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与趋势•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更不要说在当下油价飞涨的情况下。

因而,如何发展我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我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论坛上,一些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对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客观而中肯的论述。

本刊记者随机采访并撷取了一些专家的论述组成这期话题;主持人语:始于1978年的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是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一起发展起来的。

三十年来,在运输变化、能源变化、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国物流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我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能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现今状况又如何呢?王明志:我国海运集装箱运输从1978年起步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连续20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连续30年保持23%以上的增幅。

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更为迅猛,不断出现重大突破。

2002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突破了3700万箱,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亿箱,达到11270万标准箱,5年几乎翻两番,构成了全国港口集装箱运输总量在世界遥遥领先的态势;特别是在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里面,2007年我国有8个港口,其中大陆占了6个,分别是上海、深圳、青岛、宁波舟山、广州、天津。

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二。

2003年以来,我国港口集装箱装卸效率不断刷新和突破世界记录,目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重要因素,对于国际海运贸易的健康发展、维系国际航运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我国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政策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强。

我国水运在国际集装箱运输领域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国家改革开放,归功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归功于全国交通系统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归功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关 键 词 : 集装 箱 运 输 ;一 体 化 ; 多式 联 运
前 言
集装箱运输是运用集装箱这个载体的力量 ,聚合 货物组合成 为集装 单元 ,依托大型 的运载车辆和装卸机械进行搬运 、装 卸等作业 ,以此实 现 “ 门到 门” 的一种运输方式 。在其 运输 的全过 程 中,各环 节间 的协 调 、衔接与配合 ,是运输效率和效益的关键。但现如今 ,内陆集疏 运的 系统却是 当今运输 系统 中极弱的环节所在 。为此 ,集装箱一体化运 输系 统便作为改善 以上薄弱环节 的有效模式应运而生 。一体化运输使得 资源 更加 的整合 与优化 ,组织与管理更加科学 ,让其中的各个环节 能衔 接有 效 ,各类运输方式 间可相互转换 ,并协调配合 ,达到无缝衔接 的最 高水 平 ,以此保证集装 箱的 空间移 位能 更加 迅速 、准 确和 安全 。高效 达到 “ 门到 门”这样的一体化运输 目的。集装箱 的一 体化运输 系统建立 是以 在其 运 输 过 程 中尽 可 能提 高 运 输 的效 率 、降 低 经 营 的 成 本 及 减 少 运 输 的 风险为 目标 ,并最 大限度为经营 的人开展不同形式的集装箱一体化 运输 ( 含联合运输 、多式运输 、分段联运 )而供 应较好 的运输环境 。 集装 箱 一体 化 运 输 系统 的 内涵 与 外 延 ( 一 )就系统 内涵来说 ,实质指 :集装箱 运输 的整 个过程 中,其 中 每一个 运输 环节与业 务流程 的各个操作环节 ,都确保有效衔接 与紧密配 合达 到高效 运作 ,能有效保 障集装箱从发货人到收货人转移 的安全与准 确、迅 速与方便 ,高效实现 “ 门到门” 的运输 目的。 ( - )集装箱一体化的运输系统外延需要的基本条件 : 据其内涵可明确其外延 ( 就是一个完善度较高的集装箱 一体化的运 输系统需要 的基本 的条件有 :①信息化 的公共服务系统需完 整有效 ;② 个 布局合 理 , 各个 运输环 节能互相衔接与配合 的综合性运 输网络 ;③ 其经营管理的体系及 法规 与政策 的体系要健全规范并符合我 国的特殊 国 情以及 国际惯例。 二、集装箱一体 化运输系统 的构成要素 ( 一 )设施与设备 的硬件系统 即由布局合理及各运输 的环节之 间衔接配合 的综合运输 网络统 。其 中有 :①集疏运支线的港 口 码头 与内陆枢纽站 ;②运输线路及 之间 的相 互衔 接 ;③干线港 口和集装 箱的专用码头 。 ( 二)运输 的组织与管理 的软件系统 运输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要达 到规范化 ,而且要符 合 国际惯 例。究其内容广泛且复杂 ,有微 观企业 的生 产、宏观行 政等角 度之分 , 需从 联运经营的机制、法规与政 策体 系等 多方面进行考虑 。 ( 三)公共信息 的服务系统 集装箱运输 的规模 大 ,其 周转 的数量 大 、频 率高 、环 节 多、地域 广 、流程较长。因此 ,采 用现代 化的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等来 建立信息 化的公共服务系统尤为重要 。这样 ,其 中的参与企业和部 门 ,就能依靠 相应接 口与服务平台进行连接 ,从 而实现信息资源 的共享 ,也为有利于 政 府 对 市 场 的 宏 观 管 理及 相 关部 门 对进 出 口货 监 的督 物 。 三 、我 国 集 装 箱 运 输 一 体化 的 发展 现 状及 其 中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一 ) 发 展 的现 状 伴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深 化 和 国 际 贸 易 的不 断 发 展 ,我 国 的 集 装 箱 运 输 发 展 呈 现 出 日新 月 异 的 态 势 ,这样 一段 无 及 有 ,弱 及 强 的发 展 历 程 自然 不会平凡。纵然发展迅速 ,但是 也不免会存在一些较 薄弱的环节 。如在 港 口方面 :其运输量主要是在沿海的港 口城市 ,内陆集疏地 运量所 占份 额小 ,向 内陆延伸不足。港 口处偏小的物流规模 ,狭 窄的辐射范 围,被 人 为 割 裂 的 运 输 部 门 的 联 系 及 不 同 运输 方 式 间 的统 一 与 联 系 。 在 铁 路 方 面 :海铁联运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港 口与铁路 间的集疏运线路 衔接 比较缺乏 ,沿海的多数港 口没有设 置铁路 的专用线 ,或 者铁路没有 接人港区 内部。在市场方面 :如今市场被非法货代充斥 着 ,正常经营秩 序被严重扰乱。再加上市场的管理不严 ,使得运输市场 中恶性的价格竞 争等无序的状态普 遍存在 着 ,对集 装箱运 输产 生极 大 的负面 影响 。此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进行合作时,企业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分析更适合其的岗位。

