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剂绪言及基本知识
方剂学笔记绪言及上篇总论
绪言方剂: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工具。
(愿意指药物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方剂理论、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①辨证——立法②选择——药物③按照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方剂学形成年代——清代一、先秦时期1973出土《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晚期现存最古老方书医方283个诸方用药242种二、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记载有关方剂理论最早著作 13首方剂2、《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方书之祖,众法之宗”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陈延之《小品方》四、隋唐时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载方2200余首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五、宋元时期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单方 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先例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而成的药典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六、明清时期《普济方》载方61739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吴昆《医方考》(知柏地黄丸)第一部方论专著清代实用性方书——《医方集解》清初汪昂综合分类法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法则。
中医学治法内容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概括性,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其次——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具体治法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历史来看:先方→法。
治法是在长期临床方药运用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总结而成,后于方药形成。
当治法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称为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
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言(1/2学时)【掌握】方剂学、方剂的概念。
【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了解】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1/2学时)【掌握】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了解】治法与病证、治法与中药的关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2学时)【熟悉】“七方”、“十剂”的涵义。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掌握】组成方剂的目的;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基本理论。
【熟悉】配伍的概念、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了解】常见药物配伍形式。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1/2学时)【熟悉】剂型的概念;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汤剂的常规煎法和特殊煎法;药剂的服用时间和服药方法。
第六章解表剂(6学时)【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1. 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桑菊饮。
【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第七章泻下剂(4学时)【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熟悉】1. 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济川煎、黄龙汤。
【了解】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第八章和解剂(4学时)【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1. 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2. 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当归芍药散。
第九章清热剂(6学时)【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方剂学绪言、第一、二章
8. 建国后: 1.《方剂学》教材从一版到六版的编 写、更新。 2.《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成书。由南 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主编,载方约 96592万首,全书2038万字,分11册,目 录以方名首字笔画为序,其对上自秦汉, 下迄现代(1986年)的所有有方名的方 剂进行了一次系统整理。我国现在最大 的一部方书。 3.《药典》收录的名方验方和复方制剂。
治法 须急下 从下窍出 渐消缓散
八.补法
1.特点: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恢复 人体正气. 2.适应范围: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脏腑虚损等各种虚证. 3.分类:分为补气、血、阴、阳及补 脏腑等。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一.病证分类: 1.《五十二病方》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唐,王焘:《外台秘要》 4.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5.明,朱木肃 《普济方》
6. 宋元时期: (1)宋,王怀隐等编纂《太平圣惠 方》,共l00卷,载方 16834首。临床实 用方书 (2)《圣济总录》,载方近20000首, 有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正骨各科。 "堪称为宋代医学全书"。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 府药局----和剂局的成药处方范本,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4)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
重要性: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方面。 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1. 公元前三世纪: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 部方书。(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经典著作,有辨证、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 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 论基础。
方药基本知识
⽅药基本知识⼀、君⾂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称做⽅剂。
⽅剂的组成有⼀定的法度,称做⽅制。
所以,⽅剂是⽤单味药物治疗的进⼀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治疗范围较⼴,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剂的组成,分君、⾂、佐、使四项。
⼀般处⽅⽤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纪律,⽅向不明,前⼈所⽤有药⽆⽅。
1君君是⼀⽅的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定⼀⽅只有⼀个,也不⼀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防风为君;治寒,则⽤附⼦为君;治湿,则⽤防⼰为君;清上焦,则⽤黄连为君;清中焦,则⽤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内经》上说:佐君之谓⾂。
⾂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黄汤中是⾂药。
⾂药在⼀个⽅剂内,不限定只有⼀味,⼀种君药可以有⼏种⾂药;如果⼀⽅中有两个君药,还能⽤较多的⾂药来配伍。
3佐⾂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药的⼀种配伍药。
除了与⾂药⼀样协助君药的作⽤,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黄汤⽤杏仁为佐,其作⽤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内⽐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药的⼀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
