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五次编纂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当前,民法学界对制定民法典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立法机关也将制定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之中。

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国民法的历史,剖析中国民法的现状,对中国民法的未来作一展望。

一、中国民法的历史(一)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

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

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

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经济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民法的发展。

(3)思想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严重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甚至鄙视“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的权利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对作为权利之法的民法自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从而为中国民法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民法典发展历程

民法典发展历程

民法典发展历程一、背景介绍在探讨民法典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民法典是一部法律体系,规定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典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综合性和适用性,它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过去到现在,详细介绍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二、寻求统一化的努力1. 初步形成的民法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了许多困难。

当时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受到旧时代的法律和外国法律的影响,因此并不完善。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中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构建一套现代化民法体系。

1950年代,中国开始一系列的立法工作,旨在为民事关系提供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些立法工作奠定了中国刑法、民法、商法等法律体系的基础。

同时,中国也从苏联法律体系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2. 法律框架的逐步完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制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立法机构逐渐加快了法律改革的步伐。

这一时期,刑法、民法和商法等领域的立法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始着手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试图综合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典。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法典并未在1987年通过。

3. 论证与磋商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民法典的顺利制定,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广泛的民众讨论和专家磋商。

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讨论和磋商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但却为民法典的制修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典终于在2020年通过并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三、民法典的重要意义1. 统一法律体系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进展。

法典中各项法律规定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还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司法公正。

2. 强化法律保护民法典的出台强化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关系中的合法权益保护。

民法典的主题班会记录(3篇)

民法典的主题班会记录(3篇)

第1篇一、班会时间:2023年3月15日二、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班会主题:《民法典》学习活动四、参会人员:全体师生五、班会流程:1. 班主任开场致辞2. 邀请法律专家进行《民法典》解读3. 学生代表分享学习心得4.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5. 总结发言六、班会记录:(一)班主任开场致辞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学习《民法典》,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下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民法典》的背景和意义。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保护人民的民事权利,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学习《民法典》,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邀请法律专家进行《民法典》解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民法典》,我们特别邀请了法律专家为我们进行解读。

下面,请专家为我们讲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

专家首先介绍了《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三)学生代表分享学习心得在专家讲解结束后,我们邀请了两位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一位同学表示,通过学习《民法典》,他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今后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位同学则表示,学习《民法典》让他对民事权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纠纷,他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同学们就《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他们对《民法典》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今后将更加注重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总结发言最后,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

她表示,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同学们对《民法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

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兴未艾的民法典编纂运动

方兴未艾的民法典编纂运动

40新视点·法治足迹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生效。

这部被称为“民事权利百科全书”的总则,开始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民法总则”的通过和颁布,是我国民事立法史上继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的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了“民法典时代”。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民法典编纂运动当中。

以理性来建构生活法典编纂理念起源于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的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学,并在推崇理性的启蒙运动中发展到了顶峰。

启蒙运动,又称启蒙时代与理性时代,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洲地区发生的一场哲学及文化运动,该运动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并且强调这个世界的秩序完全可以按照人类自己的理性来安排,而不是上帝。

在这种信念下,一种理性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被认为或许可以通过一种全面的法律规则的新秩序予以有目的地奠定。

这种法律规则就是民法。

民法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把法思想变成法律上一个个的规范,用一个个的规范组成大的规范群体,用整个大的规范群体规范和引导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行为,用这种法律科学性的方法就改造了整个社会,推动了整个社会革命性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在近代法律体系形成之前,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个普遍性难题。

因为法律规定的不够具体和详细,法官可以任意地曲解法律条文,徇私枉法。

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为了解决封建时代专横的司法权滥用,“绝对排斥司法裁量的介入”,力图制定一部详尽具体、无微不至的“诀疑式”法典。

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代的法典俨然成为“本身业已构成的完整自足之法源体系,系为被写下来的理性”。

于是,轰轰烈烈的民法典编纂运动就开始了。

200多年来,共出现了三波潮流。

第一波:四部“理性法”掀起欧洲大陆第一次法典编纂浪潮的是四部“理性法”法典:1756年《巴伐利亚民法典》、1794年的《普鲁士邦法》、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11年的《奥地利一般民法典》。

