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脾胃系病辨治心法
仝小林以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仝小林以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ttps://img.taocdn.com/s3/m/46a24f56f5335a8102d220b8.png)
仝小林以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读:仝小林教授说,穷和富所患之脾胃病,皆可生阴火。
脾胃气虚,是阴火之源。
……仝小林教授说,穷和富所患之脾胃病,皆可生阴火。
脾胃气虚,是阴火之源。
东垣时代,穷阴火较多见,而现代过食,富阴火亦不少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关于阴火的产生机理,他曾精辟概括:阴火既非实火,也不同于阴虚火旺之虚火,是脾胃气虚之虚火。
阴火的产生,正常情况下,脾胃中焦之气可以滋养命火和斡旋气机升降,故脾气旺时,气机升降有序,热量可以散发出去;若被寒凉遏制,或过食壅塞,或脾胃虚衰鼓动无力,脾气不旺,不能滋养命火,而命火产生之热量亦不能散发出去,渐积渐多而郁火成矣。
火性向上向外,或聚于胸膈之内,或聚于胸膈之上,或聚于皮肤之表,或聚于经络之内。
虽有偏实偏虚之别,但火郁发之,确为治疗总则。
偏实者,升阳散火汤,偏虚者,补中益气汤,半实半虚寒热错杂者,升阳益胃汤。
此治疗之大要也。
至于行气,消导、化痰、除湿、散瘀等,凡有利于郁火发散之法,皆可配而用之。
下面是一则仝小林以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
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治阴火,应以火郁发之为大法。
唐某,女,60岁。
2009年9月7日初诊。
主诉血糖升高12年,下肢灼热麻木疼痛2月就诊。
现患者口服二甲双胍1000mg,每日2次,格列齐特90mg,每日1次,空腹血糖波动在7~9mmol/L;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灼热麻木疼痛,前往医院就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u,每日3次,以及弥可保500ug,每日3次,症状无缓解。
刻下症见:下肢灼热麻木疼痛,扪之发凉,烘热汗出,纳眠可,二便调。
舌苔白厚,舌底络脉迂曲,脉细弦。
FBG:8.2mmol/L,TG:3.41mmol/L,CHO:5.7mmol/L。
处方:葛根30克,升麻6克,柴胡15克,羌活15克,独活30克,防风9克,西洋参6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鸡血藤30克,夜交藤30克,煅龙牡各30克 (先煎),炒枣仁30克,红曲15克,生姜3大片,大枣5枚。
中医名家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中医名家仝小林方药用量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373438192e45361066f52e.png)
仝小林方药用量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医者遣方配药能否获得良效,除切中病机、配伍精当外,关键在于用量的选择,而对于急危重症、沉疴疑难尤为突出。
此外,用量不当,还会造成副作用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如何正确把握量效关系,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思考与启示。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
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
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十分之一成。
经方十五急危证,慢病九克即管用;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
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
效毒确定最佳量,个体治疗最高明。
一病有一治疗窗,异病同治量不同。
仝小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973首席专家。
临床辨证用药注重用量的选择,现将其观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
用量是方药的灵魂。
如果说,理法方药画出了治疗的轮廓,那么用量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唐以前,大小剂量并存,以汤剂为主,以大剂量为主。
宋以后,大小剂量并存,以小剂量为主。
宋代提倡煮散的结果,使临床用量范围——剂量域大大缩小。
(林亿:久用散剂,遂忘汤法。
)以至于中医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阵地逐渐缩小。
临证时,即使理法方药辨证精当,但若用量把握不准,就是功亏一篑,临门一脚不给力。
评价一个医生处方用量之大小,不要仅仅看单味药剂量,还要看处方的总剂量。
经方剂量在传承中有较大变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团队详细考证了仲景常用中药两千年来的剂量流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有宽有窄。
这提示,剂量受当时的主流医家和政府引导影响甚大,而且,中药该用多大剂量始终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随意性甚大。
病量效、证量效、方量效、药量效、组分量效、成分量效、时量效、累积量效,以药为本的剂量阈和以人为本的用量策略,都是需要中医药同道乃至多学科协作,花长时间、大气力,来探索、研究、总结的。
因此,开展方药量效研究,是引导中医走向量化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的任务和使命。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25665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8.png)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前情回顾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上篇三、神系病-不寐1.辨治心法胃不和则卧不安,心不宁则睡不实。
胃不和则卧不安者,黄连温胆汤加炒枣仁;心不宁则睡不实者,天王补心丹加交泰丸。
若因劳心伤阴而寐不安,黄连阿胶汤加减用之。
醒后很累,当分心身。
梦不断甚至噩梦连连,心累也;睡姿或悬空或较劲或僵持,身累也。
心累者,调以清心化痰之属;身累者,调以疏筋解肌之类。
2.方药运用(1)黄连温胆汤出自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失眠(痰火扰心)之效方。
由川连、竹茹、枳实、半夏、橘红、甘草、生姜、茯苓组成。
此方运用要点:症见失眠心烦,辗转反侧,胃脘胀闷,舌苔黄厚腐腻,脉滑数。
可将此方中茯苓改为茯神,加炒枣仁、夜交藤。
服法:晚饭后、睡前各服一次(因黄连刺激胃,睡前服药时,可先喝热牛奶一杯)。
(2)黄连阿胶汤运用要点:症见心烦、失眠便可运用,切勿被阴虚障眼。
我用其治疗失眠,只要是过度劳心而引起,哪怕是肥胖痰湿体质,舌苔厚腻也照用。
或曰:“肥胖痰湿,阿胶滋哪里的阴?”吾答之曰:“劳心,未有不伤脑之阴者,不然,心烦何来?”运用时注意:①服药时间:每剂药分两次服,晚饭后、睡前各一次。
②生鸡子黄搅冲,若有些病人难接受。
可去鸡子黄,服前先喝半杯牛奶。
③阿胶烊冲较麻烦,可用阿胶珠,共煎即可。
④加炒枣仁、夜交藤,安眠效果大增。
⑤更年期,可用煅龙骨、煅牡蛎敛汗,淫羊藿、山萸肉调整阴阳。
附:黄连阿胶汤治验患者,女,69岁。
脑梗后失眠一年,每晚睡3~4小时,伴心烦惊恐,疲劳,口疮,舌红少苔舌底络脉瘀闭,脉沉弦细数。
诊断:不寐。
证属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治以养阴清热安神,予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9g黄芩30g阿胶珠12g鸡子黄1枚(搅冲)赤芍30g地龙30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
服药一月后睡6~7小时,加减继服,睡眠正常,诸证亦除。
患者,男,60岁。
焦虑失眠数十年,长期依赖咪达唑仑,伴心烦焦躁,头晕耳鸣,倦怠,食后肠鸣,须臾即腹空饥饿感,需用布袋勒住腹部,痛苦难耐。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下篇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下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9fff5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f.png)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下篇本文共2175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夜尿频多及前列腺疾病(一)辨治心法夜尿频多责老化,昼少夜多肾气虚。
缩泉无力功能减,肾络瘀阻难化气。
芪茱军蛭为靶方,二仙水陆酌情续。
膀胱湿热通关丸,栝蒌瞿麦重津虚。
矾倍枯腺缩前列,丹蒲橘柏散炎瘀。
注:①芪茱军蛭:即黄芪、山茱萸、生军、水蛭。
②二仙水陆:二仙,即仙茅、仙灵脾,针对阳关不足;水陆,水陆二仙丹也。
③通关丸:滋肾通关丸,即知母、黄柏、肉桂。
④栝蒌瞿麦:即栝蒌瞿麦丸,治疗肾气不化之下寒上燥而见口渴、小便不利。
⑤矾倍枯腺缩前列:枯矾、五倍子,治前列腺肥大。
⑥丹蒲橘柏散炎瘀:丹参、生蒲黄、橘核、盐柏,散瘀清热,治慢性前列腺炎。
