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课堂教学“热闹”现象的冷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音乐课堂教学“热闹”现象的冷思考

【关键词】

情境创设课堂常规多媒体

什么是好的音乐课?是我们这些音乐老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课件和一些教学设备、音像资料的使用已不再是梦想。时下围绕课改举办的观摩示范课多多,我们欣喜的发现,小学音乐课堂正在热闹起来,尤其是许多老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一步步走下权威的金字塔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亲切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合作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这些课大多体现音乐艺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发挥的巨大作用,确实让人受益匪浅。然而,用心观察一下,我们便能发现某些课堂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因为许多合作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很多的“表演课”。在我们“热闹”的课堂中,教学理念究竟与我们的教学实践距离多远?

那么作为听课老师,当然是希望能从示范课上获得一些可供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这些课上得虽完美,(当然有些还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音乐课)。但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似乎还相差太远,且不知对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到底又能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呢?

思考一:课堂氛围越乐越好吗?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环境。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

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案例】

A、师:“你们喜欢乘火车吗?”“喜欢”。“现在老师要带着大家乘着火车,唱着歌儿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非常投入地模仿小火车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到了目的地,老师一会儿让学生学习小骑兵骑马的舞步,一会儿还让学生学跳挤奶舞。为了让学生对蒙古族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还特意冲泡了奶粉让学生品尝。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们开心极了。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音乐在其中只是作为背景音乐点缀。一节课下来,会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的寥寥无几,学生们关注和体验的仅仅是这一活动的过程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B、在《春之歌》教学中,某教师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个生机昂然的春天,接着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下面请你们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

生:在树上、花上、人上等(回答的热闹非凡)。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朗诵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春晓》,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

生:(回答的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时教师又用多媒体播放了美术作品《春》、《春色》、《水上人家》、《放风筝》,接下来请学生画心中的春天,介绍风筝的制作,最后用很短的几分钟学唱《春之歌》。

【反思】

纵观上述的案例,我们不能发现这几个问题:

●“无的放矢”——不重视情境创设的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学情境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时首要的问题,也是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志。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心里要有学生,要知道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差异,要明白情境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创设的。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景,就能使课上得活。在前面提到的案例《草原就是我的家》中,这样的情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的是什么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用来做什么?没有了以音乐要素为重点的技能训练,这样的空架子在教学中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在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对内容不加选择,滥用情景,弄巧成拙。

教师在安排情景时,应看歌、乐曲的内容和情景是否适合学生,假如不适合用情景的,就把这个环节去掉,换成另外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出乎意料。因为并不是课中一定有情景才是精彩的。

有位教师在上《小天鹅舞曲时》时,让学生欣赏一遍乐曲后,问学生乐曲的情绪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姑娘在干什么?生回答:“她们在跳舞。”接着,教师就说现在我们的教室就好像乐曲中天鹅湖我们边听音乐边跳舞。结果教室里有几个较好的学生围着圈在跳着迪斯科;有些男同学一听到欢快的音乐更来劲在教室里乱蹦乱跳,根本没合着节拍;有几个你推我拥乱成一堆;有些坐在位上说话。教师还在一边鼓劲:“大家随着音乐跳呀!为什么坐着,一起来!”接着她自己也跳了几下迪斯科的动作,然后站在旁边看着那些同学狂欢。乍看这一教学情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富有时代气息,为教学增添了几分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细加琢磨,却不难发现这一教学情景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参与的目的是什么?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情景的创设能活跃课堂气氛,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以不管什么内容,是否适合,不管情景创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先创设了再说,所以情景创设就变成了一场闹剧,弄巧成拙。正如上述的乐曲,它并不适合学生跳,况且又是芭蕾舞,在农村孩子接触芭蕾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教师自己也不会跳,学生根本不用说了。只能凑热闹玩的开心,根本不会按照音乐的节拍和表现的情绪跳合适的舞。

●对音乐课的本质理解不够,过度整合,舍本逐末。

教师对“提倡学科综合”理念的认识不够全面,把握不够准确,没有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没有充分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和音乐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课中积极溶入了相关学科,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实已变成了一堂不伦不类的综合课。如《春之歌》的案例中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没有把它们与音乐有机融合,只是将他们机械地综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得不到音乐的审美体验,消亡了音乐学科本质与特性。所以对本课的重点歌曲的教学,却粗制滥造,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事倍功半。

●脱离课堂实际,主观臆造,纯属虚构。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节课:教师要上的是一节音的强弱的创编和活动课。课前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碗、筷子、饮料瓶、黄豆、沙子、报纸、塑料袋等,并把他们堆放在教师中央。当学生看见教室中央的这些东西时忍不住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接下来的节奏练习,很多学生已无心参与。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这些东西堆放在教室里干什么呀?”老师早已注意到学生们的好奇反映便微微一笑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请大家当一个魔术师,请你们想想办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而且要看看谁的方法多。”这下,学生可乐了,还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就忙碌起来。声音是出来了,而且各式各样,但孩子的心却静不下来了,不管老师如何引导,孩子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

说实在的,在《音的强弱》这课中,教师创设那个个情景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