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常见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合集下载

《足跟痛的中医疗法》课件

《足跟痛的中医疗法》课件
《足跟痛的中医疗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中医疗法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课件将介绍足跟痛的概述、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足跟痛概述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的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足底筋膜炎、跟 骨骨刺等。症状一般表现为疼痛、肿胀和行走困难。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足部外观, 如肿胀、红肿等情况。
3
推拿按摩治疗
通过推拿按摩足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
穴位贴敷治疗
4
和疼痛不适。
将药物贴敷在足部穴位上,可以改善气 血循环和舒缓疼痛。
中药治疗
方剂选择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
服用方法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药物饮片煎煮或口 服。
药物组成
中药方剂一般由多种中药组成,如川芎、广藿 香等。
注意事项
2 运动锻炼
适量进行足部运动和锻炼,增强足部肌肉力 量。
3 生活习惯
调整生活习惯,注意保持足部干燥清洁。
4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结语
中医疗法的优点
中医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可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足跟痛有独特的疗效。
建议与预防措施
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饮食习惯,可预防足跟痛的复发。
闻诊
通过闻取患者的足部 气味判断是否存在内 热等情况。
问诊
与患者交谈了解疼痛 的性质、发作规律等 详细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ຫໍສະໝຸດ 部 反应来判断足跟痛的 程度和位置。
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来缓
针灸治疗
2
解足跟痛症状。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

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足跟痛的症状及治疗

足跟痛的症状及治疗
4、足跟痛比较明显时建外敷绹宝的中药‘足跟骨方世.贴’。效果比较好。
5、平时尽量选择穿软底鞋,鞋底厚些比较好。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定制的矫正鞋垫,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可减少足跟部受压。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使用特殊定制的矫正鞋,配合足弓支撑的矫正鞋垫,改善足底异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足跟痛的症状及治疗
概述
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是退行性改变和慢性劳损。中老年人常有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使得局部保护能力降低。而且足跟部是承重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出现损伤性病变。走路时,足跟踩着硬物或足跟部着地过猛等都可导致足跟部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长期负荷过重或韧带松弛会使跟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在受力点发生新的损伤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疼痛。骨质增生使跟骨骨刺形成时,反复挤压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很多时候是在劳累、寒冷、久站、奔跑、身体超重、走不平的路、穿不合适的鞋等诱因作用下,肌腱韧带会发生慢性反复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渗出、水肿、粘连或滑囊形成,局部压力增加引起疼痛。
5、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呈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如何防治足跟痛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
足跟痛的症状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对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缓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一、原因分析1.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脚尖骨头之间的组织带。

当这个组织带受到过度使用或损伤时,会导致发炎和肿胀,引起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的站立、走路或运动,特别是在不合适或过硬的鞋子中进行这些活动,会增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2. 跟骨刺:跟骨刺指的是钙化物质在距离跟骨下方10~20毫米处形成小型尖刺。

这种情况通常与长时间慢性足底筋膜炎有关,可以通过X光检查来确诊。

3. 跟腱炎:跟腱是足跟连接到小腿肌肉的组织,它负责抬起并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当这个组织受到过度使用、过度拉伸或损伤时,会引起疼痛和炎症。

4. 青少年跟腱骨性增生:青少年在骨骼发育期间,由于骨密度尚未完全形成,在足底筋膜接着骨髓处产生微小创伤,导致骨性增生。

5. 增重压力:体重过大会使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造成足跟周围组织的疼痛和不适。

二、治疗方法1.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并且要定期休息放松足部。

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注意合理分配运动时间和强度,以减轻对足跟的冲击。

2. 使用合适的鞋子:选择一双具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非常重要。

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应选择软底和合适大小的鞋款,以减少足部受力。

3. 热敷和冷敷治疗:在足跟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浸泡来缓解肌肉的紧绷感。

同时,冰敷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牵引、拉伸等手法来放松足跟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物理治疗通常需要专业医生或理疗师指导和操作。

