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研究1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取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手术前后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和护理,认真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49例患儿手术成功,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封堵器介入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前后对患儿采取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所指的是新生儿出生过程中即存在的血管异常,是胎儿在母体发育中出现的心血管畸形,与环境、遗传等因素息息相关[1]。
部分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存活到成年,但是病变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存在复合畸形,往往难以存活到成年[2]。
以往临床中多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矫治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效。
本文将本院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细心的观察护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
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10例、肺动脉瓣狭窄(PS)8例。
1. 2 方法1. 2. 1 治疗方法对年龄4岁患儿需练习在床上大小便;观察和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状况,术前6 h 禁食、4 h禁水;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完全清醒后可适当给予流质食物,持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出现血肿及其他不良现象,定时测量体温。
1. 2. 3 并发症护理①心律失常: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造成心律失常,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谨慎操作,探头到到头部之后让患儿放松身心,嘱咐患儿深呼吸,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脉搏等变化。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我国心脏病学的迅速的发展,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已经慢慢被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所代替。
现在运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可以很好的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直认可。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40岁。
其中房间隔缺损(ASD )42例,室间隔缺(VSD )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患者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 )11例。
术后并发症6例,封堵器脱落3例,其中心律失常1动静脉瘘1例。
穿刺部位血肿2例,尿潴留1例,术后发热2例。
1.2方法将8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合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使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结合日常护理干预。
主要体现在空气栓塞、封堵器脱落以及造影剂过敏三个方面。
1.2.1空气栓塞护理。
介入封堵术中将患者左心房打开后可能引发其出现一定程度的胸痛,其后伴随出现恶心、意识不清、Ⅲ度房室出现传导功能障碍。
如果经确认属于冠状动脉出现栓塞现象,立即给予患者氧气支持,并结合氟米松和阿托品等药剂辅助手段缓解患者表现出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的心率恢复平稳状态,随后将封堵器缓缓释放后拔掉鞘管,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例行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和记录。
为了有效的防治术中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空气栓塞现象,务必确保术中使用的鞘管和导管中不存在气体[1]。
术中使用的封堵器在使用前需经过肝素液充分浸泡处理,液体借助负载导管的侧管注入用于排空封堵器和导管中存在的气体。
术中确保为患者建立顺畅的静脉通路,以便于随时为患者完成用药操作,此外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证进行全面、适时的监测,对患者术后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术后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焦躁等不良反应均属于典型的空气栓塞表现,医护人员要第一时间上报主治医师,并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支持,必要时使用氟米松和阿托品等药剂使得患者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同时根据患者血管扩张情况为患者冠状动脉用药缓解其栓塞症状,视患者意识状态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作者:王飞燕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年第01期(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4)[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54;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1_0078_02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1.37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既往外科手术创伤大、危险性高,术后留有瘢痕等使患者留下终身痕迹。
近年来的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小、恢复快,效果确定,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
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介入治疗可能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积极协助医生处理,使介入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得到及时的防治。
现将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237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共237人,其中男137人,女105人,年龄2~56(16.01±1.70)岁。
全部病例均经心电图、X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证实为室间隔缺损并适宜行封堵介入治疗。
