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共55页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第六、七讲 德国古典美
•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康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感”: • “对快适的愉悦”是包含“利害感”的,因为“快适” 是对感官的满足。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官能上的利害 感”。 人们常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人在饥饿的 时候吃什么都觉得“快适”,这恰恰说明“快适”的判 断是不自由的。 • “对于善的愉悦”也是包含“利害感”的,比如“好 的”、“有益的”对象所带来的满足。相对而言,这是 一种“理性上的利害感”,这种判断也是不自由的。 • “美”所带来的愉悦,只是使人“喜欢”。审美愉悦 不是一种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 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 不关注。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 质的规定。
• 但是,“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 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 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 比如:世界在时间里有没有开始?在空间里有没有界限? • 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超越 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甚 至认为,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 事物的表象。人所谓的“实在”,其实只不过是心灵结 构的限度。 • 柏拉图,感觉是理念的“摹本”;休谟,“观念”被颠 倒为“感觉印象”的“模糊的复制”。相比之下,康德 的认识论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逆转:在此之前,人们让 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 齐, 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人的知识不是与 对象相一致,却是对象与人的认识能力相一致。因此, “世界”被限定为“人的世界”:知性为自然立法。这 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歌德演示
3、从特殊到一般,“显出特征的整体” 1)、从特殊到一般 A、歌德:“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特殊, 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 分别。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 只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 程序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 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生动地把握 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 不到,或只是事后才意识到。”
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古典的 近代的 纯朴的 感伤的 异教的 基督教的 英雄的 浪漫的 现实的 理想的 必然 自由 天命 愿望 “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 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 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3)、歌德寻求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某种程度 的结合 歌德: “古代诗篇中占着统治地位的是天命与完 成之间的不协调,近代诗篇中则是愿望与完成 之间的不协调”,“由于莎士比亚以一种极妙 的方式把古与今结合起来,他在这方面是独一 无二的。”
2)、歌德提倡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
歌德: “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把 ‘浪漫的’叫做‘病态的’。这样看,《尼伯 龙根之歌》就和荷马史诗一样是古典的,因为 这两部诗都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最近一些 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不是因为新,而是因 为病态、软弱;古代作品之所以是古典的,也 并不是因为古老,而是因为强壮、新鲜、愉快、 健康。如果我们按照这些品质来区分古典的和 浪漫的,就会知所适从了。”
2)、艺术既要从现实出发,服从自然, 又要超越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歌德: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 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 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 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 他使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 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家在作品中要“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 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 来处理自然。”
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
•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 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 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 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 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 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
• 歌德还把这种分别看作“寓意”和“象征 ”的分别:
•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 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 就可以表现出来。
•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感性的形象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 又不可捉摸
• 民族文学: • 一个古典性的民族作家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
地方成长起来的呢?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在他的民族历史中碰上了伟大事件及其后
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他在他的同胞们的 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 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 贯一致处;
• 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由于内在 的天才、自觉对过去和现在都能共鸣;他
• 在歌德以前,人们往往从形式的角度看整体 概念,但歌德所强调的整体是与内容联为一 体的。
• “如果形式特别是天才的事,它就须是经过 认识和思考的;这就要求灵心妙运,使形式 、材料和意蕴互相适合,互相结合,互相渗 透。”
• 综上所述
• 歌德的“显出特征的整体”说,着重从客观 现实和具体事物出发,要求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所以 他的文艺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 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 ,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 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 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 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 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 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息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的结果。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1. 引言1.1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康德美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美学理论,被视为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康德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哲学,它使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美感有意识地去体验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审美判断力”展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是一种对无用的事物的欣赏,美的标准是“无目的的目的”。
