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二)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脾系病

脾系病

辨证论治 1.寒湿内盛证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药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 的常需鉴别。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只是该病的症状。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
辨证论治 1.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2.饮食积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暖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 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积实导滞丸加减。
诊断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 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肮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 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 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第十三单元
脾系病
细目一 痞满
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隔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 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脱水的性质液体补液疗法1.口服补液:适应症: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轻度累计损失量:50—80ml/kg;:中度累计损失量: 80—100ml/kg;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补给.频频喂给,8—12小时服完.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原则: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后盐、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抽补钙)(1)定量:轻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150—180ml/kg(2)定性: 低渗性 2/3张等渗性 1/2张高渗性 1/3—1/5张(3)定速 : 总量1/2在头8—12h补完, 速度 8—12 ml/kg/ h;余量12—16h补完, 速度 5ml/kg /h;休克,首先扩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于30—60分钟静脉注入.★1.湿热泻证候:起病急,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附:吐酸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吐酸可单独出现, 也可与冒痛、呕吐等兼见。
本病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 土虚木贼,肝气犯胃而成。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分证论治
1.肝胃郁热证
症状:吞酸时作,胃腕灼热,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
分证论治
2.肝气犯胃证 辨证要点:胃脘胀痛连胁、恼怒引发或加重。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忿郁恼怒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则痛缓,胸闷,喜叹息。舌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 柴胡 枳壳 芍药 炙甘草 香附 川芎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兼见嗳气频作,为胃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兼见反酸,为肝胃不和,加乌贼骨、煅瓦楞
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急用大承气汤。
分证论治
4.脾胃湿热证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身重倦怠、苔腻。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痞闷,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倦怠,纳呆恶心,小 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中化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 组成:黄连 栀子 半夏 茯苓 陈皮 草豆蔻 甘草 方歌:清中汤用黄连草,栀子半夏苓陈蔻。 如见舌苔厚腻,为湿浊偏重,加苍术、藿香;兼有恶心呕吐,为胃热上逆,加竹茹、陈皮; 兼有大便秘结不通,为热积肠腑,加大黄;兼有脘腹胀满,为气滞阻滞,加厚朴、枳实。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 思虑忧愁
4.误下伤中
苦寒泻下
病因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升降失常 脾伤气结,运化失司,脾胃失和
气机不畅
攻伐太过
脾胃受损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寒邪内阻
湿热壅滞
1、辨证依据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 溏滞不爽。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 短赤。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治法: 通腑泻热。 3、方药: 大承气汤。
中脏虚寒
1、辨证依据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 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 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方药: 小建中汤。
不 通 则 痛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热病、火郁、药物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 .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 .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2018/7/18中医内Fra bibliotek学26
3.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 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2018/7/18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二)模拟题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二)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二)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何人将痞满分为实痞和虚痞两大类A.张仲景B.巢元方C.朱丹溪D.李东垣E.张介宾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2题:"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是何书对嘈杂证的描述A.《内经》B.《兰室秘藏》C.《丹溪心法》D.《证治》E.《岳全书》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3题: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是何证特点A.实证B.气滞C.瘀血D.实寒E.寒证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4题:某男,51岁,平素嗜食辛辣。

近因操劳过度,出现脘腹痞塞不舒,按之不痛,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何方A.益胃汤加大黄、芒硝B.益胃汤加火麻仁、元参C.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D.麦门冬汤加减E.半夏泻心汤加减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5题:瘀血停胃胃痛,体倦乏力,舌淡,脉弱,常加何药A.桃仁、红花B.茯苓、白术C.青皮、郁金D.人参、黄芪E.以上皆非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6题:呃逆相当于西医何病A.膈肌痉挛B.胃炎C.扩张D.脑血管病E.尿毒症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题:《诸病源候论》中"诸否者"、"赃腑否塞而不宣"的"否"是指何病证A.胃脘痛B.痞满C.结胸D.噎膈E.呃逆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8题:引起呕吐,一般以感受何邪居多A.风B.寒C.暑D.湿E.火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题:何人提出呃逆与膈相关A.孙思邈B.葛洪C.陈无择D.张景岳E.李中梓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0题:某男,38岁,腹泻而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阵作,诊见:烦热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