以便培养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让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避免企业再花费时间和金钱为其展开培训。

(六)实现业务整合,优化双方关系全面结合电商与快递业务,让双方之间互相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快递主要指的是境内、外的快递业务。

不管什么种类的快递形式,若能够加强业务之间的整合,便能够获取非常理想化的经济效益。

将其与境内快递加以整合,可以在原有的程度上进一步提高物流实施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将境内的快递与境外的快递结合,主要是因为境外快递有着较为明显的品牌优势,所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全面提升双方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量和优势。

将跨境电商与快递之间进行整合,具体能够从物流市场、快件派送等方面进行合作。

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快件保险、代收仓储费等一些增值服务,同时还能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业务,以此优化整合效果。

将货运业务与电商进行整合。

在物流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货运,货运企业在国际贸易组织中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货运企业早已创建了成熟且完善的运输体系,因此将货运业务与电商进行整合,能够在原有的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电商的发展。

跨境电商与货运企业之间的结合,具体能够从货运保险、查询费率等方面实施,同时还能向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以此满足不同用户提出的要求,从而使得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和谐。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管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乃至海外消费群体,都开始绕过贸易商直接利用跨境电商购买海外商品,而这一现象对我国以往的国际物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跨境电商的高效发展,逐渐加大了跨境物流业务的需求,因此对跨境电商物流模式进行全面研究,对跨境电商以及物流行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建立集装箱运输综合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

对建立集装箱运输综合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
地 区公 司 为分 中 心 的 分 布 结 构 的 企 业 内部 网络 。
我 国集 装箱 运输 领域对信 息
技 术的 应用 还处 于起步 阶段 , 与 国 际 水 平 相 比 存 在很 大 差 距 。 集
系统和 信 息 系统 这 三大 系统 为 目
标 , 中信息 系统是一 个行业性 的 其
上 海 港 为 枢 纽包 括 远 洋 干 线 、 公路 、 铁路 、 内河 和 沿 海 集 疏 运 的 试 验 阿 络 形 成 既 符 合 国 际 惯 例 又 系 统 该 项 目以 建 设 设 备 系 统 、 理 管
各 桦 等 是 一个 总 公 司为 中心 ,
2 综合 信 息 系统 的 建 立 是 解 决 集装 箱运 输 中
维普资讯
存 在 问题 的 关键
的 建 立 可 以 将 原 有 的 各 个 系 统 的 功 能 得 到 更 好
综合信 息系统 不仅可 以汇集大量 有关 的数据 的发 挥 , 同时 , 过开 发运 用各种 分析 统计等 增 通
衡, 不少 网点单位 的 系统还刚 刚 起步 。数 据基 础
19 年 . 95 国家计委 正式批准 . 由交 通部组织 实 工 作薄 弱 , 数据规范 的建 立明 显滞后 于应用软 件 施了《 国际集 装箱运输 电子 信息 传输 和运 作系统 的 开发 . 数据 标准 的维 护也 明显落后 于 系统 发 对
资 料 , 且 它具 有分 析 统计和模 拟仿 真功 能 , 而 无 值 功能 . 浩如烟 海的信 息化 为可用 于决策支 持 将 论 是对 集 装 箱 港 1 : 3的宏 观 规 划 布 局 . 是 针 对 某 的 信 息 。对 于 企 业 ,它 可 以 通 过 提 高 效 率 , 理 还 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_规章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_规章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_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明确有关各方责任,适应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从事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及与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与外国港口之间的海上集装箱运输,包括按照合同约定全程运输为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的区段。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事业。

