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是当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必然。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修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有如下的方法:一、尊重学生人格,进行民主教学民主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找到肥沃的土壤。
显然,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
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的关键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
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动起来。
二、加大教改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传授者转向参与者,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学中更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启发、探究,注重隐性目标,创造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显疑、析疑、辩疑,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刺激。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而在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给予他们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热爱学习,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必要的。
一、打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打破传统教学,创新教育,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学习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使学生参与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广的视野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程度和独立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程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作业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减少输出答案和过多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进一步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时间表、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定制教学方法和资料,同时给予学生声音和选择权,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老师可以努力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舒适的教室温度、充足的自然光照、安静的学习氛围等,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不适与干扰。
同时,老师也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和关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认同。
总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是学校和老师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1、让他想动。
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那儿,他就上那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和吃“草”。
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些办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刺激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2、让他愿动。
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
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积极性,甚至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地完善自我,以达到教学的初衷。
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互爱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用适当的机时机,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只有他们没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
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
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教学中一定要平等,不要所谓的量才施教,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人,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
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点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谁不愿动呢?3、让他敢动。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1、赞许。
很正常,学生的学习总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参与,探究,体验,交流1、动心——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主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做他十分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
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
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2、动脑——主动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不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只有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利地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一天,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
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康顺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实施,我也积极地在教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但在前段的教学当中,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组多数成员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既不独立思考问题,也不参加组内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会在班内举手回答问题。
对出现的这一现象,我跟其他教师进行了商讨,自己也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改变自己,面向全体学生,抓胆小生和学困生。
在这一学期的努力实践中,效果甚佳。
(一)关注胆小生我们处在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地方方面面,尤其孩子交际能力差、胆小、表达能力差,多数孩子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鼓励这种孩子多说话,不管一句、两句或回答有误,都要进行表扬,逐渐克服他们胆怯的心理。
(二)抓学困生有些学生因基础较差,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老师提出地有些问题本来十分简单,可他们不思考,好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与自己无关。
对此类学生设计的问题,首先应让他们感兴趣,并且比较简单。
因为设计的问题他们感兴趣,就有回答问题的欲望,简单、就能回答上来;假如能多提问几次,只要有一次能回答正确,并及时地进行鼓励,逐渐地就会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一旦树立了自信心,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参加到组内的讨论,举手发言。
(三)面向全体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只顾少数胆小生或学困生,而忽视中等生和优秀生,如果经常性的不提问他们,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放松心理,想反正老师不会问我,所以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每节课几乎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较难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
(四)创设民主、轻松地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能光考虑到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艺术,首先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人为本,师生平等,创设民主地课堂气氛;其次,教师的每节课要让学生感到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幽默,给学生经常讲一些笑话或故事,为学生创设轻松地课堂气氛。
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的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问题、完成任务或者展开项目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集体。
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互动,比如提问、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不断地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问答。
