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法并发症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冷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冷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冷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局部冻伤(一)发生原因1.末梢循环不良,低温下维持血供的小动脉易发生痉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冰袋温度低,持续用冷时间过长,使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均发生障碍,严重者可发生组织坏死。

多见于老年、婴幼儿、感觉迟钝及昏迷患者。

(二)临床表现局部冻伤可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变黑,甚至组织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1.冷敷时间不宜过长,每3~4小时冷敷一次,每次20~30分钟。

2.对进行冷敷的患者要经常巡视,观察冷敷局部皮肤情况,如肤色变青紫、感觉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必须停止冷敷,及时处理,以防组织坏死。

3.刺激、过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异常(如雷诺氏病)时,应禁止使用冷敷。

4.冷敷部位一般选择在头、颈、腋窝、腹股沟或四肢,一般不选择手、足、枕后、耳廓、前胸、腹部、阴囊等处。

5.一旦发现局部冻伤,立即停止冷敷,轻者予保暖可逐渐恢复,重者遵医嘱对症治疗。

二、全身反应(一)发生原因冷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

多见于年老体弱及婴幼儿。

(二)临床表现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

(三)预防及处理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

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

三、局部压疮(一)发生原因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压疮。

(一)临床表现局部压痕,疼痛不适。

(二)预防及处理1.注意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可将冰袋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所敷部位,以减轻压力。

2.缩短冷敷时间,经常更换冷敷部位。

3.改用化学冰袋或盐水冰袋。

四、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一)发生原因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

(二)临床表现皮肤潮红或水疱形成。

(三)预防及处理1.使用前确保制冷袋完好,无渗漏。

2.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如嗅到氨味立即更换。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讲课文档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讲课文档
第二十七页,共69页。
• 同时冷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的通透性降
• 低,渗出减少,减轻由组织肿胀压迫神 经末梢引起的疼痛。适用于烫伤、局部 软组织挫伤、急性损伤初期。头部冷疗, 可降低脑细胞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 的耐受性,减少脑细胞损伤。
第二十八页,共69页。
• 3控制炎症
• 冷使局部血流减少,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 的活力,限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
疼觉
触觉 瘙痒 5.代谢功能 蛋白代谢 葡萄糖代谢
脂代谢
第二十三页,共69页。
6.调温功能 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通过皮肤交感神经血管调节皮肤温度
7.免疫功能
皮肤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郎格汉斯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第二十四页,共69页。
第二节冷敷法操作并发症
• 冷疗法
• 是利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 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止痛、消 炎和退热的治疗方法
第四十页,共69页。
三局部压疮
• ㈠发生原因
• 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 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 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 部压疮。
第四十一页,共69页。
• ㈡临床表现
• 局部压痕,疼痛不适。
第四十二页,共69页。
• ㈢预防及处理
• 1.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可将冰 袋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所敷部位,以减 轻压力。
第十二页,共69页。
• 常用的热疗方法
• 硫酸镁热湿敷 热水坐浴 热水袋热敷 烤灯、热湿敷、温水浸泡。
第十三页,共69页。
• 热疗法观察指标 • 患者的病情、用热疗法的时间部位、患
者对温度的敏感性、患者的心理反应和 合作程度、家属的态度和能力、不舒服 的程度和关节活动度。

冷敷法和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敷法和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敷过程中不 注意保暖可能 导致全身血液
循环障碍
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烫伤风险
热敷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皮肤烫伤 01
热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长时 0 2 间处于高温状态,增加烫伤风险
热敷部位不当:可能导致皮肤敏感 03 部位烫伤
热敷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热敷温度 04 失控,增加烫伤风险
皮肤过敏
热敷法可能导 致皮肤过敏反 应
01 症状:皮肤红肿、瘙痒、刺痛等 02 原因:对冷敷材料或成分过敏
处理方法:停止冷敷,使用抗过
03
敏药物,严重时需就医 预防措施:选择无刺激性的冷敷
04
材料,使用前做好皮肤测试
血液循环障碍
冷敷时间过长 可能导致局部 血液循环障碍
冷敷温度过低 可能导致血管 收缩,影响血
液循环
冷敷部位不当 可能导致局部 血液循环障碍
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寻求医生建议。
03
使用冷敷或热敷时,避免长时间接触同
一部位,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04
定期检查冷敷或热敷工具,确保其清
洁、无菌,避免感染风险。谢谢 Nhomakorabea04
热敷后未及时保湿:热敷后未及时涂抹保湿产品,可能导致皮肤干燥
预防措施
控制温度和时间
冷敷法:温度 控制在1020℃,时间不 超过20分钟
热敷法:温度 控制在4050℃,时间不 超过30分钟
避免长时间使 用同一部位, 以免造成皮肤 损伤
定期检查敷料, 确保敷料清洁、 干燥,避免感 染
保持皮肤清洁
冷敷法和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演讲人
目录
01. 冷 敷 法 操 作 并 发 症 03. 预 防 措 施
02. 热 敷 法 操 作 并 发 症