第四条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必须贯彻安全、准确、迅速、经济和文明服务的方针,积极发展门到门运输。

第二章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的设立和班轮航线的审批第五条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是指从事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航运企业、港口装卸企业及其承运海上国际集装箱的内陆中转站、货运站。

第六条设立经营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航运企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批。

经营海上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

外国企业不得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运输。

第七条设立港口国际集装箱装卸企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本规定发布后新设立承运海上国际集装箱的内陆中转站、货运站,应当经设立该企业的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对外经济贸易系统新设立的承运海上国际集装箱的内陆中转站、货运站的审批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须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批。

第九条设立经营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有与其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相适应的运输船舶、车辆、设备及其他有关设施;(二)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办公场所、专业管理人员;(三)有与所经营的集装箱运输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和自有流动资金;(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企业的其他条件。

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

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

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摘要港口集装箱运输集码头、堆场、货站三位一体。

面临全球化的压力和驱动力的双重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战略和空间利用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架起通往经济、物流与空间共生的桥梁。

集装箱运输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

集装箱运输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投资、高协作、多式联运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集装箱运输作为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是港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带动港口开放、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港口;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建议目录前言 (1)一、集装箱运输的概述 (2)(一)集装箱运的概念 (2)(二)集装箱运输的意义 (2)(三)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特征 (2)二、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现状 (4)(一)运输现状 (4)(二)基础设施保障状况 (4)(三)总体评价 (4)三、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6)(一)集装箱港口之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 (6)(二)集装箱港口供应链功能尚需进一步提升 (6)(三)集疏运方式衔接不畅且配套设施不完善 (6)(四)港口物流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6)(五)港口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 (7)四、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 (8)(一)明确战略定位引领集装箱运输良性发展 (8)(二)坚持统筹规划建立“共赢”激励保障机制 (8)(三)加快资源整合提高集装箱港口整体竞争力 (8)(四)推进多式联运完善集装箱港口集疏运体系 (8)(五)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航运物流服务体系发展 (8)(六)积极拉动内需大力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 (9)(七)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9)(八)提倡低碳发展促进集装箱运输可持续发展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前言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均增长两位数的强劲势头。

空重箱混合运输条件下集装箱海运网络优化研究

空重箱混合运输条件下集装箱海运网络优化研究

国 际集 装箱 港 口群 , 提 出 了 集疏 运 枢 纽 港 的确 定 和优化 选 址 方 法 . S h i n t a n i 等_ 3 采 用 遗 传 算 法 优 化 集装 箱班 轮运 输 网络 , 并 给出 了空箱 调运 方案 . 卜 祥智 、 赵 泉 午等 _ 4 建 立 了空 箱 调 运 的 集 装 箱 海
V0 1 .3 7 No. 2 A pr .2 O1 3
空 重 箱 混合 运 输 条 件 下 集 装 箱 海 运 网络 优 化 研 究 *
郭子 坚 王 文 渊" 唐 国磊 D 黄 俊
北 京 1 0 0 0 2 8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水 利 工 程 学 院” 大 连 l 1 6 0 8 5 ) ( 交 通 部 规 划 研 究 院
中图 法 分 类 号 : U6 5 1 d o i : 1 0 . 3 9 6 3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8 4 4 . 2 0 1 3 . 0 2 . 0 2 8
0 引