5. 足弓支撑:足弓支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佩戴足弓支撑器或定制的足弓垫片,可以改善足部压力分布,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减轻对足底筋膜和腱骨的负担。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脚后跟疼的经历,那种疼痛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小的困扰。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脚后跟疼呢?又该如何治疗呢?引起脚后跟疼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脚后跟疼的一个重要原因。

足底筋膜就像是一张弓弦,连接着足跟和脚趾,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或者站立,可能会导致足底筋膜过度拉伸和损伤,从而引发炎症和疼痛。

尤其是那些经常穿不合适鞋子(比如高跟鞋、鞋底过硬的鞋)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跟骨骨刺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骨可能会出现骨刺,当骨刺刺激到周围的组织时,就会引起脚后跟的疼痛。

这种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或者长时间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更为明显。

此外,跟腱炎也会导致脚后跟疼。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的重要结构,如果过度使用或者受伤,就可能引发炎症,导致疼痛。

比如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发生跟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另外,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能引起脚后跟疼,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

类风湿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的炎症和损伤,累及到脚后跟时就会出现疼痛;而痛风则是由于血尿酸水平过高,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包括脚后跟,从而引起疼痛。

那么,当出现脚后跟疼时,应该如何治疗呢?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减少足部的负重和活动,让受伤的组织有时间恢复。

同时,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来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每次 15 20 分钟,每天数次。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选择合适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应该选择鞋底有足够支撑、能够减轻足跟压力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者鞋底过硬的鞋。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使用定制的鞋垫来提供更好的足部支撑。

物理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比如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的修复。

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一、足跟痛的检查
足跟痛的发病表现为脚跟底偏前内侧疼痛,起步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甚至完全缓解,发病原因多与活动量少,不规律运动和肥胖等相关。

检查通常包括查血尿酸是否异常。

基因检查以排除强趾性脊柱炎。

除此以外,还需要拍摄足的X平片,看看足根部有无骨质增生,疲劳骨折等。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做磁共振检查,了解跟腱和趾腱膜是否变形或断裂,以及根骨是否有水肿。

二、足跟痛的治疗
一趾腱膜炎可通过康复训练、冲击波治疗、足垫支撑和夜间夹板等进行治疗,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拉伸训练和穿支撑性好的鞋,另外还可遵医嘱服用一些镇痛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仅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跟腱炎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药,做拉伸训练来治疗,通过理疗、休息、减轻体重来缓解。

如果炎症持续,一旦引发局部跟腱钙化则需要手术治疗。

三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还可使用足电减轻趾腱膜的受力,促进损伤的恢复。

四是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推荐保守治疗,如休息、局部热敷、穿带跟且有鞋带的宽松鞋子,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局部外用消炎镇痛药膏,条件允许可穿无后鞋帮的鞋子来缓解局部
的压力。

五如症状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方法行到缓解或疼痛症状较重时,一般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六对于极其严重的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封闭治疗,镇痛效果不错,但复发率也较高。

另外,不宜多次注射,因为封闭所含激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趾腱膜断裂。

七平时穿带一点跟的鞋,内里稍软,避免经常性刺激,同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剧烈活动。

足跟痛怎么治疗

足跟痛怎么治疗

足跟痛怎么治疗
足跟痛是指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跟骨跖面的疼痛。

【病因】
1.外伤或退行性变导致的足跟脂肪垫萎缩。

2.足跟滑囊炎。

3.跟骨骨刺。

4.跖筋膜炎。

【临床表现】
足跟痛其临床表现与病因联系紧密,主要是慢性劳损和退行性变化。

【检查及诊断】
检查可触知足跟痛的压痛点。

若是因脂肪垫萎缩引起,疼痛点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有时痛感可延伸至皮下的脂肪纤维块。

若是因跖筋膜炎引起,则压痛点局限于跟骨大结节的跖筋膜。

若是因足跟滑囊炎引起,则压痛点局限于足跟内侧结节下,局部无红、肿。

X线片检查有时可见跟骨刺,但与临床表现大多无明显相关。

【鉴别诊断】
该症诊断易,但应鉴别不同的病因以指导治疗。

【治疗】
多用保守疗法,如减少足跟负重和站立及行走,穿着厚底鞋。

局部热敷、理疗或足跟痛福舍予膏局部外敷,膏药每天一贴,连用3~4贴,疼痛开始缓解。

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方法有跟骨骨刺切除术、滑囊切
除术、跟骨钻孔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预后】
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通常由于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运动引起。

