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目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毒蛇

中国十大毒蛇

中国十大毒蛇1.白唇竹叶青[学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分类地位] 蛇目:蝰科[形态特征] 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分布] 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

2.灰蓝刻扁尾海蛇[学名] 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类地位] 蛇目海蛇科[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3金环蛇中文俗名: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英文名:Banded Krait形态特征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生态习性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分布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4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山万蛇,过山峰,过山乌,扁颈蛇,大吹风蛇, 英雄蛇, 麻骨乌, 蛇王, 大眼镜蛇, 大膨颈蛇, 大扁颈蛇, 黑乌梢等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形态特征]具前沟牙的毒蛇。

蛇目和蜥蜴目的异同点

蛇目和蜥蜴目的异同点

蛇目和蜥蜴目的异同点
蛇目和蜥蜴目是两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它们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特征,以及让大多数人觉得恐惧的通常大小。

今天,我们来详细比较一下这两种动物之间的异同。

首先,从形态上来看,蛇目和蜥蜴目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蛇目动物没有四肢,头上非常大,而蜥蜴一般具有四肢,而且头比躯干上部要小。

此外,蛇目的动物大多有毒,而蜥蜴通常不会有毒,也没有像蛇那么长的身体。

还有着其他的不同点,蛇多数在水和陆地两个环境中,但蜥蜴只能在陆地上生活,而从繁殖上来看,蛇往往是卵生,而蜥蜴多数都是胎生。

蛇目和蜥蜴目也有着相同点,比如都有一个攸关动物生存的概念,他们都是食肉动物,这意味着只要他们捕食就不会感到饥饿,以及都可以在某些环境中存活。

因此,总之,蛇目和蜥蜴目有着许多相同点,但比起异同点来,它们的异同就要显得更突出,特别是在形态、繁殖及环境几个方面。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比较这两种动物,并培养学生保护和尊重动物的态度。

什么蛇最毒 第一名

什么蛇最毒 第一名

什么蛇最毒第一名
中国最毒的蛇是银环蛇。

银环蛇: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又名寸白蛇、过基甲、过基峡、簸箕甲、雨伞节、金钱蛇、银蛇,小白药蛇、台湾克雷特等。

银环蛇长0.6-1.2米,大蛇可达1.6米。

中国什么蛇最毒第一位
中国有十种剧毒蛇,包括海蛇、尖吻蝮、银环蛇、眼镜王蛇、舟山眼镜蛇、尖吻蝮、白芨、白花竹叶青、斑蝥、金环蛇。

银环蛇是最毒的蛇之一。

银环蛇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寸白蛇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

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蛇的辨识和处理

蛇的辨识和处理

蛇的种类及分布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10 科,其中有毒蛇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 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 种,有毒的占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 种,海生毒蛇10 余种:1.眼镜蛇科ELAPIDAE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2-1.5 米。

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其毒为神经毒,被咬感觉不到痛,犹如蚊咬,只是开始的时候有点痒,牙印细小,而且不红肿,不出血,所以很难发现!一旦发现已经差不多... ...不过,一般都在晚上出现,而且性情相对温和眼镜蛇(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所有蛇都是卵生的吗

所有蛇都是卵生的吗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是卵生的。

蛇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像海蛇等蛇类是卵胎生。

1、赤链蛇是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

是一种常
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

赤链蛇为无毒蛇,但是要注意,因为其食物中包含蟾蜍,所以进食后口中可能带有蟾蜍毒液。

全长约1米,最大可达1.5米以上。

体背黑褐色。

因具有60
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2、响尾蛇脊椎动物,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