首选方剂为A.清中汤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葛根芩连汤加减D.大承气汤E.以上皆不是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1题:《金匮要略》称反胃为A.呕吐B.呃逆C.哕D.胃反E.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12题:某女,30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于抑郁恼怒时发生腹痛泄泻、肠鸣,矢气较频。

疳证

疳证

证→
→ → →
眼 疳 (肝 )
疳肿胀(脾) 肺疳(脾) 骨疳(脾)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厌食: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无形体消瘦和其 他病症。
积滞: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 而疳证以形体消瘦为主症,两者可互为因果。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⑴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⑵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 ⑶ 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 ⑷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 ⑸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 或吮指磨牙等症。 ⑹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 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 45g/L 以下,血清白蛋白 约在20g/L以下。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
1 )辨主证: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 干疳。
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 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 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 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实夹杂证; 病程久延失治,形体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 靡者,谓之干疳,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重症。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 及时加以治疗。
[预防与调护]
2.调护
( 1)加强饮食调护,富有营养,易于消化,添加食物由少 及多,由稀至稠,由单一到多种,循序渐进地进行。
( 2)保证病室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患儿衣着 要柔软,注意保暖,防止交叉感染。
( 3)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褥疮、眼疳、 口疳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郁结五)呃逆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两虚1)胃中寒冷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扰神2)胃火上逆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瘀结3)气机郁滞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阴伤4)脾胃阳虚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1. 初期2、痰热扰心1)风痰闭阻六)腹痛2. 成痈期3、心脾两虚2)痰火扰神1)寒邪内阻证23. 溃脓期4、心肾不交3)瘀阻脑络2)湿热壅滞证4. 恢复期5、心胆气虚4)心脾两虚3)饮食积滞证5)心肾亏虚4)肝郁气滞证2)脾肾两虚六)痴呆5)瘀血内停证4)瘀血内阻3)痰浊蒙窍1)髓海不足6)中虚脏寒证六)泄泻三)积聚4、浊痰阻塞证1)邪犯胸肺1、暴泻1、聚证5、脾气不升证2)饮停胸胁1)寒湿内盛证1)肝气郁结证6、肾阳衰惫证3)络气不和2)湿热伤中证2)食滞痰阻证七、气血津液4)阴虚内热3)食滞肠胃证2、积证一)郁证三)溢饮表寒里饮2、久泻3)气滞血阻证1)肝气郁结证四)支饮1)脾胃虚弱证4)瘀血内结证2)气郁化火证1)寒饮伏肺2)肾阳虚衰证5)正气瘀结证3)痰气郁结证2)脾肾阳虚3)肝气乘脾证四)鼓胀4)心神失养证一) 消渴七)痢疾1、气滞湿阻证5)心脾两虚证1)上消肺热津伤1)湿热痢2、水湿困脾证6)心肾阴虚证2)中消胃热炽盛2)疫毒痢3、水热蕴结证二)鼻衄3)中消气阴亏虚3)寒湿痢4、瘀结水留证1、热邪犯肺4)下消肾阴亏虚4)阴虚痢5、阳虚水盛证1)胃热炽盛5)下消阴阳两虚5)虚寒痢6、阴虚水停证2)肝火上炎一) 自汗、盗汗6)休息痢五)疟疾3)气血亏虚1)肺卫不固八)便秘1、正疟三)齿衄2)心血不足1)气秘2、温疟1、胃火炽盛3)阴虚火旺2)冷秘3、寒疟1)阴虚火旺4)邪热郁蒸3)气虚秘4、瘴疟:热瘴四)咳血一)内伤发热4)阴虚秘5、瘴疟:冷瘴1)燥热伤肺1、阴虚发热5)阳虚秘6、劳疟2)肝火犯肺2、血虚发热五、肾系病证3)阴虚肺热3、气虚发热四、肝胆病证一)水肿五)吐血4、阳虚发热一)胁痛1、阳水1)胃热壅盛5、气郁发热1、肝郁气滞证1)风水相搏证2)肝火犯胃6、痰湿郁热2、肝胆湿热证2)湿毒浸淫证3)气虚血溢7、血瘀发热33、瘀血阻络证3)水湿浸渍证六)尿血一)气虚4、肝络失养证4)湿热壅盛证1)下焦湿热1、心气虚二)黄疸2、阴水2)肾虚火旺2、脾气虚1、阳黄1)脾阳虚衰证3)脾不统血3、肾气虚1)热重于湿证2)肾阳衰微证4)肾气不固一)血虚2)湿重于热证3)瘀水互结证六)便血1、心血虚3)胆腑郁热证二)淋证1)肠道湿热2、肝血虚4)疫毒炽盛证1、热淋2)气虚不摄一)阴虚2、阴黄2、石淋3)脾胃虚寒1、肺阴虚1)寒湿阻遏证3、血淋七)紫斑2、心阴虚2)脾虚湿滞证4、气淋1)血热妄行3、脾胃3、黄疸消退后5、膏淋2)阴虚火旺4、肝阴调治1)湿热留恋证6、劳淋3)气不摄血5、肾阴虚2)肝脾不调证三)癃闭一)痰饮一)阳虚3)气滞血瘀证1、膀胱湿热证1)脾阳虚弱1、心阳虚2、肺热壅盛证2)饮留胃肠2、脾阳虚3、肝郁气滞证二)悬饮3、肾阳虚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系病证(二)(总分:28.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1.某女,30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于抑郁恼怒时发生腹痛泄泻、肠鸣,矢气较频。

