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教育的经济功能名词解释
教育的经济功能名词解释所谓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通过教育,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实现其价值。
具体讲:(1)1、知识再生产功能。
学校是专门从事知识再生产的场所,是创造、传播、应用知识的活动中心。
学校知识再生产的基本形式是科学研究,即探求新知识,发展新学科,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智力投资功能。
学校向青少年学生提供大量可资利用的智力劳动机会,为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3)补偿教育功能。
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基本普及,因此,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补偿功能较小。
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差异,加上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劳动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完善。
(4)人力资本增值功能。
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他各种功能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学校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为未来经济发展准备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
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国家发展规划和社会总体布局的战略重点,必须纳入政府行为和整个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统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和“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措施”的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4、促进经济增长功能。
教育通过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把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
同时,教育具有传递和积累知识、传授技能的功能,从而直接参与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包括发展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生产指导、知识更新和转移,以及吸收国外智力和引进国外智力等。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本质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
(一)道:
1、万物之源:“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 命之曰道”(管子)。
塑造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学校德育作用的集 中体现。“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应该是使学生成为 一个具有道德自住性的人”。
学校德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性道德人 格的形成与发展上。无论采用何种德育形式或者途 径,也无论是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激 发、道德行为的形成,学校德育的最终作用都应以 造就道德行为主体为标示。
2.学校德育应把实现个体的享用功能作为基本追求
二、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
• (一)学校德育的文化功能
• 1.学校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2.学校德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 (二)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
• 1.政治意识的传播与强化 • 2.政治行动的引导与培育 • 3.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 • 4.政治机构的再制与创新
(二)学校德育的内涵
所谓学校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 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并引 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构建 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通过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道德情感与态度、 道德动机与实践,以提高其人性境界、精神涵养与做 人品行的教育。
思考: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到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 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 快捷性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应如何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道德 自律能力和对各种诱惑的免疫能力?这是我们学校和 社会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鲁洁: 《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 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 《试论德育功能观的转变》, 1993年《教育研究》第5 期 ((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 验))第2期 《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1994年《教育研究》 第 6期
长江大学教科系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问题: 1.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概念与德育的本质 的关系怎样 2.德育有何功能 3.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长江大学教科系
长江大学教科系
长江大学教科系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一、德育的概念 (一)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解释 德:‚徝‛或‚惪‛ 。 ‚‘惪’,外得于人,内 得于己‛;( 《说文解字》) ‚内得于己,身心 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 ‚德‛的依据是‚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德育功能观
德育功能观是指人们对德育功能的看法与观点。历
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德育功能观。 1.从德育社会性功能方面看: ①立国之本的德育功能观。 ②无功能的德育功能观。
③社会发展论的德育功能观。
④社会冲突论的德育功能观。
长江大学教科系
2.从德育个体性功能看: ①德育的引发功能观。 ②德育的塑造功能观。 ③德育的自我生成观。 ④德育功能的外部控制论。 ⑤德育功能的内外结合论。 3.辩证的德育功能观 德育与社会发展 德育与个体发展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三方面功能。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提升个体生存质量。 (1)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德育对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起着主导作用。 (2)提高个体自我意识水平,增强个体自主能力。 (3)获得社会所赋予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特定任 务。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因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作支撑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当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长时间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就需要重视办学兴教,使教育发展的速度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当学校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产力难以接受,人才过多,就业困难,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对教育作出及时的调整.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类学校和各专业的比例如何.学校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便在人才总量上有余,但仍然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分工与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社会变革与职业演变,以应对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变革。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一样,都是以生产力为前提的.(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使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经济—再生产理论”
