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1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19-10●施咏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拟从资料篇、研究篇、评论篇三个方面,对新中国70年以来安徽民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在客观评述的基础上,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安徽民歌的资料搜集可分为集成前(1950-2004)与集成后(2004-)两个阶段;分地区民歌研究可分为江淮民歌(五河民歌、凤阳民歌、巢湖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与皖南民歌(当涂民歌、繁昌民歌、铜陵民歌、贵池民歌、徽州民歌)三个大区。

安徽民歌的研究成果在产出年代、年度的分布趋势,所涉及地区、歌种以及成果质量的优劣三个方面体现为不甚均衡的态势。

可以从增强研究的学术含量,深挖安徽民歌资源;拓展研究思路,加强民间音乐共生性研究;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安徽民歌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三个方面入手,以冀对今后安徽民歌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江淮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皖南民歌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

其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

安徽文化类型多样,淮北、江淮之间、江南分别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文化的影响。

这些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安徽各地民歌在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类型,而成为中国民歌中璀璨耀眼的明珠。

其中,以凤阳歌、桐城歌为代表的歌种都是历史悠久,且传遍全国的重要歌系。

当涂民歌、巢湖民歌、五河民歌、大别山民歌、徽州民歌、凤阳民歌等也都是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歌种。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向文;蔡际洲【摘要】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多年的推进,现已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长江流域298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172-177)【关键词】长江流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地理分布;中国传统音乐【作者】向文;蔡际洲【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湖北武汉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我国传统音乐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沉淀和发展,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视角日趋多样,学科意识也逐步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1]6-17。

在此过程中,民歌的地理分布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视角之一。

本文所涉内容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民歌项目的地理分布问题。

有关该领域的前人文献并不多见。

其中,最早的是杨匡民于1999年发表的《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2]58-67一文。

在该文中,他提出了“长江三处文化区”说,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音乐文化区、中游的荆楚音乐文化区、下游的吴越音乐文化区。

并对“长江中游中南区民歌结构”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00年,蔡际洲撰文提出长江流域“五个音乐文化区”说[3]13-19,在“三处文化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游的青藏、滇黔两个音乐文化区,将长江流域扩展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2004年,蔡际洲的《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一书,对该流域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系统介绍。

徽剧_精品文档

徽剧_精品文档

徽剧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又称为徽州戏。

它起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徽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徽剧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角色扮演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徽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熟。

其创始人是明代的徽州流寇刘贵,他将民间的歌舞表演与当地的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徽剧的前身。

明代万历年间,徽剧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成为当地民众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清代,徽剧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剧的表演方式独特而精彩。

徽剧在表演上注重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动作,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达剧情和角色情感。

另外,徽剧还以其独特的唱腔和音乐伴奏著称。

徽剧的唱腔有微妙的音调变化,既含蓄又真实,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徽剧的音乐伴奏以传统乐器如二弦、笛子、鼓等为主,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徽剧的角色扮演是其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剧中的角色形象千姿百态,分为正反两派。

正派角色往往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仁义的精神,反派角色则造型独特、奇装异服。

徽剧的角色扮演既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技巧,又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感情表达能力。

因此,徽剧演员常常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徽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通过徽剧的剧情、角色和唱腔,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徽剧经常演绎的故事往往寓意深远,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同时,徽剧中还融入了民间传统的习俗和风情,为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徽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剧不仅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还为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徽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新颖的表演形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
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素有“徽派文化之乡”的美誉。

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土地上,众多的歌曲诞生,表达着人们对徽州的热爱和向往。

以下是一些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的参考内容。

《芙蓉江畔》是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徽州民间歌曲,歌词描绘了芙蓉江畔秀丽的风景和徽州人民的勤劳善良,歌声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徽州古曲,曾多次被改编及演唱。

歌词中唱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徽州人对家乡、对徽
州特有的山水月色的思念之情。

