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最大最小距离法
实验一 长度测量实验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讲义蚌埠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二〇一〇年实验一长度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规量具长度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2.正确选择、使用长度测量器具。
3.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测量值的正确方法。
二、实验内容:1.绝对测量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
2.相对测量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
三、实验器具: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内、外径千分尺、量缸表杆、百分表、千分表、表架、块规、平板。
四、实验方法:长度测量均采用二点间测量原则。
外尺寸测量均以不同截面的最大尺寸为测量尺寸。
内尺寸测量均以不同截面的最小尺寸为测量尺寸。
阶梯尺寸以其功能需要,以测量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为测量尺寸。
五、测量步骤:检查各测量器具零位准确后,方可测量。
外尺寸测量(外园柱面、轴类长度、外花键、板件厚度等)两种方法:(1)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采用二点间测量,从量具上直接读数。
(2)用量规组成零件的名义尺寸,在平板上将指示表根据块规尺寸调到零位后,比较相对测量计算工件尺寸。
内尺寸测量(内园柱面、键槽、花键槽、方孔等)(1)用游标卡尺、内径千分尺,采用二点间测量,直接从量具上读数。
(2)以外径千分尺校准量缸表,用量缸表比较测量,计算工件尺寸。
阶梯尺寸测量(阶梯尺寸、深度尺寸等)参照上述亦可用绝对测量、比较测量获得工件尺寸。
六、将所测得数据填表1—1:七、思考题:1.常规量具测量孔的尺寸时,以测得的最小尺寸计值,而轴则以最大尺寸计值,这是什么道理?2.精密测量时,再精密的量仪也有不确定度,因而各次测量的数值均为随机变量,那么怎样处理才能得出测量结果?实验二形位误差测量(一)平面度误差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加深对零件表面实际形状与理想形状之间差异的认识,了解实际生产中平面度测量的二种方法。
二、实验内容1、建立理想平面2、被测平面与理想平面比较3、正确数据处理,得出平面度误差。
三、实验仪器平板、固定支架活动支架,带测试架的百分表。
2024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训练讲义-第九讲 最大最小问题含答案、
第九讲 最大最小问题第一部分:趣味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路程最近”、“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少”等问题,这些寻求极端结果或讨论怎样实现这些极端情形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成为:在一定范围内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我们称这些问题为“最大最小问题”。
解答最大最小问题通常要用下面的方法:1,枚举比较法。
当题中给定的范围较小时,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情形一一举出再比较;2,着眼于极端情形,即充分运动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一下子从“极端”情形入手,缩短解题过程。
第二部分:奥数小练例题1 一次数学考试满分100分,6位同学平均分为91分,且6人分数互不相同,其中得分最少的同学仅得65分,那么排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多少分?(分数取整数)思维导航 :除得65分的同学外,其余5位同学的总分是91×6-65=481分。
根据第三名同学得分要至少,也就说其他四人得分要尽量高,第一、第二名分别得100分和99分,而接近的三个不同分是93、94、95。
所以,第三名至少得95分。
练 习 一1.一个三位数除以43,商a 余数是b(a、b 都是整数),求a +b 的最大值。
2.如下图,有两条垂直相交的线段AB 、CD ,交点为E 。
已知DE=2CE ,BE=3AE 。
在AB 和CD 取3个点画三角形,问:怎样取三个点,画出的三角形面积最大?3.一次考试满分100分,5位同学平均分是90分,且各人得分是不相同的整数。
已知得分最少的人得了75分,那么,第三名同学至少得了多少分?2024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训练讲义-第九讲 最大最小问题例题2 :有8个西瓜,它们的重量分别是2千克、3千克、4千克、4千克、5千克、6千克、8.5千克、10千克。
把它们分成三堆,要使最重的一堆西瓜尽可能轻些,那么,最重的一堆应是多少千克?思路导航:3堆西瓜的总重量是42.5千克,要使最重的一堆尽可能轻些,另两堆就得尽可能重些。
根据42.5÷3=14千克……0.5千克可知:最重的一堆是14+0.5=14.5千克,即由6千克和8。
利用轴对称破解最短路径问题
第一章平移、对称与旋转第4 讲利用轴对称破解最短路径问题一、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上同一侧两点与此直线上一动点距离和最小”问题通过轴对称的性质与作图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求解。
2.能将实际问题或几何问题(对称背景图)中有关最短路径(线段之差最大值)问题借助轴对称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分析与求解。
二、基础知识•轻松学与轴对称有关的最短路径问题关于最短距离,我们有下面几个相应的结论:(1)在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
(4)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精讲】一般说来,线段和最短的问题,往往把几条线段连接成一条线段,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或者“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以证明,关键是找相关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
另外,在平移线段的时候,一般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三、重难疑点•轻松破最短路径问题在平面图形中要解决最短路径问题,自然离不开构建与转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公理,通常将涉及到的两点中的任一点作出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从而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关行程路线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的原型来自于“饮马问题” 、“造桥选址问题” ,出题通常以直线、角、等腰(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坐标轴等对称图形为背景。
(1)“一线同侧两点”问题例1如图,点A B在直线m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m的对称点,AB'交m于点P.(1)AB与AP+PB相等吗为什么(2)在m上再取一点N,并连接AN与NB比较AN+N有AP+P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析:(1)T 点B'是点B 关于m 的对称点,••• PB=PB ,••• AB =AP+PB , ••• AB =AP+PB(2)如图:连接 AN, BN B ' N,TAB' =AP+PB• AN+NB=AN+NB> AB', • AN+N > AP+PB点评:两条线段之和最短,往往利用对称的思想,利用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得出结果。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 姓名 类型一、一条直线外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1. 一条直线异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确定动点的位置。
作法:连接两个定点,交直线于一点,交点即为所求。
例1、如图,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A +PB 值最小.作法: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说明:∵连接A 、B 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P ,此时PA+PB 最小=AB2. 一条直线同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确定动点的位置。