所有病例排除心内膜感染,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1.2 方法:局部麻醉或全麻(年龄<7岁患儿)下,按常规应用封堵器封堵,经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适宜后,可以完全释放封堵器,撤出所有输送装置,完成操作。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后送回病房观察,术后3天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服用阿司匹林3个月。
2 结果本组237例室间隔缺损病人,229例手术过程顺利,8例手术失败。
其中5例因缺口太大无法修补,3例因双缺口无合适封堵器。
有13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
包括封堵器脱落1例,为男性35岁,发生在手术过程;心律失常5例,其中男性3例,年龄分别为9岁、15岁、42岁;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13岁、28岁,均发生在术后48小时以内;机械性溶血1例(2.5岁女孩),发生在术后18小时;穿刺部位血肿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岁、45岁发生在手术后24小时内;发热4例,男女各2例,年龄分别为3岁、9岁、22岁、26岁。
推荐-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精品 精品
介入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杨茹【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17例并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行封堵术174例,共发生并发症17例,发生率为9.77%,一般并发症8例,为4.60%;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9例,为5.17%,无一例死亡。
结论:虽然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但对并发症的防治,尤其是对一些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要提高警惕,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发现,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封堵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常见于室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VSD)封堵、房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ASD)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us,PDA)封堵等。
其具有不开胸、创伤小、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国内心脏介入领域已得到普及和推广。
但它毕竟是有创手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我院自20XX 年来,对174例先心病患者进行封堵术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7例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指导临床护理。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XX年12月至20XX年8月完成先心病封堵术174例,其中ASD封堵术59例;VSD封堵术78例;PDA封堵术36例;复合型先心病(ASD+VSD)1例。
共发生并发症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7~50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体征、心电图、心脏X线平片及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以及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诊为先心病并适宜封堵介入治疗,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的1例,共植入封堵器173个。
分别选用两种封堵器:一种为国产封堵器,由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另一种由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封堵器及输送系统。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文章 编 号 :6 4 7 8 2 1 ) B一17 1 7 —4 4 ( 0 0 5 2 9—0 1 先 天性 心 脏病 患 儿介 入 手 术 后 并 发 症 的 观 察 和 护 理 对 提 高
2 7 术后残余分流导致溶血观察与护理 .
术 后 7 2 h内严 密 观
do : 0 3 6 /.sn 1 7 —4 4 . 0 0 1 . 4 i 1 . 9 9ji . 6 4 7 8 2 1 . 4 0 4 s
压 迫 , 不 出 血 为 宜 , 时更 换 敷料 。 以 及
行 比较 , 以确 认 穿 刺 侧 动脉 搏 动 明显 变 化 , 小 时 1 , 续 三 每 次 连 班 , 出现 足 背 动 脉 搏 动 减 弱 或 消 失 , 体 皮 肤 颜 色 发 绀 或 苍 若 肢 白 , 侧 肢 体 温 度 不 一 致 , 觉麻 木 或疼 痛 , 示 下 肢 动 脉 栓 塞 , 两 感 提
时 间 可延 长 。
指 导 家 长及 患 儿 出 院 后 避 免 剧 烈 的 运 动 以 及 身 体 的 砸 撞 ,
以 防堵 闭器 脱 落 , 3个 月 后 可 恢 复 正 常 活 动 。告 诉 家 长 出 院 后 1 个 月 、 个 月 、 个 月 、 年 各 带 患 儿 来 院 做 1次 B超 检 查 , 查 3 6 1 检 堵 闭器 的位 置 是 否 正 常 , 以后 每 隔 1 检 查 1次 , 至满 4 。 年 直 年
持 床 单 元 清 洁 、 齐 , 时更 换 污染 的 床 单 。术 后 预 防性 使 用 抗 整 及
生 素 2d或 3 d 密 切 观 察 体 温 变 化 。 如 果 发 热 要 引 起 足 够 重 , 视 , 时根据病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 间。 同 3 出 院 指 导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术(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153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患者予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的改变,穿刺口及肢体的观察等。
结果 153例患者术后经抗感染、抗凝药物等治疗及采取相应的观察及护理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先心病封堵术的有关知识,预见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及护理,保证手术成功。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并发症护理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简称先心病,由胎儿心脏在母体内的发育缺陷或部分发育障碍所造成。
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
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与手术修补比较,经皮导管封堵术不需体外循环,因而可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易为患者接受,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7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153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3例,男85例,女68例。