冷热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

冷热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

2
全身反应
冷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及婴幼儿。
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
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
3
局部压疮
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压疮。
由于对热敷的适应症掌握不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肌注青霉素后,因注射局部发生硬结,为促进药物吸收,进行局部热敷或理疗导致局部过敏反应;化疗药物外漏后误用热敷致使发生皮肤大面积坏死等。
热敷所致青霉素局部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发红,外观酷似急性炎症表现,但不痛、不肿,仅感发痒。无感染化脓发生。停止热敷3~5天,上述症状逐渐消退。化疗药物外漏后热敷可表现为局部皮肤剧痛、发热、肿胀、变色,继之出现色素沉着,皮肤感觉麻木迟钝,严重者局部皮肤发黑、坏死、溃烂。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
——烫伤是热敷最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①.治疗中应向患者解释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保证热疗安全。②.保持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热水灌入前准确测量水的温度,不能凭感觉;根据病人的体质状态、局部组织对热的耐受力不同,选择适宜的水温,一般在60~70℃,知觉迟钝及昏迷患者不超过50℃。③.应用热水袋时,隔一层毛毯或外包一层厚毛巾,避免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④.医护人员要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热疗过程严密观察皮肤及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检查皮肤,如有皮肤发红,及时予处理,避免烫伤的发生。⑤.皮肤发红者,立即停止热敷,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可给予冷敷,有水疱者按浅二度烧伤治疗。
局部冻伤可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甚至组织坏死。

冷、热敷疗法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冷、热敷疗法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冷、热敷疗法操作及并发症处理第一节操作评估(一)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二)评估年龄、病情、体温及治疗情况。

(三)了解患者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觉障碍、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硬结和瘀血。

第二节操作流程第三节操作并发症处理(一)局部冻伤1.发生原因(1)冰袋温度过低,持续用冷时间长。

(2)末梢循环不良者,低温时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3)多见于偏瘫患者、老年人、婴幼儿、昏迷等感觉迟钝的患者。

2.临床表现皮肤苍白、青紫,伴水肿,感觉麻木,严重者局部皮肤颜色变黑、僵硬,甚至发生组织坏死。

3.预防(1)3~10℃的温度下长时间地冷敷可发生冻伤,冰袋一次使用时间不超过30min。

(2)对全身微循环障碍、休克等末梢血管功能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

冷敷一般选择血运丰富的部位,尽量不要选择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底等处。

(3)对于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慎用,有专人看护。

4.处理流程通知医生→停止冷敷→遵医嘱对症处理→轻者给予局部保暖→复温→建立高风险评估单→严密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记录(二)烫伤1.发生原因(1)局部温度过高可引起烫伤。

(2)在足部用热水袋时,直接接触患者足部。

(3)末梢循环不良、感觉迟钝、老年人、婴幼儿、麻醉未清醒及昏迷患者用热敷易发生烫伤。

2.临床表现皮肤发红,严重者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

3.预防(1)用热疗时热水袋温度一般在60~70℃,老年人、儿童、昏迷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者水温为50℃,热水袋外面包裹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应用烤灯时照射部位保持一定距离。

(2)在足部用热水袋时,应放置在距离足部10cm处。

(3)用热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热水袋渗水和照射距离发生改变,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4.处理流程立即停止热疗→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局部涂抹凡士林→建立高风险评估单→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冷热疗法操作并发症处理介绍课件

冷热疗法操作并发症处理介绍课件

合适的冷热疗法
损,性能稳定
03
操作时注意温度控制,避免过高或 04
操作后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
过低的温度对患者造成伤害
及时停止操作并寻求医生帮助
05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 06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并接受
设备安全可靠
过专业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风险防范措施
01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 免操作失误
进行局部降温。
02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冷疗时出现冻伤, 应立即停止冷疗,进
行局部加温。
04
出现其他并发症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等。
4
冷热疗法的安全 性
安全操作规范
01
遵循医生建议,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02
操作前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无
02
确定治疗部位,如关节、 肌肉等
04
实施冷热疗法,根据需 要选择冷敷或热敷
06
操作结束后,清洁设备, 保持卫生
操作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 境安全、卫 生,避免感

