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变化和改进。教师需做到新老教材的有机结合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衔接,需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创新。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在疑问中学到知识,正确有效地使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和评价。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
1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1.1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数学教学现状确实让人担忧。其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技能和创新思维。什么叫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注意心理因素协调原则,要使学习者保持积极的态度、适度的焦虑、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实际中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考高分,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多练,课内不够课外补,学期不够假期补,结果适得其反,使态度消极、过度焦虑、缺乏自信心、意志不坚强的学生纷纷落马,成为数学差生。试问这些学生真的是"愚蠢"吗?
第二,数学教学的方向不明确。中学数学是大众数学,不是尖端数学,是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的数学。数学教学的脱离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纵观旧版数学课本,抽象成份多于具体的成份,无意义材料多于有意义材料,许多例子没有当代气息,滞后于时代发展,让教和学的人都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如过难的混合运算、因式分解、解方程、证明题等等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
第三,数学教学的方法不妥当。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采用一种所谓的启发式,即问答式,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整个课堂是十分活跃,而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因
为教师把课本上的内容重述一次,学生的回答是再认并不是思考的结果。在例题的教学中,一般把实际问题当作引例,并不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予以展开,或者作为补充巩固知识点。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妥当。因为学数学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里的这一点答案,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到时候去查不就得了?
1.2 学习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现在,教学成果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部分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考试方式不适应,导致数学学习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从我所实习的七年级(初中一年级)来看,由于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很快出现两级分化。因此,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正确有效地使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经分析,我认为初一部分学生过早出现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到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抽象化,课堂知识容量的增大,教学进度的加快,使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感。
(2)学生对教师管理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教师采用的是“蹲班管理法”;进入初中后,教师在管理上变“蹲”为“带”,对学生来说失去依靠,无所适从。
(3)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小学时课程少,内容少;而到了中学,课程多了,难度大了,使得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初中的教学。但现在很多学生大多缺乏自学能力,处处依赖教师。
(4)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七年级学生对数学虽有热情,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加上七年级学生大多在12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心理和生理发生骤变,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难以统一,因而出现非智力因素障碍。
(5)新课程内容衔接更紧密,使小学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更难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1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这使得初中教师不仅要对初中教材熟悉,对小学教材内容也要了1一到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到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年级到九年级为第三学段
解。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而且《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设立了“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以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综上所述,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为重要。
2 问题的解决
2.1 尝试教学法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邱学华先生提出,十多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这种科学的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尝试练习、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讲解、学生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小结。题组的设计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跳一跳摘桃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尝试教学法中,教师讲解处于非讲不可的地步,讲的都是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出一些新的结论予以归纳,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八个环节中,学生处于明显的主体地位,自己解题、自己看书、自己分析、自己讨论、自己订正、自己总结、自己巩固。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课堂节奏和程序,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尝试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后,学生学习数学处于主人翁的地位,真正地在学数学,而非听数学,是在想数学,而非记数学。教师运用尝试法教数学后,培养了创新精神,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探索性、创新性和变通性。传统课堂里,数学学习是积极分子的天下,他们口答、上台板演,教师也把这些个别学生当作全班数学学习的参照物,以偏概全。还有传统教学里比较满足于模仿性的作业,各种题型教师一定要讲透,然后会模仿的学生得高分。一旦题型没讲过,学生就会呆若木鸡。传统教学里还很重视向学生推销机械结论,让学生套,如很多的公式、规则,叫学生背、记,把本来很好推导的结论搞得十分死板,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而尝试教学的课堂中,师生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处于自己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操作手段实现学习目的。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有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烁,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再通过互相讨论这一环节,思维的火花碰在一起就可能发生共震,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学习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点了。如果说传统教学的信息传播途径是课本到教师到学生的基本单向,那么尝试教学则是多维度的信息传播途径,即教师到学生、课本到学生、学生到学生。以前,数学课本好象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