这种疼痛通常出现在足跟下方,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针对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并加速康复。

首先,冰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感到足跟疼痛时,可以立即使用冰袋或冰块来进行冰敷。

冰敷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肌肉紧张和肿胀。

每次冰敷的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其次,选择合适的鞋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可能会加重足跟疼痛,因此建议选择软底、有支撑的鞋子来缓解足跟疼痛。

此外,也可以考虑在鞋子中加入支撑垫或者按摩垫来减轻足底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是治疗足跟痛的重要方法。

长时间站立或走路会增加足底的压力,导致足跟疼痛加剧。

因此,在感到疼痛时,可以适当休息,将脚抬高并进行轻柔的按摩,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恢复足部的功能。

除此之外,进行适当的热敷和拉伸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

热敷可以帮助放松足部肌肉和韧带,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一些针对足部的拉伸运动也可以增强足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助于减轻足跟疼痛并预防其再次发生。

最后,如果足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病情给予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会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专业的治疗方法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

总之,针对足跟疼痛,我们可以采取冰敷、选择合适的鞋子、适当休息放松、热敷和拉伸运动等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并加速康复。

同时,及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您缓解足跟疼痛,恢复足部健康。

跟痛症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跟痛症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跟痛症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概述】
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原因是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三种。

【诊断对策】
1.若是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则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有压痛点,有时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

2.若是跖筋膜炎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足底有胀裂感。

压痛点局限于跟骨大结节的跖筋膜,肌肉附着部,特别是它的内侧。

【治疗对策】
1.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1)局部热疗或理疗,外敷活血通络药物。

(2)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1ml加2ml普鲁卡因1~3次。

(3)穿跟部中间偏内侧挖空的厚软橡皮海绵足跟垫亦有帮助。

2.跖筋膜炎
(1)压痛点按摩封闭。

(2)垫高足跟。

3.跟骨骨刺
(1)用热疗、封闭或穿带孔的鞋垫多可治愈。

(2)无效者可考虑胫后神经跟下支切断或骨刺切除术。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示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其主要表示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足跟痛。

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二、治疗措施:
要想杜绝跟痛症的发生,根痛症的患者尤其要平常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要穿软底鞋,尽量不要长时间走路,如果疼痛长期不能缓解,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按摩膏,听朋友介绍有一阵种叫京珠堂八妙膏的,疗效独特,奇效很快。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
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足跟痛评估

足跟痛评估

足跟痛评估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骨骼结构异常、肌肉和韧带损伤、神经炎症等。

对足跟痛进行评估和诊断是确保正确治疗的第一步。

本文将介绍足跟痛的常见评估方法。

第一步是详细的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您的疼痛程度、出现的时间和部位、行走、运动或站立时是否加重,以及任何其他相伴症状。

这些信息对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步是体格检查。

医生将仔细观察您的足部,寻找任何明显的异常,如红肿、肿胀、变形等。

医生还会触摸并按压特定的区域,以确定疼痛的位置和程度。

常见的足跟痛症状包括:1. 跟腱炎: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或损伤造成的。

医生会询问您是否在跑步、跳跃或其他高强度运动后出现疼痛,并查看跟腱是否有肿胀或压痛。

2. 鹰跖综合征:这是一种由于腓骨长韧带受累引起的足跟痛。

医生会触摸您的腓骨头,在胫骨前下方的区域进行检查。

如果疼痛在这个区域,可能就是鹰跖综合征。

3. 骨刺:骨刺是指足跟骨下面的骨头骨质增生引起的。

医生会询问您是否有疼痛,以及疼痛的程度和部位。

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骨刺,但有时需要进行X光检查以确定。

4. 神经炎症:足底神经炎症可能是导致足跟痛的原因之一。

医生会询问您是否有疼痛、麻木或刺痛的感觉,并检查您的神经反应。

第三步是其他辅助检查。

如果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无法确诊或怀疑其他潜在病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的辅助检查,如X光、MRI或CT扫描。

