨论。

(1)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而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因此他们是具有几乎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的组织成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很多相对的差异,如地位,角色,价值观等。

正是因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这种异质性,学校在制定活动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时就要相应的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虑。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都存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校组织也不例外。

“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学校既要构建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正式群体,又要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非正式群体的平台。

学校组织文化及其构建

学校组织文化及其构建

学校组织文化及其构建作者:武启云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9期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所形成的价值观及以此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

它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环境。

它的构成与作用是复杂的、相对的和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感知的,它通过人的活动,间接地对组织发生作用。

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学校群体价值观、管理思想、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及校史传统等,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表现学校的综合个性。

一、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1.学校的权力文化权力文化是一种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文化。

这种文化结构像一张蜘蛛网,领导者居于中心位置,他本人拥有至上的权威。

组织的价值、权力、原则都集中于一身。

学校成员围绕着领导者,完全依靠其指示行事。

领导者与成员之间依赖信任和感情来进行沟通和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

在这种文化中,学校组织是一种个人专制式组织,这种文化类型只适合于小型规模的学校组织。

2.学校组织中的角色文化角色文化适合于官僚科层体制。

它是按逻辑和理性来运行的。

讲求组织的系统与功能,每位成员都必须知道自己的职位和责任。

角色比个人更重要,个人由于能完成任务而被选中。

角色文化效率来自于工作、责任分配和规章制度,成员按照严格的命令和工作程序来开展工作。

因此,那些规模大、有垄断地位(国家教育系统)、可控制的环境下的学校组织适于这种文化。

在角色文化情境中,学校组织是稳定、持久、不易改变的。

它给教职员工提供了安全、可预期的、晋升速度标准、奖惩公平的制度。

这种文化容易在学校组织规模大时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起来。

3.学校中的任务文化这种文化是项目工作取向的,其组织形式适合于矩阵式组织结构。

相对来说缺乏权力中心控制,相当于学校中的各教研组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小组。

美好的校园文化

美好的校园文化

美好的校园文化提起校园文化,许多人可能会想到校园里的活动、组织,或者是学校宣传口号上写着的一些理念和价值观。

但是,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由校园内部的人们所共同营造和传承的,它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发掘个人潜力的精神风貌。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打造美好的校园文化。

第一,结构良好的组织与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内部有很多诸如社团、学会、志愿者团体等的组织,每个组织都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有特定的发展方向。

这些组织不仅给了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还可以发挥实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学校里也有很多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毕业晚会等。

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经历,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缤纷和活力。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良好的校园风气不仅仅是关于学风的,它还有关于过往历史,学校内部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等方面。

例如:在一些高等学府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是一种独特的形式,这种互动关系中,教师多会将自己本人的经验、悟性等方面的投入到教学中,这一方面发挥了教师的立场之力,但是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极佳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为学校树立起良好的风气。

包括对学校的环境、设施的爱护与检修;对公共财产的爱护;对校内一些现象的公正审视等都是体现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与付出。

第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注重互动与传承。

孔子曾说,“教育无障碍,学习永恒”。

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注重的精神。

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基于之前的经验和传承的,因此,保持对传承的重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同时,新生来到学校,他们的加入对文化传承和建设都非常重要。

在互动方面,学生们应该要与老师、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等形成良好地互动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传承校园文化。

第四,高效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快速化、便捷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而对于学校内部而言,信息交流的高效甚至可以成为班级、组织之间的生命线。

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评述

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评述

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评述一、前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评述。

二、活动策划与组织1. 活动主题与目的本次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是“绽放青春,筑梦未来”。

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活动内容与形式活动内容包括歌唱、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形式多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又展示了学校的特色。

3. 活动策划与组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活动策划小组,对活动的筹备、实施、总结等环节进行详细规划。

在活动组织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活动效果与评价1.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参与度较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自信心。

2. 活动评价(1)学生评价:大部分学生对本次活动表示满意,认为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2)教师评价:教师认为本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3)社会评价: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类活动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有才华的青年一代。

四、活动不足与改进措施1. 活动不足(1)活动筹备时间紧张,部分节目排练不够充分。

(2)活动场地设施有限,影响了部分活动的开展。

(3)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2. 改进措施(1)提前规划活动时间,确保活动筹备充足。

(2)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更好的场地支持。

(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五、总结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学校文化交流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分为十二个部分,旨在探讨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方案。

一、目标确定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其次,我们要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最后,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

二、主题选择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主题。

比如,学校可以安排国际风味节,每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国家的特色食物和文化活动。

此外,学校也可以举办跨文化艺术展,让学生们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合作伙伴选择学校可以选择与其他学校或组织合作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可以与国外学校进行学生交流,或与本地的外籍人士团体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与不同背景的人们来进行互动。

四、活动策划在确定主题和合作伙伴后,学校需要进行活动策划。

首先,要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和时间安排。

最后,要制定活动的预算,包括活动场地租赁费用以及相关准备工作的费用。

五、活动开展活动开始之前,学校需要进行宣传和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

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栏、学校网站等多种方式来传达活动的信息,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活动期间,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并组织相关的游戏、表演、演讲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

六、流程管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需要有明确的流程管理。

这包括活动签到、安全保障、意外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

学校可以派遣相关的工作人员负责流程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七、学习成果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学校需要进行学习成果总结。

可以邀请学生和相关组织的代表进行反馈和讨论,听取他们对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的组织与文化08.11.25一、学校组织概述学校自其诞生起,即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社会单位。

所谓组织,是指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它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起来的。

这种社群有领导、有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各种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分为三类:生产组织(如各种企业和服务型单位)、整合组织(法院等)和政治组织。

而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A.W.Etzioni)则根据权威的类型或组织的支配手段,把组织分为三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等人则根据受益者的类型将组织分为:互利组织、盈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四类。

