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第一部分 专题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新人教版(20200915164838)
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 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 特别提醒 ]
(1)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
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
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第
4 题,群岛四面环海,受沿Fra bibliotek洋流影响,饵料充足, 鱼类资源丰富, 适合鸟类生存; 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
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 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 南部生长森
教材 寻因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 由信息 ? 、? 可知, 长江口附近海域的 8 月浮游植物密度是自西向东增大的
(2) 由信息 ? 、? 可知, 不同季节、 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结合 ? 、 ? 可推知,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水体含沙量大,泥沙中营养物质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历年考情: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1.自然带的形成:整体性的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受不同气候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自然带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其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注意:1.沙漠气候对应的是荒漠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
主要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但受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也呈现出非地带性,简言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
【中纬度陆地最明显】(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形成基础:由于海拔的差异,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变化而形成【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2.自然带的分布:(1)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海拔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一般来说山地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为: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森林带变化)——基带(海拔从高到低)。
(2)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①温度因素: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世纪金榜】(通用版)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温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性配套梯级演练(1)
【世纪金榜】(通用版)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温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不同性配套梯级演练【双基题组】(2021·济南模拟)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阻碍。
读图,回答一、2题。
1.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不同性2.以下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局部气候C.丙——增加D.丁——加重(2021·济南模拟)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性无处不在,但那个不同性表现出必然的有序性。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4题。
3.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B.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D.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自然带沿必然方向递变规律是:丛林→草原→荒漠,这种分异规律()A.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有可能B.必然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必然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必然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21·沈阳模拟)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五、6题。
5.该图片景观反映的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B.热带草原带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6.该图片景观可能显现的地域是()A.蒙古高原B.德干高原C.巴西高原D.东非高原7.(2021·湘潭模拟)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散布示用意,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缘故是什么?(2)图中丛林带一样属于哪类丛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散布不同的产生缘故是什么?(3)北坡丛林带上、下均有丰硕的草场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本地牧民一样把__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日牧场。
【高考题组】(2021·山东文综)以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散布。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真题重组感悟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人教版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重组感悟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1.(xx·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2)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1)B (2)C2.[xx·课标全国文综Ⅱ,37(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能提升训练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能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读下图,回答1~2题。
1.候鸟迁徙的“大西洋”路径经过的自然带包括( )A.温带草原带B.冰原带C.温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大西洋”路径经过北美洲格陵兰岛附近即是冰原带。
答案:B2.下列关于迁徙的候鸟叙述正确的是( )A.为节省体力,“大西洋”路径一般按逆时针方向迁徙B.在①②路段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变化C.在③处稍作停留,是因为这儿地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食物丰富D.一般9月至11月北迁,3月至5月南迁解析:为节省体力,候鸟迁徙尽量顺风而行,因此“大西洋”路径一般逆时针方向迁徙。
①②路段虽是纬度上的变化,但内部热量差异小,主要表现为水分差异形成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的差异。
③处地处北冰洋南下冷水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食物丰富。
候鸟一般每年6月至8月在北方繁殖;9月至11月,向南方迁徙;12月至次年2月,在南方越冬;3月至5月,又返回北方。
答案:A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的分异解析:A→B→C→D主要体现了热量收入的差异,因此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F→G→H主要体现了干燥度的差异,因此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经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D4.图中H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解析:图中H自然带热量收入适中,但干燥度很高,应为温带沙漠气候区,分布温带荒漠带。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1•全国乙)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
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
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D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乙多。 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 海洋面积广阔; 浅海面积大; 岛屿多,珊瑚礁众多,生存环境多种多样。