三、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的生动方式。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或者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刺激,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习“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和竞争,让他们在学习中“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让学习更加有趣、生动。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实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甚至厌学。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合作,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来实现。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演出、运动比赛、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活动的途径来实现。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实践活动中来。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让学习“活”起来,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激发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起来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缺乏活跃的情况。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整个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起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从而愿意参与其中。
如果学生喜欢运动,可以设计一些体育活动;如果学生喜欢音乐,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游戏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提供积极的反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肯定他们的表现和努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可以通过赞扬、表扬、奖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从而更加有动力和积极性地参与活动。
给予学生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进一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三、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更加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积极的情景在活动中,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积极的情景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放松的方式和谐的音乐等手段,燃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快乐参与。
也要关注活动的氛围和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欢乐和融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释放自己、参与其中。
五、促进互动交流,增强参与感在活动中,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参与感。
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沟通,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
也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或小组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和温暖,更主动地参与其中。
让小学生动起来

让小学生动起来小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喜欢动感的活动,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和运动。
让小学生动起来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同时也是锻炼他们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绝佳方式。
1. 活动一:晨间操晨间操是每个小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活动,早晨在校操场上进行一次晨间操,可以让孩子们在轻快的音乐节奏中拉伸身体,活动筋骨,增强体质。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舞蹈动作、身体操、瑜伽动作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活动的乐趣,也可以增进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
2. 活动二:小学生运动会每个学期举办一次小学生运动会,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设置各种比赛项目,如短跑、跳远、铅球、接力赛等,让孩子们在比赛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挑战。
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3. 活动三:户外拓展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户外拓展活动,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大自然,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游戏,如蜘蛛网、盲人抓鸡等,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活动四:体育课在体育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对抗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5. 活动五:校园活动在校园内举办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如绳跳比赛、拔河比赛、橡皮球比赛等,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激情。
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争取更好的成绩,并且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起来,学习才能活起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动起来,需要从课堂氛围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堂布置、小组活动、情景演练等方式,营造出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学生会感到不那么紧张,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的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案例分析、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起来,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调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动起来,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五、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动起来,需要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双重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交往活动。
”缺失一方主体的参与,教学必然形成“孤掌难鸣”、“独脚戏”的残缺局面。
另外,以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知识、能力都是在活动中由活动主体主动构建的”。
毫无疑问,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是师生交流的粘合剂,更是师生智慧生长的催化剂。
一、平等民主,消除学生动的障碍化学教学要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的动脑、动心、动手、动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能放下包袱、无后顾之忧。
为此,化学教学必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1.尊重。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渴望尊重是人的五大基本欲望之首。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希望学生尊重自己,但往往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呢?不可否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
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尊重我认为有二层意思,一是在人格上,如不大声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的相处,朋友式的交谈等等。
二是人性上的。
就是要认同每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唯有对学生的尊重,才有对学生的平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实现民主,我们教师才能放下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收起师道尊严,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
2.理解。
化学教学中要实现师生平等、民主,还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等方面去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首先,我们的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的宝贝,在小学初中时大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有较大的优越感。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大,许多学生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平常,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学生怎样“动起来”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对此理解可能存有一些偏颇,认为学生动起来就是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不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仅从外部形式上来判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让学生的脑、口、手动起来。
一、激活学生的脑——让学生去想。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别打破这份寂静与沉默,这或许就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兆,是学生语言喷薄而出的蓄势。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急于求成要答案,不要做出一些影响学生思考的动作,也不要反复说一些提示的话语,教师只需在那里静静地等待。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情境的创设、生动的引读、平等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是隐性的,教师不必为图课堂上一时的热闹,而剥削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
二、撬开学生的嘴——让学生去说。
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成了“看客”,他们即使有想法,也不愿表达出来。