一种管牙类
毒蛇,蛇毒是血循毒。

一般体长约1.5~2米。

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

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

3、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
蛇的结构所决定的。

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

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

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动物学-蛇目

动物学-蛇目

金环蛇
眼镜蛇科代表动物 金环蛇全长 1200-1800mm ,是具有 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 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 19 — 27 环, 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 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 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 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 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 片,背鳞平滑,全身 15 行,背正中 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金环蛇的 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 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
02
蛇目的主要类群
盲蛇亚目
蛇目的主 要分类 原蛇亚目
新蛇亚目
盲蛇科
盲蛇亚目
异鳞蛇科 细盲蛇科
细盲蛇科,细盲蛇
盲蛇科,盲蛇
莽科
筒蛇科
原蛇亚目
针尾蛇科 闪鳞蛇科 瘰(luo,三声)鳞蛇科
针尾蛇科,针尾蛇
筒蛇科,筒蛇
闪鳞蛇科,美洲闪鳞蛇
瘰鳞蛇科,阿拉佛拉瘰鳞蛇
蟒科的基本特征
蟒蛇科约有 17 属 73 种包括现存最大的蛇 类,但多数种类没有那样大。 蟒蛇科不仅有后肢带残余,还有残余的 后肢,呈鳞片状,有些种类还有可以感 受红外线的颊窝。
黑眉锦蛇
游蛇科代表动物 黑眉锦蛇为大型无毒蛇,全长可 达2米左右。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 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 也是该蛇命名的主要依据;由体 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 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 央数行背鳞具弱棱。黑眉锦蛇的 主要明显特征是眼后又2条明显的 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 所以有“黑眉锦蛇”之称。背面 呈棕灰色或土黄色。
赤练蛇
游蛇科代表动物 赤链蛇是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 种,是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 老挝、越南、俄罗斯的有毒蛇。 该亚种成体全长约1米左右,体 背黑褐色与红(红褐)色相间。 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红 (红褐)色窄横纹而得名,但部 分个体缺少红纹。颊鳞常入眶。 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 “∧”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 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

基础知识-蛇目

基础知识-蛇目

基础知识-蛇目本目全世界已知有11科400属2700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寒带最少。

我国有8科60属382种,福建有5科41属83种。

(一)盲蛇科本科已知有5属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

我国有2属3种,在福建已记载1属1种。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Daudin)别名铁线蛇、地鳝图3-2-186 钩盲蛇体小,只有蛔虫大;大者全长仅163毫米。

眼极小,隐于鳞下,不易窥见。

背、腹两面覆盖大小相似的圆形鳞片,没有腹鳞的分化;体鳞一环20行。

鼻鳞全裂为2。

雄性生殖器半阴茎外翻时,末端形成实心的永久性硬刺。

尾极短,末端略尖。

背色棕或棕黑;腹色较浅。

吻、肛及尾尖均间杂白色。

潜伏园地泥土中,捕食白蚁及其他小昆虫或昆虫幼虫;吃害虫,对人类有益。

卵生。

遍布全省。

省外广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二)蟒科本科有20余属60余种,分布于热带及温带某些地区。

我国已知有2属2种,福建分布1属1种。

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Kuhl别名金花蛇、黑尾蟒、南蛇图3-2-187 蟒蛇体型最大者全长6~7米。

头和颈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纹;体背为黑色,背部及两侧均呈如云豹的大块斑纹。

头小,眼小;吻鳞及第一、第二上唇鳞均具“唇窝”;背鳞光滑,体中部64~72行;腹鳞较小,259~262枚;尾下鳞双列,63~66对。

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低山丛林中,捕食蛙、蛇、鸟、鼠、山羊等。

卵生,产卵数十枚。

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及梅花山。

省外分布于两广、海南及西南诸省。

蟒常为动物园饲养,以供观赏,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CITES:附录Ⅱ。

(三)闪鳞蛇科本科仅发现1属2种,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福建分布1种。

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别名闪鳞蛇图3-2-188 海南闪鳞蛇全长约600毫米。