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类题目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然环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境特征
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 合成有机物 的生产功能。 (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光合作用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 和 二氧化碳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 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含量,通过植 物 光合作用 、 . 海—气相互作用 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的相对稳定。 3.作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考点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考点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考点3、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类
考点1、自然环境要素间 的相互联系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 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A ,表示植被等 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的是 B ,表示流水对地貌的影响的是 C ,表示植被破坏 (保护)使土壤肥力下降(保持水土)的是 D 。 3.意义:形成一个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典例1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2021年各地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1年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及解析】1.D 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2.B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
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
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
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3.D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
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2021年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5.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答案及解析】4.C 从图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
2021届高三新高考试题地理11月刊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考点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2020·湖北高三月考)下图为某校地理教师暑期西藏研学途中拍摄的西藏山地照片,照片显示山顶依稀有雪,山上林木植被分布呈现马鬃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植被主要是()A.落叶阔叶林B.冷杉林C.常绿阔叶林D.高山草甸2.山上林木分布呈马鬃状是因为()A.山脊光照充足,热量丰富B.沟谷过于干热,不利植被生长C.沟谷多冰雪融水,地温过低D.沟谷被流水侵蚀,土层瘠薄【答案】1.B 2.D【解析】1.图中山顶有积雪,植被分布在积雪的下面,分布的海拔较高,植被应为耐寒的作物;读图植被类型以森林为主,树叶较小,应为冷杉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树叶较大,且该山地海拔高,热量不足,故AC错误;图示植被森林为主,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由上题,山上林木分布的海拔较高,山脊光照比沟谷较多,但温度较低,热量不足,故A错误;沟谷海拔低,相比较山脊热量较为丰富,且有冰雪融水,故BC错误;图示沟谷受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土层贫瘠,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故该题选D。
【点睛】影响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从地形、气候(光水热状况)、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
(2020·山东日照·高三月考)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
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分布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R地最可能的自然带是()A.冰雪荒漠带B.常绿阔叶林带C.灌丛草甸带D.针阔混交林带4.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海拔C.气温D.风力【答案】3.C 4.A【解析】3.高山带针叶林之上气温低,降水较少,形成的是灌丛草甸带,灌丛草甸带之上是冰雪荒漠带,而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都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下,故C正确,故选C。
4.横断山脉降水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因此东坡为背风坡,背风坡的降水比西坡少,同为东坡的情况下,各山脉的林线分布高度差异大,主要是由降水量不同引起的,故A正确,结合材料山地林线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的影响,与海拔的关系较小,故B错,同纬度同一高度的气温差异小,故C错,各山脉东坡为背风坡,风力差别较小,故D错。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单元检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原卷版和解析版)
单元检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广西南宁调研)垂柳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落叶乔木,开花前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的日数)并达到一定的积温。
研究发现,垂柳开花的积温需求量与年低温日数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年低温日数与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A.哈尔滨B.北京C.济南D.杭州2.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 A.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大幅减少B.年低温(低于5℃)日数显著减少C.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D.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明显增多(2023·山东济南模拟)英德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荒漠草原区,盛行西北风。
1950年英德海湖泊面积为2.1km2,至1990年,湖泊完全干涸,流沙侵入湖床。
为研究内陆湖盆植被(注:马蔺草地覆盖度、高度均好于赖草草地)空间分异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英德海湖盆东西两侧分别选取了样带(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湖盆西侧土壤粒径大于东侧的位置在()A.顶部B.上部C.中部D.底部4.湖盆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受地表沉积物粒径的影响深刻,主要是因为沉积物粒径影响土壤的()A.热量B.水分C.矿物质D.有机质(2024·浙江温州联考)丹霞梧桐是多年生落叶阔叶小乔木,主要生长在海拔180米左右、坡度超过60°、土壤较贫瘠、节理较发育的广东丹霞山崖壁上。
右图为“丹霞梧桐景观图”。
据此完成5~7题。
5.丹霞山岩体的成因是()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6.丹霞山自然地带的基带是()A.热带季雨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山地针叶林带7.丹霞梧桐落叶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低B.降水少C.光照弱D.风力强(2023·四川德阳模拟)秦岭山脉东西绵延1600km,南北跨度200km。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巩固】(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完成第1题。
1.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A【解析】1.读图可知,①②所在的区域为美国东北部,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类型相同,A正确。
③区域地处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区域地处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CD错误。
故选A。
(2020·安徽高三月考)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随着海拔上升,该地()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3.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土壤变化B.降水变化C.气温变化D.坡度变化4.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D.蒸发条件【答案】2.D 3.C 4.A【解析】2.随海拔上升,木本植物丰富度波动减少,AB不对。
随海拔上升,草本植物丰富度在2900米时最低,然后又增加,故呈先减后增的趋势,C不对,D对。