(二)方药运用1. 仝氏芪茱军蛭汤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减退,肾小管功能也必然减退,表现为夜尿频多。
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可加速肾小管功能减退。
此病之核心病机是肾气不足,开合失司。
予靶方仝氏芪茱军蛭汤:黄芪30g、山茱萸15g、生大黄0.5g、水蛭粉1.5g(分冲)、肉桂6g、芡实30g、金樱子30g。
一般在两周左右见效,连服4—8周。
注:大黄,肾脏之引经药也,便秘则量大,无秘则量小。
水蛭粉,通肾络之要药也。
叶桂云“久病入络”,我加一条,谓“老病入络”也。
老年之肾络,必有瘀滞,故用小量大黄和水蛭,目的是通肾络。
欲较快见效,宜先用汤剂,见效后,为巩固疗效,可以此方十副做成水丸或研细粉,一次6g,一日3次。
附:遗尿案患者,男,45岁。
12年前因畸胎瘤于腰椎1-3节行切除术。
术后半年出现小便失控,且稍咳嗽大便即出,以致不敢外出,伴全身乏力,怕冷,胃胀。
舌苔黄厚腻,舌底瘀,脉沉尺弱。
诊断:遗尿。
证属脾肾阳虚,开合失司。
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固涩。
予仝氏芪茱军蛭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黄芪60g山萸肉15g黑顺片30g(先煎2h)川桂枝15g鹿角霜15g芡实30g金樱子30g。
加减治疗半年余,小便失禁改善80%,大便转正常,已能正常外出活动。
仝小林运用大黄经验_朱葛馨
![仝小林运用大黄经验_朱葛馨](https://img.taocdn.com/s3/m/0e1bfdf5aef8941ea76e052c.png)
现将仝小林教授临床运用大黄的常用药对介绍如 下。 2. 1 大黄与黄连 此药对来源于大黄黄连泻心汤,仝 小林教授用之治疗代谢性疾病,病机属中满内热者,亦 用于糖尿病肾病病性属热者。大黄清肠热,黄连清胃 热,应用时配黄芩,以清肝肺之热。由于黄连有止泻之 功,故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泻下作用不明显,临床应用注 意大黄和黄 连 的 比 例,若 以 通 腑 为 主,可 加 大 大 黄 剂 量,若首要降糖,则以黄连为主。 2. 2 大黄与附子 此药对源自大黄附子汤,仝小林教 授用之治疗糖尿病肾病病性属寒者。大黄、附子温下 排毒,适于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期,浊 毒 内 蕴,肾 阳 虚 者。 大黄可用酒大黄代替,防止泻下过度而伤正,一般酒大 黄用量 3 ~ 15 g,附子 9 ~ 30 g。 2. 3 大黄与水蛭 此药对来自抵挡汤,仝小林教授常 用抵挡汤治疗肾脏疾病。水蛭是治疗肾病要药。对减 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仝教授常 用予水蛭粉 3 ~ 6 g 冲服。长期服用,并未发现明显副 作用。常与大黄配伍,因大黄不仅排毒,亦为肾脏引经 药。若遇病患,不耐腥气者,可装入 0 号胶囊吞服。生 大黄、水蛭是早期治络,全程通络的体现,尤其常用于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可减轻损害,保护肾脏,早期应用 还可逆转肾脏病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对氮 质血症有明显治疗作用,并可延缓肾衰竭病程。 2. 4 大黄与茵陈 茵陈是治疗黄疸之专药。无论阴 黄阳黄,宜佐大黄,给黄疸以出路,以大便 1 ~ 2 次 / d 为度。茵陈用量: 轻度黄疸 15 g,中度 30 g,重度 30 ~ 120 g。宜先煎 1 h,再下他药。仝教授用治无黄疸的 高胆红素血症、脂肪肝、血脂代谢紊乱、肝损害相关转 氨酶升高等,效亦佳。 2. 5 大黄与芒硝 治疗实热便秘,尤其体型肥胖者的 常用药对,常用大黄 6 ~ 30 g,元明粉 6 ~ 15 g。 2. 6 大黄与莪术 莪术是活血破瘀散结之要药。凡 长期抑郁,男子多病肝胃,女子多走三联 ( 甲状腺、乳 腺、子宫 或 卵 巢) 。仝 教 授 用 莪 术 来 治 疗 肝 硬 化、肝 癌、胃癌、食道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
【维新医见】仝小林:心系病辨治心法
![【维新医见】仝小林:心系病辨治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fce1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b.png)
【维新医见】仝小林:心系病辨治心法心系病辨治心法心为君主关乎命,心病上焦气血辨。
气滞檀降血丹芎,淤行瘀化闭虫先。
肺痰瓜蒌薤半夏,痰浊从脾断生源。
老年补肾培元气,心肾不交交泰丸。
情志不调从肝治,心和四脏最相关。
注:①气滞檀降血丹芎,淤行瘀化闭虫先:气滞用檀香、降香类理气活血之药,血淤用丹参、川芎类行血之药,血瘀用三七类化瘀之药,血闭用水蛭类破血之药。
②痰浊从脾断生源:肥人心病从脾论治,杜绝生痰之源。
③老年补肾培元气:老年心病常从肾论治,培补元气。
高血压从脉辨治高血压心法脉洪大为水多,泽泻汤加茺蔚子;脉弦劲数为肝火,天麻钩藤饮加夏枯草;脉沉缓滑为痰浊,半夏天麻白术汤;脉弦紧为外寒,葛根汤;脉细弦数为肾亏肝旺,镇肝熄风汤。
降压,可加用夏枯草30~60克,钩藤30~45克(后下,不超过15分钟),泽泻30~60克。
态靶结合辨治高血压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不能简单和头痛、眩晕挂钩,更不能以传统的头痛、眩晕分型来套用到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上。
辨治高血压,除因降压为治本,辨证降压为治态(状态),对症降压为治标。
中医降压,要在充分借鉴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靶药,并要区分哪些是症靶、哪些是态靶、哪些是因靶。
常用的降压药对利水,猪苓、茯苓;活血利水,益母草、泽兰、泽泻;温阳,附子、干姜;清肝,夏枯草、黄芩;通络,水蛭、地龙;解肌,葛根、罗布麻;镇肝,珍珠母、生牡蛎;镇静,牛黄、羚羊角粉;平肝,天麻、钩藤;补肾,杜仲、桑寄生;引血下行,生大黄、怀牛膝。
利水降压验案患者,女,62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年,服西药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2型糖尿病病史10年,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20年,脂肪肝,冠心病25年。
刻下症见全身高度水肿,嗜睡,乏力,气喘,胸闷,便秘,夜尿多。
诊断:水肿、喘证。
证属水停瘀阻,心肾亏虚。
治以利水活血、温补心肾。
处方:猪苓120克,茯苓120克,白芍30克,葶苈子(包煎)30克,黑顺片(先煎)30克,丹参30克,红参15克,酒大黄(单包)15克,水蛭粉(分冲)6克,红曲12克,生姜5片。
仝小林院士“中焦脾胃系”疾病辨治要诀
![仝小林院士“中焦脾胃系”疾病辨治要诀](https://img.taocdn.com/s3/m/77ea09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仝小林院士“中焦脾胃系”疾病辨治要诀
高泽正;杨映映;赵林华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8)5
【摘要】通过将中医传统藏象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与生理学认识相结合,仝小林院士以四焦(顶焦、上焦、中焦、下焦)八系(神、髓,肺、心,脾胃、肝胆,溲、衍)辨治体系为核心,对机体生理病理到临床诊疗进行了系统梳理。
文章着重对“四焦八系”的中焦“脾胃系”的生理病理特征、临床辨证纲领进行论述,聚焦于“运”法在脾胃系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作用,初步阐释“四焦八系”之“中焦脾胃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
【总页数】4页(P473-476)
【作者】高泽正;杨映映;赵林华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仝小林院士“顶焦神系”疾病辨治经验
2.仝小林院士“顶焦髓系”疾病辨治经验
3.仝小林院士“心系”疾病辨治要诀
4.仝小林“上焦肺系”疾病辨治要诀
5.仝小林院士“中焦肝胆系”疾病辨治要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https://img.taocdn.com/s3/m/b33e993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4.png)
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经验——仝小林
三味小方撷萃
张琳琳;燕艳;李修洋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3(43)2
【摘要】胃动力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
胃动力功能障碍初期,多为实证,日久正气消耗,可由实转虚。
仝小林教授认为,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病机为壅、湿,因此化壅、燥湿是其治疗大法。
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是仝小林
临床常用的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三味小方。
陈皮为理气健脾之要药,临床常
从9 g起步,逐步加量至15 g,最大用量达30 g。
莱菔子利气宽中,消食导滞,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临床常用剂量为9~15 g。
3味药组