11月~45岁,体重5~56kg,其中体重低于10kg2例,房间隔缺损(ASD)5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3例,室间隔缺损(VSD)51例。
术前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1.2介入治疗方法应用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介入治疗,在X线透视、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均按照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
在介入治疗室,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插入直径2mm的右心导管,用测量球囊测出房间隔缺损等的直径,通过输送器将封堵伞送到缺损处成功打开,释放封堵伞,以心脏彩超监测房间隔等的缺损是否完全封堵。
术后即时、3日、1个月、6个月行B超、X线及心电图检查。
2 术后护理2.1一般护理根据患者麻醉情况安置于病房;对于年龄小、不合作需全麻的患者,术后返CCU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体温变化,血氧饱和度,做好记录,严格卧床休息24h;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浅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周期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纳入8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总结护理体会。
结果 8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封堵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8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满意度76名(95.00%)。
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经积极护理干预可促进康复,提高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护理;并发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临床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临床不断发展优化心脏介入封堵治疗技术,小儿先心病治疗中也开始广泛应用心脏介入封堵技术,治疗优势包括微创、痛苦轻微、术后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治疗质量好等[1-2]。
但因为小儿先心病患儿年龄普遍较小,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创伤性与危险性,因此重视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促进疾病预后意义重大[3]。
文章纳入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护理体会,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周期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纳入8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其中男女比例50/30,年龄范围在1-10岁,平均为(5.8±1.4)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8例、房间隔缺损31例、室间隔缺损21例。
同时纳入80名患儿家长。
纳入标准:研究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均经心电图、临床体检、心脏彩超以及X线胸片检查确诊。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
1.2护理方法术后轻柔拔管,介入封堵的制动时间动脉是24小时,沙袋压迫8小时,静脉是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每隔20分钟观察术侧肢体表现,预防血管栓塞。
术后为患儿取去枕平卧位6h,将头偏向一侧,维持通畅呼吸道,吸氧至清醒。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术后的观察与护理Observation and Nur sing of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Congenital Hear t Disease after Transcatheter Closure张健 宁丽娟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张健 宁丽娟) 【中图分类法】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1358(2007)03-221-02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而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普及推广的一项高新技术。
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已经成为先心病有效的、最佳的治疗方法,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我科于2005年10月~2007年4月采用封堵器治疗小儿先心病35例,经严密的临床观察,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4月共对35例先心病患儿进行封堵术,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5~14岁。
病种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 DA)8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及心脏彩超检查确诊。
1.2 介入治疗方法 应用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介入治疗。
在介入治疗室,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动静脉穿刺置管,在X线透视、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均按照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
封堵P DA时均行股静脉置管,经肺动脉侧送封堵器到主动脉进行封堵。
术后即时、3d、1、6个月行B超、X线及心电图检查。
1.3 结果 介入治疗35例,成功35例,成功率100%。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治疗是一项新技术,患儿家长对此项技术不了解,难免有些担心与顾虑。
由于患儿对手术的畏惧性,使患儿生理及心理上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我们在术前准备中将心理准备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以下措施:主管护士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合作关系,增加他们的安全感;)主动介绍病房环境、病友、主管医生、护士,在生活上关怀体贴,在态度上和蔼可亲;协助医师耐心向患者家属讲解介入封堵术的简要操作过程、安全性、疗效及优点,消除患儿家长的担心与顾虑;!介绍本科室成功病例,使患儿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5 8 0例 患者 中 , 男3 4 5例 , 女2 3 5例 , 年龄 3— 3 8岁。 室 间隔缺( V S D) 3 0 8例 , 房间隔缺 损 ( A S D) 1 6 5例 , 动脉 导管 未 闭( P D A ) 1 0 2例 , A S D合并 V S D 5例 。术后 并发 症 2 5例 ,