君、⾂、佐、使等字⾯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剂的组织形式。
⼏千年来,中医在⽅剂的配合⽅⾯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论经⽅和时⽅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顺便谈⼀谈“经⽅”和“时⽅”的问题。
中药方剂学绪言及总论
三、繁荣发展阶段: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临床制方选药多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探讨,提倡用药简捷。在这一阶段出现 的代表方书包括:《肘后备急方》《小 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等。
(1)《肘后备急方》
该书又称《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葛洪所 撰,以简、便、廉、效为其特点,记载急 救方法。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为张仲景,创 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 “方书之祖”或“医方之祖”、“群方之 祖”、“众方之祖”等。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 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其 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 245首,两书合计除去重复地方共323首。
其他: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 的方剂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宣明论方》 王好古《此事难知》 李东垣《脾胃论》《东垣试效方》 朱丹溪《丹溪心法》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 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
绪言
在绪言中我们主要讲五个问题: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基础中医学:方剂的基本知识
使气、血、痰、食、水、虫 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 散
实寒及虚寒之证 热证、火证、热 甚成毒以及虚热 等证 食积、瘀血 痰饮、虫证
补法 补益
恢复人体正气
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它是方剂中所必须具有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第十一章 方剂
【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配伍原则和制剂。 重点掌握20个常用方剂的组成及
临床运用。其余方剂了解。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识临床 病证基础上,依据相应治法和组方原则,确定适 当的药物、剂量、用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用药 形式。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蕴含着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是中医 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
三是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目的是防止药病格拒,常用于极寒或 极热的病证中。
使药
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太 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 黄芩,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血下 行”。
二是调和药,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比如甘草。 还有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如蜂蜜等。
(一)方剂与治法
辨证、治法与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辨
证是治法的前提,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
是治法的体现,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方药与证候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
效。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辨证
论治
治法
方剂
八法 作 用
意
义
适应证
汗法 吐法
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涌吐
使在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外感表证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方剂学 绪言
含义、地位与范围 学习要求与方法
其它说明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
(1)方剂?
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一日一剂 水煎服
医生:AAA 年月日
辨证立法之后, 按照组方原则, 选药妥善配伍, 确定用量剂型, 照此法度组方。
(2)方剂学?
方 剂
研究
学
治法
配伍规律:君、臣、佐、使
方剂
临床运用
功用
主治
二、方剂学的地位与范围
(1)地位
(2)范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学习目的与要求
1.学习目的
(1)理论角度 (2)临床角度
2.学习要求
(1)做好课堂笔记 (2)及时背诵 (3)完成复习思考题(4)掌握150首代表方 (5)课堂纪律
四、学习方法
1.重点记忆
(1)原则上背方歌 (2)组方药少的归纳成一句话 (3)自编方歌,顺口溜
2.抓关系方、基础方
例:关系方: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 基础方: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七味都气丸、耳聋地黄丸
3.抓核心—理解方义
“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4.及时小结、比较
五、其它说明
1.教材 2.课时、考试 3.参考书 4.四个名词概念
①经方 ②时方 ③成方 ④禁方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方剂基本知识
整理课件
15
五、方剂的剂型
❖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 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搽剂、栓剂、 冲剂、片剂、糖浆、口服液、注射剂等。
❖ 颗粒剂、胶囊剂、气雾剂等新剂型也在临床 上广泛应用。
整理课件
16
中药方剂的学习方法
1.联系所学知识,以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为指导。
2.重点掌握:中药功效及适应证;方剂组成及主治。
3、佐药: 正佐
佐助药—配合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能拒药时,配用与君 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从治—同气相求)
整理课件
12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
4、使药:
❖ 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 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10
方剂学基本知识
四、方剂的配伍目的与基本结构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组方原则)
1、君药(主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药物。“主病之为君”(李东垣)。
2、臣药(辅药)——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 疗效;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君 之为臣”。
整理课件
11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
药物
用量 用法
整理课件
辨证审因,确定治 法之后,按照组方 原则,妥善配伍。
5
方剂学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概念
❖ 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蕴涵着整体观念、恒动、辨 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是中医药物疗法的 主要形式。
整理课件
6
方剂学基本知识
二、方剂学的概念
学 方 研究 剂
地位:
治法 方剂
上篇
第八章
方剂
方剂学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与治法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临证时首先是辨证,然后确立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相应的药物组成方剂。
