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根源探讨
党员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心理探析
番, 实在是令人羡慕 和嫉妒 。而回头 卡要 ,不惜损害本单位和他人的利益 ,
看一看 自己, 备感“ 寒酸” 于是 , 。 便吃拿 盲 目攀 比起来。第兰是行贿攀 比, 同样
清除腐败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 。
一
都送 了礼品 , 人家的事情就办成了 , 而
自己却碰了一鼻子灰 。 是不是东西送少 了, 还是送 的对象级别太低 , 不甘 寂寞 的畸形心理难 以平静 。 如此 “ 认定” 了问
在知觉 、 判断 、 信仰以及行动上 , 表现 出
与群体 中大多数人一致 的现象 , 这种现 象就是从众心理现象 。 从众心理的产生 都带有一定 的盲 目性和片面性 , 如果选 择 的“ ” 了, 众 错 就会造成行为上 的偏见 和错误 。当前 ,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经济 犯罪就是在从“ 上 出了问题 。 众” 他们看 到个别党员领导 干部无 所顾忌地 利用
税务 、 银行 、 电等部 门的工资 的甚至认为“ 供 地考虑 自己在此之前 ,付出了多少 , 得 邮 电 、 大气候” 如此 , 只靠 自己一 福利好。 总觉得 自己投错 了“ , 胎”进 个人 出淤泥而不染是杯 水车薪 ,唯有 到 了多少 , 盘算着哪些是 自己应该得到 高 、 服错了“ ” 为 了补偿“ 务 。 损失 ” , “ 人乡随俗 ” 而没有得到的东西 , 以及如何才能使这 错了门, 才是最明智的。 怀着这种不 差 , 靠 靠水 吃 正常的心态 , 目从 “ , 些失去 的东 西得到补偿 。如此权衡 比 缩短 “ 距 ” 于是 “ 山 吃山 , 盲 众”互相攀 比, 种 , 搞权 钱交易 , 走 种腐败之风得 以恶性循环 ,禁而不止 , 较, 愈发感到心理不平 衡 , 伺机寻求补 水” 利用手 中的权 力 , 偿 的心理 日趋强烈 , 最终导致 了经济犯 向犯罪 的深渊。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指利用担任职务的权力和地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务职责,以获得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首先,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之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现行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进行规制不严、制度设计不完善,或是制定者在考量不周全、无法预见各种情况时,职务犯罪容易出现漏洞。
因此,应该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更加严谨的法律基础。
其次,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和腐败现象存在。
一些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其职权,通过索贿受贿、贪污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腐败现象也为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公职人员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这为他们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此外,职务犯罪的产生也与职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关。
一些职务人员道德底线低,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对法律法规不重视,容易贪图利益,产生职务犯罪行为。
因此,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是防止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防治职务犯罪,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加强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此外,要加强对职务人员的考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职务人员,确保他们正确履行职责。
另外,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反腐措施,并加强对公共资源和职务权力的监督。
同时,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腐败现象,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更少的机会。
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
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依法打击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等犯罪,是检察机关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的同时,先后在我市国有厂矿、企业,依法查办厂长、经理职务犯罪案件十余件,为国企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的促进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
针对企业领导职务犯罪突出这一问题,近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厂矿、企业进行调研,并就犯罪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国企领导职务犯罪的成因⒈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观念淡化。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中,某些厂矿、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及法律法规的学习。
有些主要领导彻底放松思想改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抵御不了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这些领导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时,还能从严要求自己,工作有业绩,群众口碑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放松了思想改造,私欲开始膨胀,进而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实施职务犯罪。
⒉民主意识较差,特权思想严重。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在转换经营机制中,由于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借鉴,其经营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可能尽善尽美。
针对这些新问题,在决策方面,个别企业领导不走群众路线,不发扬民主作风,一意孤行,搞一人说了算。
加之重效率、轻管理,重经营、轻监督的错误思想支配,致使不照章办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给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⒊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管理混乱、粗放,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甚至有些是家族式管理,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销售都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既便有制度也不去执行,也没有人监督制度的执行。
财务报销由领导一支笔签字,会计只能履行核算职能,而对监督职能的履行感到畏难。
浅析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动机
度、 破坏社会 经济秩序 , 依 照刑 法应受刑 罚处罚 的行为 , 通 常包 括贪污 、 受贿、 职务侵 占等 。 公职 人员经济犯罪 的主体大 多为党
政领 导干部 , 这些人 身居要职 , 拥有一 定的权力 和地位 , 但 是为
了谋求个 人私利 , 不惜 以身试 法 , 不仅严 重扰 乱 了在工 作 中不 能获得精神 上的成就感 , 也不能 在 物质生活 中得到满 足 , 特别是在 经济收入水 平逐渐拉 大的情
况下, 内心极度失 衡 , 总觉 得 自己吃 了亏 , 没 有得 到应得 的 “ 位 子” 和“ 票子 ” , 于是 , 他们 在工作 中没有得到 的东西就一 定要在
场经 济秩序 , 而且在 人民群众 中也造成 了恶劣 的影 响 。究 其犯