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说”上动动脑筋。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说的话,给不善言谈者增添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能够改变说话的方式,如走到跟前亲切交谈,事先让其做好说话的准备等,只要让其尝到当众说话的甜头,以后他再也不会畏惧说话了。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生准确表达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说话,课堂上的语言不是随意的、无序的,而是条理的、严谨的、符合语法要求的,所以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外,就是耐心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得更准确、更条理、更清楚。
人人都会说了,还愁学生不会发言?三、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去做。
现在的课堂大多见到学生与教师对话居多,而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做的机会却很少,那么该让学生做什么呢?一要动笔写,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体会,做到笔不离手,但凡读书有了体会、灵感,都要随时记下来,如不然,稍纵即逝,随后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所代替,再也找不回自己的感悟了。
二要动手操作,教师讲百遍不如学生亲自练一练,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度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科学课上的实验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怎样让学生动起

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改革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激起学生的感官、大脑的活跃,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学习、思考、讨论,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在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可以出示“I think---,I 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别人交流,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梦想去学习、探究;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表扬或指导,再让学生补充,又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参与机会,唤醒学生参与意识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老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让学生能表达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就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增强,学习潜能才能被开发出来。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
针对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应当提倡、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的欲望调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就会得到张扬,潜能和情感就会得到挖掘和升华。
鼓励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怎样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教育者思索的共同话题。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是天经地义事。
一堂课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说不完的答案,教师非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里的标准答案不可。
在这种貌似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实际都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因此,教师必须打破这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
2019-让学生动起来-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活动,这是新课标下老师们期望达到的美好境界。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作如下几方面的偿试:一、读后说采用语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潜心读书。
如带着问题读,读中解疑;带着兴趣读,读中生疑;带着语气读、带着感情读、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品读妙词佳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些信息输入是为信息的输出——说话与习作作准备。
听话,说话是中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不会说话或说不清楚话的学生,不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及妙词佳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说话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反馈补救,还可能让其他同学从中学会说话,解决疑难,受到启发。
为了让学生敢说、说好,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创造和捕捉说话机会,让学生多说。
在说后多鼓励,不嘲笑,让他们愿动口、敢动口、会动口。
还要为学生搭一些话架子。
例如,说原因的用上“因为……所以……”;说假设的用上“假若……就……;如果……就……”;说顺承的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等。
有了这些话架子,学生的表达就会通顺,有罗辑性,就会前后连贯。
说话内容要从易到难。
不同的说话内容,要有针对性,难的找好点学生说,易的找次点的学生说,培养学生的说话信心。
有了信心,学生就能通顺、流利、响亮、大方地说话。
说得多了,就可以有个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如李俊与同学们告别时说到:“我想哭,因为我明天就要离开同学们,跟着妈妈到北京去读书;我想哭,因为我要离开我熟悉的校园,和刚砍好的操场……”他越说越激动,竟面红耳赤,热泪盈眶。
同学们也被他的情绪感染了。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动起来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用生动有用的教法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更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1.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我以“细胞分裂”为素材,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得两个细胞,分裂两次得四个细胞,那么,分裂三次、四次、五次……呢?以此类推,各得多少个细胞?再列出计算细胞个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不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强烈的求知欲.2.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来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我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步,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线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量一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第二步,任意改变截线的位置,并测量各种情况下每对同位角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猜想的正确性;第三步,让学生自由画一组平行线和截线,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学生们发现,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都是相等的,这说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力火花的开端.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设疑问、置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质疑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教师要善于引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意识强,真正动起来,方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无疑处生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解答完某个例题后,我还会这样提问学生: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捷的解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个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一法多用)?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讨论,引疑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2.教师要鼓励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要妄加否定,而要从精神上加以肯定.例如,我在教“倒数”这一概念时,谈到0没有倒数时,当场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一问题,全体学生都被难住了,对于这位学生,我先是予以肯定,表扬他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从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两方面证明了“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就会激发更多的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三、巧用方法,让学生快意动起来教师教法的陈旧僵化必将使学生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因此,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快意动起来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亲身参与探索的社会实践性活动.1.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完“去分母解分式方程”后,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方程: 2(x 2+1)x+1+6(x+1)x 2+1=7.题目一出现,学生纷纷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原方程化解为2(x 2+1) 2+6(x+1) 2=7(x 2+1)(x+1),然后将各项展开成关于x的四次方程,这时,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不会解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而我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同学们,你能不能观察一下它的特征呢?于是,学生又积极地思考了起来,不少学生将(x 2+1) 2打上了横线,不久,就有学生提出了解题的方法.学生甲:不把(x 2+1) 2与(x+1) 2展开,而把x 2+1与x+1分别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方程2(x 2+1) 2+6(x+1) 2=7(x 2+1)(x+1)可化为[2(x 2+1)-3(x+1)]•[(x 2+1)-2(x+1)]=0,即2(x 2+1)-3(x+1)=0或x 2+1-2(x+1)=0.这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乙:把x 2+1看作一个整体,当然也可以把x 2+1x+1看作整体,并用y表示,于是原方程可化为2y+6y=7.显然,学生乙的换元思想源于甲的启示,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些许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路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随着学生越来越依赖技术,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久坐,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学习都有影响。