这些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确定导致足跟痛的原因。

总结起来,足跟痛的评估主要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时的辅助检查。

通过这些评估手段,医生可以确定足跟痛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以达到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然而,为了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医生。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活动。

足跟痛通常是由于肌腱或筋膜受到损伤或炎症所引起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足跟痛的主要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主要症状:1. 疼痛,足跟痛的最明显症状就是足跟处的疼痛。

疼痛的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只是轻微的不适,而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2. 晨起痛,许多患者在早晨起床时会感到足跟疼痛,这是因为夜间休息时肌腱或筋膜收缩,而在早晨重新活动时会引起疼痛。

3. 活动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足跟痛可能会加剧,这也是足跟痛的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1. 休息,在感到足跟疼痛时,最重要的是给足部充分的休息时间。

减少站立和行走的时间,避免过度使用足部。

2. 冰敷,在疼痛部位冰敷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

冰敷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每天重复2-3次。

3. 牵引和按摩,通过适当的牵引和按摩可以缓解足跟痛。

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牵引和按摩,也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按摩工具来进行自我按摩。

4. 矫正鞋垫,选择合适的鞋垫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痛。

矫正鞋垫可以提供足弓支撑,减轻足部负担,从而减少足跟疼痛的发生。

5. 物理治疗,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治疗、热敷、电疗等,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痛。

6. 药物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7. 手术治疗,在一些顽固性的足跟痛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修复受损的肌腱或筋膜。

总结: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活动。

了解足跟痛的主要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对于及时缓解疼痛和恢复足部功能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足部,适当休息,选择合适的鞋垫,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足跟底疼痛症治疗方法

足跟底疼痛症治疗方法

足跟底疼痛症治疗方法足跟底疼痛症,又称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骨(跟骨)下方或周围。

这种疼痛通常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活动,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因此,对于足跟底疼痛症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症状的有效措施,帮助患者尽快缓解疼痛,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首先,对于足跟底疼痛症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找到疼痛的根源。

常见的足跟底疼痛症的原因包括跟腱炎、跟骨骨刺、跟腱部分撕裂等。

因此,在治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疼痛的具体原因和程度。

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其次,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跟底疼痛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跟腱炎,可以通过局部冰敷、理疗、按摩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对于跟骨骨刺,可以通过鞋垫、矫形鞋、足弓支撑等辅助器具来减轻足底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于跟腱部分撕裂,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手段来加速愈合,恢复足底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以加速康复,避免症状的复发。

此外,对于一些顽固性的足跟底疼痛症,如长期存在的跟骨骨刺或者严重的跟腱炎,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去除骨刺、修复跟腱等方式来解决病变,帮助患者摆脱疼痛,恢复正常足底功能。

然而,手术治疗通常是最后的选择,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恢复和康复训练,以确保手术效果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对于足跟底疼痛症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找到疼痛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通过物理疗法、辅助器具、功能锻炼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足底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康复,摆脱足跟底疼痛的困扰,重拾健康和活力。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足跟痛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疼痛、肿胀、僵硬、热感等。

在日常生活中,足跟痛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行走、站立和运动,因此及时了解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

1. 疼痛,足跟痛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钝痛、刺痛或灼热感。

疼痛通常在早晨或长时间站立后加重。

2. 肿胀,足跟痛常伴随着足跟部位的肿胀,患者可能会感到足跟部位明显的肿胀和不适。

3. 僵硬,足跟痛还可能导致足跟部位的僵硬感,患者在行走或运动时会感到足跟部位的僵硬和不灵活。

4. 热感,一些患者在足跟痛发作时会感到足跟部位的异常热感,甚至有些患者会有发热的感觉。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1. 休息,对于轻度的足跟痛,患者可以通过休息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给足跟充分的休息时间。