方法:利用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同侧两个定点转化为直线异侧两个定点,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例1的方法确定动点的位置。
例2、 如图,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A +PB 值最小.作法:①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②连接A ’B ,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说明:连接AP 、AA ’,∵点A 和点A ’关于直线l 对称,∴直线l 是AA ’的垂直平分线,∴PA=P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此时PA+PB 最小=PA ’+PB=AB 。
类型二、一条直线外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的问题:1.一条直线同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确定动点的位置。
例3、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B PA -的值最大.作法:连接AB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证明:在直线l 上另取一点P ’,连接P ’A 和P ’B ,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AB B P A P <''-; 而连接AB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此时AB PB PA =-, AB PB PA =-∴最大此时 2.一条直线异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确定动点的位置。
l A l l l A方法:利用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异侧两个定点转化为直线同侧两个定点,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用例3的方法确定动点的位置。
四年级第十三讲最大与最小及答案(附例题答案)
101中学坑班2013年春季四年级第十一讲最大与最小及答案一、知识要点在实际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人们总是想用最少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时间等在可能的范围内取得最佳效益。
况且,在许多现实问题中有时很难确定或者就不需要具体的每个数值,有时只关心最大、最小等极值。
这一讲就来研究某个量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这类问题题目中经常出现“最小”、“至少”、“至多”等术语。
经常只能根据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二、典型例题例1 某校六年级一班准备用100元钱买圣诞树装饰品。
在花店这样的装饰品成束出售,由20朵花组成的花束每束价值4元,由35朵花组成的花束每束价值6元,由50朵花组成的花束每束价值9元,请问每种花束各买多少才能买到最多的花朵?分析:想用100元钱买到最多的花朵,题目中有三种花束:A种:由20朵花组成的花束价值4元B种:由35朵花组成的花束价值6元C种:由50朵花组成的花束每束价值9元平均1元钱可买A种花朵5朵或B种花朵5.8朵或C种花朵5.5朵,为了买到最多的花朵,应该多买B种花束解:经分析可知由35朵花组成的B种花束中的花朵最便宜,宜多买。
由于每束6元,故100元钱可买16束,还剩4元钱,这4元钱恰好买一束由20朵花组成的A种花束,这时共买花朵:16×35+20=580(朵),若B种花束少买几束,增加A种或C种花束的数量,都不能使花朵数达到580朵。
因此,应买由35朵花组成的花束16束和由20朵花组成的花束1束,可使花朵数量最多:580朵。
说明:此题也可设A种、B种、C种花束各买x束、y束、z束时,可使花朵最多,列方程:4x+6y+9z=100,x,y,z是自然数可以先缩小字母的取值范围。
例如12元能买3束A种花束或2束B种花束,分别得到60朵花和70朵花,于是很清楚在最优解中A种花束不应超过2束。
同理,比较B种花束和C种花束,发现要使花朵最多,C种花束不应超过1束,即x≦2,z≦1,下面只有很少的几种情况了,可以一一列举,同样可以求得x=1,z=0,y=16例2 有一类自然数,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恰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之和,如134,1459等等,求这类数中最大的自然数和最小的自然数。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一、什么是最大最小距离算法最大最小距离算法(Maximum Minimum Distance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用于在一个给定的数据集中找到最近的一对数据点,或者找出拥有最大距离的两个数据点。
这个算法是由一组数学计算和迭代过程组成,通过比较不同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最大和最小距离。
二、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原理最大最小距离算法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从给定的数据集中选择两个不同的数据点作为初始最大和最小距离的候选点。
2. 计算这两个候选点之间的距离,将距离作为当前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值。
3. 遍历数据集中的所有其他数据点,计算它们与候选点之间的距离。
4. 如果找到更小的距离值,则更新最小距离和对应的数据点。
5. 如果找到更大的距离值,则更新最大距离和对应的数据点。
6. 继续遍历直到所有数据点都被比较完毕。
7. 返回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的数据点作为结果。
三、最大最小距离算法的应用领域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可以用于图像的边缘检测。
通过计算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找到图像中不同区域的边界,从而实现边缘检测和图像分割。
2. 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可以用于聚类分析。
通过找到具有最大距离的数据点对,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簇或簇群,从而实现数据的分类和分组。
3. 异常检测最大最小距离算法也可以用于异常检测。
通过将数据点与最近的邻居进行比较,可以找到与其他数据点相距较远的数据点,这些数据点可能是异常值或异常行为的表示。
4. 网络优化在网络优化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可以用于确定节点或设备之间的最短路径。
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找到网络中最优的路径,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和分配。
四、最大最小距离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具有以下优点: - 简单易懂:最大最小距离算法是一种直观简单的算法,易于理解和实现。
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点到曲线的距离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数学和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点到曲线的距离的定义点到曲线的距离是指平面上一个点到曲线的最短距离,它可以用来描述点和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中,通常将曲线表示为函数的图像,而点到函数的距离则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计算。
2. 点到曲线的距离的公式假设有一个曲线表示为函数y=f(x),而点的坐标为(x0,y0),那么点到曲线的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d = |f(x0) - y0| / √(1 + (f'(x0))^2)其中,f'(x0)表示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点到曲线的距离。
3. 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在实际问题中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工程领域中,我们希望找到一条最优路径,使得点到曲线的距离最小或最大。
为了找到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需要使用微积分的相关知识。
4. 寻找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要找到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需要首先求出点到曲线的距离的表达式,然后求出这个表达式的导数,并令导数等于0,求得导数为0时的x值。
