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19课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1)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1)](https://img.taocdn.com/s3/m/1a0a776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a.png)
《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能力: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3、教学重、难点: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
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9c70efc77da26925c5b0ae.png)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共有三本,要背的知识点特别多。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小编整理了以下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书目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一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课商课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e066ca9e314332396893cb.png)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优质课件(30张)(共3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优质课件(30张)(共30页)](https://img.taocdn.com/s3/m/a3a8e017bed5b9f3f90f1ccc.png)
二、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1.电视的概况 -概 况 20C 年代 发明: 年 发明彩电。 人 发明
特 点 ① 广 电 ② 和 强 视 功 能 ①传播 。 ②开展 的重要手段。 ③另一个重要功能是 。 ④把世界各地的 给世人。
2.电视的功能 -1)传播资讯(最重要) 3)娱 乐 鉴 2)远程教育 宝 节 目
①
②
③
第 19 课
课标要求: 1.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2.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线索:
电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影 与 电 视 电视的起源和发展 对 生 活 的 影 响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梳理】 时 间 电阶 段 影 重要人物 (国籍) 代表作 1895—1927年 时代 发 明: 改革家: ( ) ( ) ① ② ① 1927年后 电影 明 星 ( ) ① ② ③
特点:故事情节简洁明快; 动作表演夸张生动
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现代电影之父 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电影发明者
无声电影
(默片时代)
①发明家: (法)卢米埃尔兄弟
②改革家: (美)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 (美)卓别林 ③明 星: 《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有声电影 1927 1895
*奥斯卡奖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1: 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想想电影 的产生须具备哪些条件?
《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
«火车到站»
一)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
①技术,物质:电气时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②动力: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 ③主观:科学家的主观努力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宽银幕、立体电影、数字电影;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到19课培优试题(带解析)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到19课培优试题(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92c35ebed5b9f3f90f1ce3.png)
2019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到19课培优试题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5分×32=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 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
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B.“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3.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4.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
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
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5.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7b621cf965ce05087632136c.png)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第1-2课春秋战国的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__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__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细化】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细化】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应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细化】应掌握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四大发明、建筑学成就、医学与药物学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掌握汉字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第8课笔墨丹青【课程标准】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掌握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岩画、壁画、帛画、风俗画;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人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1c00faf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f.png)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课教材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借苏联十月革命的东风,在中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终使中国社会摆脱了贫穷落后和被列强欺凌的局面,走向独立和富强。
本节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掌握好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同其他思想斗争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占据主导地位后对中国革命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问题导读1. 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办的《___________》第一次向中国人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_________和一些留日学生,也开始零星、片断地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
同时革命派_________在《_________》上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___________》等著作。
__________也曾发表演讲称赞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
2. 1917年俄国_________的爆发,为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此年,__________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的开始。
3. 1919年5月5日_________在《_________》上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______________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得到系统的宣传与介绍。
此外他还帮助关键信息1、《万国公报》梁启超朱执信《民报》《共产党宣言》孙某某2、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3、李大钊《新青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晨报》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政治经济学)政策论(科《________》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5abc106c85ec3a87c2c58d.png)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9课电影与电视1.19世纪晚期,当人们在观看某一新奇事物时,惊呼道:“过去已经属于我们!”这一新奇事物是()A.电报B.电话C.电影D.电视解析:电报是一种沟通工具,电话也是一种沟通工具,均与“过去”无关;电影诞生于1895年,能够把“过去”拍摄下来重现播映,所以“过去已经属于我们”,故C项正确。
答案:C2.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握着一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A.彩色电影B.有声电影C.多元化艺术电影D.默片电影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
答案:D3.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但自从把它搬上银幕之后,这部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说明了()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解析:由英国小说《哈利·波特》在搬上银幕前后的影响度可以看出电影这一传媒手段有利于其他艺术的推广。
答案:B4.2018年第二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在平昌开幕,各国的电视台都把最精彩赛事现场呈现给大家。
这主要体现了电视的哪一项功能()A.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资讯B.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C.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D.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解析: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包括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现场直播等。
本题体现了传播资讯的功能。
答案:A5.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电脑手机B.报纸收音机C.热狗麦当劳D.汽车电影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的创意”,A、C两项不属于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而B项不属于二十世纪的美国大众化消费品,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99c90e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4.png)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变迁和演变。
本电子课本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素养。