罪原 因 , 都包含着心 理动机 。 这种心理 动机 , 是 由特定需要 引起
的, 欲满 足各种需要 的特殊心理状态 和意愿 , 简 单的说 , 就是促
使行 为人从事特 定活动 的念头 。 公职人 员经济犯罪正 是在 犯罪 主体这种 心理 动机驱 使下实 施 的行为 , 然而, 由于他们 家庭 环
做发财 的资本 , 理想信 念 、 党性 原则 、 职业操 守全无 , 千方 百计 为 自己和他人谋 取不正 当利益 , 走上经 济犯罪的不归路 。
四、 错 误 的侥 幸 心 理
案件进 行分 析 , 我们 不难看 出 , 促使 公职 人员 实施经 济犯 罪 的
心理动 机不 是一蹴 而就 的 , 膨胀 的物质 欲望 是基础 , 不断 的作
公 职 人 员经 济 犯 罪 是 指依 法 履 行 公 共 职 务 的 国 家立 法
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
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真的是个让人感慨的话题。
说实话,谁能想到本该为人民服务的人,竟然会走上违法的道路呢?这就像是本来应该是好人,结果却被“贪”字蒙了心,走上了歧途。
听说过“人心不足蛇吞象”吧,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钱财的诱惑就像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谁能抵挡得住呢?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像老鼠进了米缸,越陷越深,最后翻车得不偿失。
再说说这个社会风气。
你看,周围的人都在追逐名利,拼命往上爬,谁能不心动呢?有些公职人员,明明是有一技之长,结果却被眼前的利益迷了眼,像是被钓鱼饵吸引的鱼儿,完全忘记了水里的危险。
再加上一些不良示范,比如某些人一边享受着权力的滋味,一边公开叫嚣“你们也来试试”。
这就像是把坏风气传染给了更多的人,最后大家都变得“各人自扫门前雪”,不顾他人安危。
还有一点就是压力。
日复一日的工作,真的是让人疲惫不堪。
有些公职人员,工作压力大得像山一样,心里的烦恼不断积累。
人总是有脆弱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非分之想,想着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就像一根弹簧,压得太久,总要反弹。
要是这个时候旁边再有人推波助澜,那就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家庭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家里的经济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公职人员虽然工作稳定,但工资却不一定高。
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难免会心生焦虑,想要寻求一些“捷径”。
于是,有的人开始铤而走险,想用违法的方式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结果却是越陷越深,最后成了众矢之的。
还有人情世故的复杂。
公职人员往往要面对各种关系网,什么亲戚朋友的要求,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你说谁不想给亲朋好友帮忙呢?可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法的要求,像是“我帮你,你帮我”的交易。
明明是一颗好心,结果却演变成了一个个“陷阱”,真是让人感到哭笑不得。
再看看媒体的影响。
有些时候,媒体把不法行为放大,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这种情况下,心中本来有些犹豫的公职人员,可能就会被这种风潮所左右,觉得“反正大家都在做,为什么我不能试试呢?”这种心态就像是在给自己开脱,结果越陷越深,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方向。
析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
析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公职人员作为国家机关的代表,常常承担着极大的权利与责任。
在职场中,公职人员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公职人员因违法犯罪被查处,这无疑给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职人员犯罪呢?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
一、职务便利作为国家机关的代表,公职人员有时会因职务便利而纵容或滥用权力,甚至为了谋取不当利益而违法犯罪。
比如,“吃拿卡要”、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行为,都是因为公职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拥有独特的权力。
二、利益驱动公职人员也是普通人,同样有个人的追求和欲望,例如物质财富、地位地位、荣誉和地位等。
利益驱动是犯罪行为的根本动力。
它拓宽了公职人员视野,使得一些人不顾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利用职权运作手法确保自己获取利益。
三、法律意识淡薄公职人员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职业行为受法律规定的约束。
但即便如此,有些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长此以往,就会滋生一些肆无忌惮的违法行为。
甚至在不知道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依然背负着法律责任。
这种情况下,应该重视公职人员的法律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以防止犯罪行为。
四、职业感召力不足公职人员的工作和职责是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因此,公职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拥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持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但一些公职人员仅仅是在观潮中工作,由于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生活质量水平较低而失去了对国家服务的热情。
这样的人会更容易背离职业道德,重利轻责,甚至滥用职权来获取私利。
综上所述,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职务便利、利益驱动、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感召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我们需要从改善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激励公职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着手,推动公共服务与社会意识的提高,预防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行为。
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的公务员对犯罪过程及结果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f 即不属于意外事 件或者紧急避险 ) 约翰 - 梅纳德 ・ 恩斯指 出:经 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 一套立 即可 凯 “ 用 的完整结论。它不是 一种教条 . 只是一种方法 、 一种心灵的器官 、 一 种思维 的技巧 . 帮助拥有他 的人得 出正确的结论 ” 因此 . 运用经济学 理论分析公务员职务犯 罪问题 . 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 益的启迪 11 .运用“ 经济人” 假设来说 明公务员职务犯罪行为的必然性 理性最大化者 , 实际上就是亚 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所讲 到的“ 经 济人 ” 理性人都是以利己为 目的. 。@ 力图 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 谋取最大化利益 。 由此可知 .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决策者 . 都有利 己主义 倾 向. 因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通常都会 依照成本一 收益对 比来决 定公共行为 . 以此谋求个人 最大化利益 而公务员职务犯罪 的收益就 是他从 国家 、 集体或个人处得 到的非法利益 , 包括侵 占的国家财产 、 盗 窃、 贪污 、 受贿等等。 正如恩格斯指 出的,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 “ 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 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 ” 政 。 张五常先生也 曾说 :我相信每个人 . “ 每个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心里 只有 件最要 紧的事 。 就像你 、 他早上一起床就想如果为 自己谋 求更 多 我、 的收入 , 通常的情况下 . 而在 腐败一 般来说是达到这个 目的的最便利 的途径 。 这种现象不是现在社会所特有 的. ” 也不是象某些偏激 的人说 只有 中国才有的 . 用其所谓 的“ 中国特色” 有 来讽刺 如果这种解 释成 立 , 么历史上最大 的大贪官和砷 的事件又何 以来解释呢? 那 诚然 , 在我 国经济转 型 . 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 济的转化过程 中 . 管理体系还 没完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及对策措施探讨样例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及对策措施探讨财政职务犯罪是指在财政领域中工作人员在执法、管理、审计等职务中,为谋求私利而利用职权、职务上的便利行为违法犯罪的行为。