我们将这些x值代入点到曲线的距离的表达式中,得到对应的y值,从而得到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 举例说明我们希望找到点(1,1)到曲线y=x^2的距离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我们将点到曲线的距离的表达式代入公式中,求出距离的表达式为:d = |x^2 - 1| / √(1 + (2x)^2)然后求出这个表达式的导数:d' = (2x(x^2-1))/((1+4x^2)^(3/2))我们令导数等于0,解得x=±1/√3。
将这些x值代入距离的表达式中,得到点到曲线的距离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3和2√3/3。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法一、最小变化法I 特点:探索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和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1、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2、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出现3、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5、每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II 阈限的测定1、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重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一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说不清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到大或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四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为“+”;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阈限计算: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
III 误差及其控制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错误。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
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在数学中,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最优化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求解最小距离函数的最小值来得到答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数学推导过程。
首先,我们假设有一个圆C,圆心为O,半径为r。
我们要找到一条直线L,使得L与圆C相交于一点P,并且P到L的距离最小。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直线L的方程表示为y = mx + b,其中m为斜率,b为截距。
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最小距离函数D(m, b)。
这个函数表示直线y = mx + b到圆C的距离。
为了计算这个距离,我们可以考虑直线与圆的交点。
设直线与圆的交点为Q,直线L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 mx + c,其中c = b - r *sqrt(1 + m^2)。
将直线方程代入圆的方程(x - o)^2 + (y - o)^2 = r^2中,可以得到一个关于x的二次方程,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 = 1 + m^2,B = -2o - 2mc,C = o^2 - r^2 + c^2。
求解这个二次方程,可以得到两个解x1和x2。
接下来,我们需要判断哪一个解对应的点是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的点。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点P1(x1, mx1 + c)和点P2(x2, mx2 + c)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哪一个点距离更小。
直线到点的距离公式可以表示为dist = |Ax + By + C| / sqrt(A^2 +B^2)。
计算P1和P2到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距离值dist1和dist2。
最后,我们比较dist1和dist2的大小,选择较小的距离作为最小距离,并确定最小距离对应的点为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的点。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问题。
总结起来,求解直线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小值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构建最小距离函数D(m, b)。
直角坐标系中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直角坐标系中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直角坐标系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坐标系,以两条垂直的坐标轴为基础,分别称为x轴和y轴。
在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对(x, y)来表示,其中x代表该点在x轴上的坐标,y代表该点在y轴上的坐标。
本文将探讨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问题,即如何找到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定点到原点(0,0)的最短距离。
我们将介绍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定点到原点的距离计算方法,以及寻找定点到原点最小距离的具体步骤。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相关距离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定点距离最小化的技巧。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该问题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直角坐标系中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这一主题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基本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从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坐标系中的概念和特点,然后详细探讨定点到原点的距离计算方法,包括距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最后,将介绍如何寻找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讨论在什么条件下最小距离会出现。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讨论的问题。
同时,探讨定点到原点最小距离的应用领域,例如在几何学、物理学或工程学中的具体应用。
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拓展空间。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深入探讨直角坐标系中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这一重要问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直角坐标系中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深入剖析定点到原点的距离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到距离计算的挑战。
通过研究定点到原点的最小距离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掌握求解最优解的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