成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实证的核心药物。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张琳琳;燕艳;李修洋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蒲公英、薏苡仁、黄连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热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2.决明子、莱菔子、大黄治疗"壅态"高血压病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3.川芎、
白芍、蜈蚣粉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4.干姜、吴茱萸、肉豆蔻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脾阳虚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5.黄芪、陈皮、炒白术补中益气治疗脆性糖尿病中气亏虚证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8ee93db1711cc7930b7169f.png)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扬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以郁、热、虚、损概糖尿病病机的四个阶段消渴从古至今,多从阴虚燥热立论。
然而,随着西药降糖药的出现,使血糖控制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血糖会被药物迅速降低,因而缺少“三多”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一少”的阴虚燥热,使“三多一少”迅速纠正,阴虚燥热之证已不多见,而原来的痰热、痰湿、痰浊、痰瘀体质仍未改变,肝胃郁热、痰热互阻等证侯却成为当今糖尿病的主流证侯。
西医降糖药物的治疗使中医的基本证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正是对这种由于西药治疗而使传统辨证受到严重冲击的具体写照。
仝师根据消渴病的临床,总结其病机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
郁,相当于消渴病的前期,还不是消渴病,若不加控制可发展为消渴病。
在消渴病发病之前往往有一个郁的病机,或为气郁,或为血郁,或为热郁,或在中焦脾胃,或因肝气之郁。
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把郁作为消渴病前期的主要的病机特征符合当前糖尿病的发病与病症特点。
热,相当于消渴病的早期阶段。
郁久必化热,热又可伤津,所以燥热之象渐显。
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如此三消,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说明了燥热是消渴病发病之初的起因,消渴多因“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所成”。
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肠热、肝热等,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大便秘结生肠热,肝木克严脾土,土郁可化热,所以肝热每与胃热并见,表现为嗳腐,吞酸、口臭、便秘等。
肝胃郁热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病机。
虚,相当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的早期。
这一期是临床最常见到的阶段,是消渴病发展的极期,病机也最为复杂。
前一阶段燥、热未除,壮火散气,燥热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288f4275acfa1c7ab00cc1a.png)
“虚”的阶段
这一时期是临床最常见的阶段,病机也最为 复杂.前一阶段燥、热未除,壮火食气,燥热伤 阴,气阴两伤,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表现为肺 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 夹痰、夹湿、夹淤等。
Your company slogan
“损”的阶段
这一阶段相当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期。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入 络,络癖脉损而使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机 体正气更虚,体内各种代谢失衡,从而促 进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Your company slogan
苏连饮方中黄连味苦,清降胃火,苏叶味甘辛而气芳 香,通降顺气,和胃降逆,二药相合辛开苦降,使中焦 大气恢复运转,升降有序,尤适宜胃热引起的剧烈呕 吐,在临证时仝师常加苏梗以增强理气宽中降逆之 功,在量上多以黄连15g,苏叶、梗各9g配伍,临床 多收佳效。
旋覆代赭汤出自中旋复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 止呕,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二药相合共奏重 镇降逆之功效。在临床上适用于顽固性呕吐,尤 其合并有顽固性呢逆的患者
Your company slogan
3.辅助降血糖 通过中药调理改普体质,提高机体对降糖药 物的敏感性,消除药物的继发失效。最终,通 过上述这些方式达到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西 药的种类和胰岛素的作用.
Your company slogan
糖尿病的辨证治疗
仝小林教授根据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 糖尿病期和并发症期。 糖尿病期包括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 气阴两虚证;并发症期包括肝肾阴虚证、阴 阳两虚证;此外还有兼夹证:兼痰浊、兼血瘀 证。 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采 纳了这种辨证分型方法。
Your company slogan
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辨治糖尿病经验
![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辨治糖尿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d93fd6425c52cc58bd6bef9.png)
而 对 于厥 阴病 的认 识 , 医家各有其说 , 陆 渊 雷 言
以君 臣佐 使 而言 , 在 干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汤 中 以黄
连为 君 , 黄芩 、 人参为臣, 干姜 为佐 。因 胃热乃 其 发 病 的根 本 , 故应 以苦 寒 清 胃热 之 黄 连 为 君 , 臣 以黄 芩 、 人 参清 热补 虚 , 内热 盛 选用 西 洋 参 , 气虚重选用党参 , 佐
陕 西 中医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4期
・
4 5 3
名老 中医经验 ・
仝 小 林教 授 应 用 干 姜 黄芩 黄 连 人 参汤 辨 治 糖尿 病 经 验
彭智 平 周 强△ 中国 中医科 学院广 安 门 医院 内分 泌 科 (北 京 1 0 0 0 5 3 ) 摘 要 目的 : 介 绍 仝 小林教授 应 用 干姜 黄芩 黄 连 人 参 汤 辨 治糖 尿 病 经验 。方 法 : 个 案报 道 。结论 : 本 病核 心病 机 为脾虚 胃热 , 应 用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汤治疗有 好 的疗 效 。
之, 寒格 。更逆 吐下 , 若 食 入 口即 吐 , 干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汤 主之 。 ” 厥 阴病 乃六 经病 证 的最后 阶段 , 阴 阳失 调 , 正 邪相 争 , 阳胜 则热 , 阴胜则 寒 , 阴 阳相互 消长 , 故 在症 状 表现 上寒 热错 杂 , 方 药运 用 上 亦 寒 温 同用 。 干姜 黄
初诊 , 主诉 发 现 血糖 升高 2 2年 。 患 者 1 9 8 8年 无 明 显
诱 因出 现乏 力 、 口干 , 至 当地 医 院查 F B G: 2 4 mmo l / L, 后进 一 步确诊 为 2型糖 尿 病 , 当时 给予优 降糖 治疗 , 后 改用胰 岛素治 疗, 血 糖控 制在 F B G: 1 0 mmo l / L,
仝小林教授基于“脏腑风湿”论治血脂异常
![仝小林教授基于“脏腑风湿”论治血脂异常](https://img.taocdn.com/s3/m/07dd3919fd0a79563c1e72c4.png)