3.根据图示,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木本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都在降低,故影响因素是气温降低导致的热量不足,C对。
土壤、降水、坡度变化也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但是无法确定在该海拔范围内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如一般来说降水应该是先增多后减少,ABD不对。
故答案选C。
4.海拔3100米以上木本植被的丰富度较低,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则说明是木本植被的减少使草本植被获得了更多的光照,A对。
高考一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试卷
高考一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021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要紧是A.水循环与水平稳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觉,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紧密相关,而与海拔差不多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2—4题。
2.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紧密相关,而与海拔差不多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3.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4.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缘故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2021年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域。
繁育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假如过度猎狼,将会A.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C.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D.破坏可连续进展的公平性(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显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阻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21—2021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刻为每年9月30日)。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考点剖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考点20:植被与土壤(1—9题,25题)考点2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0—17题,26题)考点2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8—24题,27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达荷美景观带是西非两热带雨林间的稀树草原带,降水集中于3~10月。
研究M湖及沿海沉积物发现,距今8400~4500年间,该景观带以森林为主:距今4500~3400年间,受几内亚湾北部湿季上升补偿流增强影响,稀树草原逐渐取代了森林;如今,当地耕地和种植园广布,M湖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
图示意达荷美景观带及调查地位置。
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8400~45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适应干季的方式最可能是()A.季节性的落叶B.叶片退化成刺C.枝干呈匍匐状D.根系侧向伸展2.距今4500~34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年干旱少雨B.湿季出现短暂干旱C.干季干旱加重D.年内光照时间缩短3.目前该湖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主要得益于()①全年热量充足②河流纵贯南北③植被演化复杂④周边植被破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
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吨公顷总孔隙毛管孔针阔叶混交林5945 4.62503常绿阔叶林6347 3.18648楠竹林5240 2.08312灌木林73567.7918334.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5.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针阔混交林B.楠竹林C.常绿阔叶林D.灌木林6.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根系较浅B.枯枝落叶多C.地表径流少D.岩石风化速度快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西坡约75%的区域坡度<15°,东城近半区域的坡度>15°,最大坡度达76°。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
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该湖湖滨杂草湿地广布,其中杂草湿地面积宽广的是( )A.甲B.乙C.丙 D.丁2.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A.冬季风力偏大 B.夏季气温偏高C.夏季降水偏多 D.冬季光照较强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加、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5.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
读图,完成9~11题。
9.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增强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量增加10.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温度上升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C.降水强度增大D.地表径流量增大11.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冻土融水D.地下水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山 西 太原 期末 )下 图示 意世 界某 著名 山脉 东坡 自然 植被 分布 。读 图,完成 14~16 题。
14.该山脉位于( )
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从 10°N 到 50°S 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 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8.图中甲、乙两植被分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 答案 D
答案
解析 根据图例可知,甲植被位于缓坡沟谷和平缓山脊之间,为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乙植被位于堡状山顶,下面相邻植被类型是山顶型亚热带硬叶 灌木林,乙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
11.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
素是(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 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到 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 A 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 A、B 两项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 大,排除 C 项;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2019·河北保定摸底)有“世界花王”美誉的大王花(见下图)是一种腐生 寄生草本植物,吸取营养的器官退化成菌丝体状,侵入宿主的组织内,全年 均可冒芽。大王花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花径最高纪录可达 1.4 m,重 10 多千克,花期最多只有四天,一生就开一朵花。据此完成 4~5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四川德阳一诊)水面蒸发是最大可能蒸发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
气温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观测到的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世界上水面蒸发最旺盛的地区位于()A.赤道附近B.回归线附近C.南极地区D.温带大陆内部答案B解析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故B项正确。
2.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A.大气湿度逐渐下降B.水体面积逐渐减少C.大气云量逐渐增加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答案C解析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均会加大水面蒸发量,排除A、D两项;水体面积减小,干旱加剧,水面蒸发量增大,排除B项;大气云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导致水面蒸发量下降,故C项正确。
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C.农作物收获期提前D.农业干旱得到缓解答案D解析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B两项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大,排除C 项;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D项正确。