《黄梅戏黄梅调》是婺剧黄梅戏的代表曲目之一,此曲以描绘徽州山水为主题,歌词中描述了徽州的秀丽风光,将徽州的山、水、云、雾、花、月等景色融入歌曲中,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徽州的山水之间。

《徽州响板》作为徽州独特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徽州响板以独特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表演方式闻名。

《徽州响板》的歌曲内容多以徽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古老神话、英雄事迹为题材,曲调轻快而独特。

《古道西风瘦马》这首歌以诗人杜牧笔下的美丽描述作为歌词创作的灵感,描述了徽州地区的古道、西风和瘦马等元素,以诗意浓厚的方式唱出了徽州独特的山水风景。

以上仅列举了一部分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这些歌曲以其深情的歌词和悦耳的旋律,表达出人们对徽州地区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徽州的文化底蕴以及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徽州籍的人们还是对徽州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些歌曲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徽州。

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

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

GRACEFUL BEARING区域治理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巢湖学院 方明慧,刘沁钰,沈洁摘要:方言与民歌都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

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方言逐渐被弱化,被普通话所代替,民歌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本文章将聚焦于徽州民歌,从方言与民歌的发展与传播等方面入手,并对其方言与民歌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考证。

关键词:徽州民歌;徽州方言;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传播;民歌创作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6-0297-0002方言与民歌都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当地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方言与民歌也都属于口头传统,都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徽州方言以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传承性,早被人民关注和重视。

徽州民歌也是徽州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方言是演绎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汉族民歌,还是少数民歌,用方言来演唱都体现了民歌的本真性。

方言的语音特点,给予了民歌演绎浓郁的地方味道。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支撑徽州方言的徽文化也一点点走向衰亡,徽州方言也一点点走向没落,年轻一代只会说普通话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导致大多数地方的民歌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古时徽州的民歌民谣不计其数,只可惜如今都面临着濒危的窘境。

当前要保护方言,保护民歌,就要在方言与民歌的传播上,在民歌的创作上加以创新,如何更好地传承方言进而更好地传承民歌,是当下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关节。

本文将结合徽州方言与民歌的关系特点来分析徽州民歌对于徽州方言的传播作用。

一、民歌和方言保护的关系方言为什么会逐渐地消散,慢慢地不被人们大众所使用。

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笔者是支持国家推广和全民使用普通话,这样的确有利于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以搜集号子、山歌为例

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以搜集号子、山歌为例

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以搜集号子、山歌为例史一丰;曹爽【摘要】徽州民歌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它的搜集、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徽州地域广阔、群山环绕,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文化差异大、语言繁杂,风俗多样,且徽州民歌前人研究资料又较少.这些因素都给徽州民歌的深入调查和搜集带来了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消除文化隔阂,做好徽州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7)004【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体会【作者】史一丰;曹爽【作者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田野调查属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范围。

观察、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是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应从音乐的视角,以民间文化事象、音乐事象中的人和物作为考察的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来对民间音乐开展深入、全面、正确的理解。

从2006年开始,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同年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徽州民歌列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申遗”的成功是对徽州民歌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其今后传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徽州民歌“申遗“的成功并不是给徽州民歌的保护工作划上了句号,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是我们不懈的工作。

从2012年开始,对徽州民歌进行田野考察。

作为一个外乡人,深入徽州各地参与调查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语言不同和风俗不熟悉是主要问题。

一、徽州地理和人文概况徽州,现名黄山市,辖三区四县。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在此地设郡。

徽州地域广阔,境内群山环绕、河流纵横。

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誉。

[1]2徽州人居住主要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状况。

沿河居住,山上耕作是徽州人主要的生活习惯。

由于徽州历史上外迁人口众多,地域方言丰富,内部奇异复杂,兼有吴语、赣语、江淮官话等多种方言特性。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作者:武松林来源:《牡丹》2018年第36期安徽东邻江苏和浙江,西邻湖北和河南,南邻江西,北邻山东,区位优势显著。