主要观点: 第一、经济不平等的普遍程度和个人发展的各种形式 首先是由界定资本主义体制的市场关系、财产关系和权利 关系决定的; 第二、教育系统并不增加或减少不平等和压抑性的个 人发展的总体程度,教育系统是一种使经济生活的各种关 系得以永恒化的机构; 第三、教育系统的运行不是依赖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 的意图来进行,而是通过劳动场所个人关系的社会关系与 教育系统之间的紧密“对应”进行的; 第四、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拒绝对经济生活中财产和 权利的基本结构的考察而不能达到目的。
构;
6、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三、当代我国的经济改革与教育
1、当代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一、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第二、迅速发展和规范第三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当代我国经济改革对教育提出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非 正规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 化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人、农民 和各种类型的第三产业人员;
第二、进一步转变教育职能,突出教育为 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3、当代我国经济改革对教育提出的任务
第三、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 增加符合当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内容; 第四、在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引导 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提倡各种形式 的联合办学,固守与扩展教育市场,提高国际 范围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1、教育的“经济—再生产理论”
评价:教育的“经济—再生产”理论深刻地
揭示了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关系与教育活动的内在
关系,以总体性的眼光批判了其所标榜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2019-09-02摘要:本⽂从物质与精神、经济与道德、⼈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等⼏⽅⾯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强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道德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作⽤越来越突现,越来越重要。
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是第⼀性,精神是第⼆性,物质与精神是对⽴的,⼜是统⼀的。
物质在⼀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
物质⽣活资料的⽣产和再⽣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但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巨⼤的能动作⽤,影响历史的发展并决定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形式。
马克思理论还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量只能⽤物质⼒量来摧毁;但理论⼀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量。
理论只要说服⼈,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理论说服⼈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量,理论在⼀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因⽽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
(⼆)经济与⽂化、道德可以相互作⽤任何⼀种经济体制都有⾃⼰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定的社会政治、⽂化和道德的条件。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活对社会的⽂化、价值观念产⽣深远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量、⽂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马克思·韦伯曾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的欧洲产⽣。
论道德与经济的内在一体性
阴和 阳 、 义与利 , 等 , 等 都变得两两对立 , 不可调和 。人们 习惯 于
从这些对 立的两端思考 问题 和评判事物 , 用绝对 的二元看 世界 , 绝对拥护好的厌恶坏的。
生取 义” 将道德置 于生命至上 , 导致 了“ ” 曲解 和道德教 , 并 德 的 化 的“ 精英 化” 神 圣化 ” 和“ 。无论是儒 家的“ 至贤” 还 是道家 的 ,
转型时 , 这种倾 向会尤其 明显 , 严重的还将导致道德失序 。
时至今 日, 人们依 然无 法摆脱这 种传统的影响 , 无论是从 观 念上 、 思维 上还是在行动 上 , 表现 出义与利 、 都 道德与 经济 的对
立, 要么走向“ 舍利保 义” 的极端 , 要么 滑入 “ 舍义取利 ” “ 、流氓 致
教育与经济 21 0 2年第1 期 论 道 德 与 经 济 的 内 在 一 体 性
蒋红斌
( 湖南 师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南 长沙 40 8 ) 湖 10 1
摘 要: 道德 与经济具 有 内在一体性 , 道德 内生于经济并具有 不容 忽视的经济价值 。二元 思维将道德 与经济对
“ 至仙” 或佛家 的“ 至圣” 都是提倡一种“ , 出世 ” 境界 。如此 一来 , 本应是人所必须的基本品质被 当成 了极致境界 才能拥有 的。于
正 因此 , 人们 在对待义与利 、 道德 与经济的关系时也总是将 它们作 为两个相互独立 的事 物置 于同~平面进行审视 ,仅仅是
从普 遍关联 的角 度和思维 意识 的相关性 来牵强地将 它们联 姻 ,
方 而使 得道德建设成为对经济建设 无甚益处 的软肋性 目标 而得 不 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 , 经济与道德 渐远 , 没有了 良好
小学德育的经济功能的例子
小学德育的经济功能的例子
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不单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以德治国。
市场经济是指无形的手,它能够调节资源的配置,激励生产者该进生产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等优点。
但同时它也有盲目性、滞后性、波动性等缺点。
如果没有必要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良知、社会规范,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势利主义风气和拜金主义盛行。
因此,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
这就如同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俭节约之于经济管理等。
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
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濒临毁灭,但它却能在很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
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细心研究之后发现,“日本成功的秘密不仅在于有其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培养了其国民具有良好的劳动道德。
二战后日本生产率的增长是美国4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注重集体参与,企业组织注重集体价值观”。
而这种“集体价值观”不正是我们现代道德所提倡的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精神。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020/5/16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主要是指对个体品德结构、对个体人格的促进功 能。应注意两个问题:
——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和价值学习已形成社 会理性。 (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德才兼备是 人才)
怎么理解德育的教育性? 教育与教学的区别:教学主要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
识和技能;教育主要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 所以,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现代教育的弊病就是赫尔巴特说的“无教育的教
学”。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 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 即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说,无完全脱离教育价值的教学,更无没有德育 任务的智育、体育和美育。德、智、体、美四育 的划分实际上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和产物。在教育 实践上也许有工作重点和分工的必要,但从教育 活动的”教育性“意义上说德智体美诸育应是相 互融通一体的。
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 道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道德,成就公民的精神高度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政治功能
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 3.政治行动的引导。
(一)经济功能
1.德育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2.德育对消费领域的影响 3.德育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 4.德育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
1、 什么是德育的功能?正确理解德育功能有何重要意 义?