患者卧床休息 , 静脉点滴 5%碳 酸氢钠 碱化 尿液 , 嘱 患者 多 饮水 , 做好 心理 护理 , 消除恐惧 。
2 . 4 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 多 因穿 刺不当或局 部血管走 行异常 , 行 穿刺时 , 股 动脉、 股静脉 同时穿 透 , 术 后未 采取 足
轻微 的 , 但 也 有极 少 数 是 致 命 的。我 院 自 2 0 0 5年 1月 至
吸收。
2 . 1 心律失常
发生原 因与术 中导管刺激 和术后 封堵器压
迫造成局部水肿 有关 。表 现 为频发 房性早 搏 , 室性 早搏 , 房 室传导阻滞等 。护理要 点 ( 1 ) 术后 心电监护 2 4~7 2 h , 严密
观察心率 、 心律变 化 , 如果患者 出现 心慌 、 头晕 、 黑朦等 , 立 即 报告医生 , 给予处 理 , ( 2 ) V S D封堵 术后 , 遵 医嘱静脉 注射地
通过 四手操作技术与 医生相配合 , 可 以明显的提高 治疗 的效 率, 明显的改善治疗 的质量 、 使 患者治 疗 的满意度 显著 的提
先 天 性 心 脏 病 介入 封 堵 术 后 并 发 症 的观 察 及 护 理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7%~ 0.8,该病因是由于心脏,血管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 从而导致心脏、血管形态、结 构、功能、代谢的异常,其中 室间隔缺损为最常见的先天行 心脏畸形,多单独存在,亦可 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占先天 性心血管疾病的25%~30%。
• 介入封堵治疗较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 较小、住院时间较短而疗效较肯定、病死 率较低的优点, 故成为室间隔缺损的优先选 择。
.治疗方法
• 病人取平卧位于手术台,常规消毒铺巾,全身麻 醉,分别穿刺腹股沟股静脉和股动脉,置入鞘管, 行心导管检查: 了解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计算分 流量、肺动脉高压情况及评估。左室造影及主动 脉造影,明确缺损大小、部位及与主动脉瓣的关 系,适合封堵者建立以下: 经股静脉→下腔静脉→ 右心房→右室→室间隔缺损→左室→主动脉→股动 脉轨道,经输送鞘送入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左心室造影示: 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流。升 主动脉造影示: 主动脉瓣无反流。复查超声心动图 示: 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 拔除鞘管,加压包扎。
• ③机械性溶血: 溶血多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 VSD封堵术溶血发生率≤5.88%,发生原因为 VSD封堵不严,残余分流,由高速血流撞击 金属网眼造成细胞机械性破换所致,因此,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儿尿液颜色,若有溶血、
血红蛋白下降、黄疸等表现,应及时报告
医生进行处理。本组病人未发现有机械性 溶血现象。
术中护理
• (1)术中密切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呼 吸变化。(2)部分病例术中可出现一过性束 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多无需治疗, 术后即刻或24h内即可恢复。
•
术后护理
• 1.体位与饮食活动指导 • 一般7岁以下患儿配合能力差,应采用全麻方式进
优质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围术期的实践探讨
优质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围术期的实践探讨背景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疾病,介入封堵治疗是目前治疗先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其中经皮微创封堵术由于具有微创特点,且克服了外科常规手术引起的手术瘢痕、术后胸廓畸形、术后渗血增加、体外循环损伤等缺点,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在先心病患儿的治疗中,然而,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了患儿的预后[1]。
优质护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现代护理的核心观念,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构建优质护理模式的实践情况报告如下入。
1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7-12--2020-12入住我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各省确定为农村贫困户或建档立卡户以及周边国家的患儿;②年龄0~14岁;③自愿参加、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入院即下病重、病危者;②手术后3天无法迁出监护室者;③有神经、精神病史或智力障碍无法交流者;④住院未行手术治疗;⑤治疗结局为死亡的患儿,⑥手术未成功者。
1.2途径1.2.1一般资料根据患儿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17-2018年入院患儿设为常规组,2019-2020年入院患儿设为观察组,每组各收集341例;其中常规组男189例,女152例,年龄0-16岁。
观察组男220例,女121例,年龄0-16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186例,房间隔缺损496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均采用微创介入手术,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治疗方法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2常规组,采用原有的日常护理方法进行;观察组在患儿入院后签订自愿参与同意书,采用优质护理模式。
①营造温馨病房:开展入院接站服务,尤其针对来自国外及山区的患儿,快速入院,6小时内完成集中快速收治;②专人陪同完成检查;③相关资料翻译成当地文字,以便熟悉各项管理;④及时解决患儿饮食,让患儿感受温暖,落实各项告知,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向家长介绍介入治疗方式、过程、注意事项取得患儿配合。
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分析
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4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
结果:本组9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3例,动静脉瘘形成1例,血栓形成1例,腔内异物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
结论:加强护理可以降低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改善患儿并发症预后。
【关键词】先心病;护理;并发症;介入治疗介入性心导管手术广泛应用于先心病患儿的治疗中。
但由于我国开展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足,以及设备及条件的先知,因而在介入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中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94例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4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
其中男26例,女68例;年龄4~15岁,平均7.6岁;房间隔缺损51例,室间隔缺损23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