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问题。
概述部分内容建议如下:引言1.1 概述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问题是一个既有数学难度,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在圆柱表面旋转的物体所需的最短路径,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程设计以及提升运动控制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圆柱上的物体旋转已经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机械制造、数学模型等领域中。
如自动化生产中的转盘设备、旋转式轨道交通工具等均涉及到圆柱旋转的运动方式。
因此,研究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问题不仅关乎理论探索,也直接影响实际应用效果。
本文旨在研究圆柱上旋转物体所需的最小路径,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探索出一种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对不同情况下的最小距离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圆柱旋转运动的本质,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圆柱上转两圈的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包括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圆柱表面上不同点的运动特性,得出最小距离的计算式。
最后,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概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将读者引导至各个章节,并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主题和目标。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包含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对于圆柱上转两圈的最小距离的背景和问题,并解释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具体包括概述圆柱上转两圈的背景、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标。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将详细介绍圆柱上转两圈的背景介绍和最小距离计算方法。
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在平面几何中,点和直线是最基本的图形,而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被用来求解各种问题,如求解点到线段的距离、点到多边形的距离等等。
本文将介绍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的求解方法。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点到直线所在的垂线的长度。
设点P(x1,y1)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则有:d = |Ax1 + By1 + C| / √(A² + B²)其中 | | 表示绝对值。
二、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是指点到直线所在的垂线的最大长度。
求解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的方法是:首先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然后求出点到直线的垂足,最后求出垂足到直线两端点的距离中的最大值。
具体来说,设点P(x1,y1)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则直线的垂足为:x0 = (B²x1 - ABy1 - AC) / (A² + B²)y0 = (-ABx1 + A²y1 - BC) / (A² + B²)垂足到直线两端点的距离分别为:d1 = √[(x0-x1)² + (y0-y1)²]d2 = √[(x0-(x1-A))² + (y0-(y1-B))²]则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为:max(d1,d2)三、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是指点到直线所在的垂线的最小长度。
求解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的方法是:首先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然后求出点到直线的垂足。
具体来说,设点P(x1,y1)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则直线的垂足为:x0 = (B²x1 - ABy1 - AC) / (A² + B²)y0 = (-ABx1 + A²y1 - BC) / (A² + B²)则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为d。
对向布置的相邻两道岔中心的最小距离公式
对向布置的相邻两道岔中心的最小距离公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相邻两道岔中心的最小距离公式在铁路交通系统中,相邻的两道岔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绝对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
绝对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绝对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一、概念解释在数学中,绝对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表示一个数距离零点的距离,无论这个数是正数或者负数。
绝对值通常用来表示距离的绝对量,它的定义如下:如果 x 是一个实数,那么 x 的绝对值表示为 |x|,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当x ≥ 0 时,|x| = x;当 x < 0 时,|x| = -x。
举例来说,-5 的绝对值是 |-5| = 5;而 5 的绝对值还是 5。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绝对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情况,特别是在优化问题中,这个方法非常有用。
二、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演示如何利用绝对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题1:已知函数 f(x) = |2x - 3|,求 f(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我们知道 |2x - 3| 表示一个关于 x 的带绝对值的函数。
要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考虑当 |2x - 3| 取得极值时的 x 值。
由于 |2x - 3| 的图像是关于 x 轴对称的,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 |2x - 3| 在x ≥ 0 区间的情况。
当 2x - 3 ≥ 0 时,有 |2x - 3| = 2x - 3;当 2x - 3 < 0 时,有 |2x - 3| = -(2x - 3) = 3 - 2x。
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函数:f1(x) = 2x - 3,x ≥ 0;f2(x) = 3 - 2x,x ≥ 0。
接下来,我们分别对 f1(x) 和 f2(x) 求导,找到导数为 0 的点,并判断极值的情况。
f1'(x) = 2;f2'(x) = -2。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f1(x) 在x ≥ 0 时是单调递增的,而 f2(x) 在x ≥ 0 时是单调递减的。
f(x) = |2x - 3| 在x ≥ 0 区间上的最小值出现在 x = 0 处,最大值是 x 趋向无穷时的极限值。
经过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最小值为 3,最大值为正无穷。
实验1 长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 刻度尺,游标卡尺,金属管,小量筒.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量金属管的长度,每次测量后让金属管绕轴转 过约45°,再测量一次,共测量四次.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中,求出平均值.