1074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9,Vol.12,No.7㊃临床经验㊃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王青(硕士研究生)㊁刘彦汶(硕士研究生)],综合科(宋庆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青(硕士研究生)㊁刘彦汶(硕士研究生)];北京中研医院管理中心东城中医医院中医内科(黄飞剑)作者简介:王青(1992-),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㊂研究方向:内分泌疾病的中医治疗㊂E⁃mail:1716910365@通信作者:宋庆桥(1970-),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㊂E⁃mail:sqqbj@仝小林教授基于 脏腑风湿”论治血脂异常王青 刘彦汶 黄飞剑 宋庆桥【摘要】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素问㊃痹论篇“中 五体痹”与 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㊂每于复感,伏邪引动,则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㊂仝小林教授根据 脏腑风湿”理论,提出一类因感受风寒湿邪发病的血脂异常治疗新思路,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散寒除湿,温阳补肾;健脾渗湿,化脂降浊;清热利湿,降脂泻浊;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㊂【关键词】 脏腑风湿; 血脂异常; 中医; 仝小林; 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7.023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研究‘素问㊃痹论篇“中 五体痹”与 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1]㊂每于复感,伏邪引动,则病情加重㊂临床上有一种类型的血脂异常,血脂指标的异常升高与过食寒凉或外感风寒湿邪密切相关,且以复感风寒湿邪则病情反复或加重为特点㊂这与传统的辨证特点存在一定的出入,此类血脂异常的病机要点在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导致血脉受寒收引,湿困黏滞,日久伤及脾肾阳气,阳不足则无力温阳化气,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及气化水液,导致水液代谢出现障碍,内生诸多病理产物积于脉道,进一步致使脂浊内生,表现为血脂的异常升高㊂治疗上要注重透寒湿之邪外出,且温补脾肾不足之阳气,方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㊂以上病机特点与脏腑风湿病发病特点十分相似,故提出此类血脂异常从 脏腑风湿”角度论治㊂1 病因病机仝小林教授提出除皮肤外,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处的黏膜皆属于表,是邪气易伏之地[2⁃3],饮食不节或起居不慎使风寒湿邪侵犯在表的皮肤或消化道黏膜,若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足以抗邪,使风寒湿等外邪中于血脉,则导致血脉受寒收引,湿困黏滞;或直中于脏腑,侵犯脾胃则影响水谷精微的正常运化,侵犯肾脏则影响肾阳对水液的温煦气化,导致饮食精微及水液代谢失常,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壅滞脉道,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载 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㊁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王清任‘医林改错“言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留瘀”㊂久则表现为血脂升高,外感或内生风寒湿邪反复侵犯脏腑,脏腑功能虚衰,驱邪不利,导致邪气内伏,内伏之邪阻滞气血的运行,发为停痰瘀血;伏邪裹挟痰瘀壅滞脉道,久而化热,瘀热阻滞,煎灼津液,更加重脉道运行不畅,痰瘀更甚㊂这些湿浊㊁痰浊㊁血瘀等病理产物,久积不去,阻滞脉络,发为脉痹,最终引发中风㊁胸痹㊁脱疽等病症㊂2 治则治法中医对于因风寒湿邪起病的血脂异常的治疗,仝小林教授以脏腑风湿为依据,指出其以复受风寒湿邪则病情加重为诊断要点,故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上要注重透邪外出,且兼顾内藏之伏邪㊂根据病邪的不同性质,采用或散寒,或除湿,或温阳,或益气的治疗方法㊂病程日久,脏腑功能亏虚者,应兼以补益脏腑,内生痰瘀者,则兼以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以内外同治,攻补兼施㊂2.1 散寒除湿,温阳补肾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㊂不知二陈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在于肾”,可见从肾论治血脂异常是一种重要治法,风寒湿邪为发病外因,治疗上除以散寒除湿之法透邪外出外,尚需温阳补肾㊂常用附子㊁麻黄㊁细辛㊁淫羊藿等药物㊂2.2 健脾化湿,祛痰降浊‘内经“曰 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医宗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9,Vol.12,No.71075必读“亦言 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由此可知,脾胃功能的健旺是痰浊得以清除的关键,脾胃升清降浊有力,则清浊自分;脾胃健运水谷,则气血精微化生之源充足,且病理之水湿痰饮无以再生,已成之痰湿浊饮亦可得以清除,从而保持血脉畅通,纠正脂质代谢的紊乱㊂因风寒湿邪引发的血脂异常,也存在疾病日久,水湿痰浊内生之病机,因此,健脾化湿,祛痰降浊法是纠正血脂异常应采用的重要治法㊂常用党参㊁黄芪㊁半夏㊁茯苓㊁白术㊁甘草㊁陈皮㊁薏苡仁等药物㊂2.3 郁久化热,当以清热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损伤脏腑,正虚不足以驱邪,则寒湿久积脉道,郁而化热,湿热应运而生,热邪伤津,易煎灼阴津血液,致使脉道涩滞难行,瘀热内生;由此形成湿浊瘀热多种病理产物阻于脉道,则血脂进一步升高,此时应采取清热利湿,降脂泻浊之法,常用赤芍㊁茵陈㊁牡丹皮㊁虎杖㊁茯苓㊁龙胆草㊁生大黄等药物㊂2.4 祛痰化浊,活血化瘀唐容川‘血证论“云 须知痰水之魁,由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可见痰与瘀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甚至可以相互转化㊂风寒湿邪内侵脏腑,脾胃受损则痰浊内生,疾病日久则血液瘀滞,痰瘀挟风寒湿邪胶结难解,传统散寒除湿之法难以根除病邪,必以祛痰化浊,活血化瘀法解除痰瘀胶结状态,方可更好地透风寒湿邪于体外,达到纠正血脂异常的目的㊂临床常用川芎㊁红花㊁瓜蒌㊁陈皮㊁半夏㊁丹参㊁桃仁㊁地龙等药物㊂3 常用方药3.1 麻黄附子细辛汤㊁二仙汤㊁肾气丸 散寒除湿,温阳补肾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㊁细辛㊁附子等组成,方中麻黄开腠理,使湿从汗解,尚能祛风散寒,附子温补肾阳;加入细辛则散寒力增,尚能温化痰饮㊂二仙汤出自‘妇产科学“,由仙茅㊁巴戟天㊁淫羊藿㊁当归㊁知母㊁黄柏等组成,方中仙茅㊁淫羊藿㊁巴戟天可驱风寒湿等邪气外出,尚能温补肾阳;当归补血;黄柏㊁知母二药善清肾火㊂肾气丸出自‘伤寒论“,由干地黄㊁附子㊁山药㊁山茱萸㊁牡丹皮㊁泽泻㊁茯苓㊁桂枝等组成,本方为六味地黄丸加附子㊁桂枝而成,六味地黄丸功善滋阴补肾,加少量补阳药桂枝㊁附子取少火生气之意㊂3.2 参苓白术散㊁香砂六君子汤㊁归脾汤 健脾渗湿,化脂降浊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茯苓㊁白扁豆㊁白术㊁甘草㊁桔梗㊁人参㊁莲子㊁薏苡仁㊁砂仁㊁山药等组成,方中以四君子汤为君药健脾益气;臣以莲子肉㊁山药㊁白扁豆㊁薏苡仁等加强益气渗湿止泻;佐以砂仁醒脾和胃;桔梗上入肺经宣肺利气,取培土生金之意;甘草调和诸药㊂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由木香㊁砂仁㊁陈皮㊁半夏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甘草等组成,本方为六君子汤加木香㊁砂仁而成,六君子汤补脾气化痰湿,木香健脾消食,砂仁和胃醒脾㊂归脾汤出自‘正体类要“,由白术㊁人参㊁黄芪㊁当归㊁甘草㊁茯苓㊁远志㊁酸枣仁㊁木香㊁龙眼肉㊁生姜㊁大枣等组成,方中人参㊁黄芪㊁甘草㊁白术均可温健脾气;当归㊁龙眼肉滋养心血;茯神㊁酸枣仁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健脾消食,同时可调畅气机,防他药滋腻太过而阻碍脾胃健运;生姜㊁大枣调和脾胃㊂3.3 茵陈蒿汤㊁龙胆泻肝汤㊁大柴胡汤 清热利湿,降脂泻浊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由茵陈㊁栀子㊁大黄等组成,方中重用茵陈以清热利湿;栀子清热利尿,配伍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除;大黄可通腑泻瘀热㊂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㊁栀子㊁黄芩㊁木通㊁泽泻㊁车前子㊁柴胡㊁甘草㊁当归㊁生地黄等组成,方中龙胆草专清肝胆火邪且善清利湿热;柴胡㊁黄芩清肝;栀子通利三焦;泽泻㊁木通㊁车前子三药均可通过利小便进而泻湿热;当归㊁生地黄滋阴养血;甘草缓中和胃㊂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㊁黄芩㊁大黄㊁枳实㊁半夏㊁白芍㊁大枣㊁生姜等组成,方中柴胡㊁黄芩和解少阳之邪;大黄㊁枳实通利大便;芍药酸敛缓急,配伍柴胡柔肝;半夏㊁生姜二药和胃止呕效佳;大枣甘缓和中㊂3.4 二陈汤㊁瓜蒌薤白半夏汤㊁桂枝茯苓丸㊁血府逐瘀汤 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㊁橘红㊁白茯苓㊁甘草㊁生姜㊁乌梅等组成,方中半夏㊁橘红专治湿痰,兼可行气;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配伍半夏和胃止呕;乌梅酸敛生津,以防他药燥散太过伤正;甘草调和诸药㊂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伤寒论“,由瓜蒌实㊁薤白㊁半夏㊁白酒等组成,方中半夏化痰和胃散结;瓜蒌㊁薤白化痰通阳;白酒引药上行,兼以通经活络㊂桂枝茯苓丸出自‘伤寒论“,由桂枝㊁茯苓㊁牡丹皮㊁桃仁㊁赤芍等组成,方中桂枝温经通脉;桃仁化瘀通便;牡丹皮㊁赤芍化瘀热;茯苓健脾渗湿㊂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生地黄㊁牛膝㊁川芎㊁桔梗㊁赤芍㊁枳壳㊁甘草㊁柴胡等组成,方中桃仁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㊁川芎行气活血;牛膝可引血向下,兼以逐瘀通经;生地黄㊁当归养血活血;桔梗㊁枳壳调气机之升降;柴胡疏肝升阳;甘草调和诸药㊂4 