出 了基于启 发 式禁 忌搜 索算 法 的集装 箱运 输 网络 船 队管理 和航 线优化 方 法 . B a i r d l 2 针 对地 区性 的
国 内外学 者 从 不 同 角度 进 行 研 究 . P y u n g等 提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5
郭子坚( 1 9 6 9 一) : 男,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 要研 究 领域 为港 口物 流 规 划 及 综 合 运 能 规 划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资 助 ( 批准号 : 5 1 0 7 9 0 2 2 )
第3 7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关于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思考与研究
铁 水 联 运 作 为 一 种 先 进 的 运
文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6 5 — 2 2 7 2 . 2 0 1 3 . 0 8 . 0 1 9 路在 基 础设 施 建设 、 技 术装 备 等 方
面 发展 略 显 不足 . 虽 然 近 几年 我 国
益严重 . 公 水 联 运 已不 能满 足 港 口
货 运 量 占总 运量 的 4 0 %. 印度 也 达
到了 2 5 %. 而 作 为世 界 贸 易大 国 的 中国仅 占到 2 %。因此 , 如何 改 进我 国集 装 箱水 铁 联 运 管理 体 制 、 运 营
模式 . 实现物流有效 运输 . 降 低 物
目前 我 国铁 水 联 运 网 络 正 在
逐步形成 . 不 仅 大 连港 、 天津 港 、 上 海港、 厦 门港 、 连云港 、 汕头港 、 湛
输组织形式 . 通 过 优 化 运输 通 道 布 局. 减 少 运输 环 节 、 缩 短 运 输 周期 、
铁 路路 网建设 成 绩 斐 然 , 到 十二 五 末 期 .铁 路 运 营里 程将 达 到 1 2万
提 高运 输 效 率 、降低 运 输 费用 、 促
进 节 能减 排 . 是 国 际物 流 运输港 口站 , 与 已
开通 的 9个 集装 箱 中心 站开 行 “ 五 定” 班列 . 极 大 提 高 了 集 装 箱 铁 水
k m. 但 也仅 为美 国等 发 达 国家铁 路
关 键 环节 . 在 运 输 系统 中具 有重 要 作 用
输 大 动 脉 .必 须 服从 行 政调 配 . 其
货 运 运力 的 9 O %被用 来 保 障粮 食 、 煤 炭 等 国计 民生重 点 物 资 的运 输 . 而且 运 输 速 度 低 、 时 间长 . 很 难 满 足集 装箱 快 捷 、高效 的 运输 需 求 。 同时. 我 国铁 路运 输 组 织是 客 货混 行 的模 式 .当客 运能 力 趋 紧时 . 常 常需 牺 牲 货 运 的能 力 , 使 得货 运 服 务 能 力 缺 乏 稳 定 和 可 靠 性 .与 水 运、 公路运输能力 不相匹配 . 难以 满足集 装 箱联合 运输 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6卷 第 4期 地 理 科 学 Vol. 26 No. 4 2 0 0 6年 0 8月 SC IENTI A GEOGRAPH ICA SI N ICA Aug . , 2 0 0 6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王成金 , 金凤君
[ 14 ]
2 集装箱运输组织的理论基础
2. 1 班轮运输
集装箱运输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班轮运输 。班 轮运输 (L iner shipp ing) 通常是指固定的船舶沿着 固定航线 , 并按预先规定和公开的船期表进行航 行 , 沿途停靠若干固定港口 , 而且运价较为固定 。 班轮运输适合于货种多 、 批量小的杂货运输 , 对于 沿途停靠的港口 , 不论货物多少 , 一般都可接受载 运 。该方式中集装箱运输具有“ 五定 ” 特点 : 固定 的航线 、 船舶 、 时间 、 港口和运价 。因此 , 同条航线 的集装箱船舶船型相似并保持一定航班密度 ,在港 口间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 。 19 世纪中叶 , 船舶经 营人开始选择性地提供班轮服务 ; 最早的班轮运输 是 1818 年美国黑球轮船公司开辟的纽约 - 利物浦 班轮航线 ; 20 世纪 20 年代 , 日本 、 德国 、 法国等轮 船公司开始经营班轮运输 ,开辟环球航线 。尽管此 时期 ,散货的班轮运输已出现 ,但装卸效率低下 ,所
收稿日期 : 2005 - 09 - 17; 修订日期 : 2006 - 03 - 17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371035) 。 作者简介 : 王成金 ( 1976 - ) ,男 ,山东沂水人 ,博士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地理研究 , Email: wangchengjin@ sina. com. cn。