康德将美学划分为纯粹美学和应用美学两个方面。
纯粹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的理论,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无意义性;而应用美学则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实践的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康德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唤起我们内心的潜能和情感,使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美的价值在于其无用性和无意义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概述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主张通过感知和经验来理解艺术作品和美的审美体验。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起源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强调通过感官直接经验来感知美丽和艺术作品的特质。
经验主义美学着重于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感知,在认为美感致我们感到愉悦和喜悦的也认为美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
经验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在观者感知和体验中的作用,强调审美是个体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结果,注重艺术作品与人的直接互动和情感共鸣。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得出的结论,从而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
2. 正文2.1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康德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康德的前期美学中,他主要关注审美经验中的感知和情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认为每个人对美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个人感知和情感的影响。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作者:胡小东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法国大革命给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德国的大多大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坚持唯心主义观点,歌德作为一名诗人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他的美学思想,但是从歌德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的创作态度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歌德;美学思想;唯物主义一、歌德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青年时期的歌德曾反对封建专制,对法国革命怀有极大的热情,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并写下了许多带有叛逆精神的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普洛米修斯》等,在歌德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了他对革命的向往,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改变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
到了其创作后期便表现出了对法国革命的反感、厌恶和失望。
恩格斯曾经指出:“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象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
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很是可怜的。
”[1]我们可以看出歌德的创作思想与同时期的相比更加偏重于实际。
歌德是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反对空洞的想法,同时对主观的创作态度持反对的态度。
他说:“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达到活的知识。
”[2]对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超自然主义观,歌德并不是完全否定。
歌德更加关注“现在”即“行动”。
席勒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上却与歌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歌德的影响下席勒停滞许久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开始.通过歌德和席勒的关系及其对席勒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歌德的美学思想在德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观点的坚持者。
只有歌德虽然没有完全的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但他开始尝试探索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歌德早年曾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他早年的作品与思想主要是反对古典主义,倾向精神的解放。
美与和谐——论歌德美学观的嬗变
071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年)是德国文学巨匠,他不仅在创作上多产,而且兴趣广泛,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亦颇有建树。
他对文学艺术的各种问题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歌德哥特式建筑观念的嬗变,反映出他美学观念不断成熟的过程。
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初发端于法国,兴盛于12世纪中叶至15世纪之间。
大量尖拱、飞扶壁及束柱的应用营造出轻盈、向上的飞升感,这种风格因其精神象征意义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
至文艺复兴晚期,哥特式风格遭到诟病,以致当时没有重要的建筑师应用其特征,“皆视其为形畸性野”[1],认为它不符合理性观念与秩序标准。
歌德最初同样持有此观点。
随着他的美学思想不断发展,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在经历了变化之后也日趋成熟。
一、 早期的哥特式建筑观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教育。
最初,他对于哥特式建筑并无好感。
他仰慕古典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2],欣赏其整体的和谐与形式的纯净。
相比之下,哥特式对他而言是杂乱无章、变幻莫测、模糊不清、矫揉造作、丑陋不堪的同义词[3]。
不难看出,歌德此时对哥特式建筑的反感,与该风格一直以来受到批判的理由相仿。
他同样认为哥特式建筑缺乏理性的“简朴”,其装饰不具备实用性和建筑结构上的必要性[4]。
这种看法建立在古典标准的基础上,即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底层逻辑。
希腊式建筑由于模仿自然而具备美的特质,哥特式建筑则并不具备这一特点。
同时,细节上的繁复和缺乏完整外观造成它如同“一首晦涩难懂的长诗”[5],没有体现出理性原则。
在斯特拉斯堡的求学经历改变了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
通过多次参观当地教堂,特别是瞻仰建筑的西立面后,他认识到,哥特式建筑并不是他未见之前所以为的无理性的形式,而是同样具有结构的逻辑性和风格的清澈性。
对此,他撰写了《德意志的建筑艺术》(Von Deutscher Baukunst,1772年),记录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对他造成的冲击。
歌德简介资料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 通过作品反映了德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 传播了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 为德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CREATE TOGETHER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的主题
• 探讨了成长、人性、道德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03
歌德的思想与哲学观念
歌德的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
歌德的启蒙思想
歌德的人文主义精神
• 倡导理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 故事以维特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反映了歌德青年时代的情
感经历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题
• 探讨了爱情、生命、自由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小说创作与《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浮士德》的主题
• 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浮士德》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戏剧创作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的戏剧创作