验案举隅患者,女,48岁,体型偏胖,面色晦暗,乏力气短,畏寒,腰酸背痛,困倦嗜睡,多梦,饮食欠佳,饮食稍多则脘腹胀满,大便黏腻不爽或溏泻,饮食辛辣则大便干结,口唇色青紫,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㊁尺脉尤沉涩㊂既往体健㊂现用药:无㊂辅助检查:CHO7.2mmol/L(正常值: 2.6~6),TG3.86mmol/L(正常值:0.28~1.8),LDL 5.4mmol/L(正常值:2.06~3.1)㊂西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诊断:膏浊病,寒湿瘀阻证㊂治则:健脾祛痰湿,兼以活血㊂处方: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黄芪10g㊁桂枝10g㊁白芍9g㊁生姜10g㊁清半夏10g㊁橘红10g㊁茯苓10g㊁厚朴10g㊁炒山楂15g㊁生山楂15g㊁红曲9g㊁炒麦芽15g㊁地龙10g㊁蜈1076 环球中医药2019年7月第12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9,Vol.12,No.7蚣1条㊂二诊继服1月㊂诸症减轻,查血脂:CHO 5.57mmol /L,TG 2.57mmol /L,LDL 2.93mmol /L,继续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蜈蚣至2条㊂继服半月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复查血脂指标也已恢复至正常水平㊂按 患者体型偏胖,饮食不节或起居不慎,感受寒湿之邪,直中脾胃,损伤中焦阳气,水液失于气化,致病理之痰饮湿浊内生且积留于脏腑经络,进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发为血脂异常㊂脾阳失于温煦,故畏寒;水湿不得气化,泛于面部,故面色晦暗;脾气不足,则乏力气短,困倦嗜睡;寒邪直中血脉,导致寒凝血瘀,瘀阻经络,故腰酸背痛㊁口唇青紫;湿瘀痰浊阻于脾胃,则胃纳不佳,食则腹胀;阻于经络,则四肢沉重无力;流于肠间,则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泻㊂饮食辛辣,痰湿化热,则便秘㊂舌淡白胖大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弱㊁尺脉尤沉涩,也符合寒湿瘀阻证的特点㊂治宜健脾祛痰湿,兼以活血,方以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㊂黄芪建中汤健运中焦脾胃,去饴糖㊁大枣以防滋腻碍胃;二陈汤燥湿化痰;厚朴理气消痰以除腹胀;加蜈蚣㊁地龙等虫类药通络;最后加入降脂之靶药:炒山楂㊁生山楂㊁炒麦芽㊁红曲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这些药物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4⁃5]㊂二诊见患者诸症减轻,血脂水平较前降低㊂效不更方,增量蜈蚣至两条,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巩固治疗半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脂水平亦恢复正常㊂参考文献[1] 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2013,54(7):547⁃550.[2] 顾成娟,吴学敏,王涵,等.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仝小林教授对感冒的认识及病机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8,38(2):142⁃145.[3] 仝小林,刘文科.论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8⁃10.[4] 杨宇杰,陈建双,王春民,等.山楂叶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SOD㊁MDA 及PON1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3):196⁃198.[5] 蔡洁云,欧艺深,刘丽莹,等.中药红曲降血脂药理作用及其处方制剂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79⁃80.(收稿日期:2018⁃09⁃04)(本文编辑:王馨瑶)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袁钰(硕士研究生)];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叶柏)作者简介:袁钰(1993-),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慢性便秘㊁溃疡性结肠炎㊂E⁃mail:644341303@通信作者:叶柏(1961-),硕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慢性便秘㊁溃疡性结肠炎㊁慢性胃炎㊂E⁃mail:yeb1961@辨证治疗慢性便秘验案三则袁钰 叶柏【摘要】 慢性便秘是以排便困难㊁排便不尽㊁排便频率减少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胃肠道疾病㊂导师临证数十载,提出慢性便秘因患病人群不同,其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便秘以阴阳两虚为主,妇人产后便秘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外感湿热邪毒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导致湿热致秘者亦不在少数㊂本文总结三则临床医案,具体论述因人制宜㊁辨证论治慢性便秘独到之处,以飨同道㊂【关键词】 慢性便秘; 产妇便秘; 老年人便秘; 湿热秘; 验案【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7.024 治疗慢性便秘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病理特性辨证论治㊂青中年多以实证为主,病久夹虚,治拟标本兼顾;老年人多以肾阴阳两虚为主,应滋阴助阳;孕产妇以气阴亏虚,津枯肠燥为主,需补血养阴以润燥通便;绝经期前后妇人常伴有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当疏肝解郁,行气导滞㊂湿热秘在目前诸多便秘共识或指南中均未有明确定义,然临床上不堪其扰者不在少数,故应予以重视,治疗此类患者清热燥湿,佐以开泄㊂兹介绍临床案例3则,冀求今后运用方药时能够举一反三,方证随出㊂1摇老年人便秘患者,女,71岁,江苏高淳人,2018年3月8日初诊,患者诉大便干结难解间作3年余,近三月来患者便秘症状加重,深受其扰㊂患者平素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者麻仁丸后大便可,2~3日行一次,每次解大便时患者便意甚少,量少质硬,若无泻药辅助则鲜有便意,甚则4~5日不解大便,时有腹胀㊁腹痛㊂患者近三年于门诊间断就诊,未系统治疗,2017年因结直肠多发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便秘症状稍有好转,然近三月服用泻药后大便仍难解,纳食不香,多食则烧心㊁反刍,夜寐难安,感腰酸肢冷,舌红苔少,脉细㊂。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_仝小林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_仝小林](https://img.taocdn.com/s3/m/1f9dab47f01dc281e53af05f.png)
中医园地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仝小林 段 军(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 S)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是从1988年Reaven 提出X综合征以后开始的,中医对该综合征的研究稍晚一些。
本文旨在引起中医同道对该病的重视,进而加快中医研究的步伐。
1 基本概念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包括了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等。
也称多代谢综合征、IR综合征或X综合征等。
2 诊断标准MS的诊断现多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2001年公布的成人治疗指南之三[1]:①空腹血糖≥6.1 mmol/L;②血压≥130/85mmHg(17.3/11.3kPa);③甘油三酯≥1.65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⑤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
具有上述条件中3点者即可诊断。
3 流行现状从目前的资料看,M S有很高的发病率。
美国的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资料显示,在≥20岁的美国成人中,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M S的发病率分别为23.8%、21.6%和31.9%[2],而在45岁~74岁的美国印第安人中的发病率则为55.2%,几乎是上述人群同龄人的2倍[3];贾伟平等[4]报告了上海40岁~49岁人群随机抽样的771例男性和1189例女性M S的流行情况,若以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兼具者为全M S,结果以体重分层,正常、超重及肥胖组的全M S患病率分别为8.0%, 21.6%及29.6%。