(2019·河北保定摸底)有“世界花王”美誉的大王花(见下图)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吸取营养的器官退化成菌丝体状,侵入宿主的组织内,全年均可冒芽。
大王花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花径最高纪录可达1.4 m,重10多千克,花期最多只有四天,一生就开一朵花。
据此完成4~5题。
4.大王花的生长地()A.冬冷夏热B.物种单一C.降水集中D.无明显四季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大王花全年均可冒芽,这说明大王花的生长地无明显四季,故D项正确。
5.大王花开花期间发出奇怪的臭味,有助于()A.吸引大型动物啃食B.吸引腐食动物为其传粉C.吸引蝴蝶蜜蜂为其传粉D.避免人类采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大王花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主要依赖于腐食动物的传粉。
臭味对腐食动物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为其传粉,故B项正确。
(2019·东北重庆六校联考)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
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
图甲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
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乙)。
据此回答6~8题。
6.关于火地岛叙述正确的是()①东部沿岸寒流减湿,西部沿岸暖流增湿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由于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火地岛的位置与世界洋流分布可知,其西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东岸受巴西暖流影响,①错误;由材料可知火地岛西南部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其走向为南北走向;其纬度在53°S附近,地处西风带,所以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雨影区,降水较少,②正确;结合材料可知该岛屿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且海岸线曲折,所以该岛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③正确;火地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④错误。
7.造成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海拔C.海陆位置D.地形答案A解析气温越低,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读图可知,火地岛位于52°S到56°S 之间,纬度高,气温低,导致其雪线较低,A项正确。
8.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A.西北B.西南C.东北D.东南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所以其树冠朝向东南方向。
(2019·浙江三市质检)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阔混交林答案B解析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和当地自然带类型一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0.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逐渐升高。
成土母质粒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是肥力,故A项错误;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故B项正确;随着海拔上升,植被类型逐渐减少,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故C、D两项错误。
(2019·超级全能生全国26省联考甲卷)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亚”一线(下图)启动。
据此完成11~13题。
11.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分B.海拔C.热量D.土壤答案A解析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A项正确。
12.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b为温带荒漠带C.c为山地针叶林带D.d为山地草原带答案C解析图示山体的自然带分布基本上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针叶林带,C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13.博格达山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答案B解析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线低,坡度对雪线高度影响小,但Q坡的雪线却明显低于P坡,说明其影响因素不是坡度,D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是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
(2019·山西太原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14~16题。
14.该山脉位于()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从10°N到50°S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D项正确。
15.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C解析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呈现南北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C16.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分布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
从赤道向南纬度增加,热量越低,故B项正确。
(2019·四川成都七中期末)丹霞地貌大多在海拔300~400 m之间,山体相对高度也大多不超过200 m。
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被称为“沟谷雨林”。
读我国东南部某地丹霞地貌局部区域的植被分布图,回答17~18题。
17.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水分充足B.全年降水量丰富C.太阳光照强烈D.海拔低,气温高答案A解析图示位于我国东南部某丹霞地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排除B项;沟谷中光照条件差,排除C项;地处亚热带,气温条件不利于“沟谷雨林”的形成,排除D项;沟谷地区利于雨水汇集,土壤水分充足,利于雨林植被的生长,形成“沟谷雨林”,A项正确。
18.图中甲、乙两植被分别为()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答案D解析根据图例可知,甲植被位于缓坡沟谷和平缓山脊之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植被位于堡状山顶,下面相邻植被类型是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乙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五模)在温带,树木有明显的年轮,可以代表不同年份生长条件的差异。
下图为欧洲温带同一纬度不同地区甲、乙、丙三棵同种柏树横切面图(横切面取自同一高度的树干,各图的比例尺相同)。
据此完成19~20题。
19.推测甲、乙两棵树木年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光照D.人类活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甲、乙两棵树木为同种的柏树且所处纬度相同,年轮中稀、疏的交替分布特点一致,不同的是各年轮的间距,又两棵树的树龄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可推知两棵树年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差异,B项正确;两棵树位于同纬度地区,热量条件相差不大,A项错误;光照主要影响树木朝阳、背阴面的年轮间距,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于树木年轮差异形成的影响较小,D项错误。
20.丙树木()A.年轮不对称的原因是受强风影响B.所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C.年轮密集的一侧朝向太阳D.所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小答案D解析丙树木年轮不对称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年轮密集的一侧处于背阴面。
年轮分布与当地的风向、风力关系不大。
丙树木年轮分布较均匀,说明所在地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树木每年的生长速度相近。
(2019·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横断山区由南北走向的7条山脉、6条大江构成了山高谷深、相间分布的地貌,多地分布着干热的河谷,形成了“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景观。
下图为金沙江(28°N)某地两岸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21~22题。
21.干热河谷中“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全年受干热的东南风影响②越过山体的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即“焚风效应”显著③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④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位于山地背风坡,受到焚风效应以及河谷干热下沉气流的影响,因此气候影响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横断山区的河谷不仅仅受到东南风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①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