学校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但随着学校与广泛的社会系统之间逾益密切,很难将它归属上述任何一种类型。

实际上,学校组织兼具上述组织类型中的不同特性。

[1](一)学校组织的性质1.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性质界定为: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

规范性学校对于师生而言,是一种规范性组织。

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数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

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习规范、行为规范。

权威性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

学校是极典型地以某种变相权威主义(教育人的部门)组织起来的。

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以“文化专断”为内容,并以“教育的权威”或“知识的殿堂”为表现形式。

强制性学校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体现为一定的强制性。

这种“一定的强制性”区别于法律的严格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学校组织的强制性最接近法律强制的方面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该阶段的学生强制纳入学校组织中;(2)学校组织是通过特有的奖励制度而对学生进行有限范围的强制;(3)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为维持自身权威的工作,尤其是“惩罚”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制约。

2.根据学校组织运作的过程,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被分为: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此外学校还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服务性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工业社会的生活水准主要由物质产品的数量决定,而信息社会关心的是生活质量,它由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水准决定。

因此,学校作为一种服务性组织的作用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这并非意味着学校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实际上,学校作为一种生产组织,一方面是通过培养“人力产品”(即具有文化知识、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成员所创造的“知识产品”(如科技创造、发明,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等),而间接体现其经济及社会效益。

整合性学校不是通过法律强制的手段(如宪法)来实现整合,而是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以社会文化,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道德等为内容,使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等的儿童,都能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

社会关系的聚焦点学校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汇合点。

学校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机构,是社会影响经过的渠道,是家长教育期望的实现机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培育机构等。

学校社会关系的中心是师生团体之间的关系。

师生群体有他各自的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及对其团体成员的习惯性态度,而在每个群体内部又因社会阶层、地位、性格、知趣等而划分为不同的小集团。

[2](二)学校组织的结构学校组织的结构是指学校成员的构成情况、内部群体的结构、内部事务、权利与地位的分配及其联系方式等。

教育社会学着重研究学校组织结构的社会学特征,从而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 学校是一个异质结构一是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组成实际上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和学生。

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学习者,他们的社会地位、行为方式、角色特征、价值观念等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二是体现在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目的的差异、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差异、学校理想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方面。

还由于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差别,所依据的规范不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3]。

2. 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具有权威性。

这就使得权威的来源多样化。

一般而言,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教师权威主要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校行政领导。

在不同年龄的学生那里,这三类权威形象是不同的。

这种多权威结构一般会导致下述现象:一是易使班级成为一个现对“封闭的群体”,二是很难出现师生所公认的权威人物,此外还易导致学校难形成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社会组织。

3. 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学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

现代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权系列:校长---分管处长(或主任)---年级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

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职权系列(学生会组织等)[4]。

(三)学校组织的功能传统的学校组织侧重于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功能,这种学校组织的单一的、局部的封闭式的功能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组织的多样化的要求。

因此,我们提出学校组织的“多元功能”观,这种观点认为学校组织功能涉及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面是指从微观到宏观的个人、社区、社会等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学校组织的功能在类型上又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教育五种。

概括起来就是学校组织的“三层面五种类”功能[5]。

二、组织理论介绍及其在学校组织中的应用(一)组织理论1.科层制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生产所需要,一些古典理论家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美国工业工程师德里克·泰罗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思考了社会生产管理问题,并构筑了现代组织乃“科层制”这一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和生产管理上的许多问题。

他们强调要以一般科学的原则重新安排科层结构和组织控制过程,强调促成合理、有序、守纪的行为,从而使明确规定好的目标有可能达成。

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要点:(1)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

(2)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管理。

(3)在等级制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构。

(4)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

(5)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6)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

(7)重视专家权威。

(8)假定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一致。

科层制理论实际上是在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它建立在一系列对组织、劳动及人性所做的假设上。

这一理论一经产生,便对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很快便越出工业界的领域,而影响到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部门的管理实践中。

2.社会系统理论在科层制理论十分风行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开始了一项著名研究,这项研究改变了组织理论发展的进程,导致社会系统理论的产生。

梅奥等人的研究最重要之处,是发现了组织内部所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确立了满足工人及其团体的社会、心理需要的重要性。

由此,一种被称为人际关系说的管理思想开始在美国的公共事业、商业和教育部门的组织活动中风行。

这种观点强调:最令人满意的组织将是最有效率的组织。

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鲁曼等,在巴纳德看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

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1)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2)各个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3)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限,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着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了组织生存于社会环境中,并指出了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组织、权力分散于各子系统中、沟通渠道的多元化等事实,这为研究学校组织的“黑箱”提供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工具。

实际上,学校的现实既有科层制理论所强调的现象,更有社会系统理论所指出的方面。

3.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

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其代表人物如英国社会学家伍德沃德(J.Woodward)(1965)、伯恩斯(T.Burns)(1961)、美国社会学家劳伦斯(wrence)等人(1967)。

这一理论视组织为一种开放系统,强调对变化着的组织环境的研究。

其基本观点是:(1)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故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2)组织的总目标要受到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

(3)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

(4)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

(5)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权变理论的出现对学校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尽管学校是一个相对正式的组织,但是学校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环境需求的变化,需要处理各种突发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序的事件,因而这一理论是适合学校组织系统的情境的[6]。

(二)组织理论在学校组织中的应用1.学校是工厂尽管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它在当代教育组织管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埃尔伍德·P·克伯利(Ellwood·P·Cubberley)把学校描绘成一所将原料制成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工厂。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

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7]。

作为教育科层组织的学校,人们往往着眼于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理性的看待学校教育过程,以提高学校组织的效能,大批量地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通过分级分类的筛选,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