闪鳞蛇爬行时,其鳞片在日光下闪耀多种色彩的光泽,故名闪鳞蛇。

蛇目

蛇目

成员非常复杂相当于进步蛇类的收容所亚科众多划分混乱有时有些成员被列科的成员均有些相似但亲缘关系均不很近有时被单列为穴蝰科
蛇 目
蛇目(Serpentiformes)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总目的1目。
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 最原始的蛇类,多具有后肢带。包括 一些体型最小的蛇,很多成员身长不 到15厘米,少数种类体型较大 。外形 略似蚯蚓,多营穴居生活 。 原蛇亚目(Henophidia) 又称蟒蛇亚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类, 多有后肢带残余。原蛇亚目主要分布 于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到 大洋洲一带,种类不多,有些类群分 类争议较大。 新蛇亚目(Caonophidia) 又称游蛇亚目,肢带完全消失,一些 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包括现 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 。 盲蛇科 (Typhlopidae) 异盾盲蛇科 (Anomalepidae) 细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
瘰鳞蛇科
有1属3种
是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水生蛇类 瘰鳞蛇没有腹部的大鳞,在陆地上行动艰难,皮肤松弛,在 水中游动时皮肤竖向展开使身体侧扁。瘰鳞蛇以鱼为食,象蟒蛇 一样用缠绕的方式杀死猎物。
阿 拉 佛 拉 瘰 鳞 蛇 生 活 于 淡 水
瘰鳞蛇
游蛇科
多达300属1600~1800种
爬行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现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 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类。成员非常复杂,相当于进步蛇类的收容 所,亚科众多,划分混乱,有时有些成员被列为独立的科,其中最有争 议的是分布于非洲和中东的穴蝰,和新蛇亚目各科的成员均有些相似, 但亲缘关系均不很近,有时被单列为穴蝰科。其中,赤链蛇是链蛇
钩盲蛇
▲ 孤雌生殖 只有雌性而 无雄性 体型最小的 蛇类之一 分布最广的 蛇类之一 钩盲蛇也是 中国最常见 的盲蛇

蛇目

蛇目
1842) 陕西秦岭南北坡分布
• 游蛇亚科:翠青蛇属:翠青蛇 (E.major, Genter, 1858)
陕西秦岭南坡分布 • 游蛇亚科:斜鳞蛇属:斜鳞蛇中华亚种
(P.macropssinensis, Boulenger, 1890) 陕西秦岭南北坡分
布 乌梢蛇 翠青蛇 斜鳞蛇中华亚种
• 游蛇亚科:链蛇属:赤练蛇 (D.rufozonatum, Cantor,
Anderson, 1879) 陕西秦岭南坡
• 游蛇亚科:白环蛇属:黑背白环蛇 (L.ruhstrati,
Fischer, 1826) 陕西秦岭南坡分布
• 游蛇亚科:颈槽蛇属: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蛇
(R.tigrina, Berthold, 1859) 陕西全境
双全白环蛇
黑背环蛇
虎斑颈槽蛇大陆 亚种蛇
1799) 陕西南部岚
• 游蛇亚科:腹链蛇属:锈链腹链蛇
(A.craspedogaster, Boulenger, 1899) 陕西秦岭南坡分布
• 游蛇亚科:游蛇属:黄脊游蛇 (C.spinalis, Peters,
1866) 陕西全境
渔游蛇
锈链腹链蛇
黄脊游蛇
• 游蛇亚科:锦蛇属:玉斑锦蛇 (E.mandarina, Cantor,
陕西秦岭山区分布
• 腹属:蝮蛇短尾亚种 (A.halysbrevicaudus, Stejneger,
1916) 陕西秦岭南坡分布
蝮蛇秦岭亚种
蝮蛇短尾亚种
• 烙铁头属:菜花烙铁头 (T.jerdonii, Genther, 1875) 陕
西秦岭南北坡分布
菜花烙铁头
1842) 陕西秦岭南北坡
• 游蛇亚科:锦蛇属:王锦蛇 (E.carinata, Boulenger,

中国境内蛇类110种图文介绍,有剧毒的,也有无毒好玩的

中国境内蛇类110种图文介绍,有剧毒的,也有无毒好玩的

中国境内蛇类110种图⽂介绍,有剧毒的,也有⽆毒好玩的多数⼈都知道,中国境内存在的,具有剧毒的⼗种蛇类,分为银环蛇、眼镜王蛇、⾈⼭眼镜蛇、原⽭头蝮、⽩眉蝮、⽩唇⽵叶青、灰蓝扁尾海蛇、圆斑蝰、尖吻蝮、⾦环蛇。