淮河和长江横贯安徽省的北部与南部,将其从北向南划分成三大区域,即淮河以北、江淮地区以及江南地区,三个区域之间存在自然地貌方面的差异,即淮北地区主要是平原,江准地区主要是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的丘陵,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山地。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音乐文化差异,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区城,即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带以及皖西大别山地区。

由于三个地区的人文特征不同,音乐受到不同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都是我国安徽淮河流域的重要文化。

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使得各地的民歌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进行分析。

一、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和特征分析在汉语词典中,川地一词的解释是平旷的地带。

在本次研究中,川地主要是指淮北的平原地区,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指的是分布于淮北平原,通过中原官话进行演唱的一种大胆和泼辣的民歌。

安徽省的淮北平原处于东经114°55′~118°10′和北纬32°25′~34°35′,地处暖温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在这一区域,海拔都在50米以内,除去东北地区具有较少的低山残丘以外,剩余区域的地势都是非常开阔和平坦的,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周围的行政区划而言,这一区域以东和江苏相接,以南与淮河相邻,以西和河南毗邻,以北和山东接壤。

其与相邻区域的各种文化长时间交融,并且相互影响。

这一地区的民歌主要是小调、号子与舞歌,有些地方有少量山歌。

民歌的这种分布状况,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

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中收录的民歌和其属地中可知,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域的民歌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以及风俗歌,除此之外,还有舞歌、秧歌与生活音调等。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时期,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为中心。

徽州文化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民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体系、细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技艺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徽州建筑徽州建筑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形成的,而至明、清两代时期达到极盛。

徽州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典雅高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四进四厅”,即前门、外厅、中厅、内厅。

四厅按大小递减排列,依次对着前面一厅的门,形成格局完整,结构严密的整体。

建筑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装饰,如雕花、画门、琉璃瓦、马头墙等。

徽州建筑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而石材则常常作为地基或基础构造使用。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结构通常使用无榫结构,檐口常采用飞檐式,以增强建筑形象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徽州建筑装饰雕刻精美,常常采用天、地、人、鬼、神、兽等各种图案,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崇尚、富足和向往。

同时,徽州建筑的装饰还流露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二、徽州绘画徽州绘画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其风格独特,流派丰富,其中门派最为有名的是“芜湖法”。

芜湖法以细画著称,细致入微、用笔清晰,表现出了徽州人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

徽州绘画的主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其中山水画,尤其是徽派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山水画强调画面的平衡美和空间感,注重用笔技巧来表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品味。

徽派山水画的遗产轮廓清晰,色彩浓郁而又不失淡雅,线条含蓄而又不失灵动。

徽派山水画风格独特精湛,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音乐徽州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唐朝以来,徽州人就对音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

徽州音乐以“丝竹合韵”的演奏方式或者即兴伴奏为主。

安徽民歌鉴赏分析

安徽民歌鉴赏分析

安徽民歌鉴赏分析安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发展,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崇敬。

安徽民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力图从文化角度,深入探讨安徽民歌文化,通过分析传统民歌的形式和内容,让读者更新认识安徽民歌文化,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安徽民歌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来。

安徽民歌长期以来受到普遍的关注,其节奏配乐优美动听,旋律质朴纯粹,清新自然,把安徽的山水景观、人文历史倾注其中,与安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记录了安徽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安徽本土文化的精髓,也是安徽山河文化的实践见证。

它以浓郁的安徽气息冲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融入了当地民众特有的文化精髓,其细节丰富多彩,受到普遍的喜爱。

安徽民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家乡之情,又有社会生活,也有宗教信仰,还有爱情故事。

它们既有戏曲的腔调,又反映了民俗的风情,给人以悠扬动听、清新自然的感受,其叙述方式丰富多变、节奏感强烈,在千人同唱时,形成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声音。

此外,安徽民歌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包括“新年歌”、“仲夏夜歌”、“春晚歌”、“婚礼歌”等,它们在安徽的民间流传甚广,是民族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对安徽精神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民歌在演唱形式上也表现多样,有独唱、合唱、押韵唱、亲属合唱、临时合唱等。