诊见胁肋胀闷,苔白,脉弦。

应首选何方治疗∙A.柴胡疏肝散∙B.逍遥散∙C.四七汤∙D.痛泻要方∙E.保和丸加减(分数:1.00)A.B.C.D. √E.解析:2.瘀血停胃胃痛,体倦乏力,舌淡,脉弱,常加何药∙A.桃仁、红花∙B.茯苓、白术∙C.青皮、郁金∙D.人参、黄芪∙E.以上皆非(分数:1.00)A.B.C.D. √E.解析:3."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A.《内经》∙B.《金匮要略》∙C.《外台秘要》∙D.《诸病源候论》∙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数:1.00)A. √B.C.D.E.解析:4.《金匮要略》称反胃为∙A.呕吐∙B.呃逆∙C.哕∙D.胃反∙E.膈(分数:1.00)A.B.C.D. √E.解析:5.《诸病源候论》中"诸否者"、"赃腑否塞而不宣"的"否"是指何病证∙A.胃脘痛∙B.痞满∙C.结胸∙D.噎膈∙E.呃逆(分数:1.00)A.B. √C.D.E.解析:6.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千金方》∙E.《景岳全书》(分数:1.00)A. √B.C.D.E.解析:7.《内经》称呃逆为∙A.膈∙B.哕∙C.呃∙D.胃反∙E.痞(分数:1.00)A.B. √C.D.E.解析:8.何人将痞满分为实痞和虚痞两大类∙A.张仲景∙B.巢元方∙C.朱丹溪∙D.李东垣∙E.张介宾(分数:1.00)A.B.C.D.E. √解析:9.引起呕吐,一般以感受何邪居多∙A.风∙B.寒∙C.暑∙D.湿∙E.火(分数:1.00)A.B. √C.D.E.解析:10.某男,51岁,平素嗜食辛辣。