本课本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概述和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
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现代中国史
本章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变革和
思潮,民主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
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和发展。
4.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各种门类的文化形式,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
位和作用。
6.人物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个人,包括文化名人、
政治家、军事将领、科学家和思想家等方面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
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总之,本电子课本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趣的历史知识,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
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8313d3db581b6bd97e19eac9.png)
(4)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
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探究】结合材料,谈一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 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 技成就
(1)背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 技成就
“863”计划
1986年3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 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 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 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 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 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 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目标。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
技成就
课堂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发 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 科技为重点。
1963年,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 人造卫星的研制。(“两弹一星”战略)
(1924—1986)
他是谁? _邓__稼__先___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物理学家;1950年获美国普渡 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祖国。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 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 一。被誉为中国的“两弹高中元历史勋必修”பைடு நூலகம்第技。1成9课就-建国以来重大科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042ba8f27f1922791688e859.png)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发展。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三维目标●学科素养】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课件共24张PPT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课件共24张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d8eed24431b90d6d85c783.png)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Great progress in Physics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1 知道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
主要内容;
目
2
理解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提 出的背景以及它们的意义;
标
3 能理清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感受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为科学 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量子论的意义
与相对论一起, 构成了现代物理 学的基础;
它标志着人类对 客观规律的认识, 开始从宏观世界 深入到了微观世 界;
改变了人们认识 世界的角度和方 式。
谢谢大家
•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的更好。但许多人从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他们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如果你对一切都 随遇而安,那总是会有一天你会后悔莫及的。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 的知足。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温暖。幸福并不缥缈,在于心的感受。爱并 不遥远,在于两心知的默契。人与人之间,尊重是相互的,心与心相交,尊重是必须的,尊重,是一个人教养,体现在做人做事,尊重,是一个人的人品尊重,让人与 人走近。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 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 我们没必要去干涉别人,影响别人,甚至攻击别人。他好,不会嫉妒,不会报复;他不好,不去打击,不去鄙视。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生活中没有谁,不希 望自己活得更好,走得更顺。学会理解、尊重与帮助。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苦逼的时光。或许是因为一份学业,一份工作,一段爱情,离开了爸爸妈妈,去了一 座别的城市。当你倦了厌了时,想想你的父母正在为你打拼,这就是你必须坚强的理由。不管发生什么,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不要轻易放弃。一个人在外面, 很不容易,没啥,拼的就是坚强!每一个闪光的人,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努力。穿越孤独,战胜恐惧,完善自己。可以流泪,可以休憩,可以抱怨,但绝不放弃。 酸甜苦辣,阴晴圆缺,都会途经,也都将过去。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常常,我们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 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 下来,静观自在。人,要么像辣椒一样有脾气。要么像白菜一样有层次。要么像莲藕一样有心眼。可我做不到!我就像一根甘蔗,直,不会拐弯抹角,一就是一,二就 是二。虽然这样的性格吃不开,容易得罪人,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虚伪,不算计别人,喜欢做真实的自己,我相信傻人有傻福。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底线,大度 要讲原则,道德讲底线。你不发脾气,别人就以为你没脾气,你不争取,别人就会占尽你的便宜。宁愿你有点心机,也不要活得太单纯。不要别人跟你说几句好听的, 你就不管不顾地对人家好,到头来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好意。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天,每一份快乐,都得靠自己去感受,去捕捉。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 事半功倍。相信自己,美好的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6b4e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7.png)
高中历史选必三重点知识总结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奠基g先,费时期〈原始社会到’提统一〉1、原始社会g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西周时期g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入为中心的礼乐文明3、春秋战国g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z@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二〉发展g寨汉到明清1、秦汉时期g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②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到隋唐z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敏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融景象:3、宋元g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z4、明清g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潮g提倡个性自由:黄宗馨、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z@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三〉转型g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①西学东渐g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z②文化的多样性;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连续性z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z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z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z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政治g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经济g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g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z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z@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民族g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对外g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其他g①重视敏育和史学传统:②先逃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襄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驰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数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利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敏传入1、佛敏传入的基本史实g①两汉g佛数由古印度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g佛数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附庸g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桦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g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EZ、佛教传入的影响g①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②中国化的佛教传入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佛敏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z材料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t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g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包、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因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2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填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①佛教传入,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①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①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商〉亚文化的发展z④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二〉西学东渐1、概念g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2、基本史实g(1)第一阶段2明末消初〈详见两次西学东渐对比’曼格〉(2)第二阶段g晚清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饲嚼’k19世纪削、①鸦片战争后,中商联蕉扩大,②部50年代分先进知识分子’t a,19世纪回到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90年代太平天回运动〉甲午峨眉(19①民族危机加澡,敏亡图存,②民族世纪末20世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纪初〉大,③商学的选-步传捕,1915年起①帘团主义加紧侵略中国g②震四量凯掀起尊孔复古逝流,③民族资本主义避-步发展z③西方窟’E恩想逃-步传.