4 西医对M S的认识关于M S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I R/高胰岛素血症起收稿日期:2002-05-30 修回日期:2002-08-06着重要作用,是贯穿I R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疾病的主线,是这些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二)上焦上篇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二)上焦上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99c5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5.png)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二)上焦上篇前情回顾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上篇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下篇一、上焦辨治心法上焦心系与肺系,气血辨证为总纲。
开胸顺气血府逐,丹参饮里气血方。
气虚四君血四物,心肺衰竭参附姜。
注:①开胸顺气血府逐:血府逐,即血府逐瘀汤,开胸顺气活血。
②丹参饮里气血方:丹参饮,即丹参、檀香、砂仁,为行气活血方。
③心肺衰竭参附姜:参附姜,即人参、附子、干姜。
二、肺系(一)外感总括1. 外感四焦辨治心法顶焦督病起太阳,表虚桂枝实麻黄。
上焦鼻咽连肺卫,银翘桑菊桔甘汤。
中焦藿香正气散,解表和中理胃肠。
下焦初感八正散,肾虚湿热清补良。
注:①表虚桂枝实麻黄:太阳风寒表虚证,予桂枝汤;太阳风寒表实证,予麻黄汤。
②银翘桑菊桔甘汤:银翘散、桑菊饮、桔梗汤(桔梗、甘草)。
2. 外感病从粘膜辨治西医把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中医分伤寒、伤风、伤湿等,我把外感统归于四种粘膜,即皮肤粘膜、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泌尿系粘膜。
无论其发病初起,恶寒发热孰轻孰重,辨别在哪个粘膜部位至关重要。
无流行性、传染性就叫外感;有流行性、传染性就叫瘟疫。
具体来讲,皮肤粘膜多伤寒(风寒),代表方是麻黄汤、桂枝汤;呼吸道粘膜多伤热(风热),代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消化道粘膜多伤湿(暑湿),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泌尿系粘膜多伤浊(浊毒),代表方为八正散。
只有按粘膜分类,才不至于被恶寒轻重、发热高低这些表象所迷惑,而且治疗准确有效,辨证简便易行。
黏膜环境变化易感外邪论:汗道(皮肤黏膜)喜温,寒则战栗,太阳起病;气道(呼吸道黏膜)喜润,燥则为殃,气分病矣;谷道(消化道黏膜)喜净,天地氤氲,湿滞中焦;水道(泌尿系黏膜)喜阴(凉),火则为病,下焦湿热。
3. 外感透邪手法外感窍病,深入脏腑,遂成顽疾,仍宜透邪。
见脏治脏,非求本之治。
因外感,常常是某些脏腑病之源头。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下篇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下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da693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2.png)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下篇前情回顾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上篇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五、髓系病-痹、痿证1. 辨治心法痹痿均是髓系病,痹证为浅痿证深。
三气杂至经络闭,皮肌脉筋骨痹成。
初病在经透微汗,久病入络兼扶正。
五体不已累五脏,仍以透邪最为赢。
邪闭督脊成瘫痿,葛根乌茸壮督行。
臂展则颈健,腰活则膝康。
我治经络之病,喜用两个方子加减:颈臂葛根汤,腰膝三痹汤,多获良效。
注:①皮肌脉筋骨痹成:即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
②初病在经透微汗:初病在经,“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要略》)。
③葛根乌茸壮督行:葛根,葛根汤;乌,乌头;茸,鹿茸。
④三痹汤:组成为黄芪、续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人参、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桂心、生姜。
即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生姜。
治疗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痹证。
2. 急性关节炎治要“微微似欲出汗”,是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手法,切莫汗出溱溱。
曾治一个农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不能行走,无汗。
予麻黄加术汤(生麻黄100g),嘱其盖被,吸管吸药,补水,始终保持周身微汗。
结果一副药尽,肿痛全消。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诚如《金匮》所言。
3. 肩周炎五十肩(肩周炎)形成的机制是气血不通。
为什么?五十岁,气本已不足,肌肉松弛。
加上侧睡,肩部受压,气血循环受阻;若不注意保暖,寒凝血滞,则导致肩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矣。
我治疗此病,在桂枝、当归、鸡血藤、羌活、片姜黄等温阳活血祛风通络基础上,一定要加补气之黄芪,可以大大缩短疗程。
4. 方药运用(1)九分散此方为治痹良方,出自清代费山寿的《急救应验良方》。
取马钱子20g(去皮、毛)、麻黄120g(去节)、乳香120g(去油)、没药120g(去油)。
上药各研,再合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勿令泄气。
仝小林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仝小林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7be413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7.png)
CH
I
NA
SNATUROPATHY,Ju
l
2022,Vo
l
30No
14
仝小林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
张红梅1 ,赵锡艳2 ,逄 冰2 ,周 强3
(
1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2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要目 标,治 法 以 辛 开 苦 降、降 逆 胃 气 止 呕 为 主,选 用 止
意;脾虚腹胀者,加枳术汤以健脾行气;肝气不疏者,加
呕的 精 方 靶 药,方 必 精 而 简,药 当 专 而 宏,可 以 小 半 夏
四逆散以疏肝行气和胃;反酸者,加左金丸、浙贝母、煅
汤合苏连饮为主方.方中半夏、生姜、紫苏叶为止呕要
现为呕吐的多 种 疾 病
.临 证 时 可 加 紫 苏 梗、藿 香 以
[
9]
增强理气宽 中 止 呕 之 功;胃 内 有 振 水 音,或 见 水 滑 苔
者,加茯苓,取小半夏加茯苓汤之理,以化痰消饮;舌苔
白腻厚者,加竹茹、陈 皮,取 «金 匮 要 略»橘 皮 竹 茹 汤 之
意,以行 气 和 胃;便 秘 腹 胀 者,加 枳 实、厚 朴、大 黄 等 行
当地医院住院治 疗,用 药 同 前,未 见 减 轻,由 急 诊 转 诊
至我科.既往史:
2 型糖尿病病史 15 年,予以皮下注射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 30R),早 16IU,
/L 左右;高血压病
晚 10IU,空腹血糖控制在 10mmo
l
病史 5 年,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 mg,每日 1 次.既
3
天津北辰天士力医院,天津 300410)
『名医经验』仝小林:脾胃“郁火”从散入手
![『名医经验』仝小林:脾胃“郁火”从散入手](https://img.taocdn.com/s3/m/23f5d47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f.png)
『名医经验』仝小林:脾胃“郁火”从散入手郁火有三辨,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
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者。
有脾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胃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前两者好理解与辨别,外感者清之散之则郁,肝郁化火者则清舒并用,唯脾胃之郁火,病机难明,治疗迥异,自李东垣创脾胃“郁火”一说,对于郁火的解释,各执一词。
观仝小林教授治疗疑难杂病,常见虚而不补,见寒而不温,见火而不清。
究其原因,此虚非彼虚,此寒非彼寒,此火非彼火,盖都是“郁火”作祟,使阳气不得生发,机体功能失常而表现出一种异常状态,此即李东垣的脾胃“郁火”。