今天⼩编为⼤家介绍中国境内110种蛇。

仅供参考和赏玩。

1、美姑脊蛇美姑脊蛇体细长,全长约0.5⽶。

上唇鳞6(3-2-1)枚;⽆眶前鳞,眶后鳞1枚,极⼩,位于眼后下⾓,眶上鳞1枚;⽆⿐间鳞;颊鳞1枚,⼊眶;前额鳞很⼤。

背鳞21(23)-21(19)-19(21)⾏;腹鳞雄性146~155枚,雌性160~173枚;尾下鳞雄性53~60枚,雌性39~49枚;肛鳞1枚。

体背⾯紫蓝⾊,具⾦属光泽;腹⾯⼟棕⾊,腹鳞两侧游离缘灰⽩⾊。

2、紫砂蛇紫砂蛇⽆毒蛇。

没有危险性的。

⼤者全长471毫⽶。

有后沟⽛;头⼤,吻棱显著;眼⼤,颊部略凹。

背⾯紫褐⾊;头背及两侧有对称的绿褐⾊纵纹,向后⽅延伸,体背还有多数不规则的'∧'形斑纹或⽹纹。

体中部背鳞17⾏;腹鳞148~166;肛鳞完整;尾下鳞42~57对。

3、⿊链游蛇⿊链游蛇⼴泛分布于我国南半部的⼀种游蛇。

全长700毫⽶左右。

头背暗棕⾊,枕部两侧各有⼀黄⾊的椭圆形枕斑;躯⼲及尾背⾯⿊褐⾊,背侧部有⼆⾏浅黄⾊纵线,系由许多铁锈⾊点斑缀成;腹⾯淡黄⾊,腹鳞及尾下鳞外侧有⼆条窄长⿊点缀成的纵链纹。

4、尖尾两头蛇尖尾两头蛇⼩型蛇类,全长约360mm。

⽆⿐间鳞,亦⽆颊鳞及颞鳞;眶前、眶后各1鳞,额鳞长⼤于宽,上唇鳞4(1-2-1)。

背鳞光滑,通⾝13⾏;腹鳞155-192;尾下鳞13-23对。

背⾯红棕⾊,有暗⾊纵线纹或点状条斑,或⽆斑纹。

颈部有黄斑,尾部有两对黄⾊点状斑纹。

5、平鳞钝头蛇平鳞钝头蛇头⼤,体⼩,吻端宽钝,头颈区分明显,躯⼲略侧扁。

全长491.5mm,尾长109mm。

背⾯浅棕黄⾊,其上有由⿊点缀连形成的横纹;腹⾯⾊浅,⿊点⽆规则星布;顶鳞,额鳞,眶上鳞,前额鳞有⼤量⿊斑块,⿐间鳞上有少许⿊斑;头背⾯⾃颊鳞有⼀⿊粗线纹,延伸⾄头后与由顶鳞后端起始向后延伸的⿊粗线相会合成粗⿊线;头侧⾃眼后眶后鳞⾄⼝⾓有⼀⿊⾊细线纹。

蛇的介绍.

蛇的介绍.

职业教育现代宠征
蛇头部无耳孔,有二个鼻孔,舌头前端分叉,
大部分蛇的牙齿无毒,少部分蛇具有毒牙。蛇的 四肢退化,躯干部呈长筒状,体形各异,以适应 不同的环镜。蛇的皮肤表面布满鳞片 。蛇全身的颜色和图案多种多样,是 区分品种的特征之一。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蛇的防御措施有保护色、躲藏、逃走、
恐吓、愚弄敌人和装死几种。 成年蛇类一般每年蜕皮3~4次;仔蛇和 幼蛇每年可蜕皮4~5次或更多。 蛇为卵生或卵胎生。
盲蛇科是盲蛇亚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原蛇亚目包括蟒蛇科、林蚺科、岛蚺科、
筒蛇科、美洲闪鳞蛇科、倭管蛇科、针尾蛇 科、瘰鳞蛇科。蟒蛇科包括现存最大的蛇 类,可分为蟒亚科和蚺亚科。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新蛇亚目包括游蛇科、眼睛蛇科、蝰蛇
科。游蛇科包括现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 均有分布。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一、蛇的种类与分布
蛇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蛇目,分布在 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
界各地。
蛇目主要分3个亚目,盲蛇亚目、
原蛇亚目以及新蛇亚目。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蛇的介绍
盲蛇亚目包括盲蛇科、异盾盲蛇科、细盲蛇科。
蛇的介绍
三、蛇的生活习性
蛇是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其体内温
度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蛇是肉食动物。蛇用鼻孔和舌头获取感 官信息,嗅觉发达。蛇没有味 觉。蛇没有外耳,靠声波传到 耳骨并向内耳发送振动。