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民法典编纂历程
1954年第一次起草“民法”后中断。

1962年第二次起草“民法”后中断。

1979年第三次成立“民法”起草小组完成征求意见稿。

1981年通过《经济合同法》。

1982年暂停民法典起草先制定民事单行法。

1982年通过《商标法》。

1984年通过《专利法》。

1985年《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5年通过《继承法》。

1986年通过《民法通则》在民法典草案第四稿基础上制定了一部概括性的民事基本法律。

1995年通过《担保法》。

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恢复民法典起草。

1999年通过《合同法》。

20__年民法草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__年立法计划中未提及民法典。

20__年通过《物权法》。

20____年通过《侵权责任法》。

20__年通过《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021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民法典第五次起草工作提上日程。

2021年民法典编纂列入调整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总则草案。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民法典是国家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规定了个人之间财产权利和民事行为关系。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罗马法、法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等方面来探讨民法典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罗马法的影响古代罗马法被认为是民法典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早期的罗马法是以习惯法为基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法律开始统一化。

公元6世纪,埃米利亚努斯-普拉肯西斯编纂了《罗马民法典》,成为罗马初步形成的民法典。

罗马法在中世纪延续并发展,随后影响了欧洲各国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法国的民法典,深受罗马法的影响,为后来的全面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二、法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影响法国民法典是现代民法典的开山之作,也是全面民法典的典范。

法国革命后,为了统一法律,法国政府决定制定一部全面的民法典。

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集纳了罗马法和封建法的精华,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为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

此外,《民法典》还被其他国家作为法律典范,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典制定起到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民法典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文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民事法律,包括《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为后来的民法典的制定渐行渐远。

直至2020年,中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全面建立。

中国民法典继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成果,确立了财产权、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并界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护。

同时,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也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民法典制定经验,与时俱进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经过张 梅3在德国历史上,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思想产生于1814年。

从那时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时近一个世纪。

其中仅法典纂写就用了22年时间(1874-1896)。

本文以美国学者M idhael John 的研究成果[1]为基础,先从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概括制定法典的历史背景,然后分五个阶段(1814—1848;1848—1867;1867—1874;1874—1888;1888—1996)叙述法典的制定经过。

一、德国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背景(一)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概况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才废除农奴制。

在1815年左右,德国1,500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城镇人口只占极少数。

德国当时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制造业,更谈不上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3北京大学法律系95级硕士研究生。

[1]见M ichael John ,P olitics and the L aw in L a te N ineteen th -Cen tu ry Ger m any ——the O rig ins of the C iv il Cod e ,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内容,均是笔者根据M ichael John 的这一著作翻译、概括、整理而成。

[2]见(美)科佩尔・S ・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8月第一版,第220页。

[3]这里的贸易统计涉及到整个“德意志关税地区”,不包括汉堡、库克斯港、不来梅港和格斯特闵德四个自由港、黑尔戈兰岛以及靠近瑞士边境的巴登几个乡镇,但包括属于关税同盟的卢森堡大公国及奥地利的乡镇容克霍尔茨和米特尔贝格。

见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著,华明等译:《德意志史》第四卷(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第一版,第379页。

[4]同注[2],第300页、第301页。

作者还认为,“在1870年至1900年,德国工业发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这一时期确定为德国“工业革命”的年限“才是恰当的”。

民法典学习资料

民法典学习资料

民法典学习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经过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

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

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

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

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着手第一步的民法总则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

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

12月23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

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体现对合同的保护,二审稿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

民法典编纂的时间脉络

民法典编纂的时间脉络

民法典编纂的时间脉络
民法典的编纂时间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时期:清代法律体系比较复杂,缺乏统一的民法典。

但是在清朝晚期,有一些民法相关的法律文件被编制出台,如清代商法、桑寄生法等。

2. 中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致力于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1911年,制定了《房屋法》,并计划编纂民法典。

1929年,颁布了《中华民国民法典钦定纲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最终形成民法典。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一系列民法相关法律。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决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4.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标志着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法律制定之路。

5.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将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动编纂民法典,并设立中央编纂民法典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6. 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形式明文规定各方面民事权利义务的综合性法律。

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法典编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多次尝试和推进,最终于2020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读书报告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读书报告

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读书报告萨维尼(1779~1861),普鲁士王朝法学家,法律关系本座说的创立者。

萨维尼1800年开始先后在马尔堡大学和巴伐利亚州兰茨胡特大学任教。

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后他到该校任教,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曾一度兼任柏林大学校长和普鲁士王子的法学教师,并创办历史法学派刊物。

1842~1848年任普鲁士政府的修订法律大臣。

历史法学派主要代表,该派首创人胡果(1764~1844)的学生,贵族家庭出身。

1803年,《法国民法典》诞生,在拿破仑的铁骑之下,掀起了整个欧洲的法典化运动,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各地各有自己的法典体系。