4
操作后注意 保暖或散热,
避免患者受 凉或中暑
2
操作前检查 设备是否正 常,确保温 度控制准确
5
操作后及时 记录患者反 应和效果, 以便调整治
冷疗法主要通过降低体温 来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疼 痛,常用于急性损伤、扭 伤、肌肉拉伤等。
冷热疗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交替使用,以达到 更好的治疗效果。
冷热疗法的作用原理
热疗法:通过提高 组织温度,促进血
液循环,缓解疼痛 1
和炎症
冷热疗法的适用范 4

冷敷法和热敷法的操作并发症

冷敷法和热敷法的操作并发症

01
急性损伤:如扭伤、 拉伤、撞伤等
04
消肿止痛:如术后 消肿、跌打损伤等
02
关节疼痛:如关节 炎、关节僵硬等
05
缓解头痛:如偏头 痛、紧张性头痛等
03
肌肉疼痛:如肌肉 拉伤、肌肉疲劳等
06
缓解牙痛:如牙周 炎、牙髓炎等
并发症及处理
皮肤过敏:使用冷敷贴时, 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如红肿、瘙痒等。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使用抗过敏
适用范围
1 肌肉酸痛 3 扭伤 5 术后恢复
2 关节疼痛 4 肌肉拉伤 6 缓解疲劳
并发症及处理
皮肤过敏:使用前需进行过敏测试,如出现红肿、瘙 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抗过敏措施。
烫伤:热敷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应严格控制 热敷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感染:热敷过程中,如皮肤出现破损,可能导致感染, 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演讲人
冷敷法和热敷 法的操作并发 症
2023-08-27
目录
01. 冷敷法 02. 热敷法 03. 冷热敷法的注意事项
冷敷法
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01
准备冰袋 或冷毛巾
04
间隔2-3小 时重复一

02
将冰袋或 冷毛巾敷
在患处
05
持续2448小时
03
每次敷1520分钟
06
注意观察 皮肤反应, 避免冻伤
适用范围
孕妇禁用
糖尿病患 者慎用
高血压患 者慎用
心脏病患 者慎用
感谢您的到来
汇报人名字
一周
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 冷热敷,以 免造成皮肤
损伤
操作频率
01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第一节冷敷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局部冻伤(一)发生原因1.末梢循环不良,低温下维持血供的小动脉易发生痉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冰袋温度低,持续用冷时间过长,使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均发生障碍,严重者可发生组织坏死。

多见于老年、婴幼儿、感觉迟钝及昏迷患者。

(二)临床表现局部冻伤可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变黑,甚至组织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1.冷敷时间不宜过长,每3~4小时冷敷一次,每次20~30分钟。

2.对进行冷敷的患者要经常巡视,观察冷敷局部皮肤情况,如肤色变青紫、感觉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必须停止冷敷,及时处理,以防组织坏死。

3.刺激、过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异常(如雷诺氏病)时,应禁止使用冷敷。

4.冷敷部位一般选择在头、颈、腋窝、腹股沟或四肢,一般不选择手、足、枕后、耳廓、前胸、腹部、阴囊等处。

5.一旦发现局部冻伤,立即停止冷敷,轻者予保暖可逐渐恢复,重者遵医嘱对症治疗。

二、全身反应(一)发生原因冷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

多见于年老体弱及婴幼儿。

(二)临床表现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

(三)预防及处理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

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

三、局部压疮(一)发生原因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压疮。

(一)临床表现局部压痕,疼痛不适。

(二)预防及处理1.注意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可将冰袋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所敷部位,以减轻压力。

2.缩短冷敷时间,经常更换冷敷部位。

3.改用化学冰袋或盐水冰袋。

四、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一)发生原因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