• 戏剧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
• 戏剧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歌德的文艺思想
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 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顷刻,都有无限的 价值,都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1823, 11,3)
话题转到戏剧方面,明天席勒的《华伦斯 坦》要上演,因此我们就谈起席勒来。 我(艾克曼)说,我对席勒有一种特别 的感觉。读他的长篇剧作中某些场面,我 例真正喜欢,并且感到惊赞。可是接着就 碰上违反自然真实的毛病,读不下去。就 连对《华伦斯坦》也还是如此。我不免想, 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 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 至消灭了自然。凡是他能想到的,他就认 为一定能实现,不管它是符合自然,还是 违反自然。(1823,11,14)
四、论显现特征的整体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 一般(重点引者加),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 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 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程序才特别 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 或明指到一般。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 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 事后才意识到。” ——《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三、论古典的与浪漫的创作方法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慨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 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 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 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 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 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 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 说我的《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 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 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 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 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是五十年前没有人想得到的 区别。(1830,8,2)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
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 理想生活,他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二: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同为诗人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席勒则抛开现实,只从主观想象出发,只求理想,而不考虑现
实用想象去勾勒生活。席勒认为观念高亍自然。他不注意从现 实中取材,而偏亍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感,不是取自外界自然, 而是取亍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空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性
人 性
人格(Person)
基 础
对立
状态(Zustand)
理性
自由 自我或理 性
时间 自我的规定或感性
变
基 础
⑨
相反力量作用的关系 感性本性 要求 实在性 理性本性要求绝对形式性 时 间 限 制 感 性 冲 动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 式” 理 形 游 性 式 戏 本 冲 说 性 动
④
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 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
所以,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⑤
最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ppt课件PPT课件
康德
• “或许只有少数人在30岁之前试行了这一变革的, 而在40岁之前把这一变革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人则 更少。想要积少成多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 种白费力气的企图,因为在一种影响被消除的同时 ,人们又产生出另一种影响。但个性的建立却是一 般生活作风的内在原则的绝对统一。”
康德
• 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了一种肯定的鉴赏判断 ,这时,他就作出了一个范例,当然地觉得所 有人都‘应该’同意他。但常有的情形是,有 些人并不同意他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性是不是要受到损害呢?康德认为不必为此担 心。
康德
• 别人不同意你的判断,虽然你无法证明他们的 错误,但你认为他们是不‘应该’的,只有他 们与你一致才是正常的。这就保证了范例的必 然性。‘应该’和不‘应该’,都得有个依据 ,这正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人人具有的‘共通感’。
康德
• 所有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 能够普遍传达,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不同的个体之 间存在着共通感。共通感实际就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康德说,设定这种共通感不是根据对心 理活动的经验观察,而是逻辑和知识要求这样一种 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便 失去了依托。
康德
提纲
• 一.德国古典文艺美学概观 • 二.康德 • 三.席勒 • 四.歌德 • 五.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
• 席勒 •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 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 的精神苦闷 。
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 产生重要影响,使歌德一跃成为世 界知名的青年作家。⑤
⑥
作品表现了对封建的等级偏见、 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 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 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 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 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 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 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 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 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⑦
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 追求真理和正义。
10
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 使人变为物质 。
• 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 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 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 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 • 所以,美戒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戒者说 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 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Thanks · -·
生平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
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幼年曾进 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 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 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物的“自我觃定”。这说明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和理性目的的东西。 他觃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的。