1814年,当时颇具声望的法学家蒂堡发表了《论德意志统一民法典的必要性》,呼吁制定德国统一民法典,希望通过法典化运动促进德国文化和经济的统一。

萨维尼反对蒂堡的观点,《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一书由此而出。

全书共十二个章节,首先,萨维尼作为历史法学派,简单介绍了他眼里的法律。

萨维尼从法律最本质最初的起源谈起,认为法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一个独特民族所特有的根本不可分割的禀赋和取向。

萨维尼结合了罗马法,认为一切法律均起源于行为方式,首先产生于习俗和人民的信仰,只不过最后假手与法学。

所以法律不是由法学制定者专断孕育的,是随着民族的变化而变化,民族的共同意志是法律的居所。

法律与民族的一般存在之间的叫政治因素,独特的科学性的存在为技术性因素。

法律就跟语言一样,本是民族共同保有之物,可是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法律逐渐独立出来,成为特定阶级:法学家的东西,由此才变成如今的充满技术因素的东西,但是这不能泯灭法律最初的政治因素。

由此可以不仅可以看出历史法学派主张法律与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重要联系,还可以看出历史法学派反对自然法学派关于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自然法的观点。

萨维尼的民族性观点,就表明一定存在着多样性,多样性就根本不可能是普遍的真理。

而罗马法的普及是因为法律从最初的习惯法,由法学界加以技术性的提炼,而形成的学术法。

我国民法的沿革

我国民法的沿革

我国民法的沿革(一)中国古代民法1、中国古代无与现代民法意义相同或接近的词,民法在中国确属西方法律文化之移植;2、中国古代无形式意义之民法,即无单行民法典,民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混于一体;3、中国古代有实质意义之民法,且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较为丰富;4、中国古代未形成相应的民法文化、民法精神,民法仅表现为制度层面,而无观念意义上的民法。

(二)清末和民国民法1、《大清民律草案》(民律一草)共分5编33章1569条。

草案的编制工作始于1907年,于1911年9月完成。

打破了两千余年来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旧体例,结束了中国无民法典的历史,史称“第一次民法草案”。

2、《中华民国民律(草案)》(民律二草)北洋政府于1925年完成民法草案的编纂,次年公布征集意见。

由五编构成,共1522条,史称“第二次民法草案”。

(三)《中华民国民法》1929年1月,由傅秉常、焦易堂、史尚宽、林彬和郑毓秀等五人组成民法起草委员会,以《大清民律草案》和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为蓝本,共五编,29章,1226条。

国民党的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法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四编构成,共计525条,是为民法第一次草稿。

50年代末期开始“整风”和“反右”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年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草案,是为第二次民法草稿。

该草稿共计262条,仅有总则、所有权和财产流转三编。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组建民法起草小组,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于1982年5月草拟出第四稿,共8编43章465条,是为第三次民法草稿(因第三次起草共草拟出四稿,故此稿习称“第四稿”)。

1985年,在原第四稿的基础上,草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实施。

关于民法典制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民法典制定的几个问题

3、国民时期: 国民时期:
1929年 1930年 分期公布施行《民法典》 1929年——1930年,分期公布施行《民法典》——是 1930 是 我国的第一部民法典共1225 1225条 五编:总则、债权、 我国的第一部民法典共1225条、五编:总则、债权、 物权、亲属、继承。采民商合一体例。 物权、亲属、继承。采民商合一体例。
三是现实主义
梁慧星的主张。认为社会生活两大部分: 梁慧星的主张。认为社会生活两大部分:民事 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政治生活。 民事生活强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私法自治。 民事生活强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私法自治。 政治生活强调国家意志决定。 政治生活强调国家意志决定。 法典的制定不应以重要性为标准, 法典的制定不应以重要性为标准,应以逻辑关系为 标准。民法典应规定民事活动的共同规则、基本 标准。民法典应规定民事活动的共同规则、 原则、共同制度、基本制度。 原则、共同制度、基本制度。 特殊的市场,特殊的规则,特殊的关系规定在民法 特殊的市场,特殊的规则, 典之外。不能讲重要不重要。 典之外。不能讲重要不重要。 应以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立法为其基础,面 应以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立法为其基础, 20世纪后期以来的现实 世纪后期以来的现实。 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现实。
(3)特点:体系合理、逻辑严谨、用语精确、概括方法的运用 )特点:体系合理、逻辑严谨、用语精确、
(二)关于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意见 分歧
1、目前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主要有三条思路: 、目前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主要有三条思路: 一是松散式、 一是松散式、邦联式 人小组中有一人主张, 在9人小组中有一人主张,以开放的形式 来制定民法典,就民事主体、民事权利、 来制定民法典,就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 事行为、民事责任进行规定。江平主张, 事行为、民事责任进行规定。江平主张,法 工委一位支持。理由, 工委一位支持。理由,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 很多了,已经有60多件了。 60多件了 很多了,已经有60多件了。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梁慧星一、起草民法典的经过中国自1949年以来曾经3次起草民法典。