2. 冷热敷,在足跟痛发作时,可以使用冷热敷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冷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热敷可以舒缓僵硬感。

3.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足跟痛,可以通过轻柔的按摩来放松足跟部位的肌肉和组织。

4. 矫形鞋垫,一些足跟痛的患者可以通过矫形鞋垫来改善足跟的支撑和减轻疼痛。

5. 物理治疗,对于严重的足跟痛,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磁疗等。

6. 手术治疗,在一些顽固性的足跟痛症状无法缓解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足底筋膜切开术等。

总结。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疼痛、肿胀、僵硬、热感等。

针对不同程度的足跟痛,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休息、冷热敷、按摩、矫形鞋垫、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及时了解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缓解疼痛、恢复足部功能。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足跟痛患者有所帮助。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活动。

足跟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跟腱炎、跟骨骨刺、跖疣、跖筋膜炎等。

本文将介绍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足跟痛的人们有所帮助。

症状。

足跟痛的症状可以表现为疼痛、肿胀、僵硬、发热等。

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或长时间站立后。

疼痛可以在活动后减轻,但在休息后可能会加剧。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跛行、行走困难等症状。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足跟痛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休息。

对于由于过度使用或长时间站立引起的足跟痛,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减轻足跟的负担,有助于疼痛的缓解。

2. 冰敷。

对于急性足跟痛,可以使用冰袋或冰敷治疗。

冰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2-3次。

3. 理疗。

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治疗、电疗、按摩等,可以帮助减轻足跟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4. 矫形鞋垫。

对于由于足弓异常引起的足跟痛,可以使用矫形鞋垫来支撑足弓,减轻足跟的压力,缓解疼痛。

5. 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引起的足跟痛,可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外用消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来减轻疼痛和炎症。

6. 物理治疗。

对于慢性足跟痛,如跟腱炎、跖筋膜炎等,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

7.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顽固性足跟痛,如跟骨骨刺、跖疣等,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是最后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总结。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路,适当进行冰敷和物理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同时,要注意穿着舒适的鞋子,避免过度使用足部,保持足部的健康。

希望本文能对足跟痛患者有所帮助。

足跟痛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足跟痛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足跟痛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相信很多人时常都会感觉我们的脚后跟一阵阵的痛,那就是足跟痛。

导致足跟痛原因很多,怎么治疗足跟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足跟痛原因及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足跟痛的原因1、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

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如果出现足跟痛的时候,则可以垫高足跟,从而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而减轻病痛。

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2、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3、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4、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5、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的底部或后部。

它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等。

足跟痛会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因此了解其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症状:1. 疼痛,足跟痛的主要症状是在足跟区域感到疼痛,可能是轻微的不适感或剧烈的疼痛,尤其在早上起床或长时间站立后会感到加重。

2. 红肿,足跟痛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足跟部位的红肿,甚至有些患者会感到足跟部位的热度。

3. 行走困难,足跟痛会导致行走困难,尤其是在起床后的第一步或长时间站立后,可能会感到难以行走。

治疗方法:1. 休息,足跟痛的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轻足跟部位的压力。

2. 冷热敷,可以通过冷热敷的方式缓解足跟痛,可以使用冰袋或热敷垫在足跟部位进行交替敷用。

3. 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足底筋膜和跟腱的方式缓解足跟痛,可以使用按摩球或按摩器进行按摩。

4. 牵拉运动,可以通过进行足部的牵拉运动,如脚踝的伸展、踮脚尖等运动来缓解足跟痛。

5. 穿着合适的鞋子,选择合适的鞋子对于缓解足跟痛非常重要,可以选择软底、有支撑的鞋子,避免穿着高跟鞋或硬底鞋。

6. 理疗和物理治疗,在足跟痛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受理疗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电疗等。

7.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足跟痛。

总结: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是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适当的休息,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缓解。

然而,如果足跟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的足跟痛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荐读:常见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要点在门诊总会遇到很多足跟疼痛的患者,从儿童到老人都有,不少人已经辗转就医于多家医院,希望能被治愈,但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下面我用几张足部图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最常见最多发的几种足跟痛。