蛇的生物学特性

蛇的生物学特性
蛇的生物学特性
蛇类是爬行纲蛇目,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冷血变温 爬行动物。所调查,我国现有蛇200多种,其中毒蛇66种,主要分布在长江 以南各省区。
一 、蛇的形态
蛇,俗称“长虫”,身体细长,圆 筒形,全身被覆鳞片,四肢已消失 退化。全身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 尾部。头后到肛门前称躯干部,肛 门以后称尾部。头部较扁平,躯干 较长,尾部细长如鞭或侧扁而短或 呈短柱状。头部有鼻孔一对,位于 吻端两侧,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对 ,无上下眼脸和瞬膜,只覆盖一层 透明膜。无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 达的内耳及听骨,对地表振动声极 为敏感。舌虽没有味觉功能,但靠 频繁的收缩能把空气中的某种化学 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 顶部的犁鼻器,从而产生嗅觉。
类吻蝮、竹叶青蛇。 沟牙一般较小,呈圆锥状,2~4枚,不能活动,不 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纵沟。沟牙的着生 位置不同,若着生于颌骨前,又称前沟牙类,如眼 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若着生于上颌骨后端,称后 沟牙类,如泥蛇、水泡蛇等。
毒牙的上端与毒腺相接,下端与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 腺衍变而成,位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其形状大小因 蛇种而异。毒腺外面包一层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前端 有一组长管道与毒牙基部相通。由于毒腺表面肌肉的收 缩,毒液便可以从毒腺中挤出,经过毒牙的管、沟注入 捕获物。
(二) 食性
蛇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获 “活食”,如蚌类、鼠类、泥鳅、 黄鳝、鸟类、蚯蚓、昆虫等。蛇 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 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10 天乃至半个月以上不进食。7~9 月是蛇捕食频繁期,5月与10月 是旺食期,这与进入繁殖期与体 内蓄积营养越冬有关。蛇的消化 能力与耐饥能力很强,被其吞食 的鼠类,鸟类等除毛外,连骨头 都能消化掉。在有水无食情况下, 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 死,但无水无食耐饥时间大大缩 短。

蛇属于什么科类动物

蛇属于什么科类动物

蛇属于什么科类动物
蛇属于是爬行动物,它的身体是比较细长的,四肢早已退化掉,属于爬行纲蛇目。

蛇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中最迟出现的类群,最早的蛇化石出土于距今七千多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内。

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密切,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较原始的细盲蛇科的蛇中,体鳞呈覆瓦状排列,腹鳞小而分化不明显;上颌骨、腭骨、翼骨等颅骨密接,方骨短,限制了蛇嘴的极度张开;下颌保留着冠状骨;有乌喙骨和腰带骨。

巨蜥科的分叉之舌,以及美洲鬣蜥科的椎骨结构和血红蛋白经蛋白酶水解所产生的肽类指纹图等,均与蛇相似。

更有甚者的是蜥蜴目中不但具有四肢退化而呈蛇形的蛇蜥科、蚓蜥科的种类,并且还能在不同类型的蜥蜴之间看到其肢体长度比例上逐渐缩短直至萎缩消失的过程。

这些实例都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蛇是渊源于蜥蜴,并循着身体延长和丧失四肢演化而从蜥蜴主干上所分化出的一个分支。