前两次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至1982年暂停(2),改为先制定单行法(3)。

1998年1月1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王汉斌副委员长邀请五位民法教授(4)座谈民法典起草,五位教授一致认为起草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王汉斌副委员长遂决定恢复民法典起草,并委托九位学者专家组成民法起草工作小组(5),负责民法典草案的起草工作。

1998年3月召开民法起草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议定“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制定统一合同法,实现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6);第二步,从1998年起,用4~5年的时间制定物权法,实现财产归属关系基本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第三步,在2010年前制定民法典,最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至2001年,在两个物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的基础上(7),产生了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按照原计划应当在2002年提交常委会审议,2003年通过。

因中国加入WTO,要求改善国内法制环境,第九届全国人大李鹏委员长要求在2002年完成民法典草案并经常委会审议一次。

于是,在2002年1月11日召开民法典起草工作会议,由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康生委托六位专家学者分别起草民法典各编条文草案(8),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

在六位受托人相继完成各编条文草案后,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02年4月16~19日召开民法典草案专家讨论会。

在对受托人起草的各编条文草案进行了讨论之后,于19日上午集中讨论民法典结构体例。

王家福研究员建议民法典设10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人格权、第三编物权、第四编知识产权、第五编债权总则、第六编合同、第七编侵权行为、第八编亲属、第九编继承、第十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经过讨论,其中八编,包括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获得一致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培训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培训PPT课件
人格权侵权责任
规定侵害人格权的法律责任,包 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 誉、赔礼道歉等。
婚姻家庭编
婚姻家庭制度
确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 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
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夫妻财产制度
明确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范 围和权利义务,保障夫妻财产权益 。
离婚制度
规定离婚的条件和程序,保障离婚 自由,同时维护家庭稳定。
强化侵权责任
01
确立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等侵权责任的基
本原则。
02
完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
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为侵权责任的认定提供了明确
的法律依据。
03
扩大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
民法典对社会生活
05
的影响
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人格权编
强化人格权保护,维护个人尊严和名誉。
物权编
明确物权归属和保护,保障个人财产权益。
合同编
规范合同行为,维护个人在交易中的合法权益。
对家庭关系的调整
婚姻家庭编
明确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继承编
规范遗产继承行为,保障继承人合法 权益。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 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 于1964年完成了《民法 草案(试拟稿)》。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 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 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 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 但因条件尚不成熟,决 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 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 事法律制度建设。

民法典世界发展历史

民法典世界发展历史

CONTENTS 回顾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法”道路上的千辛万苦,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折射出中华儿女追求文明,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心声和呐喊01对《民法典》整个世界观、发展史进行介绍民法的世界观02历史不能忘,民法主题景观创作过程中探索历史的脉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民法典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03七编成典、亮点知识解读民法典基础知识04深圳民法公园等优秀案例CONTENTS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拿破仑·巴拿马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

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颁布了民法典”1804年3月21日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签署法令,正式颁布《法国民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是大陆法系的核心和基础,对法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法系海洋法系英美为主陪审团制度可基于所谓的“社会正义感”的原则主观判断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问世百年以来,其他法典难以望其项背,唯有《德国民法典》以其完整的立法体例,严丝合缝的逻辑和清晰有序的条理,能与其相匹敌。

德国以著名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德意志民族也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成文法典。

无法无天非洲,部落伊斯兰法系地方传统宗教法现代社会所通行的法律源起于欧洲,被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

中华法系有自身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刑法发达民法薄弱,行政与司法合一。

制定民国法律法系的一些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中华法系为什么制定《民法典》民法典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民法典ppt课件(2022版)