这类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秩序和民生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有多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缺陷因素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对于财务审批、财务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管理漏洞较多,存在制度漏洞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财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财务犯罪得以依靠制度漏洞来实现。
官僚主义因素官僚主义是财政职务犯罪的一大因素。
一些公务员履行职责的时候,常常建立重点关系网络,在审批项目、决策投资等方面,为争取目的而搞权色交易,与有关人员建立不正当利益关系,从而乘机实现财务犯罪。
工作环境因素当前一些财政管理机关,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必要的管理支持,工作内容单一,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仅凭自己的能力难以在工作上获得良好的回报。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工作人员借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希望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更高的回报。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导致财政职务犯罪的最根本因素。
这种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心理因素。
有些财政工作人员有着贪图权益、自我膨胀的心理,从而产生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对策措施针对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和措施的制定: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是想要在根本上遏制财务犯罪的发生,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财政管理制度。
制度应该突出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使用科技手段提高监督和管控的效果。
加强官员教育当前,缺乏对官员的必要教育,针对相关政治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等教育不到位,导致意识形态的崩塌和价值观的扭曲。
因此,加强官员的各项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是为重要的措施。
畅通举报渠道设立举报渠道,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监督意识,通过公开有效的举报渠道,让民众成为财政犯罪监督的重要力量。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_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_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高。
然而,仍然有一些公职人员因为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受惩罚,对于这些行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其原因及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公职人员犯罪原因1. 收入不高:许多公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不算高,而一些职业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受贿等手段收受贿款,来获取更高的收入。
因此,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其犯罪的一个原因。
2. 政绩考核:许多公职人员面临政绩考核的压力,只为了满足领导的要求,不得不以不正当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绩,而这种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
3. 职务权利:公职人员在工作中拥有一定的权利,而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这种职务权利来进行违法行为。
4. 自我利益:公职人员也是有漏洞的,利用职务权力来达到自己的利益追求,这也是导致公职人员犯罪的一个原因。
5.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社会上的道德风气相对混乱,法纪不足,那么公职人员也会有违法犯罪的倾向。
二、公职人员犯罪防范对策1. 更高的收入待遇:增加公职人员的收入待遇,可以有效缓解因为收入不足而犯罪的情况。
2. 加强监督管理:在公职人员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
(指标建设,日常检查等)3. 加强培训教育: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公职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4. 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公职人员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5. 调整社会环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扩大对公职人员的社会监督,营造公正、公平、开明、进步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公职人员犯罪是有迹可循的,但也是可以防范的。
唯有加强管理,建立高效的防范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正、公平的治理目标。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公职人员承担着维护国家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重要职责,他们的行为及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会听到一些公职人员因经济犯罪而受到刑事制裁的消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呢?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心理因素呢?下面将从心理角度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进行分析。
一、利益诱惑:经济犯罪行为往往与利益诱惑密不可分。
公职人员身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职位,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和权力,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利益诱导。
一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贪图一己私利,将手中的权力和资源用于个人谋取私利。
他们常常会借助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进而涉及经济犯罪。
这种心理上“饥饿”的状态,使得他们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欲望。