2.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管的内径和外径.测量时先在管的一端 测量两个方向互相垂直的内径和外径,再在管的另一端测量 两个方向互相垂直的内径和外径,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分别求出内径和外径的平均值.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量筒的深度,共测量三次,把测量的数据 填入下表中,求出平均值.
2.有一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 mm,游标尺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 度.用它测量一工件的长度,如图 所示,图中读数是多少毫米?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此种卡尺的精度为0.05 mm.根据读数的
顺序,整毫米数在主尺上读,而整毫米数是指主尺上位于游 标尺零刻度线左边最近的主尺刻度线的值,由放大的主尺读 出整毫米数为104 mm;小数部分在游标尺上读,由图中可看 到游标尺上第一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故小数部 分应为0.05 mm.此工件的长度为104.05 mm 答案 104.05 mm
物体的长度,本题是一道考查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题目. 观察本题图示,注意金属丝的起点不在"0"处,所以测得金 属丝的长度为:982.0 mm-10.0 mm=972.0 mm. 由于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用mm刻度尺不易测量,故采用 放大法测量: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匝金属丝,用毫米刻度尺 测出该N匝金属丝的长度D.由此可以算出金属丝的平均直 径为:D/N. 答案 972.0 见解析
3.现用最小分度为1 mm的米尺测量金属丝长度,图中箭头所指 位置是拉直的金属丝两端在米尺上相对应的位置,测得的金 属丝长度为 mm.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如果受条件限
圆上点到直线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
圆上点到直线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
在解决圆上点到直线距离的问题中,计算点到直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学和工程学等方面。
问题描述
假设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圆,我们需要找出圆上到直线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直线一般由一般式方程或点斜式方程给出,圆一般由圆心坐标和半径给出。
解决方法
1. 计算最小值
为了计算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我们可以先将圆心代入直线方程中,得到一个点P。
然后我们计算圆心和点P的距离,即是到直线的最小距离。
这个最小距离就是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小值。
2. 计算最大值
计算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大值稍微复杂一些。
我们可以利用直线的垂线性质来求解。
首先,我们可以得到通过圆心并垂直于直线的直线方程。
然后,这条直线与原直线的交点就是圆与直线的最远点。
最大值即是圆心到这个交点的距离。
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个问题在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领域都有着实际应用。
熟练掌握这个问题的求解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学的基本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
•陈杰,李幼华,《解析几何学》
•梅立泉,《几何学方法》
•陈来福,《工程数学几何学》
以上是关于如何计算圆上点到直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析几何中求距离最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解析几何中求距离最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作者:洪其强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3年第10期关于解析几何中的距离的最值问题,是我们在高考复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题型,它有时以函数最值的形式出现,有时直接以解析几何题的形式出现,对于这种题型的处理方法,如果得当,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几个例题来谈谈有关这种题型的最佳解决方法.一、直线上一点到两已知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1. 同侧求差取最大,直接连接找交点.例1. 