因此,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组方原则1.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组成变化1. 增减药味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至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2. 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3. 剂型变化:方剂的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轻重缓急之分。
三、方剂的剂型常用的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露剂、栓剂、冲剂、片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剂等。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一、解表剂概念: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分类及适应证辛温解表剂—表寒证辛凉解表剂—表热证注意事项:应用解表剂时,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解表剂不宜久煎,以免影响疗效。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温经散寒,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而散风寒。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助麻黄宣肺平喘。
中药与方剂—方剂的基本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治法
•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记载有很多关于治法的理
论和具体方法。到了《伤寒杂病论》时,张仲景创立了
六经辨证一整套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从而大大的丰富
和提高了治法的内容。以后,许多后世医家又创立了很
多新的治法。但这么多的治疗方法,一般可概括为汗、
吐、和、下、温、清、消、补八法。
“八法”的内容
•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 治法。
1.增强药力—增效
•
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
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常用。这也是我
们常说的“对药”,如:桑叶、菊花,共同能增
强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桃仁、红花,同
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用。
2.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
•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通过药物
相互配伍能降低、减弱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
①随证加减:在主药和主证不变的情况下,
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根据次要症状或兼 证变化而进行加减,即减去某些与病情不相适应的 药物,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加入相适应的药物。
②增减方中药味,主药、主证随之改变,方
名亦变。
如:桂枝汤+饴糖(主药)、倍芍药→小建中汤
麻黄汤去桂枝+石膏→麻杏石甘汤(主证变了), 是在主药不变的前提下,随着配伍药物的不同,而 出现不同的方名、功效、主治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
• 首 次: 加凉水没过手背,泡30-60分钟, 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出汤。
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中
医常说“附子无姜不热”,附子与干姜配伍,
能增强温壮阳气的功效
4.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17页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共同发展;由博返约规范、
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先例 《长沙方歌括》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18页
(七) 近当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当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大量涌现
第9页
三、方剂学学习方法: 1、紧密联络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了解和记忆关系。 3、注意理论联络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10页
基础方:病机相同病证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表达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1)辨清病邪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32页
二 吐法
1、定义:
经过涌吐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一类治法。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33页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第23页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标准。 方剂是表达和完成治法主要伎俩。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4页
以法统方包含: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方剂绪言专题知识讲座
经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去除里热之邪一类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
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 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
《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温 法
•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 的一类治法。“寒者热之” • 3、分类: • 2、适应病症: 寒从中生
怀山 15 薏苡仁 20 赤小豆 20 红枣 10 扁豆 20
清补凉方
沙参 麦冬 玉竹 莲子 百合
20 15 15 20 15
怀山 15 薏苡仁 20 赤小豆 20 红枣 10 扁豆 20
大
枣
[药性] 味甘,性温。主 归脾、胃经。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 安神,缓和药性。 [应用] 常用于: 1、中气不足,脾胃虚弱, 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2、血虚面黄肌瘦,妇女 血虚脏躁,精神不安。
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
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 3、常用分类: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补
• 1、定义:损者益之
法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确定用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
(一)用
一两≈ 30g
量
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 质轻的用量宜轻;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
2、剂型、配伍 3、年龄、体质、病情 4、季节变化
(二)用 法
1、煎药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砂锅、瓦罐 铝锅 搪瓷罐 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
7.胶囊剂: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 衣胶囊剂。
* 胶囊剂的优特点: ·分散快,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高; ·稳定性好; ·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服用、携带方便; ·外形美观。
8、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 物用酒浸泡或加热隔水炖煮,去渣饮酒。 五加皮酒、参茸药酒
特点:酒能活血通络,易于助长药效。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 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 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
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和法
•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