这些演唱形式不仅表现出安徽民歌的丰富性,也体现出安徽人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的精神。

安徽民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的曲调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发展出一种更浓烈的安徽民歌文化,在安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听到它的歌声,它的热情与感染力令安徽文化更加多彩,更加丰富。

安徽民歌文化已经历经了很多年的发展与变迁,不仅在安徽四声律歌、安徽古调歌、安徽大歌、安徽乐府和安徽合唱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也影响了安徽的民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使其文化艺术更富有个性,多样性更加丰富。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

有关于徽州的热门歌曲徽州历史文化悠久,艺术繁荣发达。

徽州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徽剧。

而作为徽州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徽州的热门歌曲也是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

首先要提到的是《徽州古调》。

这首曲子是徽州最著名的古曲之一,曲调婉转悠扬,深情妙绝。

在徽州的婚礼、祭祀等场合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之一。

而且,《徽州古调》也是徽剧中的常见曲目,因其悠扬优美的旋律被人称为“徽州民间音乐的精华”。

其次是《集宁城外》。

这首歌虽然不是徽州本地的,但是在徽剧和广场舞中非常常见。

它是蒙古族的民歌,曲调悠扬豪放,旋律跌宕起伏,是徽剧中舞蹈场景中比较流行的曲目之一。

广场舞中,这首歌曲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除此之外,还有《徽州姑娘》,这是一首优美的舞曲,旋律优美动听,音乐节奏感强,风格独特,曲调流畅婉转。

这首歌以徽州的民俗文化为主题,歌颂了徽州姑娘美丽善良的形象,并表达了东南腔、西南意的特色美感。

最后,我们要提到的是《徽州小调》。

这首歌曲是徽州热门曲目列表中的一首重要曲目,以其十分深情的旋律而闻名。

它主要表达了徽州地区的特殊氛围,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神韵。

《徽州小调》在徽剧、广场舞中都非常常见,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好评与喜爱。

以上就是徽州热门歌曲的介绍,它们无一不是徽州民间艺术的精品,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珍品。

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可以走进徽州,了解徽州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徽州独特的魅力,深入深情审视徽州的古老,而人们通过这些源自徽州的歌曲,也可以借机体验到内心的丰富性。

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域

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域

艺术研究艺术理论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域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陈晓摘要: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研究在文本(乐谱、文献、图片)和音响资料的搜集整理;集成后安徽区域民歌研究的新成果;《凤阳歌》《桐城歌》民歌专题研究;民族音乐学视域下民歌研究的新视角(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非遗学)四个方面学术成果丰硕。

但存在民歌历史文化考察不足;民歌分类标准不统一;缺少地理学视域下民歌个案和区域民歌比较研究等问题。

通过对安徽民歌研究现状回顾与问题反思,提出民歌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问题域,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今后安徽民歌研究的系统性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安徽民歌现状问题域述评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春秋时期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

康熙六年,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建立安徽省。

生活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把对大自然的汲取和感恩化作丰盈的文化积淀,为安徽民间音乐的产生、流播、衍变、提供了多样文化环境。

安徽音乐文化也因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呈现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

安徽区域民歌音乐形态、音乐风格的多样性、过渡性等特征无不彰显安徽地理环境的优势。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研究相关学术成果提纲挈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回顾安徽民歌研究的历程,关注民歌研究的特点,肯定既往的学术成果,同时提出安徽民歌研究的几个问题域,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与前景展望,以期为安徽民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建国以来安徽民歌的研究现状(一)建国后至集成前安徽民歌的搜集整理1955年,安徽省文化局音工组成立。

同年3月,音工组委派专人赴皖西大别山区、巢县、芜湖、安庆、烔炀河等地搜集安徽民间音乐,历时两个月整理了原生民歌、歌舞音乐、民间锣鼓和民间器乐曲等近200首,后与1955年1月“工农青年业余文艺会演”中部分作品汇编为《安徽民间音乐》(第1集)。