2 结果本组9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3例,动静脉瘘形成1例,血栓形成1例,腔内异物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
3 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3.1 密切观察接通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观察显示的波形及数据。
连接心电监测仪,观察及记录心律、心率或图像,并调试出最清晰的心电图图像。
检查患儿与各种监测仪连接的线路、输液管道、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确保通畅,无扭曲、打折或脱落。
确认微量泵输液中的药物浓度、剂量、输入速度,有无中断现象,并认真交接班。
观察患儿双侧瞳孔大小、对称性及对光反射有无异常。
检查患儿肢体及躯干皮肤情况。
3.2 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形成皮穿刺时可使局部动脉或静脉前后壁贯通,尤其多次穿刺血管壁方获成功者,血管壁有多次损伤,有时导丝或扩张管可误入血管损伤处而穿过血管壁达血管外。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有着重要意义。
我科2010-2012间为28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4-52岁。
均经过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证实,室间隔8例,房间隔10例,动脉导管10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确诊。
2.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d-7d。
3.护理体会3.1 术前护理术前3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0.1g/d,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如胸片、心脏彩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预防穿刺处感染,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全麻患儿术前禁食6h,禁饮4h,局麻者可进流食,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肌注术前用药。
3.2 术后护理3.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入住监护室,全麻患儿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至清醒,派专人守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造成窒息。
立即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心率、心律的变化。
鼻导管吸氧1.5L/min,一般为6h,氧饱和度在95%以上,观察有无发绀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对于哭闹不止的患儿,护士要细心、耐心,可采用抚摸、讲故事、给其玩具等让其平静。
也可用5%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剂量为1ml/kg,以防出血。
3.2.2 穿刺处出血观察与护理病人在术后使用肝素以及手术对血管的损害,有出血的可能,术后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时,松紧要适度,密切观察伤口局部有无出血,肿胀,观察术后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比较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向患者强调术后严格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12h,绷带加压包扎24h,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做好生活护理,大小便在床上进行。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ppt课件
无右向左分流,无重度肺动脉高压;
PPT课件
15
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如1岁后仍未闭塞,称
为PDA.
发病率占先心病的12.0% - 21.1%,男女比例为 3 :1 。
PPT课件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并发症的 观察与处理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扶贫救心”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PPT课件
3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房间隔 缺损
室间隔 缺损
动脉导 管未闭
肺动脉 瓣狭窄
冠状动 脉瘘
主动脉 缩窄
先天性心 脏病
(CHD)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指在人胚胎
※肺动脉压力增高者,可闻及肺动脉 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伴有右向左分流者,可有差异性紫 绀及杵状指。
※若PDA直径≤2mm者或未闭导管迂曲 伴狭窄者,可无心杂音或仅闻及轻 度收缩期杂音。
PPT课件
17
PDA封堵术适应症
具有临床症状、心脏超负荷表现或有连续性杂音 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体重≥4kg
脱入左心室
脱入右心室
脱入右心房
PPT课件
27
封堵器脱落
※ 封堵器脱落常见于ASD封堵术,其次是VSD,少见于PDA。 ※ 脱落的封堵器可能损伤邻近的心内组织结构,产生瓣膜 关闭不全、栓塞等严重后果,甚至造成心脏穿孔,危及生命。 ※ 脱落原因常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畸形较特殊、 输送导丝与封堵器连接不良、器材质量问题或操作技术欠 佳等。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1970
1980
1990
2000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
※ 不开刀、创伤小、无痛苦、不留疤痕; ※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 效果明确,可以达到与外科相同的根治效果; ※ 总体费用低,可为大众接受。
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分类
※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PBPV、PBAV) ※ 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CoA) ※ 血管栓塞术(PAVF、CAF,体肺侧支) ※ 先心病封堵术 (PDA、ASD、VSD)
对ASD、VSD患者,术中、术后常规心电监护及心电 图检查,介入治疗后2个月内应注意避免剧烈咳嗽 和活动,减少封堵器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VSD患者术后AVB发生时间可能较晚,故VSD封堵术后 应住院观察1周以上,可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3~5 d, 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早发现间歇性AVB
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不能自行恢复, 必要时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
超声心动 图
心血管 造影
明确诊断方法
心脏导 管检查
其它检 查
辅助诊断方法: ◈ 病史及体格检查 ◈ X线检查
房间隔缺损(ASD)
ASD是指房间隔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左、右心 房之间仍残留半闭的房间孔,占成人先心病的 20%--30%。男女比例为1:(1.5~3)。