二、不满和失衡感:在某些情况下,公职人员对工作和岗位的不满以及对薪资待遇的不满也会促使他们产生经济犯罪的心理动机。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回报却不尽如人意。
他们渴望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以解决心理上的失衡感。
于是,他们会以非法手段获取那些自认为应得的利益。
三、权力迷恋:拥有权力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权力迷恋”的心理状态。
公职人员天然地具备一定的权力,能够指导和决策一些重大事项。
这种权力的感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某种优越感和自满感。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有可能产生藐视法律、藐视制度的心态,以为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的权力。
于是,他们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而满足自己对权力的迷恋。
四、风险心理: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往往涉及到较高的风险,一旦被查处,不仅面临刑事惩罚,还有可能损失名誉和声誉。
但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上存在着“敢作敢当”的风险意识。
这种心理上的“舍得一身病、敢担一身罪”状态,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的后果没有足够的恐惧感,相信自己能逃脱法律制裁。
五、道德观念缺失:在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中,他们对于经济犯罪所涉及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可能抱有一些偏差的认识。
试论当前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是社会存在腐败现象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党和国家的一大毒瘤,是人民的公害,它严重侵害党和政府的健康肌体,毒化了社会的廉洁风气,破坏党群关系,阻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不惩治和预防犯罪,就会葬送我们国家和祖国大业。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这体现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深远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检察机关,在高度重视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要切实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职务犯罪的发案率降到最低程度。
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对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作一些探索。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1)传统性的家庭贫困。
在岗的国家公职人员,当手中掌握的权力用到工作的时候,由于缺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一夜想成暴发户,就在自己岗位上产生了不应有的错位,最终成了经济犯罪罪人。
在我国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指出,贫困与社会混乱和行为越轨有直接的关系。
从古至今,侵财类犯罪即经济犯罪,都是社会上第一大类犯罪,贫困和财产型犯罪有密切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作为经济犯罪原因之一的贫困问题将得到克服;(2)封建特权思想和过分膨胀的私欲根源。
有些国家公职人员在特权思想的影响下,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国家人民赋予的权力,大幅度扭曲和变更权力的性质。
他们自己认为“有权就是真理”、“有权就有一切”因此高高在上,为所欲为。
这些人为了吃喝玩乐,为了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不惜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各种职务犯罪活动。
(3)市场经济价值观诱发拜金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逐渐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但是在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有极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思想。
浅析领导干部经济犯罪及矫治对策(一)
浅析领导干部经济犯罪及矫治对策(一)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犯罪的主流之一。
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有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经历、经验,也就较多的了解法律的严厉性,所以在进行经济犯罪时,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犯罪地点多选择在室内或外部隐蔽地点,以规避他人视线;在犯罪对象上,以现金、贵重而微型物品为主。
对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针对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就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心理特点、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矫治对策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犯罪防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因而,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犯罪的主流之一,也是我国政治腐败的根源。
在目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而且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虽经多年来的打击和惩治。
但是,这种犯罪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仅经济犯罪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职务越来越高,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并逐步地向集团化、组织化发展。
为此,认真而深入地研究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对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小康和谐社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是指在党、政、军、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处于领导、决策、指挥地位的领导人员所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的行为。
正因为他们是领导者,所以基于本身的地位以及我国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才使他们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活动中,其犯罪行为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
归纳起来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有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经历、经验,也就较多的了解法律的严厉性,所以在进行经济犯罪时,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有较为周密的行动计划,也多采取极为隐蔽的犯罪方法:尽力减少知情人,即使是其亲近的人,也总是尽力使之回避;犯罪地点多选择在室内或外部隐蔽地点,以规避他人视线;在犯罪对象上,以现金、贵重而微型物品为主。
公务员犯罪心理学
公务员犯罪心理学在当今社会,公务员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政府的公信力。