内部结构图首先熟悉一下几张足部图,重点看图标区!外侧面:内侧面:足跟痛常见以下几类:1、跖筋膜炎;2、跟下脂肪垫炎;3、跟腱末端病;4、Hagland畸形;5、跟腱炎;6、跟腱腱围炎;7、跟骨高压症;8、跗骨窦综合征;9、跟骨及周围肿瘤;10、腱周滑囊炎;11、其他原因。

跖筋膜炎跖筋膜炎疼痛区位置图:实体图位置:进一步标示: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缓解,但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疼痛可向跖筋膜远端放射。

具有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的患者容易罹患该病。

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

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治疗:1、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2、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3、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4、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5、手术,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跟腱炎跟腱标示图:跟腱炎标示图:跟腱炎可导致跟腱断裂,也可直接暴力致断裂!跟腱断裂恢复期用的跟腱靴!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

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

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

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扁平足人群增加了跟腱炎的风险!症状: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

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

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

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治疗:1、a.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要逐渐停止下来,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b.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c.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选择适合运动的频率、运动的地面和运动的条件的鞋子;d.经常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在日常运动中逐渐增加登山、爬楼梯项目。

如果需要,可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2、使用支撑垫。

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

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跟腱修复。

3、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能够使跟腱炎在几周时间内得到痊愈和自我修复。

如治疗没有效果,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4、外用药。

选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外敷。

禁用封闭治疗!跟腱炎和腱围炎虽然大体位置相同,但疼痛的检查方法可大不同!按压可判断,你能做到吗?想判断跟腱炎和腱围炎,那就继续看!跟腱腱围炎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

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

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

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如同手中握雪一样,此时并伴有疼痛。

多因劳损,少数因急性伤后形成!预防及治疗:运动前热身,避免长时间行走及剧烈运动,运动后要手法放松。

热水泡脚,活血止痛,必要时可封闭治疗!滑囊炎与跟腱末端病怎么区分呢?看清跟部滑囊的位置了吗,它发病时会让人烦恼不堪。

跟骨滑囊炎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一个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叫跟腱后滑囊;一个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跟骨后滑囊;另外一个位于跟骨结节下方,叫跟下滑囊。

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多个滑囊。

滑囊炎都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

病因:1、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由于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

长期穿尖而窄的皮鞋易引起跟骨滑囊炎;2、滑囊在慢性损伤的基础上,也可因一次较大伤力而炎症加剧、滑膜小血管破裂,滑液呈血性。

症状: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只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人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

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

红肿热痛症状明显。

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

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纤维化。

治疗:关键在于养,外用药物止痛,热水泡脚,避免穿高跟鞋和硬鞋,适当运动,必要时关节镜微创手术!滑囊炎可以由损伤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有些是关节屈、伸外展、外旋等动作过度,经反复长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使滑囊劳损导致炎症,滑囊可由磨损而增厚。

跟腱末端病,滑囊炎,Haglund病你能分清吗?仔细阅读,细细分辨,会有答案的!Haglund病和跟腱末端病正位图实体的末端病疼痛位置:Haglund畸形X线表现:Haglund畸形核磁表现:跟腱末端病压痛区:Haglund畸形最早由瑞典骨科医生PatrickHaglund于1928年提出,认为异常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下滑囊和跟腱组织机械性撞击引起的后足疼痛。

该畸形常会伴有跟腱下滑囊炎、跟腱浅层滑囊炎、跟腱炎和跟腱腱围炎等跟腱末端病的病理变化。

末端病常因剧烈运动反复牵拉韧带止点引起,早期不伴骨质异常及畸形!开始在活动多后感到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

检查可见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

让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

X线表现:侧位X线可见跟腱附着部可见骨质增生。

症状:是足跟部的疼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查体时会发现跟腱两侧压痛和肿胀,跟腱止点处深压痛,足背屈时出现疼痛。