设有两点P(3,x)、Q(2,y),其中x+y=2,且x、 y∈R+,求P、Q到原点O的距离之差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的x和y 的值.分析:由题意可知=|OP|-|OQ|= - = - ,即在x轴上求一点M(x,0),使它到点A(0,3)和点B(2,2)距离的差取得最大值 .又A、B两点都在x轴的同侧,为此,连接AB并延长使之交x轴于一点,易证该点即是所求的点M,从而AB的长就是所求的最大值.解析:由分析易得|OP|-|OQ|的最大值为|AB|= ,此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3.令y=0得x=6即所求的x=6,y=-4.2. 异侧求差取最大,找出对称直接连.例2. 在直线l∶3x-y-1=0上求一点M使它到点A(4,1)和点B(0,4)的距离的差最大.分析:由题意可知A、B两点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故设B(0,4)点关于直线l∶3x-y-1=0的对称点为B′,易求得B′(3,3),连接AB′并延长交于l一点,易证该点即是所求的点M.解析:由分析易得|MA|-|MB|的最大值为|AB′|= ,此时直线AB′的方程为y=-2x+9.由3x-y-1=0,y=-2x+9?圯x=2,y=5,故所求M点为(2,5).3. 异侧求和取最小,直接连接找交点.例3. 求函数f(x)= + 的最小值.分析: f(x)= += + 表示动点P(x,0)到定点A(-3,3),B(5,-1)的距离之和,而A、B两点分别位于x轴的上下两侧,由此连接AB交x轴于一点,易证该点即是所求的P点.解析:由题意及分析易得直线AB的方程为y=- x+ ,令y=0得x=3即所求的P点为(3,0).4. 同侧求和取最小,找出对称直接连.例4. 在直线l∶x-y+9=0上任取一点P,又知M(-3,0),N(3,0),试问P点在何处时|PM|+|PN|取得最小值?解析:由题意可知M(-3,0),N(3,0)在直线l同侧,要使|PM|+|PN|取得最小值.设M(-3,0)点关于直线l∶x-y+9=0的对称点为M′,易求得M′(-9,6),连接M′N并延长交l于一点,易证该点即是所求的点P. 又直线M′N的方程为y=- x+ ,即x+2y-3=0.由x-y+9=0,x+2y-3=0,得x=-5,y=4,即所求P点位置为(-5,4).点评:由上可知,上述问题可用如下口诀给予解决:同侧求差取最大,直接连接找交点;异侧求差取最大,找出对称直接连;异侧求和取最小,直接连接找交点;同侧求和取最小,找出对称直接连.二、利用数形结合求距离的最值问题例5. 设m≥1,求坐标平面上两点A(m+ ,m-),B(1,0)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分析:此题若直接用距离公式求解,比较麻烦. 如果从轨迹图形入手,最简捷.先将动点的轨迹求出来,将动点与定点的距离最值问题转化为定点与轨迹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解析:A不是动点吗?那么A的轨迹是什么?这是十分自然的联想,由x=m+ ,y=m- 可知,A点的轨迹方程为x2-y2=4,绘出如上图所示的双曲线的一支,立即可以看出,|AB|的最小值为1 .三、将两个动点转化为只有一个动点例6. 如图,设P为圆(x-3)2+y2=1上的动点,Q为抛物线y2=x上的动点,求|PQ|的最小值.分析:利用圆上动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常数的特点,将圆的动点转化为圆心定点,从而两个动点的距离最值问题,就转化为一个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本题P,Q两点都是动点,如果设这两个点的坐标来求,显然非常困难. 这就需要把这两个变量转化为一个变量来处理. P点在圆上运动,但P点到圆心M(3,0)的距离是定值,利用这个定值来解决.解析:设Q(y2,y),则|QM|2=(y2-3)2+y2=y4-5y2+9=(y2- )2+ ≥ .取等号当且仅当y=± .故|PQ|的最小值为 -1.四、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将折线段转化为直线段来求距离的最值问题例7. 已知椭圆 + =1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在椭圆上求一点M,使得|MP|+2|MF|取得最小值.分析: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将折线段转化为直线段来求最值.解析:a2=4,b2=3,c2=1即F(1,0). 由M向右准线作垂线,垂足为N,则 = = .即|MN|=2|MF|.故|MP|+2|MF|=|MP|+|MN|.显然当M,P,N共线时,|MP|+|MN|最小,由 + =1,得x=±,因为x>0,所以M(,-1).(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中学)责任编校徐国坚。
作对称点求最小距离的原理
作对称点求最小距离的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寻找两个点之间最短距离的问题。
比如,想象一下你要在一个大公园里找到离你最近的洗手间。
我们可以用一种叫做“作对称点”的方法来搞定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非常简单,也很实用。
1. 什么是对称点?1.1 对称点的基本概念对称点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点的“镜子”,也就是说,它和原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只不过位置在另一边。
可以这样想象:如果你站在一个大镜子前面,镜子里的你就是对称点。