1957年和1959年,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推出了《打麦歌》《划龙船》等原生民歌,同时推选了一批农民歌手参加“全国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关于中国传统曲艺徽剧的认识

关于中国传统曲艺徽剧的认识

关于中国传统曲艺徽剧的认识
徽剧是中国传统曲艺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徽州地区。

徽剧在中国戏曲中具有独特的
地位,被誉为“百戏之祖”,而其中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更是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一。

徽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徽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含了歌唱、舞蹈和表演,还融入了音乐、美
术和戏剧元素。

徽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徽剧的唱腔独特,以婉转柔美的旋律和精妙的表情唱法为主;表演方面,徽剧以细腻的动作和灵活的身段表
达情感,以及以点评抑扬的语言表达剧情。

徽剧的表演特点独具风格,给人以独特的艺术
享受。

徽剧的剧情也多样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和现实主题。

徽剧的剧情内容
丰富多样,既有宫廷风华,又有农村生活,还包括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这些故事反
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剧的服饰和舞台布景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剧的服饰充满了古典华丽
的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徽剧的舞台布景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为观众创造一个真
实的戏剧空间。

徽剧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中国戏曲
宝库中的瑰宝。

徽剧通过唱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

它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所以受到
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徽剧的表演特色(1)

徽剧的表演特色(1)

2008年,徽剧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 位名单。
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工作成果展示
挖掘整理传统剧目
通过对老艺人进行采访和 记录,挖掘整理出大量传 统剧目,如《贵妃醉酒》 、《打金枝》等。
录制音像资料
将传统剧目的演出录制下 来,制作成音像资料,以 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出版专著
出版徽剧研究专著,对传 统剧目的历史背景、剧情 、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深 入分析和研究。
寓意吉祥的图案和纹样,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02 03
彰显角色身份
服饰在徽剧中不仅是装饰,更是彰显角色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不同 角色穿着不同的服饰,通过服饰的颜色、款式和配饰等来区分角色的社 会地位和性格特点。
寓意象征
徽剧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龙袍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凤冠霞帔则代表着女性的尊贵和美丽。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承载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
道具与表演动作相配合
徽剧中的道具使用与演员的表演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演员通过熟 练地运用道具来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之中。
04 徽剧表演技巧与风格
身段工架展示
独特的身段韵律
徽剧演员的身段工架注重韵律美 ,通过腰、腿、步等部位的协调 配合,形成起伏跌宕、刚柔相济
的表演风格。
丰富的身段造型
徽剧演员善于运用各种身段造型来 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如“云手” 、“山膀”、“顺风旗”等,具有 鲜明的艺术特色。
精湛的身段技艺
徽剧演员在身段表演中,还融入了 许多高难度的技艺,如翻腾跳跃、 跌打滚爬等,展示了演员扎实的功 底和卓越的表演才能。
面部表情运用
1 2 3
细腻的表情刻画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流派,它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有着独特的腔韵和特色。

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民歌类型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奏明快而富有活力。

徽州民歌通常以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节拍感为特点,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觉。

无论是婚礼、祝寿还是庆典,徽州民歌都能够用其独特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音调多变而富有变化。

徽州民歌的音调多种多样,有时悠扬高亢,有时低沉悲切,有时迎合剧情变幻而变调,给人以多样性的美感。

音调的自由流畅,给徽州民歌赋予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旋律优美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徽州民歌旋律优美动听,独具一格,富有地方特色。

徽州民歌中常常融入当地独特的民间音乐元素,如周边山水的自然景色、农民劳动的声音等,使得徽州民歌旋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徽州民歌的歌词清新而真挚,常常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家乡的留恋之情。

通过歌词的抒发,徽州民歌不仅展示了农民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还反映了徽州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徽州民歌的艺术魅力,从而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深入研究也能为其他地方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独特多样,既有明快活泼的节奏,又有丰富多变的音调,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词中透露出来的情感更是打动人心。