研究公务员犯罪心理学,对于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务员犯罪的心理诱因(一)权力欲望的膨胀公务员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当这种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时,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权力欲望的膨胀。
他们渴望更多的权力,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虚荣心。
这种对权力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他们滥用职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利益诱惑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种利益诱惑无处不在。
公务员面临着金钱、物质、地位等方面的诱惑,如果自身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缺乏坚定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就可能为了获取私利而违法犯罪。
(三)心理压力与挫折工作中的高强度压力、职业发展的瓶颈、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可能给公务员带来心理压力和挫折感。
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和缓解这些压力,有些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寻求解脱或突破,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四)侥幸心理一些公务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也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种侥幸心理使得他们敢于冒险,触碰法律的红线。
二、公务员犯罪的心理过程(一)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动机是促使公务员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通常,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受到上述心理诱因的综合影响。
(二)犯罪决策的制定在有了犯罪动机之后,公务员会对犯罪行为进行权衡和决策。
他们会考虑犯罪的收益、风险以及可能的后果。
如果他们认为犯罪的收益大于风险,就可能做出犯罪的决定。
(三)犯罪行为的实施一旦做出犯罪决定,公务员就会付诸行动。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经历紧张、恐惧、兴奋等不同的阶段。
(四)犯罪后的心理反应犯罪行为实施后,公务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的会感到内疚和自责,有的则会试图掩盖罪行,逃避法律的追究。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是当前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它严重地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危及政权的稳固同其作斗争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历史任务。
本文以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提出粗浅意见。
一、职务犯罪的社会原因(一)政治原因1、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
作为权力之所有者的人民,与作为权力之行使者的国家公务人员之间出现了相对分离、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但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衡机制的状况。
另外,加之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各种弊端,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等消极因素,很容易使某些素质不高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滥用其职权、或者不尽其职责,实施职务犯罪。
2、严重的官僚主义。
国家机关臃肿庞大,权力过分集中,必然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从而导致职务犯罪的日益增多。
例如,玩忽职守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渎职型的职务犯罪,便是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重官僚主义所直接导致的恶果;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贪利型的职务犯罪,也正是行为人钻了领导干部严重官僚主义的空子,在其“委派”、“信任”、“重用”的掩护下所实施的行为。
(二)经济原因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体制,其中的消极因素成为了产生职务犯罪的温床,例如,某些有钱无权的私有者为了获取暴利,往往“以钱开道”,用重金贿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物资等部门的国家公务人员使某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从而导致索贿、受贿等贪利型的职务犯罪。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多种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分配为主,辅之以按资分配、按股分红、风险收入和其他非劳动收入,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由此迅速拉开,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裕了起来。
这些,易使某些国家公务人员的心理失衡,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去实施其贪利型的职务犯罪。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及对策措施探讨样例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望为预防和打击财政职务犯罪提供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对策措立健全财政职务犯罪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犯罪行为和处罚措施,为打击 和预防财政职务犯罪提供有力依据。
改革管理制度
优化财政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财政管理 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财政职务犯罪的发生。
强化监督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对财政职务行为的监督检查,及 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对涉嫌 财政职务犯罪的人员依法严惩,形成 有效震慑。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及对策 措施探讨样例
汇报人: 2024-01-05
目录
• 引言 • 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分析 • 现有对策及其实施效果 • 对策措施的完善与创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财政职务犯罪的危害性
财政职务犯罪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 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威胁,损害了社 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针对这些根源,需要采取有 效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制 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提
高道德意识等。
通过对财政职务犯罪的深入研 究,可以为预防和打击此类犯 罪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财政职务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 、不同领域、不同职务的财政职务犯罪的差异和特点。
当前形势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职务 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亟需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打击和预防。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入探讨财政职务犯罪的根源,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 理论体系,为打击和预防财政职务犯罪提供理论支持。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受贿视角的实证研究