民法典ppt课件(2022版)
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01
02
03
04
(一)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 晨
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说明的时候,对于民法典的重要意义也作了四点说明
(一)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二)《民法典》的框架结构
总 则
物 权
合 同
英烈保护:《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理解英烈保护条款需注意两点:1. 适用范围:一是侵害的是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不是人格权;二是侵权人的这种侵权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2. 本条所涉是公益诉讼。如果英雄烈士有后代,并且由后代对侵权人提起诉讼,则不能适用这一条款。(网络大V罗昌平侮辱“冰雕连英烈”,赔偿8万元)
(二)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
2019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就达到了1.7603亿,占总人口的12.6%。
(二)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
意定监护制度使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趁自己意识还非常清醒,还是完全行为能力人的时候,为未来的一些不确定性进行监护安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好人条款” 及英烈保护
好人条款:《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目的:鼓励见义勇为,消除救助人的顾虑。
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第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2014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按照部署和计划,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二步依次对各个分编进行审议,最后统合成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民法典修订的百年历程与当前中国民法典的制定(章正璋)

民法典修订的百年历程与当前中国民法典的制定(章正璋)

民法典修订的百年历程与当前中国民法典的制定章正璋苏州大学法学院讲师上传时间:2007-3-14关键词: 民法典修订内容提要: 文章回顾了中国修订民法典的百年历程,总结了其中的成败得失,认为当前中国已具备再次修订民法典的条件;并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就民法典修订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当前的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法律,源远流长。

中国法系,亦有其崇高之历史地位,除行之于本国外,对于日本、高丽、琉球、越南、暹罗、缅甸等东亚国家,均有极大之影响。

”(注:徐道邻:《唐律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页。

)但是,“中国法系虽有其历史地位,但以辅翼礼教,维持纪纲为其主旨,以确保国家统治权为目的,对于私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认与公益无涉,遂视为细故,致我国历代法典,对于近代民法典中所规定的事项,规定甚少。

”(注: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第4页。

)而另一方面,“民法为规定人民社会生活各种行为之准则,亦为决定法律关系当事人间权利义务之准绳,对于人民生活之改进及社会秩序之维持,以及国家民族之生存发展,均有极大之影响。

其在民主法治国家之重要性,仅次于为国家根本大法之宪法,因宪法乃立国之根本,民法乃社会建设之蓝图故也。

”(注:杨与龄:《民法之制定与民法之评价》,《法学论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第278页,第280页,第283页。

)此种重刑轻民兼民刑不分的立法,不能适应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及经济建设之需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产生民法典修订之议。

一、清朝政府与中国民法典的修订1.修订原因。

各国修订民法典,莫不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

清朝政府修订民法典,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救亡图强运动的掀起,特别是甲午战败,一些有识之士鉴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懂得了救亡图强不能仅靠引进西方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实行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变革”(注:叶孝信:《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页,第608页,第615页。

我国历次民法典

我国历次民法典

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下面将概述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民法典:1954年第一次民法典于1954年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民法典。

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特点而制定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私权制度。

第一次民法典规定了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确保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二次民法典:1985年第二次民法典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于原有民法典进行了修改和添加。

该法典明确了个人财产权、合同权利、物权法等内容,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三次民法典:2020年第三次民法典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代我国民法典的最新版本。

这次民法典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综合吸收国内外发展成果而制定的。

该法典强调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加大了合同权利的保障力度,也规范了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通过这次修改,推动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

第四次民法典:未来发展展望第四次民法典对于我国民事法律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民法典将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对民法典的制定也会产生影响。

总结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新一代民法典将继续健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民法典发展史

民法典发展史

民法典发展史民法典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文书,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民法典的发展史。

1.古代罗马法古代罗马法,特别是罗马市民法,是现代民法的基石。

罗马法的形成始于公元前5世纪,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大法学家”的法律学说,并通过这些学说的传播和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古代罗马法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具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法律程序,对后世的民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民法典得到了新的阐述和扩展。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自然法学派的创立,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个体权利和自由的意义,并进一步推动了民法的发展。

意大利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对民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民法典19世纪的民法典编纂运动是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民法典编纂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1804年)和德国民法典(1896年)。

这些民法典明确了民事责任、物权、合同等基本法律概念,确立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现代民法的重要基础。

4.现代民法典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法典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民法典的制定更加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同时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

例如,《意大利民法典》(1942年)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荷兰民法典》(1992年)则强调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

现代民法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民事法律关系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灵活的制度保障。

5.国际统一私法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统一私法的发展成为民法典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际统一私法是指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国间的民事法律制度,以促进国际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发展。

例如,《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跨国收养公约》等都是国际统一私法的代表性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典的五次编纂历史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了,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已提交大会审议。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分别是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

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法典,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的工作。

第一次编纂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

第二次编纂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

第三次编纂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

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后来制定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第四次编纂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

第五次编纂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的目标。

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此前,我国已修改婚姻法,出台了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3月,作为中国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民法典编纂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

2018年8月,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6编,即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1034条。

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