通过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并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安徽民歌总结

安徽民歌总结

安徽民歌总结引言安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以深情、真挚的歌词,悦耳动听的曲调,表达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爱情、乡土情怀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对安徽民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了解它的特点和魅力。

起源与发展安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格。

受到周围地区音乐的影响,安徽民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不同历史时期,安徽民歌也不断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元素,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

特点与风格1.歌词简洁而富有深意:安徽民歌的歌词通常非常简洁,但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歌词中常常蕴含着诗情画意的意象,以及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2.曲调优美动人:安徽民歌的曲调多样而优美,富有旋律感。

它们常常以简单而朴实的方式表达情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受地域文化影响:安徽民歌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熏陶,体现了安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自然、崇尚家庭和睦的精神风貌。

许多歌曲以描绘田园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农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主要流派安徽民歌有着丰富的流派,下面介绍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1.滁剧民歌:滁剧民歌是安徽滁州地区的特色传统音乐,它结合了戏曲和民歌的特点,歌词优美、曲调动人。

滁剧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滁剧表演不可或缺的伴奏。

2.蚌剧民歌:蚌剧是安徽蚌埠地区的地方戏曲,它的民歌流派也非常有特色。

蚌剧民歌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抒情的歌词而闻名,其表演形式多样,有时会伴随着舞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3.黄梅戏民歌:黄梅戏是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地区的戏曲,其民歌流派也影响了安徽地区。

黄梅戏民歌通常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影响与传承安徽民歌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安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传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安徽民歌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徽剧》艺术特色

《徽剧》艺术特色

《徽剧》艺术特色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是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兼收并蓄:表演艺术上善于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

- 情感丰富:能用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

- 人物塑造:能用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 载歌载舞: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为特点。

- 粗犷炽热: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

- 乡土气息: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的语言吸引观众。

- 画面多姿:舞台画面多姿多彩,具有雕塑造型美。

徽剧有九个腔调:青阳、四平、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主要声腔是吹腔、拨子、西皮。

徽剧主要行当有生、小生、外、旦、贴、夫、净、末、丑。

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徽班进京》《刘铭传》《惊魂记》等,代表人物有章其祥、董成、许有升、李龙斌等。

徽州民歌:湮没于岁月的浅吟低唱

徽州民歌:湮没于岁月的浅吟低唱
练 两 遍 就 行 了 。于 是 ,刘 凡 和 文 化
使之 符合 当代 的审美 情趣 。刘 凡说 ,
所 有 的 艺 术 都 要 与 时 俱 进 , 当 传 统 的 内 容 和 曲调 不 适 合 时 代 要 求 时 , 变 化 是 唯 一 的 出 路 。 但 我 觉 得 ,有 时 候 某 种 美 被 屏 蔽 ,也 许 并 不 是 它 不 够 美 ,而 是 我 们 被 所 谓 时 代 的 观 念 蒙 蔽 着 ,没 有 真 正 开 放 我 们 的 心 。 在 屯 溪 ,我 们 原 先 设 定 采 录 的
说 《 寡妇 娘 》 实 在太 长 了 ,记 不住
词 ,于 是 她 戴 上 老 花 镜 ,拿 着 那 张 调 了 ,刘 凡 赶 紧 上 去 带 着 唱 。 《 螃 蟹 歌 》 比 较 好 记 ,吴 雪 萍 在 镜 头 前 是 背 唱 的 ,但 也 许 是 太 紧 张 了 ,民
曾经 录播 过这 首歌 。关 于 《 寡妇 娘》
馆 的 一 位 音 乐 工 作 者 分 头 辅 导 ,现
场教 唱。
这 样 的情 景 让 我 有 些 困惑 .我 一 直 觉 得 民 歌 就 是 流 淌 在 当 地 人 血 液 里 的 吟 唱 ,应 该 张 口 就 来 的 。可 如
今 。这 些 老歌 谣 却 要靠 着 刘 凡 的灌
输 ,这 样 生 涩 地 嵌 人 她 们 的 生 活 , 不 ,不 是 生 活 ,她 们 似 乎 只 是 把 它 当作 曾 经 的 工 作 内 容 。一 旦 从 工 作
的 老歌 手 。希 望我 马上 能 够 去 周
家村 帮 助 采 集 … … 这 消 息 让 我 大
喜过 望 ,第二 天我 一 大早 就 扛 着
那 大 录 音机 赶 往 周 家村 .会 同 乡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简介:徽州不仅拥有美丽神奇的黄山,更有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