〈二〉西学东渐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1)特点g①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综合s③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g 阶级地主阶很资产阶级(2)原因g①政治z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g③经济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g (3)意义=①政治z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g③思想g促逃启’E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34、两次西学东渐对比表格明末清初代褒人”实践活动林则徐、魏”主张学习西方.’哪爽*授以制英”,来付诸实践,,圃’、李精掌①设京师同文铺蟠鼻外交和翻海人才s②创办’青式掌张之洞、爽断室,报遗留学生e①江南制造总局翻海馆引进、.币’西左宗’E方书籍,』E有为、集启超镶霸变法〈雹主立宪制〉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蔡元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部规z提倡民主科学李大钊、胡适后If!,宣传马克思主义.遇②由,量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s④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s②思想z商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g②经济g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g近代’H’制度思想文化背景①受’『M.13-开碎和平湖殖民扩张影响: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2).fl:亡图存的需要:传给主体西方传放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鼻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都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84知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思考s明末消初天主’撞在华传揭与汉代以来佛疆生传播在手段有何相似之处?借助中华文化知儒学遂行传猾〈减少传猾阻力〉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1、汉字g汉字传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2、思想s儒学传入并成为宵学,中国化的佛敏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3、制度g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庸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g②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g③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磨文化影响$4、移民g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捕中华文化,〈二〉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整体z 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绩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崇敬改革g②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逃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g ③销商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g z 、儒学对西方启孩运动的影响儒学中的民本、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象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g3、社会生活g中国的茶、丝绸、瓷辘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g 第3课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上古时期的西亚、埃及文化〈一〉基本史实古代商量文字4捉形式字〈混板文书〉迄今所知世界J:.最平的文字文学《吉尔...羡什》目前所知世界尘’t平的史诗建筑艺术宏大的王宫〈人曾飞牛”刻是王权的..�) 法律《汉漠4盘比法典》司提徽铺仰沙马什司’神灵,盒扬意机种授科学钱术ω选制〈二〉重点问题探究g1、古代西亚与亩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古代旗及象形文字〈莎掌由民}神话、诗歌、.理放事、散文攸事金字港、神扁(卡尔纳兔神扁)徽,t神,祭司盒扬法老是神的化身:重“元’后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1)不同g ①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②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态度乐观z (2)原因g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嘛,自然灾害频繁g②亩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圃,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阵,生活惬.;z 、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饲有何关系?治水相E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3、两河文明和亩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句’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农轿经济发展的儒要g 二、中古时期的西亚、北非文化-一阿拉伯文化〈一〉文化成就领量t 量ltt文学①“悉诗”.③《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模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数学①伊本.,f,萨的《积分和主登计算法》,4巴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伶入欧洲,被称为“E 拉伯数字’天文白等几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巫救过的方法,证明丁发生旦至金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喻,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i 那的《垦去》是-�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7语,长期周作医学的标准.科书阿拉伯文化的特点z①包军事俭,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晨3②创新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s③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z {二〉如何认识阿拉伯文化?①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E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组丁《神幽’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领攘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z②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展.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g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3③保存并传播古代文化.如将古希脯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欧洲古典文明--古希脯、古罗马〈-〉希腾的“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脑历史上的“古典时代’〉1、文化成就s 领’‘代’随哲学苏格拉底、柏拉画、亚里士多德文艺①文学:《荷马炙诗》、戏’I:②用事塑:《掷铁饼者》:③建筑2怕输农神扁史学欧洲交学派头:希罗多..《历炙》、修骨底,德《4由罗,导尼搬战争史》x 他①s,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Jt 治思想和制度奠定T最初的基础:②古希’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希.哲学的特点g①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g②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g 〈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敏解释〉③彰显入实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g苏格拉底毅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g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z 、希麟“古典时代”在众多领域取得梅煌的原因?经济s古希后工商业经济繁荣g政治g ①城邦Y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填g 〈雅典民主制’E架);②城邦重槐公民数宵g 文化s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g 其他g 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g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鲁吉尔史学李’酷的《罗马史》塔西伦《编年史》建筑万神’E、大竞技场历法4鑫咯历对《十二锅褒法’的认识g 古罗马第-部成文法,按串串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拖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定程度上保撑了平民利益.