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新形势下,在蔬菜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1 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产业内涵发展不足①

2.1.1 蔬菜产业规模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从2001~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来看,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已达440 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 kg。而从蔬菜需求来看,短期内国内蔬菜人均需求量变化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因此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正常年份(无大灾)基本能够满足国内蔬菜需求。过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将导致蔬菜价格下跌,加剧波动。考虑到在1.2亿公顷(18亿亩)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

1.1.2 蔬菜生产成本呈上涨趋势,其中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增加明显1998~2003年,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变化幅度都不太明显,6年共增长4.3 %,但2003年以后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增长迅速,到2008年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每亩平均成本已高达2 216.08元,比2003年净增904.92元,增加69 %,高于同期蔬菜总产值和净收益的增长速度(同期蔬菜每亩产值增长1 445.72元,增长率为54.5 %,净利润增长540.20元,增长率为40.3 %)。过快的成本增长速度直接导致了同期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下降。

蔬菜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组成。1998年三大部分的比例为57∶39∶4,到2003年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58∶38∶4,但2004年以后,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长,这一比例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到2008年达到50∶41∶9。可见2003年以来土地成本在蔬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很快,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虽然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2000年以来,蔬菜种植中劳动量投入的减少却非常明显,每亩投入劳动的天数由51.25天减少到2008年的39.06天,减少12.19天,表明蔬菜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在不断提高,菜农经营蔬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劳动力投入逐渐减少。

1.1.3 蔬菜生产效益波动较大,并有下滑趋势1998~2008年的11年间,我国蔬菜种植无论是产值还是净利润都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其中,蔬菜每亩产值从2 394.78元增长到4 097.77元,增长71.1 %,蔬菜净利润由1 137.69元上升到1 881.69元,增长65.4 %。但在这11年间,蔬菜生产效益波动很大,蔬菜成本利润率最高为2001年的107.09 %,最低为2006年的76.50 %,只有2001年的70.9 %。从近十年来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

1.2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

1.2.1 蔬菜产业的小生产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功能集中,但是单个菜农蔬菜种植规模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在全国抽样调查的2 317户蔬菜种植户来看,蔬菜种植面积不超过3 335平米(5亩)的有1 384户,占59.7 %。小规模的蔬菜生产导致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蔬菜种植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蔬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难以胜任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重任在农业部及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近些年有了很快发展,但蔬菜合作组织仍然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运作也不规范。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蔬菜合作组织成员仅占蔬菜从业人员的约4 %;中部地区63 %的合作社所吸收的菜农不足200户;大多数蔬菜合作社覆盖半径偏小,成员分布范围村内占51 %,乡内占33 %,市县区内占15 %,省区直辖市区占0.8 %,跨省直辖市区占0.2 %;蔬菜合作社服务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蔬菜产品包装、销售方面,大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缺乏物流配送能力,成为合作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合作社带头“能人”严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调查中也发现,尽管每个合作社在成立时都建立了章程,但很少有合作社根据本社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制度;一些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是由核心领导成员做出,社员大会有名无实,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普通社员对合作社经营情况很少知晓,

盈余返还缺乏透明性和监督;有的合作社内部企业成员实际上控制了合作社营运,损害了普通社员的利益。据调查,有89 %的合作社未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向社员返还60 %的可分配盈余。

1.3 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

蔬菜产业中的中间商使得蔬菜流通更顺畅,是实现蔬菜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重视蔬菜产业链上每个主体的利益,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激励各主体的积极性是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大块蛋糕”不属于农户与零售商之外的中间商。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导致蔬菜种植户势单力薄,农户在出售蔬菜时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从蔬菜价值链各方利润分配情况来看,在价值链中分配利润所占比例最低;蔬菜零售商之外的中间商承担了联结菜农和零售商的重要职能,投入较大并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但所获利润也比较有限。

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09年8月对湖北利川甘蓝在长沙销售的调查,湖北利川甘蓝生产成本0.26元/公斤,菜农利润0.26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21.49 %;包括运输和批发在内的中间环节费用为0.58元/公斤,经销商利润0.3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

24.79 %;零售环节费用0.35元/公斤,零售商利润0.65元/公斤,占流通过程总利润的53.72 %。

据有关专家2008年3月对海南辣椒在北京销售的调查,2008年海南辣椒平均生产成本仅2.028

元/公斤,菜农利润仅为0.472元/公斤,仅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14.72 %;包括运输和批发在内的经销环节费用为1.386元/公斤,经销商利润1.11元/公斤,占流通过程中总利润的34.62 %;而零售环节费用1.166元/公斤,零售商利润1.624元/公斤,占流通过程总利润的比重为50.66 %(许世卫等,2008)。

1.4 物流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1.4.1 部分地区绿色通道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蔬菜跨区域快速流通我国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大流通的总体格局。“绿色通道”贯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现了省际互通,覆盖了全国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主通道,对大市场大流通产业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绿色通道”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收费站点多,不当收费;“绿色通道”政策执行省内外有别;检查时间过长车辆滞留;省际间通道断续等。据2009年11月17~18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随车调查报道,从寿光到北京的205国道上,司机走的都是有绿色通道标识的通道,沿途经过了8个收费站,其中有6个对菜车直接放行。然而在黄河滨州大桥、齐家务收费站却分别收取了115元和85元费用。北京大羊坊收费站,对车辆进行检查,迟迟不肯放行,耽误了近1个小时。国道从寿光到北京需12小时,比高速公路多耗时7小时,但由于有绿色通道标识的高速公路收费高达2 000元左右,使得蔬菜运销户选择国道,而舍弃路况更好、更快捷的高速公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许多蔬菜经销商和运输户反映类似问题。

1.4.2 传统物流手段落后,现代冷链物流尚未确立出于成本节约和方便快捷的考虑,我国蔬菜异地转运多为采摘后自然冷却、堆码、散装,且采用常温车运输。针对蔬菜高温天气易腐的特点,许多蔬菜贩运商利用“冰块+被褥”这种成本低廉且简便易行的方式来保鲜蔬菜,但这种原始的冷藏方法无法有效地控制蔬菜贮藏中的温度,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大。现有物流条件下,一般蔬菜损耗率在20 %~30 %,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运输普遍采用冷链运输,即在蔬菜采摘后通过冷库预冷,运用低温冷藏车运输,既能保持蔬菜新鲜,品质不变,同时也能降低蔬菜损耗,其损耗率一般在5 %以下。

1.4.3 蔬菜物流成本较高蔬菜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由于其本身价值较低,对运费的承受力有限,但我国蔬菜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通过对蔬菜运输司机的调查统计,以常见的35吨运输车辆为例,1 000公里的跨区域蔬菜贩运,平均每吨的运销总成本为249元;其中,运输费118元、预冷费62元、分拣包装费40元、装卸车费29元;折算下来,每千克蔬菜运销成本达到0.25元,即到目的地,每千克蔬菜的成本价会上涨0.25元。每千克蔬菜运销所需燃油费用为0.12元,当油价上涨,蔬菜运输成本会进一步上升(王振庄和郄东翔,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