房间隔缺损(ASD)
症状
※一般单纯ASD的临床症状常不典 型,大多数患者因查体时发现杂 音而就诊。
主要并发症
心脏、大血管穿孔 残余分流与溶血 血管并发症 拔管综合征
心律失常 瓣膜关闭不全 封堵器脱落 冠脉气栓
心脏、大血管穿孔和心包压塞
心包压塞
急性心包压塞
迟发性心包压塞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的护理措施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在恢复中展开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
方法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共计选入病例120例,为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接诊,随机抽选组中60例,恢复中护理方案以常规模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60例则展开综合性护理,即观察组。
分析护理效果。
对比患者康复情况。
结果结合对两组康复期间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
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运用到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恢复中,可降低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胸微创封堵术;护理心脏病在我国一直保持有较高的病发率,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居高,通过胸微创封堵术对该症进行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
为帮助该部分患者迅速进行恢复,在不断对治疗方案进行完善的同时,更需要做好对应护理干预工作。
本研究就侧重对综合护理干预在该部分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效果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共计选入病例120例,为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接诊,随机抽选组中60例,恢复中护理方案以常规模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60例则展开综合性护理,即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在16月—18岁间,均值为(12.56±2.13)。
而观察组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在2—18岁间,均值为(11.68±1.35。
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对应护理操作均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展开,对患者在恢复中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密切观察与统计,同时仔细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在康复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
而观察组则需要将综合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具体护理干预内容侧重表现在以下几点:(1)术前干预。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要点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要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要点。
方法选取 2016 年 7 月~2017年 9 月在我院结受治疗的 76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将 76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讨论,每组各 38 例,所有患者均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给予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 术后护理; 要点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先天性畸形,指患者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或者出现障碍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
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此次实验主要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护理要点,具体内容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此次实验选取 2016 年 7 月~ 2017 年 9 月在我院结受治疗的 76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 76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讨论,每组各 38 例。
对照组中共有男性患者 40 例,平均( 20. 10±3. 22) 岁,女性患者36 例,平均( 21. 33±4. 01) 岁。
观察组共有男性患者 39 例,平均( 19. 98±3. 47) 岁,共有女性患者 37 例,平均( 22. 32±3. 18) 岁。
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 B 超、X 线片、血、尿等常规检查,后均顺利完成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术(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58例先天性心脏病(PDA、ASD、VSD)封堵术后患者予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的改变,穿刺口及肢体的观察等。
结果:PDA患者中1例发生溶血。
ASD患者中1例微量残余分流。
VSD患者中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上述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及治疗后好转。
结论: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先心病封堵术的有关知识,预见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及护理,保证手术成功。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并发症护理
近十多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发展较快,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定并发症的发生率[1-2]。
我院近5年来采用美国AGA公司的Amplatzer封堵器及国产封堵器封堵三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共58例获得成功,作者重点就封堵手术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采用AGA公司的Amplatzer封堵器及国产封堵器封堵58例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PDA 15例,PDA最狭窄处直径2~16毫米;ASD 30例,ASD直径6~36毫米;VSD 13例,VSD直径3~12毫米,手术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如下表所示: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并发症观察表