表现为跟骨后上结节增生肥大。

影响穿鞋,或穿窄小或硬帮的鞋后,突出部皮肤和鞋帮摩擦产生炎症,引起疼痛。

保守治疗包括更换舒适的鞋袜,抬高患肢,注意休息,理疗和按摩,使用支具,外用敷药和使用非甾类药物抗炎镇痛,必要时可以进行封闭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则可以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清理术。

手术仅需跟腱旁2个7mm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术中用刨削刀清除跟骨后滑囊和炎性组织,用磨钻切除跟骨后上方骨赘。

术后患者佩戴3-4周支具,按照康复计划训练10周左右就可以恢复。

跟骨高压症跟骨高压症疼痛区标示图:跟骨钻孔减压术:外侧标示区:在跟骨的内侧、外侧、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

早期跟骨X 线片多无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脱钙征象。

化验结果正常。

一般的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且有时可使跟骨疼痛加重。

诊断标准:1、跟骨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2、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3、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4、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跟骨高压症的治疗,早期抬高下肢休息,1~2周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亦可采用物理疗法。

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宜行手术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跟骨内压力。

钻孔减压术为常用方法!跟下脂肪垫炎跟下脂肪垫正位图:侧位图:绘图说明:(2)区标示点为脂肪垫炎痛区,那么(3)区是什么?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本病为后跟痛,与走路多、负重、体质下降、近期体重明显增加、鞋底薄有关。

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活动后会明显减轻,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疼痛缓解。

休息时炎性物质又再产生及积存在此,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

部位在跟下脂肪垫,性质为无菌性炎症。

治疗与预防:少负重走路,减肥,增强体质,穿厚底鞋等。

热敷,理疗,封闭,局部用药。

跗骨窦综合征附骨窦区实体标示区:病因,千万注意啦!跗骨窦综合征关节镜手术入路!跗骨窦综合征指踝扭伤后跗骨窦的持续性疼痛,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距跟骨间韧带或踝下十字韧带主干的部分断裂相关。

典型表现是踝外侧和跗骨窦部有慢性疼痛。

诊断:1、症状:跗骨窦区疼痛,足旋后或内收时加重。

行走时局部疼痛,有恐惧感,尤其在不平的路面。

大部分患者伴有打软症状,但无机械性不稳;2、查体:(1)压痛跗骨窦区有锐性压痛;(2)踝被动内翻痛:踝关节做被动内翻或旋后检查时,跗骨窦部疼痛;(3)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无踝关节不稳定,距下关节可阳性。

诊断性封闭:跗骨窦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2ml,如果疼痛消失,可确诊。

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如果局部封闭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局部封闭对疼痛可能有效,但对行走时的恐惧感无效。

手术治疗包括局部清理和伴发损伤的治疗,对于跗骨窦局部的滑膜炎、疤痕组织在关节镜下彻底清理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对于有行走恐惧感的病例,往往存在伴发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陈旧性损伤,需要同时进行踝关节稳定性重建。

对于伴发距下关节晚期关节炎的病例或已出现局部畸形的病例,可以采用跗骨窦融合固定术,固定跗骨窦局部关节,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距下关节炎和跟骨及周围肿瘤距下关节炎疼痛区跟腱肿瘤跟腱黄瘤距下关节炎指与距骨构成的关节内病变,多由外伤引起,关节面匹配关系紊乱引起关节磨损加重,导致关节炎症状出现。

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的疼痛,活动及劳动能力严重受到影响。

以负重时明显,休息时减轻,后期关节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

以跟骨骨折引起常见。

大部分病人最终需关节融合。

跟骨肿瘤十分少见,大部分可通过X线及核磁检查发现,治疗方法为骨肿瘤的治疗方案。

跟腱黄瘤本身不引起疼痛,但影响穿鞋,易导致受压引起疼痛。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可有家族史,多有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病史,其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多因先天性家族性缺陷所致。

治疗可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行跟腱重建!平足症足弓展示图扁平足实体图足部外翻足印显示扁平足的严重程度!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扁平畸形。

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

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面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双足跟腱呈八字形。

病因:后天性: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