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的古语称呼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人年龄的阶段名称
古代人年龄的阶段名称古代人年龄的阶段名称有: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0、志学:十五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一百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幼年
幼年是指儿童出生后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幼年时期的称谓因不同朝代、地区和家庭而异。
常见的称谓有:
•婴儿:出生后不久的小孩。
•襁褓:指还需包裹在布中抱着的婴儿。
•孺子:指会走会说的幼儿。
少年
少年是指从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少年时期的称谓因各种原因而有所不同:
•童子: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男孩。
•童女: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女孩。
•弱冠:男子到了十五岁。
•及笄:女子到了十五岁。
青年
青年是指从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阶段,也有一些特定的称谓:
•壮年:男子到了二十岁。
•及时雨:也指男子到了二十岁,阳气盛旺之意。
•豆蔻年华:女子到了十八岁。
•及笄之年:女子到了十九岁。
中年和老年
中年是指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阶段,老年是指六十岁以上的阶段。
在古代,中年和老年的称谓有:
•壮年:男子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到了四十岁。
•知命之年:男子到了五十岁。
•耳顺之年:男子到了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的人。
【收藏】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怎样称呼
我为大家整理收集了关于古时候人们对各个年龄段人的称呼,现供大家参考。
1、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垂髫;
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2.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3、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
4.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70岁——古稀、杖国...
或有这样简称的:
襁褓:0岁
孩提、2—3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
不惑:40
天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mào dié):80-90
鲐背之年:90
期颐:100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古代年龄段的称呼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以此来表示对其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下面是古代各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称谓:1. 婴儿期(0-3岁)在古代,婴儿期被称为“襁褓”或“乳儿”。
“襁褓”一词指的是用布包裹的婴儿,是保护和照料的象征。
“乳儿”则是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
2. 幼儿期(3-7岁)幼儿期被称为“童子”或“苗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生活技能,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3. 童年期(7-16岁)童年期被称为“童年”或“童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基本的知识。
4. 青年期(16-30岁)青年期被称为“青年”或“少年”。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可能开始从事工作或结婚。
5. 壮年期(30-50岁)壮年期被称为“壮年”或“夫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在事业或家庭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6. 中年期(50-70岁)中年期被称为“中年”或“中堂”。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
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被称为“老人”或“长者”。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评价。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8. 老寿星(80岁以上)对于那些享年80岁以上的长者,古代社会常常尊称他们为“老寿星”,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长寿的境地。
这是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赞颂,也是对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致敬。
在古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尊重,还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称谓,强调了对孩子的照料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
古时小孩子不束发,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或童年。
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
黄口:十岁以下。
本指雏鸟,后借指儿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指称为“黄口。
”
幼学:十岁。
指幼年始学之时。
总角:“指八九岁至是三四岁的少年。
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束发:一般指男人十五岁,这时应该学习技艺。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
耳顺:指六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八九十岁。
耋:七八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婴儿。
孩提——二三岁始龀——(音称,指换牙时)七八岁。
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垂髫——幼年。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髻(总角)——幼年童年。
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氓》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及笄之年——(音机)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冠弱冠加冠——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三十岁。
如:“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论语》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六十岁耆艾——(音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古稀之年——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耄耋之年——(音冒蝶)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百岁。
女子年龄: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返回目录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
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对应的年龄
出生三天 周岁 幼年
童年时代 童年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9岁 10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 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3岁
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 出嫁的年岁。
男十五岁~二十岁。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指男子20岁。弱,弱小。 指30岁。 指40岁。 指四十 指50岁。 指60岁。 指70岁。
指老年,又称“白首”。 指八九十岁。 指长寿老人。 指长寿老人。 指百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称谓
汤饼 初度 生小 总ຫໍສະໝຸດ 垂髫 始龀 教数 外傅束发
舞勺 及笄 舞象 待年 弱冠 而立 不惑 强壮 艾 花甲(耳顺) 古稀 皓首 耄耋 黄发 鲐背 期颐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各年龄段的古语称呼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8226;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8226;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8226;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8226;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8226;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大戴礼记&#8226;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8226;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8226;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