就像是你和镜子里的影像一模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1.2 为什么要用对称点我们用对称点的理由是,它能帮助我们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最短的路径。
比如说,如果你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中间有个障碍物,直接走过去可能很麻烦。
这个时候,找对称点就能帮你绕开障碍,找到更短的路径。
2. 如何作对称点?2.1 找到对称点假设你有两个点,A 和 B,而你要找的最短距离是从 A 到 B 的距离。
你可以把 B 点的对称点 B' 找出来。
怎么做呢?只需要在 A 和 B 之间的直线上,把 B 点往反方向移动,找到 B' 点就行了。
这样,A 到 B' 的直线距离就是 A 到 B 的最短距离。
2.2 实际应用比如说,你在一个城市里要找最短的公交路线,可以用对称点的方法。
如果公交车的路线被某个障碍物阻挡,你可以找到那个障碍物的对称点,然后考虑如何通过对称点找到最短的路线。
这种方法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很有效哦。
3. 作对称点的实际例子3.1 公园里的路径问题想象你在公园里走,有一个池塘挡住了你的路。
你从池塘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实际上,你可以把池塘的另一边当成对称点,这样你就可以找到绕过池塘的最短路径。
这种方法让你不必绕个大圈子,省时又省力。
3.2 城市交通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对称点的理论也能派上用场。
例如,如果有一条主要街道被封闭了,你可以找到街道两边的对称点,规划出更高效的绕行路线。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测量距离的方法,加深对物理课程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装置:
测距仪、百分尺、直尺、测量绳、卷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
1.测量绳法测距。
将测量绳拉直,并固定至两个点之间,保持绳子的紧绷度,再用卷尺测出绳子的长度,即可得到两点间的距离。
2.百分尺法测距。
使用铜缆或铜片的百分尺方法,对物体进行测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
通过百分尺的测量结果,计算出物体的面积和周长等信息,进而计算出物体之间的距离。
3.测量仪器法测距。
借助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距仪器对物
体的距离进行测量。
通过定位系统记录物体坐标的数据,再经过
复杂的数据处理,得出物体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方式测量同一地点的距离,得到
的结果分别为:测量绳7.4m,百分尺法 6.9m,测量仪器法7.2m。
由此可知,三种测距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且误差程度会受
到实验条件的影响而不同。
实验分析:
1.测量绳法测距的出现差距,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绳子的材质以
及测量时的拉力不一致导致。
2.在百分尺法测距时,由于所测量物品为不规则形状,因此误
差较大。
3.测量仪器法测距的误差相对较小,但需要高精度设备的支持,因此难度较大。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距离测量方法,同时也
意识到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
条件选择合适的测距方法,并注意控制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三角形单动点最值问题
三角形单动点最值问题
三角形单动点最值问题是一个数学问题,其中涉及一个动点在一个三角形内移动,并需要找到该动点的位置,以便使某个量(例如距离、角度等)达到最大或最小值。
解决三角形单动点最值问题的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量:首先,确定需要求最大或最小值的量,如动点到三角形某一
边的距离、动点与三角形顶点的角度等。
2.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目标量,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这通常涉及到几何和
代数知识的结合,例如使用距离公式、三角函数等。
3.分析几何关系:通过分析动点在三角形内的移动,找出与目标量相关的几
何关系。
这可能涉及到线段的比例、角度的变化等。
4.求导数或使用其他优化方法: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求目标量的导数或使
用其他优化方法,以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5.确定临界点:找出使目标量达到最大或最小值的临界点,即动点的位置。
这通常涉及到解方程或不等式。
6.验证解的合理性:验证所得解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并考虑所有可能
的边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最大最小距离法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最大最小距离法聚类方法,掌握最大最小距离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思考能力,为数据分析和处理打下牢固基础。