蛇类大全

蛇类大全

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中国又如何呢?根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黄颔蛇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类9%),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1、管牙类(Solendglyphs);2、前沟牙类(Proteroglyphs);3、后沟牙类(Opisthoglyphs)。

(1)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牠们分成二亚科,即A)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菊池氏龟壳花、阿里山龟壳花皆属之;B)蝮蛇亚科(不具颊窝):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藉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温度差异,帮助牠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牠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牠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2)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能,所有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眼镜蛇、带纹赤蛇、环纹赤蛇以及所有的海蛇类皆属此。

(3)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水蛇、唐水蛇、茶斑蛇、大头蛇、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添加到专辑作者:高工者回复日期:2012-08-15 01:23:43回复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

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

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

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

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

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

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躯。

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

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

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

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

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

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

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另外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是属蛇的,哈哈!。

海蛇有毒吗?

海蛇有毒吗?

海蛇有毒吗?
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

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等,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海蛇有毒吗?
海蛇有剧毒,属于最强的动物毒。

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

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

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

世界上最毒的动物是细鳞太攀蛇,号称“毒蛇之王”,海蛇的毒性和它差不多,并列为世上最毒的毒蛇,它的毒液是眼睛蛇王的20倍,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5万只小白鼠。

海蛇的天敌有哪些?
虽然海蛇有剧毒,但是也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吃海蛇,它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狠,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没有进攻能力,而且几乎完全不能自卫了。

另外,有些鲨鱼也以海蛇为食。

海蛇的中国分布情况
中国国沿海分布着扁尾海蛇亚科和海蛇亚科的15种海蛇,包括青环海蛇、长吻海蛇、平颏海蛇、环纹海蛇、黑头海蛇、淡灰海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灰海蛇、小头海蛇、海蝰、兰灰扁尾海蛇、扁尾海蛇、龟头海蛇、棘眦海蛇、棘鳞海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镜王蛇YAN JING WANG SHE学名:Ophiophagus hannah英文名:King cobra, Hamadryad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地区。

眼镜王蛇(又名扁颈蛇)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山林溪流地带。

独居,日行性,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

性凶猛,愤怒时前段身体能竖起扩展作扁平状,喷射毒液或猛咬猎物,是毒蛇中最大的一种剧毒蛇。

捕食其它蛇及蜥蜴。

以落叶堆成巢,产卵后覆盖落叶,每产21—23卵,雌蛇盘伏护卵,孵出的幼蛇长达50厘米。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眼镜蛇YAN JING SHE学名:Naja naja英文名:Cobra, Indian cobra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

眼镜蛇(又名膨颈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环境中。

独居,白天、夜间均活动。

性凶猛,遇异常时昂起身体前部并膨大颈部,发出“呼呼”声。

冬季休眠。

眼镜蛇系剧毒性毒蛇,具有神经毒。

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

6—8月交配产卵,每产10—18卵,孵化期约50天,自然孵化时,亲蛇在附近守护。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金环蛇JIN HUAN SHE学名:Bungarus fasciatus英文名:Banded Krait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云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

金环蛇(又名黄节蛇)生活在平原、山地或近水处。

独居,夜行性,白天在岩洞树洞中休息。

性较驯和,不主动攻击人,遇异常时一般抖动后逃遁。

是一种剧毒性毒蛇,以神经毒为主。

以蛇、蛙、鼠、蜥蜴及鱼等为食。

夏初产卵于落叶下或洞穴中,每产8—10卵,雌蛇有护卵习性。

银环蛇YIN HUAN SHE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英文名:Many-banded Krait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外见于缅甸、老挝。

银环蛇(又名白节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及水滨地带。

独居,夜行性,白天隐匿在洞穴或石堆内。

性机警,主动攻击猎物。

冬季集群休眠。

是一种剧毒性毒蛇,以神经毒为主。

以鱼、蛙、其它蛇类为食,间或吃鼠类。

5—8月交配产卵,每产5—15卵,孵化期约45天,约3岁性成熟。

烙铁头LAO TIE TOU学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英文名:Pointed-scaled pit-viper爬行纲蛇目蝰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国外见于缅甸、越南。