航线是船舶自始发港向目的港 ,沿途依次挂靠 港口时所经过的海上路线 ,拥有航线的多少可反映 港口的集装箱组织能力 。本文对班轮公司的中国 航线进行整理 ,其结果如表 1 所示 。
表 1 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运输航线设置概况
Table 1 The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line of main ports in China
393 4 期 王成金等 :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以即使是实现了船舶大型化 ,也不能提高效率和降 低成本 。而 50 年代中期 , 集装箱运输从陆上推向 海上后 ,则改变了班轮运输的这种局面 。班轮服务 和集装箱运输相互结合 ,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 大 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并使班轮运输成为集装箱的基 本组织形式 。中国班轮运输最早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沿海和长江的水运中 。 2. 2 轴 - 辐侍服模式 轴 - 辐侍服模式 ( Hub and Spoke System ) 源于 航空运输 ,但该模式适用于所有“ 流” 的空间组织 。 该模式是一个含有 Hub和 Spoke的空间集合 ,这些 Hub 和 Spoke间存在某种“ 流” ,“ 流” 在该集合中 产生 、 传播并终止 , 并通过设计不同的联接形式可 使“ 流” 的成本最低 。 Hub即“ 轴” 是网络的特殊结 点 ,用来加强与其他结点的联系 ; Spoke 即“ 辐” 是 网络的非中心结点 ,辐条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轴来 完成 。该模式之所以称为轴 - 辐模式 ,是因为轴和 辐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的类似“ 自行车轮子 ” 的空间 网络联系交流体系 。完整的集装箱运输包括海 陆两部分 ,无论海上或陆上 , 集装箱均采用轴辐侍 服的空间组织模式 ; 本文主要论述海上部分 。如图 1 所示 , 海上集装箱的轴辐网络主要包括以下部 分。① 枢纽港 : 是集装箱运输网络的核心 , 从全球 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来看 ,只有那些地处国际集装 箱运输干线上 ,有充足箱源 ,港口条件优越 ,集疏运 网络发达 ,依托城市有发达的金融 、 保险 、 通讯等服 务业的港口才能成为国际性枢纽港 ; 部分港口由于 区位优势及优越的腹地条件也可脱颖而出 ,成为区 域性枢纽港 。 ② 支线港 : 也称喂给港 , 中小型港口 由于不能成为全球跨洋运输的大型集装箱船舶的 挂靠港 ,其远洋运输的集装箱需要到枢纽港中转 , 从而成为支线港 。 ③干线航班 : 形成于枢纽港之 间 ,是集装箱运输网络的骨架 , 它满足了集装箱运 输需求集中发生于少数大型港口之间的市场特征 。 ④ 支线航班 : 形成于枢纽港与支线港及支线港间 , 对干线航班的规模化运营起决定性作用 , 是构成 “ 侍服 ” 关系的主导方 , 是枢纽港和干线运输的支 撑 ,是建立轴辐侍服网络的根本 。 ( 1 )航线和航班设置 目前集装箱船舶日益大型化 , 已发展到第七 代 。船舶大型化对挂靠港口的深水 、 机械等提出了 更高要求 ,同时也使船舶保本载重增加 , 单船营运 费用上升 。为了提高效益 ,船舶在航行中要尽可能
[ 15 ]
图 1 轴 - 辐侍服网络图解
Fig . 1 The hub and spoke system
少挂靠港口 ,主要挂靠在全球几个枢纽港 , 以增加 航行时间和降低港口使用费 , 在此背景下 , 集装箱 港口便出现枢纽港和支线港的分化 。以枢纽港为 核心向世界各枢纽港开辟航运干线 , 即 Hub 间直 接通航 ,安排高密度的航班 , 采用大型船舶以集中 箱量 ,形成干线航班 (包括洲际和环球航线 ) , 这使 Hub 成为全球或区域性的集装箱集散地 ,与国际或 区外其他 Hub 形成便利的海上联系 , 这增加了船 舶达到次数和数量 , 降低了运营成本 ; 这种航线数 量少 ,但航班密度高 ,稳定性好 ,对港口发展至关重 要 。在枢纽港和远离主航道而设备较差的支线港 间及支线港间设置支线 , 采用小型船舶 , 安排低密 度航班 ,形成支线航班 ; 这种航线数量多 ,增加了物 流链上各节点的经济性 。但支线港因腹地箱源不 足或航线覆盖面小或航班少 ,班轮运输可能为不定 期服务 ,根据箱源和箱量不断调整 ,稳定性差 。 ( 2 )侍服机理 分析侍服机理 ,就是分析“ 喂给 ” 关系 ,“ 侍服 ” 是发生在枢纽节点与支线节点间的喂给关系 。集 装箱海上网络中 ,支线港通过支线航班对枢纽港进 行箱源喂给以支撑干线航班 ,同时以支线港为目的 地的箱源也要通过枢纽港进行疏散 。 “ 侍服 ” 关系 要求枢纽港作为中转站 ,箱源较少的支线港间不构 建直接通航 ,而采用中转运输把箱量运送到邻近的 枢纽港进行集中 ; 然后由枢纽港根据流量和流向对 集装箱重新分配和组织 ,通过枢纽港间的干线航班 及枢纽港与支线港间的支线航班进行中转 。顺向 上 ,腹地的箱源首先在支线港和枢纽港集中 , 其中 支线港的箱量通过支线航班向枢纽港集中 ,并由枢 纽港通过干线航班经洲际航线或全球航线向其他 枢纽港输送 ; 逆向上 , 海上箱源首先通过干线航班