二.最大最小距离聚类算法
该算法以欧氏距离为基础,首先辨识最远的聚类中心,然后确定其他的聚类中心,直到无新的聚类中心产生。
最后将样本按最小距离原则归入最近的类。
例:样本分布如图所示。
最大最小距离聚类算法步骤如下:
① 给定θ,10<<θ,并且任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合中心,11x Z =。
② 寻找新的集合中心:
计算其它所有样本到1Z 的距离1i D :
若}{max 11i i
k D D =,则取k x 为第二个聚合中心2Z ,62x Z =。
计算所有样本到1Z 和2Z 的距离1i D 和2i D :
若)},max{min(21i i l D D D =,n i ,....,2,1=,并且12D D l ⋅>θ,12D 为1Z 和2Z 间距离,则取l x 为第三个集合中心3Z ,73x Z =。
【注意:∑=-=
-=d
i i
i i z
x Z x D 1
21
11||||||,
||||22Z x D i i -=】
如果3Z 存在,则计算)},,max{min(321i i i j D D D D =,n i ,....,2,1=,若12D D j ⋅>θ,则建立第四个聚合中心。
依次类推,直到最大最小距离不大于12D ⋅θ时,结束寻找聚合中心的计算。
注意7x 所在第列,29在),min(21i i D D 中为最大的,而且8029⋅>=θl D ,一
般取2
1
=
θ。
所以,73x Z =。
这里的例中只有三个集合中心,11x Z =,62x Z =,73x Z =。
③ 按最近邻原则把所有样本归属于距离最近的聚合中心,得: 1431},,{Z x x x ∈,
262},{Z x x ∈,3109875},,,,{Z x x x x x ∈。
④ 按照某聚类准则考查聚类结果,若不满意,则重选θ,第一个聚合中心1Z ,返回到②,直到满意,算法结束。
该算法的聚类结果与参数θ和起始点1Z 的选取关系重大。
若无先验样本分布知识,则只有用试探法通过多次试探优化,若有先验知识用于指导θ和1Z 选取,则算法可很快收敛。
三.实验内容
见右图所示,为二维点集。
四.实验步骤
1、提取分类特征,确定特征值值域,确定特征空间;
2、编写聚类程序;
3、将所提取的样本的加以聚类;
4、用误差平方和准则(也可选用其他准则)加以评价,直到满意为止。
sample=[0 0;3 8;2 2;1 1;5 3;4 8;6 3;5 4;6 4;7 5];
[N,m]=size(sample);
for i=1:N
pattern(i).feature=sample(i,:);
pattern(i).category=0;
end
center(1).feature=pattern(1).feature;
center(1).index=1;
center(1).patternNum=1;
pattern(1).category=1;
index=0;
maxdis=0;
for i=1:N
dis=sqrt((pattern(i).feature-center(1).feature)*(pattern(i).feature-c enter(1).feature)');
if dis>maxdis
maxdis=dis;
index=i;
end
end
center(2).feature=pattern(index).feature;
center(2).index=2;
pattern(index).category=2;
centerNum=2;
tag=1;
while tag
tag=0;
max=0;
index=0; %¼Ç¼µ½ÖÐÐĵãСÖÐÈ¡´ó´ïµ½×î´ó¾àÀëµÄµã
for i=1:N
min=inf;
for j=1:centerNum
dis=sqrt((pattern(i).feature-center(j).feature)*(pattern(i).feature-c enter(j).feature)');
if dis<min
min=dis;
end
end% inner for j
if max<min
max=min;
index=i; % µ±Ç°µ½ÖÐÐĵãСÖÐÈ¡´ó´ïµ½×î´ó¾àÀëµÄµã end
end% outer for i
if max>maxdis/3 %ÐγÉеÄÖÐÐÄ
centerNum=centerNum+1;
center(centerNum).feature=pattern(index).feature;
center(centerNum).index=centerNum;
tag=1;
else
tag=0; %ûÓÐеÄÖÐÐÄ
end% if
end% while
for i=1:centerNum
center(i).patternNum=0;
end
for i=1:N
min=inf;
index=0;
for j=1:centerNum
dis=sqrt((pattern(i).feature-center(j).feature)*(pattern(i).feature-c enter(j).feature)');
if dis<min
min=dis;
index=j;
end
end% inner for j
pattern(i).category=index;
center(index).patternNum=center(index).patternNum+1;
end% outer for i
disp('ÏÔʾÖÐÐÄ£º')
for i=1:centerNum
fprintf('%d center: ',center(i).index)
disp(center(i).feature)
fprintf('%d center contains %d samples\n',i,center(i).patternNum) end
disp('ÏÔʾÑù±¾µÄ¾ÛÀࣺ')
for i=1:N
fprintf('%d pattern type: %d\n',i,pattern(i).category)
disp(pattern(i).featur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