弄清“郁火”要从其产生的基本机制开始。
郁火和实火从八纲上讲都是实火,实火是指火性炎上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郁火是指有气郁的过程而化火的病证,所以其产生的机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火郁之火,阳气也,机体代谢产生之热能也。
阳气,随脾胃气机升降,向外发散。
主要靠皮肤、头部、呼吸、大小便,将体内之热,散发和排泄出去,但最主要的器官是皮肤和头部。
当散发或排泄阳气的脾胃之气机壅塞,或阳气不足无力散发阳气时,就会出现火郁证。
换句话说,散热,靠的是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
那么,什么原因使阳气发散不出去呢?具体而言,一个是虚,气虚鼓动无力,能量散不出去,郁于体表或上焦、顶焦;一个是不通,何为不通,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受阻,阳气不能外达。
两种因素或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使火散之通道被堵。
所以从病因来看有两点:1.脾胃虚弱,阳气无力散发(阳气绝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2.脾胃壅滞,阳气被遏(阳气相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
故可将火郁证分为两大类:阳气虚火郁证和阳气遏火郁证。
所以,火郁发之的郁证,与实火、虚火证之因机证治不同,前者治以清热降火,后者以滋阴降火,脾胃之郁火则应发散郁火。
仝小林强调,火郁常由脾胃气虚或阳气被遏所致,故其火郁辨证要点为:1.烫(自觉)而不热(他觉);2.炎而不(舌色)红; 3.反复长期;4.百治不效,按实火治不效,按虚火治也不效,百治不效,是火郁的重要辨治要点。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上篇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上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e3845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2.png)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上篇本文共2678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下焦辨治心法下焦溲系与衍系,阴阳辨证为总纲。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八味二仙汤。
知柏肾火五子衍,阴水实脾浚川阳。
注:①知柏肾火五子衍:知柏,知柏地黄丸。
五子衍,五子衍宗丸,组成为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
②阴水实脾浚川阳:实脾,实脾饮,治虚寒阴水;浚川,浚川丸,主治阳水,组成为桑白皮、大戟、雄黄、茯苓、芫花、甘遂、商陆、泽泻、巴戟天、葶苈子。
慢性肾炎(一)辨治心法慢性肾小球肾炎之蛋白尿、血尿,常因感染加重,尤其是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此因邪伏肾络,外邪勾起内邪所致。
治之之法,必攘外安内。
我常用升降散加银花、连翘、冬凌草等;水肿者,用麻黄加术汤;气虚者,用玉屏风散补气托邪。
切勿见蛋白增多即固涩,见血尿加重即止血。
邪伏肾络只需坚壁清野,若遇外感必攘外安内,此乃防止慢性肾炎进入肾衰之常法。
然欲想根治,必除邪务尽,透邪在所必用。
所谓透出一分邪气,便有一成胜算。
(二)方药运用1.升降散升降散,是治疗慢性肾炎合并急性扁桃体炎之效方。
因反复感染致蛋白尿加重者,服之效佳,固下(消蛋白)必先清上(消炎症)也。
用白僵蚕6g、蝉蜕3g、姜黄9g、生军12g,共研细末和匀,分2~4次冲服。
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有类青霉素之功效。
升降散,源于《万病回春》之“内府仙方”,清·杨栗山扩展用之。
主治咽喉肿痛、大头瘟等,按原方比例配制。
原书记载:病轻者,分4次服,每次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病重者,分3次服,每次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次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
要点:中病即止。
我用此方,生军常用1.5~6g/日。
附:升降散治疗IgA肾病案患者,男,32岁。
反复蛋白尿、血尿、咽痛一年余。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eddc3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b.png)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1. 泻心汤类方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此五泻心汤之异同为:①合而言之,病位在胃(心),病症为痞,治法为泻,黄连为所必用。
②分而言之,分热痞和寒热错杂痞。
热痞,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兼表虚附子泻心汤。
寒热错杂痞(虚实相兼),予半夏泻心汤;见下利,予生姜泻心汤;见反复发作的复杂性溃疡(全消化道范围内,可波及其它部位),予甘草泻心汤。
泻心汤类方可用于纠正现代疾病中内环境的紊乱,特别是针对抗生素滥用、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情绪过当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失调,菌群的紊乱等,尤为契合。
2.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治疗虚寒性胃痛之特效方。
我曾用其治疗一日四次杜冷丁都止不住的胃痉挛,一剂汤药,胃脘疼痛迅速缓解。
辨证要点:胃怕冷、胃痛,唯症是从。
即使是肥胖,苔黄厚腻,看似湿热,亦照用。
热性体质而贪冷饮者,患此证尤多。
3. 仝氏清胃修膜汤【组成】蒲公英30g、怀山药30g、白芨15g。
【功效】清热消炎护胃。
【主治】慢性糜烂性胃炎。
【辨证要点】胃痛胃热之口干喜凉饮。
嗜酒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多见。
【治疗要点】反酸加煅瓦楞子;胃胀加枳术汤;伴食道反流加小半夏汤;肠上皮化生加六味地黄丸蜜丸含化,每次一丸,每日两次。
4. 仝氏肠激左金汤【组成】黄连9g、吴茱萸6g、乌梅15g【功效】清肠和血敛肝。
【主治】肝脾不调、肠道湿热之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及治疗要点】大便粘臭,重用黄连,黄连:吴茱萸=6:1;便溏重用吴茱萸,吴茱萸:黄连=6:1;痛泻加用白芍,配甘草;便脓加当归;便血加三七;里急后重加厚朴;紧张即加重者,合四逆散。
附:脾胃病验案黄芪建中汤合旋覆代赭汤、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寒性胃痛、呕吐案:患者,女,56岁。
反复胃痛、呕吐1年余。
刻下:胃脘隐痛,呕吐清水痰涎,嗳气频频,无食欲,眠差,便干2-3日1次。
舌淡紫苔白底瘀,脉沉细弦数。
既往有2型糖尿病10年,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等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脾胃系病辨治心法本文共6825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中焦辨治心法中焦肝系与胃系,升降辨证为总纲。
散火益胃补中气,大小柴胡泻心汤。
交通表里升降散,大气一转运化畅。
注:①散火益胃补中气:即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三方也。
②大小柴胡泻心汤:即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泻心汤类方。
(一)脾胃病总论脾胃经常同病,寒热每多错杂,治当明辨。
温脾附子干姜,补脾人参黄芪,健脾云苓白术,运脾厚朴陈皮,泻脾大黄黄连,醒脾藿香佩兰。
诗曰:脾虚痰湿用六君,脾滞肥甘泻黄散。
寒热错杂诸泻心,脾约肠燥麻仁丸。
胃热清胃(散)寒建中,胃肠感冒正气散。
土壅木郁大柴胡,肝木乘脾逍遥丸。
1.调脾心法肾为先天脾后天,消化吸收代谢管。
脾实因滞生瘅热,脾虚气弱功能减。
启脾(醒脾)兰苍除陈气,清热泻脾(散)疗脾瘅;运脾陈皮与白术,脾滞健脾保和丸。
补脾四君温附理,参苓白术诸法参。
注:①脾实因滞生瘅热:脾滞化热则生脾瘅;②兰苍:佩兰、藿香、苍术之类;③健脾:健脾丸;④温附理:温脾,附子理中丸。
2. 调胃心法(1)胃为阳土阴易伤,肝脾相关下连肠。
虚位以待实后空,喜润恶燥保健康。
玉女虚热实清胃(散),虚寒建中实寒良。
气磨瘀笑苓痰饮,呕夏痛金枳消胀。
注:①虚寒建中实寒良:虚寒,小建中汤;实寒,良附丸。
②气磨瘀笑苓痰饮:磨,四磨汤;笑,失笑散;苓,苓桂术甘汤。
③呕夏痛金枳消胀:夏,小半夏汤;金,金铃子散;枳,枳术丸。
(2)虚秘芪术血归首,麻仁肠燥寒苁阳。
食积保和热承气,辛苦痞满泻心汤。
胃肠感冒藿葛求,火郁益胃或升阳。
壳实陈青胃排空,榔厚丑小硝大肠。
注:①虚秘芪术血归首:气虚秘,黄芪、白术。
血虚秘,当归、何首乌;②辛苦痞满泻心汤:痞满治以辛开苦降,予泻心汤类;③胃肠感冒藿葛求:藿,藿香正气散。
葛,葛根芩连汤;④火郁益胃或升阳:火郁,予升阳益胃汤或升阳散火汤;⑤壳实陈青胃排空:枳壳、枳实、陈皮、青皮助胃排空,胃动力药也;⑥榔厚丑小硝大肠:槟榔、厚朴、黑白丑,小肠动力药;芒硝、大黄,大肠动力药也。
《临证指南医案》养胃名句欣赏:“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3. 疑难怪病从脾胃论治我在治疗疑难怪病时,常从调理脾胃入手。
其理在于中央健则气机调,气机调则精微布散,气血周流。
故凡脏络虚损之病,气血拥塞之状,痰瘀互阻之象,内外不交之窘,林林总总,诸症难括,诸药难施者,求诸中央,常可删繁就简,纲举目张。