近因操劳过度,出现脘腹痞塞不舒,按之不痛,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何方∙A.益胃汤加大黄、芒硝∙B.益胃汤加火麻仁、元参∙C.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D.麦门冬汤加减∙E.半夏泻心汤加减(分数:1.00)A.B. √C.D.E.解析:11.何人提出呃逆与膈相关∙A.孙思邈∙B.葛洪∙C.陈无择∙D.张景岳∙E.李中梓(分数:1.00)A.B.C. √D.E.解析:12.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是何证特点∙A.实证∙B.气滞∙C.瘀血∙D.实寒∙E.寒证(分数:1.00)A.B.C. √D.E.解析:13.胃脘痛的病位在∙A.脾∙B.胃∙C.肝∙D.胆∙E.肾(分数:1.00)A.B. √C.D.E.解析:14.呃逆出现于危重病人,常为∙A.亡阳∙B.亡阴∙C.病情减轻∙D.病情加重∙E.临终先兆(分数:1.00)A.B.C.D.E. √解析:15."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是何书对嘈杂证的描述∙A.《内经》∙B.《兰室秘藏》∙C.《丹溪心法》∙D.《证治》∙E.《岳全书》(分数:1.00)A.B.C.D.E. √解析:16.呃逆相当于西医何病∙A.膈肌痉挛∙B.胃炎∙C.扩张∙D.脑血管病∙E.尿毒症(分数:1.00)A. √B.C.D.E.解析:17.某男,38岁,腹泻而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阵作,诊见:烦热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

首选方剂为∙A.清中汤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葛根芩连汤加减∙D.大承气汤∙E.以上皆不是(分数:1.00)A.B.C. √D.E.解析:二、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某男,20岁,夏季贪凉露宿,突然呕吐,腹泻,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泻下清稀如水,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总题数:5,分数:2.50)18.若病人兼脘腹胀闷者,宜加∙A.香附、郁金∙B.乌药、元胡∙C.陈皮、川楝子∙D.木香、枳壳∙E.以上均可(分数:0.50)A.B.C.D. √E.解析:19.治法为∙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除湿化痰,理气和中∙C.温中散寒,降逆上呃∙D.温胃化饮,和胃降逆∙E.散寒化湿,降逆止呕(分数:0.50)A.B.C.D.E. √解析:20.其辨证为∙A.食滞内停∙B.痰湿内阻∙C.寒湿内盛∙D.湿热中阻∙E.寒邪客胃(分数:0.50)A.B.C. √D.E.解析:21.首选方剂为∙A.丁香散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香苏散合良附子丸∙D.小半夏汤合芩桂术甘汤∙E.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分数:0.50)A.B. √C.D.E.解析:22.若病人腹泻较轻,而恶寒发热,头痛较重,宜加∙A.薄荷、菊花∙B.麻黄、桂枝∙C.白芷、细辛∙D.知母、石膏∙E.防风、荆芥、羌活(分数:0.50)A.B.C.D.E. √解析:四、某男,58岁,素有"胃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再次发作,症见恶心呕吐作时止,伴胃脘痞闷。

诊见纳呆神疲,大便微溏,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总题数:3,分数:1.50)23.若病人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应∙A.改用旋覆花代赭石汤∙B.改用补中益气汤∙C.改用归脾汤∙D.加苍术、茯苓、白术∙E.加附子、肉桂、吴茱萸(分数:0.50)A.B.C.D.E. √解析:24.若病人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可加∙A.竹茹、黄连∙B.旋覆花、代赭石∙C.吴茱萸、干姜∙D.黄连、吴茱萸∙E.重用人参加黄芪(分数:0.50)A.B. √C.D.E.解析:25.若病人恶心呕吐较轻,泄泻为主宜用∙A.四神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真人养脏汤加减∙D.补中益气汤加减∙E.参苓白术散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五、某男,25岁,因贪凉露宿,醒后大便清稀如水,脘闷食少,腹痛肠鸣,伴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苔薄白而腻,脉濡缓。

