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合集下载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作者】宗玉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和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

民国时期的财政研究及对当前财政改革的启示_刘京

民国时期的财政研究及对当前财政改革的启示_刘京

经济学不同分支 学科的 细分 可以发 现, 财政 学著述 中以 日文 译 本的财政 学著作 在整个 财政学 译著中 仍然占主 要部分, 租 税理
本为多, 而经济学 原理和 货币 银行方 面则 以西文 译本 为多。 以 论和市政研究著作则主要译自美国。
下依据北京图书馆编 5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 19496对民国时期
刍议 6 (吴贯因编著, 内务部编 译处, 1918), 5中 国之预 算与财 务 (贾德怀编, 商 务印书馆, 1941)。
行政及监督 6 (吴贯因著, 建华 书局, 1932), 5中 国预算 制度与 财 政实况 6 (杨汝梅著, 中国计政 学会, 1934), 5五 权宪法 的预算 制 度 6 (王延超著, 博文书局, 1944), 5国地 财政划分问 题 6 (李权 时 著, 世界书局, 1929), 5中国财政收支系统论 6 (马大英著, 中国 财 政学会丛书, 1944) 。
要地位, 关于财政 制 度的 研究 专著 有 5中 国财 政 制度 与财 政 实 著作 5民国财政 史 6 (贾 士毅 著, 商务 印书 馆, 1917 ), 5民 国续 财
况 6 (杨汝梅 著, 中华书 局, 1935 ), 5公 库制析 述 6 (秦 汉平 著, 公 政史 6(贾士 毅著, 商务 印书 馆, 1932) , 5中 国财政 史 6 (胡 钧著 ,
比较财政学 财政政策论
2
1
1
0
2
2
0
0
析, 按照学科分类, 财政学、经济原理、货币 学位列前 三。已有 的
对民国时 期总书目 的整理发现 (见表 1), 这一时期 中国的
研究表明, /五四 0以后, 由于自 西方留学 返国 的经济 学家 增多, 财政学 体系 已经 比较 完善, 财 政学 著 作包 含财 政学、比 较财 政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过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 见仅有的最坏的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 堆铸币、重量单位不同一和纸币凑成的大 杂烩”
2 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军 事上取得了完全较大的优势,但是,国民政府仍 然无法掌控或者说完全掌控两广、云贵、青海、 宁夏、山西、新疆和西藏等偏远地区,地方派仍 有较强的实力,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 在经济上自行其是 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增 加财政收入,然后消灭异己,强化国家机器,扩 充军事实力
湖南湘潭钢铁厂,年产量10万吨; 湖南茶陵及湖北灵乡铁 矿; 湖北大冶阳新及四川彭县铜矿厂,年产江西天河煤矿,年产量10万吨; 河南禹县煤矿,年产量40万吨; 以及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湖南湘潭飞 机发动机厂、永利煤气厂和天利氮气制 造公司等
参考资料
• 《略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兼谈对抗日战争的作
• • • • • • • •
用》 陈雷 《谈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陈晋文 《略论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抗战》 陈柯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周绍英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颜翠芳 《浅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庄梦兰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申成玉 《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江姗
名词解释: 废两改元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废除银两改用银 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颁发 《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收 付等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使用银 两。持有银两者。可以由中央银行代铸银元, 或者在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兑换银元。废 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税收借鉴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客观而言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前期(1927-1937年)对税收制度的一些重大变革,并联系我国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当然时势相异,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关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以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国民政府关税收入之多,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大就不足为奇了。而我国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因此降低关税水平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
三、开征具有前瞻性税种
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国家以流通税为主体税种,而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辅助税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2008-12-20 15:10:43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税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乏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之举的税收政策,本文通过对其前期税收制度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一九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践,试图找出其对当今我国税收体制进一步改革有所借鉴的地方。
(二)关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的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十四级,最低百分之五,最高达百分之八十,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二五,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三分之一,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陆海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国民政府还减免了出口关税。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陈新余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 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就其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与影响等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1933 年春,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确立了以银元为国币本位单位的新的银本位制, 然而, 废两改元仅仅是着重解决了银本位制下的货币本位单位问题, 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仍未统一, 市面上流通的银行兑换券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

辅币的流通也不尽一致, 银角与铜元并行, 仍照其市价行用。

因此, 币制改革的任务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的必要, 此其一。

其二,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前, 世界主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度, 改行金本位制, 因而白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普通商品, 其价格也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涨落不定。

中国是用银国, 却不是产银国, 世界银价的波动, 对于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影响极大。

以致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仍需要仰仗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

要彻底摆脱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中国货币制度的冲击和影响, 维护国内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流通秩序, 顺应国际流行趋势和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 推行不兑现纸币、实现管理通货制度, 不失为是一个好的办法。

其三, 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但是出于排斥异己和巩固其政权统治的目的和需要, 仍连年发动内战, 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华北的疯狂入侵, 导致其军费开支一直居高不下, 急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从而给南京国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据在华美籍财经顾问杨格的统计: 1929 1935 年期间, 仅南京国民政府的军费支出一项, 均已占到其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

