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共31页
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 (一)
呃逆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本病记载。《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认为是胃气上逆而发病。《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认为与寒气及胃、肺有关。《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载有简易疗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干呕呃逆为胃气上逆,膈间不利,气逆上冲咽喉,以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声,无物吐出,其声长短不一,呈不规则性发作。
2.嗳气嗳气因饮食物不消化,胃中浊气蕴积上逆而发生,其声低而缓,常伴有酸腐气味,多在饱餐后出现,又称为“噫气”,与呃逆频频发出的呃呃响声有显著区别。干呕与嗳气多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转归和预后无明显关联。但呃逆出现在危重患者时,可能是胃气衰败的征兆。
【辨证论治】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了解更多▼
脾胃系病症PPT课件
胃痛
.
1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2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17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不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痛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痛
热病、火郁、药物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课件
泄泻
湿邪内伤,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 浊内生,混杂合污 而下
大便溏薄,粪便 清稀,或如水, 或完谷不化,而 无赤白脓血便, 腹痛多伴肠鸣
少有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见轻度贫血。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 2.兼症: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
童多见, 四肢厥 并不一定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凶险,以儿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
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 次 腹痛性质 发病情 年龄体 况 质 实 初起 年轻体 腹痛胀满;痛而拒 壮 按 虚 日久 年老体 腹痛绵绵,痛而喜 弱 按
里急后重
便后暂时减 轻 便后不减, 坠胀甚
严重。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痞满概述、病因与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二)临床表现: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其病之候,但腹内
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
(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1
【概述】
一、定义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 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2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首见于《伤寒论》
13
三、相关检查
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
1. 电子胃镜或的纤类维型胃以镜及是:否有肠上皮
2.病理 :
Leabharlann Baidu
化生、异型增生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痞满概述、病因和诊断医学课件中医内
科学—脾胃系病证
14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可胃以镜协助:诊断慢性
中医内科学——痢疾
伤而成痢。
•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病机
外感时邪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痢;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伤中 胃肠不和 气血壅滞 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 食积 饮食不节(洁) 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 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中阳受困
•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 “泻浅而痢深,
泻
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 血
伤败,病在下焦”。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 条件
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 后
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 为
病情减轻。
•
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
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
(六)休息痢
• 1.症 状 :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发时大便次 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
兼症: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 食少,倦怠嗜卧;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 3.治 法 :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 4.代 表 方: 连理汤加减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
A.实痛
B.热痛
C.气滞痛
D.血瘀痛E.伤食痛
1.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气后则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属于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2.腹部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常夜间加剧是何证腹痛特点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A.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B.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C.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D.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E.湿热蕴结,薰蒸肠道,脉络伤损3.胃痛,湿热中阻证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4.腹痛,湿热内结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A.润肠丸加减
B.麻子仁丸加减
C.六磨汤加减
D.黄芪汤加减E.济川煎加减
5.气秘用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6.阳虚秘用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A.瘀停胃络,脉络阻滞
B.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C.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D.气、血、痰、湿、热毒互结E.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7.瘀血内结之噎膈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8.瘀血内停腹痛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A.肝气犯胃,胃气阻滞
B.肝气不疏,横逆犯脾
C.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D.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E.邪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9.气机郁滞之呃逆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10.肝胃不和痞满的病机为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
A.柴胡疏肝散
B.五磨饮子
C.益胃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腹痛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三、证治分类 l.寒邪内阻证 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 兼证: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6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
嗜食辛辣,损伤胃阴,或素体阴虚,胃失濡养 ,不荣则痛
①病机之间可以虚实 寒热相互转化 ②胃热炽盛,迫血妄 行;瘀血阻滞,血不 循经;脾气虚弱,不 能统血而致便血、呕 血 ③痰阻瘀结,气机壅 塞,变生噎膈、反胃 、癥积等
(二)鉴别诊断
中焦气机 不利, 脾胃升降 失职
抑郁恼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脾胃不和
过用苦寒,损伤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
②日久不愈,脉络 瘀滞气滞血瘀则为 胃痛;血络损伤则 吐血、黑便 ③痰阻瘀结,气机
壅塞,变生噎膈、 脾胃素虚,阳气不足或阴液亏虚,纳运失职, 癥积等 升降失调,胃气壅塞
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
组成:香附 陈皮 紫苏 甘草 高良姜 香附
方歌:香苏陈皮草。
兼见恶寒、头痛,为风寒袭表,加苏叶、藿香;兼见脘痞、纳呆、嗳气或呕吐等为食滞 中焦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兼见口苦口气,舌苔黄白相间,为寒郁化热, 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病因
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思虑忧愁
4.久病劳倦
脾伤气结,运化失司,脾胃失和
先天禀赋薄弱 其他脏腑久病 劳倦过度
脾胃虚弱或脾阳不足, 胃失温养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
中医内科学便秘最新版本ppt课件
(二)病因病机 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
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
(三)临床治疗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 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 3、走势:单纯性便秘,只需用心调治,则其愈 较易,预后较佳。
• 若属它病兼便秘者,则须察病情的新久轻重。 1)、热病之后,余热未清,伤津耗液而大便秘 结者,调治得法,热去津复,预后易佳。2)、 噎膈重症,常兼便秘,甚则粪质坚硬如羊矢, 预后甚差。3)、老年性便秘和产后便秘,多属 虚证。因气血不复,大便难畅,阳气不通,阴 寒不散,便秘难除,因而治疗时难求速效。
气血不足或阳虚阴亏 转化 虚症
虚症 停积日久 化燥为实
本虚标实
二、治疗原则
以通下为主 实秘----祛邪( 泻热,温散,通导) 虚秘----扶正(益气温阳,滋阴养血)
• 三、 证治分类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兼症: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1 呕吐病因及病位、发病机理。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
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呕吐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
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虚证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我总结为“两犯两内”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热痢初起,兼见表证者,用荆防败毒散;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暗,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如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证属寒热错杂者,可用乌梅丸加减。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痢疾的临床辨证以辨湿热和气血为主,治疗初起以祛邪为主。熊继柏教授辨治痢疾指出关键有两点:一辨湿热。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意思是说痢疾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凡痢下赤多白少者为热胜湿,痢下赤少白多者为湿胜热,当然还要参合舌脉予以确诊。二分气血。唐容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