防和减少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
二、 公 职 人 员 经 济 犯 罪 行 为 的产 生 机 理 分 析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在动机的驱动下指 向一定 目 标 ,这些 目标是主体之外任
一
客观事物 , 如金钱 、 住房 、 轿车 、 职位 、 名誉等 , 预期 目 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 的概率 。一个 人 的行 为特 征决 定 于遗 传 与环 境 的相 互作 用 ,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 能 力 的提 高 、 性 格 的改
变、 知识 的积 累等 , 行 为在不 断地发 生变 化 。 虽 然一 个人 在行 动时考 虑到 法律 与道德 的约束 , 但 本质 上 个 体 只顾追求 自己 的利 益和 目标 。[ 9 1
影 响不法公职人 员受贿 的 因素有成 长环境 、 受教 育程度 、 年龄 、 级别 以及公职人 员类型 , 这些 因素都与 不法
公职人 员采取 受贿犯 罪类型呈正相 关关 系, 影 响力 由大到 小依 次为: 级别 、 受教 育程度、 成长环境 、 年龄和公 职人 员类型。
关键 词 : 公职人 员 ; 经济犯罪 ; 影响 因素 ; 行为理论 ; l o g i s t i 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 号 : D 9 2 4 . 3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1 7 0 ( 2 0 1 3 ) 0 1 — 0 0 5 1 — 0 8
当代组 织 行为 学认 为 , 人 类行 为 具有 这样 的模式 : 需要( 行 为 积极性 的心 理源 泉 ) 引起 动 机 ( 行 为积极 性 的直接 动 力 ) , 动机 支 配行 为 ( 心理 活 动 的外部 显 露 ) , 行 为指 向 目标 , 随着 目标 的实 现 , 产 生新 的需 要, 如此 循环 。 因此 , 本文 试 图从 行 为理论 角 度分 析不 法公 职人 员经济犯 罪 行为 的产 生机 理 , 得 出其 影 响 因素 ; 并 以受 贿 为视角 , 通过二 元 l o g i s t i c回归得 出影 响不法公 职 人员受 贿 的因素 。期 望可 以为预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近年来,我国公职人员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所增加,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
为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公职人员犯罪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公职人员的犯罪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转轨与社会失范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又有信仰失落、价值错位、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违法犯罪分子本身的原因,又有单位管理上的原因。
这些原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措施。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把“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一言堂”,搞家长式的领导。
领导干部权力失控,使权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异,为以权谋私者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价值取向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有的单位一度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从而使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乘虚而入。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私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把市场经济的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
(三)社会不正之风,为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少数党政官员对自我的要求日益放松,私欲日益膨胀,不讲原则,缺乏自律,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打击不力,是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惩处须足以慑众。
对贪污、贿赂犯罪打击不力,对腐败分子惩处不严,助长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进而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二、公职人员犯罪的防范对策通过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随着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职人员犯罪情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和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1.利益驱动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而这些权力和资源可以为其带来不少的利益。
对于某些不道德、贪婪的公职人员来说,利益成为了他们犯罪的主要动机。
这一类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
2.职务繁琐、精神压力大公职人员的工作涉及到许多细节和琐事,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和耐心,加之工作量大、压力大,一些公职人员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工作提不起兴趣。
这时,他们对工作的憎恶情绪可能引发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放弃工作、懈怠等。
3.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监管机制,容易引起公职人员的犯罪行为。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公职人员的道德约束、纪律制度不完善,对于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缺少足够的惩处措施,让部分公职人员觉得可以逾越法律底线;另一方面,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对公职人员的行为提供了便利。
二、公职人员犯罪的防范对策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制度始终是预防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
要对公职人员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保证监管到位,落实制度规范,真正做到先管住人后管住事。
2.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管力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在监管方面,重点应放在涉及大额资金、与利益相关的政务事项等方面。
3.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牢记职责和使命,进一步提升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
4.加强舆情宣传加强公职人员治理的舆情监控,及时发布数据信息,公开研究成果和相关专家咨询,加强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治理过程的反馈力度,公布治理反馈结果等方式,增强监管和治理的透明性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公职人员应该有高度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同时,摆脱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和贪欲,建立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研究,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在调查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的基础上,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征及根源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预防建议。