(总题数:4,分数:2.00)26.若无表证而腹满肠鸣,泄泻重,小便不利,则应∙A.加平胃散∙B.加二陈汤∙C.加滑石、车前子∙D.改用胃苓汤∙E.改用葛根芩连汤(分数:0.50)A.B.C.D. √E.解析:27.其应辨何证∙A.寒邪内阻∙B.寒邪客胃∙C.脾胃虚弱∙D.寒湿内盛∙E.食滞内停(分数:0.50)A.B.C.D. √E.解析:28.其治法为∙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散寒温里,理气止痛∙C.散寒化湿,疏邪解表∙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E.温中燥湿,调气和血(分数:0.50)A.B.C. √D.E.解析:29.若恶寒较重,无汗宜加∙A.银花、连翘∙B.薄荷、葛根∙C.细辛、桂枝∙D.荆芥、防风∙E.麻黄、桂枝(分数:0.50)A.B.C.D. √E.解析:六、某女,28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因情绪不舒出现呕吐,2天前再次发作,经用维生素B艾茂尔不效。

症见呕吐吞酸,时有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舌淡苔薄,脉弦。

(总题数:4,分数:2.00)30.其治法为∙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C.顺气解郁,和胃降呃∙D.消食化滞,和胃降逆∙E.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分数:0.50)A.B.C.D.E. √解析:31.若病人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舌有瘀点者可加∙A.半夏、吴茱萸∙B.桃仁、红花∙C.左金丸∙D.丹皮、赤芍∙E.以上皆非(分数:0.50)A.B. √C.D.E.解析:32.首选方剂为∙A.柴胡疏肝散加减∙B.五磨饮子加减∙C.四七汤加乌贼骨∙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藿香正气散加减(分数:0.50)A.B.C. √D.E.解析:33.若病人兼吐酸,心烦口渴,舌红,宜加∙A.左金丸、山栀子等∙B.川楝子、郁金、香附∙C.龙胆草、黄芩、栀子∙D.乌贼骨、瓦楞子、吴茱萸∙E.以上皆非(分数:0.50)A. √B.C.D.E.解析:七、某男,45岁。

胃痛病史5年,每遇饮食生冷或遇劳则发,疼痛呈阵发性,空腹时较重,食后减轻。

两天前因气候寒冷再发,诊见上腹隐痛,喜温,喜按,偶泛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虚弱。

(总题数:3,分数:1.50)34.其辨证为∙A.寒邪客胃∙B.脾胃虚弱∙C.脾胃虚寒∙D.瘀血停胃∙E.肝气犯胃(分数:0.50)A.B.C. √D.E.解析:35.其治法为∙A.疏肝解郁∙B.温胃散寒,行气止痛∙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D.温中健脾,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分数:0.50)A.B.C.D. √E.解析:36.首选何方∙A.香砂六君子汤加减∙B.柴胡疏肝散加减∙C.附子理中汤加减∙D.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E.黄芪建中汤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八、某女,30岁,素有胃脘疼痛病史,两天前因情绪波动再次发作,疼呈胀痛,引及两胁,拒按,嗳气后稍舒,情志抑郁,时有叹息,苔薄白,脉弦。

(总题数:4,分数:2.00)37.若痛甚应加∙A.木香、陈皮∙B.小茴香、吴茱萸∙C.重用芍药、甘草∙D.加川楝子、元胡∙E.加制乳香、制没药(分数:0.50)A.B.C.D. √E.解析:38.若兼吐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选∙A.温胆汤加味∙B.丹栀逍遥散加减∙C.越鞠丸加减∙D.清中汤加减∙E.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分数:0.50)A.B.C.D.E. √解析:39.宜选何方治疗∙A.逍遥散加减∙B.越鞠丸加减∙C.丁香散加减∙D.痛泻要方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分数:0.50)A.B.C.D.E. √解析:40.其辨证为∙A.寒邪客胃∙B.肝气犯胃∙C.脾胃虚寒∙D.饮食伤胃∙E.以上皆非(分数:0.50)A.B. √C.D.E.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