Hale Waihona Puke 1 问题的提出集装箱运输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从陆上推向海 上 ,并迅速成为全球运输体系中的重要运输方 [1] 式 。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全球港 口体系的演变 ,这引起地理学者的关注 。国外对集 装箱运输的研究始于 70 年代 , B ird ( 1971 ) 、 M ayer ( 1978 ) 、 Slack ( 1990 ) 等对集装箱枢纽港和支线港 [ 2 ~4 ] 的形成与分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 Hayuth ( 1981, ) 1988 根据 70 年代美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将港口 体系演变描述为五个阶段 ,对枢纽港进行了系统论 [ 5, 6 ] 述 ; 90 年代后期 B aird ( 1997 ) 通过对欧洲集装 箱港口的研究 ,建立了枢纽港的生命周期模式 。 中国 学 者 在 该 领 域 也 进 行 了 相 关 研 究 , 曹 有 挥 ( 1998、 1999 ) 以长江下游为例探讨了集装箱港口 [ 8, 9 ] 体系的演化模式 ; 安筱鹏等 ( 2000 ) 探讨了集装 箱枢纽港的类型 ,并对中国集装箱港口尤其环渤海 [ 10 ~12 ] 港口 体 系 进 行 了 论 述 。韩 增 林 等 ( 2001, 2002 )从海陆运输的角度出发 , 构筑了东北区的内 陆集装箱中转站 ; 并利用 GIS 对中国集装箱网 络进行优化 , 构筑了由枢纽港 、 支线港 、 内陆中转 站、 运输通道所组成的海陆运输网络 , 对建立中国 集装箱运输网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曹有挥等 ( 2003 )则从竞争和合作的机制入手 , 提出了港口 “ 低级均衡 →非均衡相对集中 →非均衡高度集中
[1] [ 13 ] [7]
→ 高级均衡 ” 的发展模式 ,并依此勾勒出中国集装 箱港口体系的演化过程 ,对中国港口发展具有重要 借鉴意义 。但以上研究均为理论探讨 , 对于集 装箱的空间组织和港口 O - D 联系未能涉及 。本 文的主旨就是以港口间 O - D 联系为切入点 ,通过 集装箱班轮公司的数据分析 ,深入剖析海上集装箱 运输的空间组织网络 。
3 94 地 理 科 学 26 卷
在枢纽港集中 ,然后再由枢纽港通过支线航班向周 边支线港配送 ,两个方向相结合就是完整的侍服过 程 。这样枢纽港与周围港群便形成侍服网络 ,通过 这种喂给关系 ,集装箱运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枢 纽节点与支线点间的集聚与扩散 。这种组织模式 以枢纽港为核心 ,通过枢纽港和支线港间的航班衔 接 ,刺激并集散干支线的集装箱流 , 提高了集装箱 网络的覆盖能力和通达性 ,降低了运输成本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10101 )
摘要 : 在阐述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集装箱的空间组织模式 - 轴辐侍服网络 。对中国港 口的集装箱组织 ,从航线 、 航班 、 空间联系 、 地域系统等四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 , 认为香港 、 上海两港具有很强的 组织能力 ,深圳 、 宁波 、 青岛 、 厦门 、 天津 、 大连等港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 不同港口形成了不同的主导组织区域 ; 并且中国近海已形成以大连 、 天津 、 青岛 、 上海 、 厦门和深圳 - 香港等港口为枢纽港的 6 个轴辐侍服系统 ; 同时中 国港口又从属于釜山 、 阪神和新加坡 3 个国际集装箱侍服系统 。 关 键 词 : 集装箱运输 ; 轴 - 辐侍服网络 ; 航线和航班 ; 组织系数 ; 地域系统 中图分类号 : F5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690 (2006) 04 - 0392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