关键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根源近年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活动猖獗,不仅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削弱了政府公信力,而且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分析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点及犯罪根源,归纳提出相应对策,对遏制和预防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概念界定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不是法律概念,我国刑法中没有“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用语,但是刑法中规定有关职务经济犯罪必须以行为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为前提,或以利用国家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职务来实施犯罪行为为要件[1],这就为研究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一词,由“公职人员”和“经济犯罪”组成。
公职人员是指有公共职务的工作人员,经济犯罪一词是“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牟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法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
但是,职务犯罪并非“公职人员”和“经济犯罪”两个词的简单组合,现在学术界关于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定义主要有:1.公务员经济犯罪是指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从事的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是指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3.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义务,侵犯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能,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
在借鉴这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可以定义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在非国有单位从事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职务活动的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为谋求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违法的经济活动。
它是一类对国家、社会和公众具有严重危害的犯罪类型。
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方面:(1)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主体: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是特殊主体,实施经济犯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通常是指以下几类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事业单位、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是指受政府委托或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工作人员,如救灾款物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等等)。
(2)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客体: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既包括公职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又包括一定的经济活动或财产关系,触犯法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属于经济犯罪范畴。
(3)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主观方面:实施经济犯罪的不法公职人员在主观方面故意心理,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挪用、占有或者其他的个人不法目的,尤其是谋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目的。
(4)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客观方面: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必须与公职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联系,是在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发生的经济犯罪行为。
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责无关,则不能归属于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
2.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征由于研究对象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很难在犯罪行为发生的同时进行观察,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那些已经被曝光或受到法律惩罚的公职人员进行分析,文中数据来源于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
表1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类型表2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基本背景表3 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公职类型表4 经济犯罪公职人员所处行业表5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动机(多选)表6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年龄统计通过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状况,笔者认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公职人员犯罪在年龄上有很大的差异性。
调查的案例中,其中年龄最小的不法公职人员仅21岁,最大的68岁。
表3-1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情况。
由表中可以看出,5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上升,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数量也呈整体上升趋势,50岁之后呈递减趋势。
在41岁-50岁之间是公职人员经济犯罪高发阶段,占总样本的41.75%。
从数据统计得出:经济犯罪最多的年龄是46岁,共有28件。
这一调查数据推翻了先前学者所提出的59岁现象。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现今的实施经济犯罪的公职人员越发凸显年轻化趋势。
(2)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仍以贪污罪为主。