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 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目的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二、配伍的概念:
方剂学
第一章 方剂学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方剂、方剂学的定义 2、了解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 3、熟悉方剂学的发展史 4、熟悉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5、熟悉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学概论
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了解)
沙参 麦冬 玉竹 莲子 百合
20 15 15 20 15
故适于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以及补益
剂中使用。
外用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第五节 方剂煎服法
• 目的要求:熟悉 • * 汤剂的煎法 • ·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 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1015分钟) ·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 文火久煎。(30-60分钟)
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外寒直中
清法
• 1、定义:“热者寒之”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
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3、常用分类
• 清气分热 • 清营凉血 • 清热解毒 • 清脏腑热
• 清虚热
消 法
• 1、定义: 结者散之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2.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 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 吸收较快; · 不易变质; · 节省药材; · 携带方便; ·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但药力不如汤 剂。
3.丸剂: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 形剂制成 圆形的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蜜丸、 糊丸、水丸、蜡丸、浓缩丸等。 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安宫牛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金元· 成无己
开创方论的研究方法★ 详解《伤寒论》常用方20首 8、《普济方》 61739首
明·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多的古方书★
9、《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96.000余首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
目的要求:熟悉 概念: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 要,加工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 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药物剂型。
1、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 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 体制剂。内服、含漱、外洗、熏蒸。 * 汤剂的优特点: · 吸收快; · 疗效迅速; · 运用灵活; ·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 缺点:
• 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 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二)组方原则 (三)组方变化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 药物 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 组方目的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1、增强药效 扬其特性 调其偏性 制其毒性 4、扩大治疗范围 5、消减毒副作用
• 汤、丸、散、膏、丹、片、针、冲、胶囊
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煎剂 最早应用的剂型,急、慢性疾病 内服和外用 慢性、虚弱性疾病
(四)片剂
(五)糖浆剂
(六)膏剂 内服膏:流浸膏、浸膏、煎膏(膏滋) 外用膏:软膏(药膏)、硬膏(膏药)
(七)针剂 (八)栓剂 注射剂 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直肠或阴道 坐药或塞药
•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吐法
• 1、定义:其在高者,引而越之。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 法。
• 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 实邪。
下 法
• 1、定义: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 中满者,泻之于内。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治法 指导临证应用成方和组创新方的依据 占主导地位
方剂
从属于治法,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常用治法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
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 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 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 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八法尽之。”
治法,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中医组方结 构的要求,配伍而成的处方就是方剂。
• 完善处方要素: • 1、依法处方 ; • 2、选择适当药物组方; • 3、用量;
• 4、剂型(用法)
单味中药
(单方,独参汤)
多味中药(复方,银翘散)
汤液为方 剂诞生奠 定基础
方
剂
方 剂 学
附:处方举例1、汤剂
R: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大枣5枚 生姜4片
* 服用的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 · 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 · 清热剂宜凉服。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 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 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 法。
《内经》
• • • • • • • • 《素问》: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 • • • • • 《素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损者益之 。。。。
5、颗粒剂/冲剂: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 或少量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 制剂。 感冒冲剂、小儿喘咳冲剂 * 颗粒剂的优特点: · 疗效快而稳定; ·口感好; ·体积小; ·服用、携带方便。
6、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加入 蔗糖成的液体制剂。如止咳糖浆,急支 糖浆。 优点同冲剂,尤其适用于小儿用药。
当归10g 白芍10g 香附9g 炙甘草6g 三剂 水煎服
附:处方举例 1、中成药
R:
1、归脾丸
1瓶
用法:每天3次,每次10g,饭前服
2、七叶神安片
1瓶
用法:每天3次,每次2片,饭前服
方剂学
是研究药物配伍原理和方法,方
剂的剂型、剂量、功效、主治及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 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第二节
白 扁 豆
[药性] 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气虚证 本品能补气以键 脾,兼能化湿,药 性温和,补而不滞,适用于脾虚湿 滞,食少、便溏 或泻泄。 2、暑湿吐泻 本品能键脾化湿 以和中, 性虽偏温,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 弊,故可 用于暑湿吐泻。
* 优点: 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 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 带,适于慢性病人。 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 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