二、中古西欧文化1、中古西欧的时向定位z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1453年z 、特点s①政治g 逐渐形成王权与敏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g②文化g 中古西欧文化在古典希后文化与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基督敏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而形成33、基本史实s①基督数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②《圣经E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很多素材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③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g4、评价g 受敏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继承古希麟、罗马f!f学、法律、科学,为文艺复兴、宗数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g 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z①骑士文学中挑战数会遭昏欲主义的抒情诗,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诉求g ②歌颂国主功业和骑士英雄事迹的叙事诗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忠君护教文化s 三、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拜占庭帝国1、文化特点g 继承育代希麟、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敏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格的拜占庭文化.z、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①促迸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s〈二〉俄罗斯帝国②保存延续了古希腾罗马的古典文化,促避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趣:③传承罗马法,编.《罗马民法大金2,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g1、文化特点g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gz 、基本史实g ①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倩g②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敬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s ③俄罗斯数堂建筑呈现出阳顶多,曾风格g第5课商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发展历程g ①哈拉’自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披释读的“印章文字”g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利安入到来并建立国家,出现种费生制度和婆罗门事t:③公元前6世纪,佛敏产生,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反对种姓制度s ©4世纪,在婆罗门敏基础上印度数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敏32、主要成就g ①梵文是盲印度晕有代褒性的文字s②史诗《摩词婆罗多>(罗摩衍JI!》反映亩印度人民的生活g ③佛荡、石柱和石窟是佛敏艺术的代表s④数学s发明包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https://img.taocdn.com/s3/m/e54ff3a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e.png)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根据材料探究“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综合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变化历程。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比较法【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了解了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通过学习,我们也认识到“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讲一讲:当中国迈入近代史的门槛时,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政治上,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那么在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呢? 读一读:阅读课本专题导语,想一想: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2.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新课讲授】媒体展示本课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然后让学生给他们分类,明确学习西方的阶级有哪些。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读一读: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睁眼看世界”想一想:结合相关图片资料及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识归纳概括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西方的?(一)背景:国内: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刺激了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读一读: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4b0f85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5.png)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中外历史纲要下19课
![中外历史纲要下19课](https://img.taocdn.com/s3/m/918441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4.png)
中外历史纲要下19课
1. 19课的主题和内容:
19课可能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内容,具体主题可能包括古代文明的兴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革命与独立运动、世界大战和冷战等。
课程可能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如中国、美国、欧洲、亚洲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2. 中国历史的内容:
19课可能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和重要事件。
课程可能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如封建社会的特点、科技发明、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等。
3. 外国历史的内容:
19课可能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外国历史事件和国家,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课程可能涵盖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宗教信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4. 不同角度的分析:
19课可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角度对
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能会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不同时代
和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5. 重要人物和思想:
19课可能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如孔子、亚
里士多德、耶稣、达·芬奇、牛顿、马克思等。
课程可能探讨这些人物和思想对历史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贡
献和思想体系的演变。
总之,中外历史纲要下19课的内容可能包括了中国和外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以及多个角度的分析和解读。
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外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35a0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b.png)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和《中华文化史》三本教材。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三本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世界史》《世界史》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教材。
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包括人类繁衍、定居、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进步。
2. 古代东方文明的崛起:重点介绍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文明,包括它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
3.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详细介绍了希腊城邦制度、奥运会、雅典民主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等重要事件和文化成果。
4.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讲解了封建制度的特点、世袭原则、农奴制度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等。
5. 印刷术和大航海时代:解释了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思想传播的影响,介绍了哥伦布的航海以及欧洲人探索、征服新大陆的历史事件。
二、《中国史》《中国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教材。
以下是其中的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中国的封建社会: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皇帝的统治、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等级的形成。
3. 中国的文化传统:介绍了儒家、道家、佛教等重要思想的发展与影响,讲述了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4. 中国的外交关系:侧重介绍了中国的丝绸之路、使者、使节制度以及涉及中国的重要外交事件。
5. 近代中国的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1. 中国的文化起源:重点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诗经、礼记、周礼、五经等。
高中历史说课稿必修三完整
![高中历史说课稿必修三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3112c2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1.png)
高中历史说课稿必修三完整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内容。
必修三主要围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全球经济发展与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 掌握区域集团化的典型案例,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与作用。