调查的样本中贪污罪类型最高,有187件,占46.25,其次是是挪用公款罪,有128件,占31.75%;第三位是受贿罪,96件占总样本的24%;这些经济犯罪目标直指国家和人民财产,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削弱了政府公信力,而且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具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由于公职岗位自身要求公职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这决定了公职经济犯罪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熟悉法律。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179 人,占调查总样本的44.75%。
他们虽懂法,却不守法、不用法,甚至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来逃避或减轻法律的惩罚。
北京市西城区原法院院长郭某,利用手中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进行受贿索贿[3]。
(4)领导干部仍是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主要行为人。
400个不法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例中103人担任政府的要职,有相应的公职级别,占总样本的25.75%,基层干部案例数居所有级别案例数之首,占50.5%。
普通职员只有95个案例,占总样本的23.75%。
这说明大多数不法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国家所赋予的不可替代的公共资源,正是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充当经济犯罪的手段和工具。
3.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根源探讨(1)“金钱化”的权力是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基础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在社会关系中,某个行为者能够处于某种尽管有反抗也要贯彻他自己意志的地位上的可能性”[4],说明权力根本特征是一种力量或控制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和不可被替代性。
个人或利益集团会愿意花费代价去争取获得这种“垄断权”。
从调查数据看,69%的经济犯罪公职人员处于要职,或受任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等。
76.25%的不法公职人员为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此外还有31%是基层组织人员,23.75%是普通职员。
虽是普通职员,但其大都从事政府部门、金融、医疗、商业等行业,掌握不可替代的公共资源。
不法公职人员正是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充当经济犯罪的手段和工具。
这一切可以“金钱化”的权力,正是不法公职人员进行经济犯罪的基础。
(2)灵活处置权为公职人员寻租提供了机会灵活处置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执法弹性空间,为公职人员寻租提供了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的温床。
权力的客观存在为其使用者――公职人员利用公共资源寻求个人利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5]。
不法公职人员通过使用“金钱化”权力来满足自己私欲,寻得租金。
他们可以通过给予办事人方便从中获得好处;也可通过自由调控惩罚他人的程度而收益。
最终使得人情替代制度,利益决定执行。
(3)权力文化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沃土权力文化衍生于以亲情、人情为纽带形成的血缘、乡缘、学缘、业缘的四重关系构成的“它是人们对权力关系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反应,是权力关系的观念形态。
”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6]也可以认为是文化在权力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表5反映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动机除了贪图钱财外,主要以“亲戚情”、“被动受贿”、“居官自傲”等权力文化的体现。
正是这种权力文化助长了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致使“权大于法”、“权重于法”的非法制观念出现。
公职人员“居官自傲”的犯罪动机正是这种权力文化的体现。
(4)监督不力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情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裁量权-责任制。
他解释说“当官员享有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而又无须对权力的行使承担必要的责任时,他就具备了从事腐败活动的条件[7]”。
公共权力的监督乏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无须对权力的行使承担必要的责任,公共权力运行就很有可能越轨,走向腐败。
掌权人犯罪原因虽多,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公共权力监督乏力。
(5)生成于人性私心膨胀经济罪犯的虽然千千万万, 并不是所有的干部都腐败,贪污腐败的罪犯中,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腐败者,都是在后天影响中变坏的。
腐败的产生除了环境的原因,还有腐败者自身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既是人的自然本能,又是人的社会本性。
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8]私心太重是经不起私利诱惑的内因,利益的驱动是腐败产生的原动力。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
4.建议与措施针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产生的根源归纳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的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1)加强廉政教育不断加大国内的反腐倡廉工作建设,并使国内能够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价值观和全民廉政意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内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信仰动摇,进而出现经济犯罪行为。
要坚持在全社会系统内开展廉政教育,使全社会内的公民都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等,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社会文化。
尤其对公职人员,更应改加强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执法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2)培养高尚的品格及坚强的意志理想信念是人得精神支柱,品格意志是促使人们完成理想信念的动力。
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深入、持久的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品德意志的培养,不断增强其抑制力,使之面对各种诱惑,能够自觉地克制自己的私欲,使其在诱惑面前不会产生犯罪动机,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抵制经济犯罪。
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人的素质高,能够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9]。
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能够有高尚的品德,有从政之德、律己之心,并能够常思贪欲之害,用自己的坚强的抑制力筑立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3)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廉政教育,提高自身抑制力等措施要有一定的制度措施相配套,不能只有泛泛而谈的政治说教,要建立健全公职人员的监督监管制度,对公职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首先,强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分化权力,形成相互制约,同时加强监察体系建设,从制度上避免权力寻租的机会出现;其次,实现以权治权,防止权力金钱化、私有化,减少公职人员掌握特定的资源进行以权换权等经济犯罪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