烙铁头(又名龟壳花蛇)生活在山区附近潮湿环境中。

独居,夜行性,白天隐藏在灌木、竹丛、柴堆内休息。

性凶猛,具攻击性,能爬树。

在树洞、竹洞内冬眠。

是一种剧毒蛇。

以鱼、蛙、蜥蜴、鸟、鼠等为食。

春末夏初繁殖,每产5—13卵,自然孵化,孵化期35—45天。

尖吻蝮JIAN WEN FU学名:Dienagkistrodon acutus英文名:Long-nosed pit viper爬行纲蛇目蝰科分布于中国的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国外见于越南北部。

尖吻蝮(又名五步蛇、盘蛇)生活在林木繁盛的山区。

独居,白天隐藏在岩隙树根下,晨昏出洞,阴雨天活跃。

有扑火习性,主动攻击迫近物。

冬季休眠。

是一种毒性强烈的毒蛇,对人畜能造成很大伤亡。

以鼠、鸟、蛙、蜥蜴等为食。

8—9月产卵,每产11—17卵,雌蛇具护卵行为,孵化期约1个月。

竹叶青ZHU YE QING学名:Trimeresurus stejuegeri英文名:Green bamboo snake, Stejneger’s pit-viper爬行纲蛇目蝰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国外见于越南、印度、缅甸等地。

竹叶青(又名青竹蛇)生活于山林阴湿近水处。

独居,树栖,多夜行性。

善爬树,常缠绕其上,由于体色掩护,很难被发现。

具冬眠行为。

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

以蛙、蝌蚪、鼠、蜥蜴、小鸟等为食。

卵胎生,每年7—8月产仔蛇,每产3—15条。

蝮蛇FU SHE学名:Agkistrodon halys英文名:Pallas’ pit viper, Mamushi爬行纲蛇目蝰科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国外见于亚洲西部及北部。

蝮蛇(又名草上飞)生活在各种环境。

夏季在黄昏后至次日清晨活动,天冷时则中午活跃。

平时行动迟缓,不主动攻击,受惊扰时,体变扁平,尾尖颤动。

具冬眠行为,但天暖时还出洞晒太阳。

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

以鼠、鸟、蛇、蜥蜴、鱼、蛙等为食。

每年5—7月能见到交配,卵胎生,8—10月产仔蛇,每产2—16条。

灰鼠蛇HUI SHU SHE学名:Ptyas korros英文名:Indo-chinese Rat snake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国外见于自印度、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

灰鼠蛇(又名过树龙)生活在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带。

日行性,常攀缘在溪流水边的竹林树木上,能在树梢上爬行,故称“过树龙”。

性温顺,不主动攻击,被捕捉时会脱掉尾部,具冬眠行为。

以蛙、蜥蜴、鼠、鸟等为食。

每年5—6月产卵,每产1—9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2个月。

滑鼠蛇HUA SHU SHE学名:Ptyas mucosus英文名:Dhaman, Rat snake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见于东南亚及南亚。

滑鼠蛇(又名水律蛇)生活在山地、丘陵近水处。

日行性,善攀树。

性凶猛,具攻击性,常主动攻击人。

主要捕食蛙、蟾蜍,间食鸟、蜥蜴、蛇、鼠,偶吃鱼、蝙蝠。

每年6—8月产卵,每产8—14卵,自然孵化,雌蛇具护卵行为,孵化期约2个月。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翠青蛇CUI QING SHE学名:Entechinus major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国外见于越南。

翠青蛇(又名青竹标)生活在山区的丛林、草丛中。

日行性,以体色为掩护,夜间休息。

性温和,从不主动攻击人。

食性较单一,以蚯蚓及某些昆虫的幼虫为食。

每年5—7月产卵于土中,每产4—13卵,自然孵化,孵化期1个多月。

乌梢蛇WU SHAO SHE学名:Zaocys dhumnades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国外未见报导。