2、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 功能?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入21世纪的不长时间,我国就普及了义务教育,不少城镇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各种不同的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
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
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
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
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
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
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
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
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
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浅论市场经济下学校德育的经济负功能
浅论市场经济下学校德育的经济负功能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雏形之中,社会主义也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德育的正向功能,但是对于德育的负功能,却明显关注不够。
尤其是德育的经济负功能,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及其负功能的表现,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德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德育;负功能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被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对于德育的经济功能却鲜有问津。
殊不知学校德育的经济负功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早期阶段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尚处于雏形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特定阶段必定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商品和服务市场发展速度之快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处于起步试验阶段矛盾显著;与此同时,市场秩序混乱,法制不全或依法管理不力,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甚至常有执法犯法、钱权勾结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着处于转轨时期所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
如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特殊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仍需加强。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显著,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金钱万能的思想、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观念泛滥等。
“目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不公平,现实与理想有些脱节。
”[1]二、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从宏观上来看,德育能使人们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文化、经济道德,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来看,通过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德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打印版《德育论》题库
单项选择1.狭义的德育专指( A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C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
德国教育学的影响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
英国教育学的影响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B )A. 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B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B )A.思想教育部门 B。
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守一”指的是( C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B)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C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 C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D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D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D.个体发展功能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D )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 )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B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
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以下是关于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德育功能的转换问题。
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
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违背了德育活动规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误区。
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在德育活动中各具功效。
德育内容首先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生产,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德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并产生不同的效能,我国德育的功能制约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功能必须服从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教育方针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
所以,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展活动,以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
同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转换要受其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
德育功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
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段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段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
德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
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
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之基础上,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
四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德育方法表现了德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一、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作用。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
包括德育本身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
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是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1、首先,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是中国德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产生真正的德育功效,必须将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他们道德学习的主体性。
2、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时,要注意其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德育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要通过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塑造去实现社会性功能,通过文化功能的事先去达成其他社会功能的目标。
3、要认识到德育除社会性功能外,也具有重要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具有个体生存性功能,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真正的德育赋予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最终使个体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获得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个体一定的品德。
4、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1)要确立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
教师须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奠定为人的根本。
同时,教师应将道德动机与学习动机激发、道德践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等环节联系起来,避免片面和虚幻的道德人格的发生。
(2)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论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探讨
论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探讨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改革开放 30 年来,国内德育理论界对德育功能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探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对于什么是德育的功能,曾经有很多概念上的混乱。
很多人认为德育功能即德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等等;也有人将德育功能与德育的客观效果或发挥出来的能量等等相混同。
20 世纪 90 年代初,德育理论界对德育功能问题进行过一次热烈的讨论。
自 1992 年起,鲁洁教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多角度地阐述了德育功能。
如:1992 年《教育研究》第 8 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 年《教育研究》第 5 期的《试论德育功能观的转变》,1994 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 2 期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1994 年《教育研究》第 6 期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等。
她认为,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方面,除了我们过去强调的政治功能外,德育还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在其个体性功能方面,除了一般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外,还具有享用性功能。
[1] 而刘尧同志认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和个体享用性功能的提法“不确切、不科学”。
[1] 檀传宝博士从“关于道德、德育功能概念理解的出发点”等方面对刘尧的观点提出疑义, [2] 鲁洁教授也发表了《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一文,对德育的享用功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同时回答刘尧同志的“商榷”[3] 。
李道仁教授则对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提出了四点看法,他认为鲁洁教授忽略了德育的根本功能,把德育功能与个体品德功能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的性质搞乱了。
这些争论使得人们对德育功能概念以及德育功能种类的认识不断深化。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厘定及其意义对德育功能概念的理解影响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正确地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理解德育概念本身。
粉笔教资科一简答题电子版
粉笔教资科一简答题电子版一级考点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p13【参考答案】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政治功能:(人鱼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化教育的文化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p18【参考答案】(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p21【参考答案】(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5【参考答案】(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体现的。
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心理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
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
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
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
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
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
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
”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
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
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
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
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
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
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
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
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
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
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
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
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
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
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
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
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
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
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
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
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
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
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
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
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
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
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
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
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
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