4.“运”法脾胃大法在一“运”字。
“运”,针对“滞”。
滞可秘结,滞可痞满,滞可化热,滞可湿聚。
胃系运则传化有序,脾系运则水谷布常。
运保出入平衡,运助升降有度。
后天之脾胃,言到底是升降,是出入。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识“运”,治脾胃不难矣。
5. 调胃纳法病体虚弱用补药,先把胃口调理好。
胃口不开空谈补,吸收不利药难效。
胃口一开助药力,药补食补合力调。
(二)呕吐1. 辨治心法酒呕喷吐带酒气,食呕①酸腐呃逆声;痰呕粘痰拉条状,寒呕涎唾冷清清。
酒呕正气苏连饮②,痰呕小半加茯苓③;食呕保和枳术汤,寒呕反左④入理中。
若见热泻伴呕恶,胃肠感冒藿香灵⑤。
注:①食呕,伤食而呕也;②酒呕正气苏连饮:酒呕,藿香正气散合苏连饮;③小半加茯苓,即小半夏加茯苓汤;④反左,即反左金丸,为黄连:吴茱萸=1:6,与左金丸相反而得名;⑤胃肠感冒藿香灵:胃肠型感冒,予藿香正气散。
2. 方药运用(1)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是和胃降逆止呕之效方。
我常用清半夏、生姜各15~30g。
呕吐甚,加苏连饮;胃胀加枳术汤;胃有振水声加茯苓;反酸加煅瓦楞子;胃口差、大便干,加大黄黄连泻心汤;虚寒加理中丸。
半夏,6~15g和胃,15~30g止呕,30~60g安眠(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消痰化浊之要点:苔越厚腐腻,用量越大。
(2)苏连饮苏连饮,是治疗湿热呕吐之效方。
此方出自《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只列药物,未出方名,后世命为苏连饮。
笔者用之辨证要点为:呕吐酸味、苔黄厚腻,用黄连6g、苏梗9g。
胃肠型感冒之呕吐,加苏叶、藿梗各6g;呕吐严重,加清夏、生姜各30g;嗳气打嗝,加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兼脾虚者,加党参15g、炙甘草10g。
(3)枳术连姜汤【组成】枳实15g、炒白术30g、黄连6g、生姜15g。
【主治】胃脘胀满,口干口苦,或呃逆,或卧不安等脾滞胃热证。
【方解】枳实理气,白术建脾,黄连清胃,生姜和胃。
连姜配伍,辛开苦降,开胃畅脾。
【治疗要点】呕加法夏;脾虚加党参;失眠加炒枣仁。
(注:此方之方根为《金匮要略·水气病》枳术汤)(三)便秘1. 辨治心法实秘当分热气燥,虚秘气血阴阳分。
热臭气胀燥羊屎,承气三物增液轮。
气虚补中便无力,血虚四物首乌尊。
阳虚理中锁苁蓉,阴虚脾约贵麻仁。
注:三物,厚朴三物汤;增液,增液承气汤;补中,补中益气汤;四物,四物汤;理中,理中汤;麻仁,麻仁丸。
2. 方药运用(1)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是治疗腹部胀痛、大便秘结之良方。
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
功能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方中枳实为胃动力药,厚朴为小肠动力药,大黄为大肠动力药。
我用此方,胃胀者,以枳实为君,腹胀者,以厚朴为君,便秘者,以大黄为君(小承气)。
病情较重者,大肠动力加芒硝,小肠动力加榔片,胃动力加青皮。
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三方药味组成完全相同,区别何在?全在剂量!“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
厚朴、枳实、大黄,“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无芒硝,则谓之小承气;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
”(《金匮玉函经衍义》)(2)仝氏温润通便汤【组成】肉从蓉30g、火麻仁30g、当归15g。
【功效】温阳养血,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性便秘。
【辨证要点】大便久坐为气虚,干若羊粪为肠燥,臭味偏大为积热。
【治疗要点】大便无力加黄芪,腹胀加槟榔片,干若羊粪加玄参,味臭加大黄。
(3)肉苁蓉配锁阳阳虚便秘,肉苁蓉配锁阳是对药。
肉苁蓉一般用30~60g、锁阳15~30g,可独立通便。
(4)槟榔配二丑槟榔为四大南药之一,功效为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我把榔片和二丑作为小肠动力药,和胃动力药枳实、大肠动力药大黄配伍使用。
附:便秘验案案例一:患者,女,43岁。
便秘20余年。
初起因产后血虚致便秘,开始数日一解,后逐渐加重,出现月余不解,依赖导泻药。
症见神疲乏力,晨起泛清涎,易感冒,不易汗出,畏寒肢冷,纳呆,面色萎黄,舌胖苔白脉细。
诊断:便秘。
证属:冷秘。
治以温阳通便。
予附子理中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附子15g(先煎)党参15g生白术30g炙甘草6g生麻黄12g细辛3g肉苁蓉15g锁阳15g当归12g 生首乌12g。
服此方汤剂1月,便秘改善。
改用丸剂(9g po tid),三个月病告愈。
案例二:患者,男,70岁。
因外伤致“脊髓性休克”出现顽固性便秘14年。
刻下:无便意,排便无力,大便干结,3-4日一行,平素靠通便药及开塞露,伴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恶心,胃胀难忍,半年内体重下降12.5kg,嗜睡,后背冰凉。
舌深红底瘀苔黄厚腻,脉沉弦。
诊断:便秘。
证属阳虚津亏,中焦湿热。
治以温阳润燥,清热燥湿。
予肉苁蓉45g当归30g制首乌30g黄连9g苏叶梗各9g酒军30g二丑各9g榔片15g。
加减治疗8月后,大便畅,体重增加3kg,改水丸继服巩固。
(四)脾胃病常用方1. 泻心汤类方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此五泻心汤之异同为:①合而言之,病位在胃(心),病症为痞,治法为泻,黄连为所必用。
②分而言之,分热痞和寒热错杂痞。
热痞,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兼表虚附子泻心汤。
寒热错杂痞(虚实相兼),予半夏泻心汤;见下利,予生姜泻心汤;见反复发作的复杂性溃疡(全消化道范围内,可波及其它部位),予甘草泻心汤。
泻心汤类方可用于纠正现代疾病中内环境的紊乱,特别是针对抗生素滥用、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情绪过当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失调,菌群的紊乱等,尤为契合。
2.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治疗虚寒性胃痛之特效方。
我曾用其治疗一日四次杜冷丁都止不住的胃痉挛,一剂汤药,胃脘疼痛迅速缓解。
辨证要点:胃怕冷、胃痛,唯症是从。
即使是肥胖,苔黄厚腻,看似湿热,亦照用。
热性体质而贪冷饮者,患此证尤多。
3. 仝氏清胃修膜汤【组成】蒲公英30g、怀山药30g、白芨15g。
【功效】清热消炎护胃。
【主治】慢性糜烂性胃炎。
【辨证要点】胃痛胃热之口干喜凉饮。
嗜酒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多见。
【治疗要点】反酸加煅瓦楞子;胃胀加枳术汤;伴食道反流加小半夏汤;肠上皮化生加六味地黄丸蜜丸含化,每次一丸,每日两次。
4. 仝氏肠激左金汤【组成】黄连9g、吴茱萸6g、乌梅15g【功效】清肠和血敛肝。
【主治】肝脾不调、肠道湿热之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及治疗要点】大便粘臭,重用黄连,黄连:吴茱萸=6:1;便溏重用吴茱萸,吴茱萸:黄连=6:1;痛泻加用白芍,配甘草;便脓加当归;便血加三七;里急后重加厚朴;紧张即加重者,合四逆散。
附:脾胃病验案黄芪建中汤合旋覆代赭汤、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寒性胃痛、呕吐案:患者,女,56岁。
反复胃痛、呕吐1年余。
刻下:胃脘隐痛,呕吐清水痰涎,嗳气频频,无食欲,眠差,便干2-3日1次。
舌淡紫苔白底瘀,脉沉细弦数。
既往有2型糖尿病10年,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等病史。
予炙黄芪 30g桂枝 30g白芍 30g代赭石 30g(先煎)旋覆花 15g(包煎)黑附片 30g(先煎一小时以上)干姜片 30g炙草15g。
服14剂诸症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葛根芩连汤合仝氏清胃修膜汤加减治疗胃痛案:患者,男,55岁。
反复胃脘胀痛2年,伴大便黏滞不爽。
查胃镜示:返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病理:部分腺体轻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暗根部腐腻微黄,脉弦稍缓。
诊断:胃痛。
证属湿热中阻。
治以清热化湿。
予葛根30g黄芩30g黄连15g生甘草15g蒲公英30g白芨15g生薏米30g清夏15g生姜3片。
配合六味地黄大蜜丸含化(1颗bid)针对肠上皮化生,服6月。
复诊时胃胀痛、大便粘滞消失,大便成行,日一次。
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炎,病理示肠上皮化生消失。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机械损伤性胃动力障碍:患者,女,58岁。
两月前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中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胃瘫。
刻下见:胃胀甚,怕凉,呃逆频频,自诉胃肠不蠕动,不敢进食,伴便秘、眠差、乏力。
舌淡边有齿痕细颤,脉弱。
予黄芪45g桂枝15g白芍15g 炙草15g清夏30g生姜30g枳实30g麻仁45g。
此方加减治疗近2年,胃胀、呃逆等症消失,大便正常。
大皂荚取嚏止呃案:患者,女,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