席勒认为,美是感性的,是在直观中显示出来的自由;美是超功利的,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美是纯形式的,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
在和它们的强力相比较
“数学的崇高”是指数 时,成了毫无意义的渺
量或体积上的无限大
小”
对象的无限形式超过了 人的感受能力,与人的 认识功能相抵触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三、“崇高”的分析论 (二)“崇高”源于不和谐 对象的无限形式与人的认识功能相抵触,
不能和谐。正是这种不适应性,正是由于 感官不能把握对象,才激起了人们内心的 理性观念,因为只有高于知性的理性才可 以超越感官、达到彼岸、从整体上把握看 不见的东西。
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只是) 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这通常被表达为:从关系方面看,美具有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二、“美”的分析论 (一)“美”的四个契机 4、“形式”: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
的对象的东西”,即所谓“美应当具有不 带概念的必然性”。
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如同 “形而上学的命题”一样,超越了人的认 识能力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三、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及其影响 (五)“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分别 不是人的知识与对象相一致,而是对象与
人认识能力相一致 确认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知”的
“世界本身”的存在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一)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摹仿说 实用说 表现说 客观说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二)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康德的影响 1、休谟(D·Hume,1711—1776)的《人性论》
第一卷“论知性”是讲认识论原理 第二卷“论情感”连及艺术和美学 第三卷“道德学”即是讨论“意志”问题 休谟关于“印象”与“观念”的划分
歌德PPT课件
郭沫若译本
杨武能译本
11
“维特热”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 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 歌德:《威尼斯警句》
12
马斯奈歌剧《维特》(1892)
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 特的烦恼》改编,全剧围绕 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展开情 节,把维特的痴情、留恋和 绝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歌剧片由著名导演彼特·维格 尔执导,2000年出品。维特 第一次看见夏绿蒂就爱上了 她。他知道夏绿蒂已经有了 未婚夫,仍然紧追不舍。夏 绿蒂用“责任”拒绝了他。 激情与理智构成了全剧的矛 盾冲突。
8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 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 的青年作家。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表现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感 情。出身市民的青年维特爱上了已经和别人订婚 的少女夏绿蒂,激情彭湃,最后绝望自杀。
9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795—1829)
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苔》
晚期:诗剧《浮士德》(1749—1832)长篇小说《亲和力》
自传 《诗与真》
7
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 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 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
外国文学史·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三节 歌德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论一、关于康德美学的地位康德是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之一,对整个人类的思想有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康德哲学仍有着现实意义。
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其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康德美学一问世,因其具有调和经验派与理性派的根本特点或缺陷,因而立即招致多种攻击,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者从左的方面对其攻击,而唯心论者则从右的方面对其攻击。
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赫尔德批判他的艺术是冷漠的直观的思想,认为艺术是有明确目的的。
浪漫主义的施勒格尔则从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角度批判他的道德义务观、理性主义。
席勒、黑格尔对康德美学的缺陷也都作了十分中肯的批评。
当代少部分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则以新康德主义自我标榜,提出“回到康德”的口号,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1979年出版的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我国当代研究康德哲学特别是美学的重要著作,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对康德的评价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对康德美学的地位,历来有由康德到黑格尔与康德对黑格尔,甚至是康德高于黑格尔之说.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我们引证三位重要人物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歌德哲学思想
仰望星空· 敬畏苍穹 Awe of the sky
所以,在康德那里,星空是把自己扩展到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的恢 宏无涯以及无穷的时间,是一种偶然的联结。 康德认为,仰望星空产生敬畏,是因为那种景象“仿佛取消了我作 为一个动物性被造物的重要性,这种被造物在它(我们不知道怎样) 被赋予了一个短时间的生命力之后,又不得不把它曾由以形成的那 种物质还回给这个(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的)星球”。 星空是自然世界最为光辉、崇高的秩序。它的神秘和秩序井然,引 领着人们去思考、探索未知领域,为我们的经验世界立法,获取自 然律。 同样星空的神秘和它的秩序性,又仿佛超越了我们生活的经验世界, 它的美丽、浩瀚和深不可测,以及象征的超验性,最终还是终结了 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康德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能 力有限,无法抵达世界的真相),不禁让人心生敬畏,赞叹上帝的 神奇。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 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 “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 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形式。知识就内容而言是经验的,就形式而言是先天的。
政治方面
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
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 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 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 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 的著作,书中提出世界公民、 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 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 意义的构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总结
• 通过了解康德的生平与主要思想,我们认为“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 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精气和敬畏就会充溢我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 和心中的道德律。”体现了康德: – 主张自由和理性。对道德价值的敬重,其实就是对宇宙普遍必然法则的敬畏、敬重, 就是对客观伦理规律的敬重。宇宙间的伦理法则、法理是引起我们的道德敬重、敬畏 之心的根源。 – 人一方面不由自主地受着客观必然规律的支配,是他律的。另一方面又受着自己道德 意志的支配,是自律的。所以,道德本性也同样是值得敬重和赞美的。 总结为:一个唯物,一个唯心。 一个是自然存在,无法抗拒,只能顺应而为。 一个是非自然常在,可以掌握,而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