乌梢蛇(又名乌风蛇)生活在平原、丘陵或低山地带。

日行性,出没于路边草丛及近水处,行动极为敏捷。

性机警,稍有惊动即迅速逃窜。

主食蛙类,偶食鱼、蜥蜴。

每年7—8月产卵,每产5—17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个多月。

王锦蛇WANG JIN SHE学名:Elaphe carinata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等地,国外未见报导。

王锦蛇(又名棱锦蛇)生活在山区、丘陵、平原的多种环境。

日行性,性活泼,较凶猛,动作迅速,其肛腺能发出奇臭味。

以其它蛇类、鼠、鸟、鸟卵、蜥蜴、蛙等为食,食物短缺时,甚至吃自己的幼蛇。

每年5—7月产卵,每产8—14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个多月。

赤链蛇CHI LIAN SHE学名:Dinodon rufozonatum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华东、华中、西南、华北、东北,国外见于朝鲜及日本的冲绳岛。

赤链蛇(又名火赤链蛇)生活在平原、丘陵、田野近水源处。

日行性,喜出没于住宅、池塘附近。

善潜入水中游泳,爬行迅速。

以鱼、蛙、蟾蜍、蜥蜴为食,偶吃小鸟及小哺乳动物。

每年6—8月产卵,每产10—15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个多月。

水赤链游蛇SHUI CHI LIAN YOU SHE学名:Sinonatrix annularis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等省,国外未见报导。

水赤链游蛇(又名水游蛇)生活在山间溪流,平原田野的河叉池沼中。

多见于水中,昼夜均有活动。

善游泳,捕到猎物后在水面吞食。

以泥鳅、鳝鱼等为食,亦吃蛙类及蝌蚪。

卵胎生,每年8—10月产仔蛇,每产4—13条。

玉斑锦蛇YU BAN JIN SHE学名:Elaphe mandarina英文名:Mandarin Snake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国外见于越南、缅甸等国。

玉斑锦蛇(又名玉带蛇)生活在山区森林及平原灌丛中。

昼夜均活动,平时隐匿在林木间。

性较温和,一般不主动发起攻击。

多以鼠类为食,兼食其它小型哺乳动物。

每年6—8月产卵,每产6—10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个多月。

白条锦蛇BAI TIAO JIN SHE学名:Elaphe dione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国外见于俄罗斯、朝鲜等国。

白条锦蛇(又名黑斑蛇)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及半沙漠等多种环境中。

日行性,动作迅速,以鸟、鸟卵及鼠类为食,食物短缺时能耐饥饿,有18个月未进食仍存活的记录。

每年6—8月产卵,每产5—12卵,自然孵化,孵化期33—43天。

红点锦蛇HONG DIAN JIN SHE学名:Elaphe rufodorsata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国外见于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红点锦蛇(又名水蛇)生活在田野池沼及河滨地带。

日行性,夜间隐蔽在石缝洞穴内休息。

善游泳,常出没于水边湿地、石缝或水中。

以各种小鱼、虾、蛙等为食。

卵胎生,每年4—6月产仔蛇,每产10—20条。

小头蛇XIAO TOU SHE学名:Oligodon chinensis英文名: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国外见于越南等国。

小头蛇(又名秤杆蛇)生活在山区、平原的多种环境中。

常出没于田园、住宅中,昼夜均有活动。

由于嗜食壁虎、蜥蜴的卵,因而喜将整个身体钻入土中,寻觅壁虎、蜥蜴的卵。

每年6—8月产卵,每产6—12卵,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个多月。

黑眉锦蛇HEI MEI JIN SHE学名:Elaphe taeniura英文名:Striped Racer爬行纲蛇目游蛇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地,国外见于朝鲜、越南、老挝等国。

黑眉锦蛇(又名黄颌蛇)生活在山区、丘陵、平原、草地、田园等多种环境。

常出没于庭院古宅中。

性凶猛,受惊时竖起头颈作攻击状。

善攀爬,行动敏捷。

以鼠、鸟、蛙、昆虫等为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