病例并发症
分组种类发生时间处理及转归
PDA组溶血术后6小时糖皮质激素+碳酸氢钠治疗3天血尿消失
ASD组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天随访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
VSD组 I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2天糖皮质激素治疗3天后消失
II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天糖皮质激素治疗5天后消失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术后1天临时起搏,糖皮质激素治疗7天后消失
1 术前护理
作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配合治疗。
协助医生做好各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检查等。
术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成人100mg/d,儿童5mg/kg/d。
术前l天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并观察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青霉素、碘过敏实验。
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年龄较小准备行基础麻醉的患儿术前6小时禁食水。
2 术中护理
心血管造影时大量造影剂的快速注入,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麻疹反应,严重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虚脱、发绀、喉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因此术中要密切观察造影剂的副作用,监测呼吸、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3 术后护理
3.1 观察生命体征介入治疗结束后送患者回病房,部分患者进入CCU进行监护。
根据病情及介入治疗术的不同,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呼吸变化。
将全麻的患者术后放置在ICU,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等用物及抢救药品。
给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
神志不清或半清醒的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如低于90%应查找原因,及时报告医生,禁食期间注意保持静脉液体输液通畅,神志完全清醒后从少量流质饮食开始。
遵医嘱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3.2 术后制动根据疾病性质、全身状况及麻醉方式选择利于患者的体位。
行股动脉穿刺的患者(PDA,VSD)术后平卧24小时,右下肢伸直制动并用沙袋压迫8小时;行股静脉穿刺的患者(ASD)术后平卧12小时,右下肢伸直制动并用沙袋压迫8小时,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动脉压及腹压的因素。
还要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有力,下床活动后注意患儿的步态,不会行走的患儿停止制动后注意观察穿刺肢体是否活动自如。
若发现穿刺侧肢体疼痛,肤色发白或发绀,肢体变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考虑动脉血运不良或血栓形成。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时注意双足同时触摸,
以便对照。
血栓形成多在1~3小时内出现症状,表现为下肢皮肤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3.3 手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3.1 心律失常:手术操作过程中因导管刺激或封堵器压迫局部组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极易引起早搏、心动过速或传导阻滞[3-4]。
本研究中VSD封堵术组,有一例病人VSD封堵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均经临时起搏与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
3.3.2 机械性溶血:是PDA与ASD封堵术后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两者各发生1例,一般认为溶血与残余分流有关,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心脏杂音的变化,小便的颜色,必要时送检尿常规,注意皮肤有无黄染,当发现溶血时需静脉点滴碳酸氢钠保护肾功能,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做好再次封堵的准备工作。
4 出院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半年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封堵器脱落。
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
遵医嘱应用药物,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期来院随访,行心电图、胸片及心超检查了解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封堵器的形态结构有无变化等。
参考文献
1.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等.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中国
循环杂志, 2005, 20: 21-24.
2.徐兆峰,张宏艳.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医学综述, 2006, 12: 1459-1461.
3. Sharon L,Hill CI,Berul HT,et a1.Early ECG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J Interv Cardiac Electrophysiol,2000,4:469-474.
4. Kenji S,Marie JR,Nagib S,et a1.Reversibl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Amplatzer device.J Am Coil Cardiac, 2004,43:1677-1482.
5. Thanopoulos BD,Karanassios E,Tsaousis G,et al. 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acquired muscular VSD sperimembranous VSDs using the Amplatzer devices.J Interv cardiol,2003,16:399—407.
6. 王广义,王峙峰,郭军等. 经导管介入封堵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心脏杂志, 2004, 16:71—72.
7. Ramesh A,Vijay T,Ashish K,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experience with various devices.J Interv cardiol,2003,16:83-91.8. Ziyad H,Fakhri H,Abu H,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Cathet Cardiavasc Intervent,2002,56:5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