徽州民歌优美抒情、细腻委婉、热情奔放,高度集中地展现了徽州的民俗特征、人文自然景观和徽州人的精神世界。

如《卖丝线》是一首徽商们刚起步创业时的叫卖民歌,《磨米磨麦》是一首潜移默化教育下一代从小就要读书的催眠曲,《十绣鞋》流传较广,是徽州女人借绣花的方式唱出对外出创业家人的思念,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原生态民歌,《种麦歌》是反映农民春耕生产田间地头劳动繁忙的场面。

徽州民歌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艺术。

她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宝库中独具徽韵特色的歌唱艺术结晶。

2008年,徽州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赏析:徽州民歌《哭轿》。

徽州民歌不像一些少数民族那样奔放、高亢、开朗,而是由民间艺人应时而唱,应时演奏或按民俗活动之需要唱相应的民歌,演奏相应的器乐曲。

而一些山歌,情歌,生活中的小曲小调大都是在节庆、举办婚丧做寿等红白喜中演唱、演奏。

徽州的《哭轿》则是徽州女人必须会唱的。

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就必须学“哭轿”歌,既要学自己将来出嫁时要唱舍不得离开娘的唱词,又要学将来自己做娘时吩咐女儿的唱词。

受程朱理学教养,学《哭轿》是上不了厅堂的。

一生中也就唱两次,一次是做女儿出嫁上轿时唱,一次是做母亲送女儿出嫁时唱。

简单的曲调,幽长的音韵,女儿不舍恋家的依依惜别之情缓缓流动。

人们从这些优美、抒情、快乐、激情、凄切、悲凉、具有浓郁徽韵、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真切地感受到徽州的习俗风貌和品位情操。

赏析:徽州民歌《十绣鞋》。

徽州民歌《十绣鞋》是一首抒情、甜美、原汁原味的徽州原生态民歌,是一首徽州女人的劳动杰作,是一首反映徽州女人在家绣花时的抒情小调。

在封建社会的徽州女人,为株守“三从四德”,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尤其是还未出嫁的姑娘们更是不能随便出门;已婚的妇女们也盼望着在外经商的丈夫早日回家乡。

徽州民俗调研报告

徽州民俗调研报告

徽州民俗调研报告【徽州民俗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徽州民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独特而丰富的传统习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了解和研究徽州民俗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徽州民俗进行调研,以探索其特点和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提出了关于徽州民俗的问题,通过发放问卷并采集回复,获取了一些初步的调查数据。

其次,我们实地走访了徽州地区的一些村庄和民俗景点,进行了深入观察和交流,以获取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调研结果。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徽州民俗的特点徽州民俗独具特色,包括婚礼习俗、祭祖仪式、传统音乐等多个方面。

婚礼习俗是徽州民俗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徽州的婚礼流程庄重而繁复,注重礼节和乡土色彩的表达,比如互赠锦囊、舞龙舞狮等。

祭祖仪式是弘扬家族和尊重祖先的重要方式,徽州地区的家族祭祖非常严谨,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祭祖活动体现了传统的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徽州传统音乐以古筝、古琴、笙等乐器为主,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曲调吸引了大量的音乐爱好者。

