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晋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 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 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 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 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A.然随喋随逝./逝.者如斯夫 B.再.唾之/主人日再.食 C.寻.丈之外/寻.病终 D.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去.国怀乡 2.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 3百度文库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 刻哲理。
(2)“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 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 完美。
①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②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③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或直接用在动词前 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 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 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②有的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去。 (4)“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 词。 ①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②用本字换通假字。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 政。
初中课外 文言文阅
读
一、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 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 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 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 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 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 称其贤。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 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 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个 位置要记牢。 (3)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 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4)先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现。古 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日积月累多读文言文,不仅能让你充满信心应 对中考,还会加深你的文化积淀,提高思想修养。
一、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 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 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 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小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 家。②肆:指茶馆。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 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二、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 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 者与?
6.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的解题方法。解 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中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 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 第二类: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的解题方法。 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 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解题时,第一步是读原文,看文章 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第二步是作 判断,分析这些思想或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如果不值 得,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 “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 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1)“留”。即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 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 术语等,照录不译。 ①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 物名等专有名词。②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 实词。
2.断句题。 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 (1)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 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 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 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 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 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4.内容理解题。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 回答。一般而言,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会比 较高。 5.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加强对 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 子,如主旨句、总结句等。
(7)“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 应用意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 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意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 词,它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所以,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 成了评分的“得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 “白者频来顾视之”,要翻译这个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 翻译出来,于是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
3.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要善于提取文章重 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把握 准确,回答“启示”类的题目就不难了。4.要善于 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开放题进行思考,使自己的 思维灵活起来。
近年来,每年中考的题目类型设计略有不同,平 时训练注意灵活多角度提问,如作者对待人物的 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一个成语或谚 语概括短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总结
1.实词的解释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词不离 句,句不离篇,只有全篇疏通,词的把握才准确。 所以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全文句子的解释。 这样,全文的内容了然于心,文章的中心也易于 把握。
(1)首先统览全文,掌握大意。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一句,可在理解每个词的词义的基础上作这样的解释:这 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直译 还可借用组词的方法解释。如“椎鼓径进”中“径”解释为 “径直”,“进”解释为“前进”。 (3)人名、地名、专有名词不解释。如“秦西巴”“南阳” 等。 (4)注意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应根据文章前后联系补足 省略部分。再如判断句,应根据判断句的特点,解释时不 可漏写判断词“是”。另外,要注意倒装句、被动句等。
可运用组词法。简单地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 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 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 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如果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 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就要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 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 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 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 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 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 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 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 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 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 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 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 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而这些基 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 先套用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 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理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答对3点 即可)
三、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 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 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 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 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5)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 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 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 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 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6)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 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 理。
(5)“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①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状语的语序等。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 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②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③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6)“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 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 就要在传达原文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