3. 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4. 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够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利弊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 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3. 区域集团化现象- 区域集团化的概念与类型- 典型的区域集团化组织(如欧盟、东盟等)-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4.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与贡献-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视频、图片、图表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模拟谈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 知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 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考: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饥饿和粮食问题)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邓小平在全国 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 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 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 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 义?(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 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 算机。 (2)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 作。 (3)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 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4)地位: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 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 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5)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 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 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 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 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 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探究】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 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 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 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 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 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 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 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 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 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 船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 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 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 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 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 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 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 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 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 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 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2003年10月15日,“神舟”5 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 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 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B.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 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飞船载人 (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10月12日,“神州”6号 飞船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2008年“神 州”7号飞船载人( )航天飞行成功 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
的发展 方针
“两 弹一 星”
二 文革 后,特 别是 1978年 以来
国 内:工 作重心 转向经 济建 设,改 革开放 不断深 入,科 技现代 化成为 首要任 务。 国际: 和平与 发展成 为时代 主题, 以经济 和科技 为基础 的综合 国力竞 争激
烈。 强调
科技与 经济的 结合, 发挥科 技对生 产力发 展的推 动作 用。
划中基因测序任 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
务和水稻基因组 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工作框架序列 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图。
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计 1983 巨型计算机“银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
算 年 河-Ⅰ号”
信息化发展
机 1993 巨型计算机“银
年 河-Ⅱ号”
小结: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 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 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 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 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 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 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 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 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 奶水。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 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 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目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
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学 难点: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设 教法学法指导: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想
在原 子能、 航天工 程、计 算机等 高科技 方面, 与世界 整体差 距明显 缩小。
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
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
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
能
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
技 术
1964
第一颗原子弹试 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
爆成功
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
天
卫星“东方红一 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
技
号”发射成功 五个发射卫星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2003 年
神州五号载人飞 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船成功飞行(杨 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
立伟)
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
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 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
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 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 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 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教 后 反 思
C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D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探究】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总结一下建国 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阶段 时间 背景 战略重 点 重要成 就
一 新中国 成立~ 文革
1、国 际环境 恶劣: 美国敌 视中 国;中 苏关系 恶化。 2、为 了巩固 国防、 维护安 全。
重点 发 展“两 弹一 星”, 加快国 防科技
物 年 胰岛素在中国首 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
技
次实现
蛋白质时代
术 1973 袁隆平选育出杂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
年 交水稻新品种 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
——南优二号 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
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
饿问题。
20世 相继完成了国际 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
纪末 人类基因组合计 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状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 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 规划;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个性化 修改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 了人才储备;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 新品种研究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 科 高二历史备课组 组
主备 人
执教人
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 课
题
技成就
型
新授课 时 间
[知识与技能]:“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
课 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 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
时 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 教 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
1、南优2号的选育 (1)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 人。 (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 产量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 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 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 际声誉。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 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 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 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 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 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探究】出示下面两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