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想办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走动,或者在空闲时间做些简单的伸展活动。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体和大脑,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学习效果。
另外,导入课堂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如,让学生在课堂中站立,实践(示范)教学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让学生更专注,并且更易于学习。
此外,通过增加走动和伸展的机会,学生的身体也能保持活力,不会感到压力。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项目等。
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替代坐着听课的乏味感和疏远感,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此外,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和集体的沟通技能,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
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现代技术来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使用交互式投影系统、智能白板和电子设备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相应的应用,学生可以获得更活跃的交互方式。
例如,在语言课上使用在线语言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国家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了解当下外部科技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些现代技术设备,能让学生有更加和灵活性的互动体验。
最后,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在教室中活跃,也需要注意课后睡眠的重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睡眠。
足够的睡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思考,并对他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关注并提倡学生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们不但能拥有身体良好的体魄,心情愉悦,而且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新改改实施以来,每一个课改工作者都在积极思索着怎么才能使学生爱上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性的学习?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就针对上述问题谈谈我这几年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学生怎么才能动起来?怎么让学生尤其是B、C类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
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不少老师觉得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合作意识比比皆是。
可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愁教学没效果。
而合作学习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载体。
坚持合作学习一年多来,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已初步显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凑在一起积极热烈的讨论或者认真地听别人讲题时,我就特别的有成就感。
这比我以前一个人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也更坚
定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分组。
要选出强势且责任心强、比较配合老师的行政小组长,还要在组员搭配上兼顾学习、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组分好后,小组内再细分,实现一对一帮扶式讨论、学习。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让学生自己制定组规组训、班规班训、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执勤等规章制度来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建设,努力在班级中塑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第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好分层教学。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安排好A、B类学生对C类学生的帮助,确保C 类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督促他们基础知识过关。
对A类学生,对他们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我现在课前五分钟有个学生能力展示,主要是让A类学生讲解一些和最近知识联系密切的典型习题。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A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一段时间后,一些B类学生也积极投身其中,针对这一现状,我每周又安排了两节自习课,让学生收集典型习题展示,展示好的题型和不同的思路。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颗渴望成功的心,即使
是所谓的最不爱念书的孩子,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因此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把他的好胜心引导到正确的地方。
首先,要重视小组评价的作用。
第一是小组的及时性评价,小组活动后老师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保证小组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是累积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业、纪律、卫生、合作、互助等进行捆绑式小组评价。
每周一总结,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进步最大小组。
其次,重视班会的作用。
利用班会,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正面引导。
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班上有个别学生上课听讲情况欠佳。
在那一周的班会上,我先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儿子,你的爸爸不是郑渊洁》,接着又给学生讲了我三年来每天坚持听课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说我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学生听了后特别受震撼,学风明显好转。
同时,对一些付出了努力但没有收到效果有些泄气的同学,及时给他们加油打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不论是学习还是别的,我都会利用班会及时表扬,并告知家长祝贺。
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待优生的积极性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第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目前正积极建立班级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半学期反馈给
学生和家长一次,三年后再把所有的资料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学生。
同时对于过生日的同学,我会送上一个贺卡,上面有我和全班同学的祝福和他的点滴进步记录。
这样既培养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训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首先,老师要针对所带班级的学情,明确班级总体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制定出合理的推动此项工作的计划。
通过多种方式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固定的思维定势和等靠要的不良学习习惯,消除因学习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疑虑。
要让让每一个学生带着书本和疑问走向同学和老师,主动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
其次,老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比如:给自己一个随身笔记本,随时记下瞬间的创意和灵感以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和好的解题方法,到用时可以随时查阅,比临时翻阅资料效率要提高不少;要善于总结,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可以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再跟同学和老师讲解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
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所
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设计课余学习活动、甚至自己对教材提出评价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强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来自各种学习资源、老师甚至是同学的信息反馈是同等重要的。
这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改革对我们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主动求变、开拓创新,一定能在课改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