2. 徽州民俗的影响徽州民俗对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徽州民俗是徽州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其次,徽州民俗也是徽文化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此外,徽州民俗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对于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调研结论徽州民俗独具特色,丰富多样,对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传承和弘扬徽州民俗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然而,也需要注重对徽州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五、研究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徽州民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徽州民俗的保护和研究,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提供给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2. 组织更多的展览、演出和交流活动,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徽州民俗,提高人们对徽州民俗的认知和理解。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本文讨论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分析表明:古全浊仄声今读送气清声母字多数归阳调;而今读不送气音的按照其次方言表现不同,祁婺和绩歙片大部分背离阳调,而休黟片则看不出明确的倾向。

由声母今读和声调归属的关系来看,徽州方言的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很可能来自江淮官话。

标签: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徽州方言江淮官话一、引言本文拟讨论徽州方言古浊声母的声调归属。

讨论的范围限于清代徽州府6县,其中绩溪县、歙县、屯溪市、休宁县、黟县、祁门县今属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

其中,黟县根据池田健太郎(2008)的语料[1],其他方言点则根据平田昌司(1998)的徽州方言研究[2]。

现代徽州方言的声调归属大体如下表:表1:徽州方言古今声调演变情况上表中归纳的声调演变情况只是大体的倾向,虽然古平声字的今读归属较为整齐,而古浊声母仄声字,即使该声调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调和阳调,也往往读同一古声调的清声母字。

以黟县话的古全浊去声字为例,多数读为阳去调,与古清入字合并,而28字归读阴去调335,占古全浊声母字的12.0%。

本文把这种现象叫作”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

赵日新(2002)已经指出过徽语的该现象,说:旌德、绩溪、歙县、祁门、婺源、德兴、淳安、遂安、寿昌(白读)“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绝大多数读送气音”;各点有今读不送气的字,而这些今读不送气的字“除个别字外,大多是仄声字,而且在仄声字分阴阳调的方言中都读阴调”[3](P106-107)。

这种“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也见于其他方言点。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2003),在广州话的古全浊入声字中91字(88.3%)今阳入调,而10个字(9.7%)今读为上阴入或下阴入。

而如下所见,徽州方言中背离阳调的字比广州方言多一些。

本文试图根据声调归属和声母的送气与否的关系,全面地讨论徽州方言该现象的性质。

二、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下文观察徽州方言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民歌在其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腔韵特色,这种特色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语调、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方式。

一、语调
语调是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决定徽州民歌声韵风格的首要因素。

徽州民歌的语调较为高亢,这与徽州话的语调有关。

徽州话是属于宁波音系的一种方言,而宁波话中的语调又有“快、慢、平、上、下”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体现在了
徽州民歌中。

徽州民歌中使用的语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快语调,一种是慢语调。

在快语调中,歌
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用力,呈现出明显的上扬和下降的波浪形式,与徽州方言的语调十分相似。

而在慢语调中,歌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缓慢抑扬,表现出一种柔和的气息感。

徽州民歌
的语调变化富有韵律感,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节奏
徽州民歌的节奏也是其独特腔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徽州民歌通常采用二拍子或三
拍子的节奏,音乐性鲜明,流畅自然。

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五线谱记号,徽州民歌的节奏
通常是通过传统的唱名方式来表示。

徽州民歌节奏的韵律感强烈,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唱歌的过程中,歌
者会根据节奏的不同变化,加强或减缓喉咙的力度,从而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响
效果与徽州民歌的语调相辅相成,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效果更加优美动听。

三、音响效果
除了语调和节奏外,徽州民歌的音响效果也是其独特的腔韵之一。

徽州民歌中常用的
音响效果包括颤音、发声低沉、声音高亢等。

这些音响效果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歌曲的内容
和情感,能够极大地丰富徽州民歌的表现力。

颤音是徽州民歌中最常见的音响效果之一,可以使歌曲的声音更加明亮且具有穿透力。

颤音的运用可以凸显歌曲中的某些重要词语或情感表达。

发声低沉则适用于歌曲中表达的
悲痛、哀怨等情感,能够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词所表达的情绪。

同时,徽州民歌中
的高亢的音响效果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动听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