(二)临床表现皮肤潮红或水疱形成。

(三)预防及处理1.使用前确保制冷袋完好,无渗漏。

冷敷法与热敷法并发症

冷敷法与热敷法并发症

冷敷法可能导致局部血 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 供氧和代谢
热敷法并发症
2
烫伤
原因:热敷温度过高,皮 肤长时间接触热源
症状:皮肤发红、疼痛、 起水泡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热敷, 用冷水冲洗,必要时就医
预防措施:控制热敷温度, 避免长时间接触热源
皮肤干燥
热敷法可能导致 皮肤干燥
01
皮肤干燥的原因: 热敷法加速皮肤水 分蒸发
每天3-4次
02
热敷法:使用热毛巾或热 水袋,每次敷15-20分钟,间使用, 以免造成皮肤损伤;根据病 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方 法;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
有不适及时停止使用。
持续时间
冷敷法:一般持续15-20 分钟,不宜过长
热敷法:一般持续20-30分 钟,不宜过短
冷敷法与热敷法注 意事项
3
适应症选择
01
02
03
04
冷敷法:适用于急 性损伤、关节肿痛、
肌肉拉伤等
热敷法:适用于慢 性损伤、关节僵硬、
肌肉酸痛等
冷热交替法:适用 于慢性损伤、关节 僵硬、肌肉酸痛等
冷热交替法注意事 项:注意温度控制,
避免烫伤或冻伤
操作方法
01
冷敷法:使用冰袋或冷毛 巾,每次敷15-20分钟,
02
04
预防皮肤干燥的方 法:适当减少热敷 时间,使用保湿霜 等保湿产品
03
皮肤干燥的影响: 皮肤紧绷、不适
皮肤感染
01 02 03 04
01
热敷法可能导致皮肤感染,尤 其是长时间、高温度的热敷
02
皮肤感染可能表现为红肿、疼 痛、瘙痒等症状
03
皮肤感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 加重病情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法并发症
第一节冷敷法操作并发症
一、局部冻伤
1.原因
(1)末梢循环不良,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冰袋温度低,持续冰敷用冷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变黑,甚至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冷敷时间不能过长,每3~4小时冷敷一次,每次20~30分钟。

(2)对进行冷敷的患者要经常巡视,观察冷敷局部皮肤情况,如肤色变青紫、感觉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必须停止冷敷,及时处理,以防组织坏死。

(3)刺激、过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异常(如雷诺氏病)时,应禁止使用冷敷。

(4)冷敷部位一般选择在头、颈、腋窝、腹股沟、胸(避开心前区)、腹或四肢,一般不选择手、足、枕后、耳廓、阴囊等处。

(5)一旦发现局部冻伤,立即停止冷敷,轻者予保暖可逐渐恢复,重者按医嘱对症治疗。

二、全身反应
1.原因
冰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

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及婴幼儿。

2.临床表现
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

3.预防及处理
(1)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2)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

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

三、局部压疮
1、原因
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

而冰块、冰袋硬度高、有棱角,与体表面积接触少,受压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压疮。

2、临床表现
局部压痕,疼痛不适。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可将冰袋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所敷部位,以减轻压力。

(2)缩短冰敷时间,经常更换冰敷部位。

(3)改用化学冰袋和盐水冰袋。

四、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
1、原因
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

2、临床表现
皮肤潮红和水疱形成。

3、预防及处理
(1)使用前确保肢冷带完好无渗漏。

(2)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如嗅到氨味立即更换。

(3)皮肤潮红处用食醋外敷;出现水疱者在水疱基底部用75%酒精消毒后。

无菌注射器抽空水疱渗出液,加盖无菌纱布或按外科换药处理。

第二节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一、烫伤
1、原因
(1)热敷器具温度过高
(2)患者知觉迟钝、反应差。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

3.预防及处理
(1)治疗中应向患者解释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保证热疗安全。

(2)准确测量水温
(3)应用热水袋时,外面使用毛巾包裹,避免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

(4)热疗过程严密观察皮肤及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皮肤发红者,立即停止热敷,局部处理。

二、其他并发症
1、原因
(1)肌注青霉素后局部热敷或理疗导致过敏反映的现象,其过敏源可能是青霉素加热后的分解产物。

(2)化疗药外漏后,热敷致皮肤大面积坏死的原因是热刺激降低了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可减轻局部疼痛,但它使局部血管扩张,可增加局部血流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药液外渗,还可使细胞内的溶酶弹性增高,加重局部组织损伤,致使发生大面积坏死。

2、临床表现
(1)热敷所致青霉素局部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发红,外观酷似急性炎症表现,但不痛不肿。

仅感发痒,无感染化脓发生。

停止热敷后3~5天。

上述症状逐渐消退。

(2)化疗药物外漏后热敷可表现为局部皮肤剧痛、发热、肿胀、变色继之出现色素沉着。

皮肤感觉麻木迟钝,严重者局部皮肤发黑坏死,溃烂。

3、预防及处理
(1)根据热敷的适应症正确选择热敷
(2)热敷所致青霉素局部过敏反应一般较轻,如停止热敷即可逐渐自行消退,如病情需要使用青霉素,应选择在更换部位进行注射。

(3)药液一旦渗漏于皮下,应立即停止输注。

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外渗药物的吸收,并灭活外渗液,局部肿胀疼痛明显者,可行1%普利卡因封闭或50%硫酸镁湿敷。

若已形成坏死,可按外科常规进行清创,换药,理疗等,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尽快植皮保护肢体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