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

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

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

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

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

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

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时任央行行长的宋子文
背景: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 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7月至10月 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
措施: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
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以改变以往
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 全面币制,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位改为外汇本
位,以纸代银
财政部还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 收换和确定准备金
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 法币 辅币方面上,央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
币及1分、半分的铜质辅币,统一实行新的十进制
2)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凡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 币
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
卖外汇
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 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
1.废除厘金方面,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 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 的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 2.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1937年,全国25省市 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

3.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 暂行条例”,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 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 及其他方面。
币值改革的意义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A2. C3.A4.A5.C6.D7.C8.C9.A 10.A11.C 12.D 13.A 14.B 15.B16. A 17.D 18.B 19.D 20.A21.D 22.D 23.C 24.B 25.B26.A 27.A 28.D 29.A 30.C31.D 32 .B 33.B 34.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D 3.ABC 4.ACD 5.ABC6.ABCD7.BCD8.ABD9.ABCD 10.AD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16. ABC 17.ACD 18.BC 19.ABCD三、简答题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

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

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的主体特征,这是许多研究者的一个基本共识。

但是对这一转变的评价,则多有分歧;对其事实状况及其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也不尽清楚。

本文试图从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力量结构的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基本状况作一些具体考察和分析。

一、经济统制政策来源与走向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因存在时间短暂,基本上没有制定具体的经济法规,但是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具有新发展方向的经济政策,大多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国民党中央会议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公布的有:《工会条例》、《农民协会章程》①、《佃农保护法》、《处理逆产条例》②;拟定而未公布的有: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国民政府现行法规》,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1类、第4类第22页。

财政决议案》、《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之意义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决议案》、《革命军人土地保障条例》、《解决土地问题之纲领》。

此外,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关于本党最近政纲决议案》(以下简称政纲)中,也有关于经济问题的条文。

①这些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总的来说体现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扶助工农的方针。

具体而言: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

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

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实行耕者有其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金融格局演变、币值改革与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金融格局演变、币值改革与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金融格局演变、币值改革与经济发展作者:李越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4期李越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10742【摘要】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了控制国民经济基础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控制金融领域也是其重要一环。

对此,南京国民政府政府为了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以建立垄断性金融系统,金融机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所建立起来的“四行二局”为代表展开进行阐述,同时论述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历史、现实以及推动力三方面对币值改革的推动以及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格局币制改革经济发展一、金融格局演变1、“四行二局”的建立与发展四行指的是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

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为主体的全国金融垄断体系,增强了其对全国金融业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法,导致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低迷、经济萧条以及各种银行业钱庄的倒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乃至产生金融危机。

对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银行及其垄断地位。

中央银行完全为国民政府所控制,赋予它种种特权,但此时的中央银行并不是国民政府真正意义上的央行,而是国有商业银行。

国民政府将中国银行总行址由北京迁往上海,国民政府开始逐步控制中国银行,到1934年底,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存款额、放款额和发行总额已占据其他三家银行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

交通银行名则是朝着多种业务同时举办的综合经营的道路迈进,除了般的存放款和汇款业务外,扩带了投资业务,外汇业务和信托业务等。

中国农民银行主要业务是筹措军费、垫支军饷、代购军粮等,具有军事色彩。

虽然农民银行对农业的放款较少,但它对于充实农业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引导农民改良生产,调剂农产品丰歉等,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2.法币改革


白银风潮--30年代危机,美国《银购入法》和 《白银法案》,四年购入白银2442万盎司。- -白银外流1934年1.8亿两,1935年1.86亿两。 李滋.罗斯,1935年11月3日公布《法币实施办 法》,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货 币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便士半。集中了 3亿多元的白银。1936年5月签订《白银协定》, 1元=0.2975美元。
思考:税制改革的绩效分析。
(2)清理盐税: 盐税之弊:一在包商制度,二在分区和引 岸制度;三在地方截留。 统一盐政和盐税,改进缉私、加强盐场管 理,实行就场征税,改进食盐运销制度、 实行自由制等。 1919年-6872万元,1930年-13929万 元,1931年-17665万元。

(3)裁厘改统。
二建立国家金融体制实行币制改革?一四行两局的成立?四行两局是国民党政府于19281935年间为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而建立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组成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简称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之经济政策
(1927—1937)
“南京的十年”:



“行政久不统一,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配素 不确定,国家耗费过滥,而军事尤为膨胀;本国 币制紊乱,而外币充斥市场,内外积债过巨,而 信用日益低落;全国税制杂乱,而系统破坏无 余。”--国民党三大《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 “中国之革命,今方由理论宣传与武力征服期, 逐渐进于此两种工作与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并 行之时期。”--1928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 --军政、训政、宪政 南京国民政府的作为、作用与影响--吉尔伯特.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中国农民银行
前身-1933年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总行在汉口,资本额1000万元。 1935年4月制定《中国农民银行条例》 “供给农民资金、复兴农村经济”的专业 银行。 “军队开到哪里,机构设到哪里”,开始 的16处增加到87处。

第三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第三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府合并。后武汉方面谭延闿、孙科、汪精卫、陈 公博等先后到达南京。9月11日至13日,宁、汉、沪 三个中央党部举行谈话会,决定由三方人员组成中
央特别委员会,作为临时中央机构。同时,汪精卫 受沪方逼迫,承认“防共过迟”,“自劾下野”。9 月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并议 决组织国民党中央党部,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国民 党和国民政府得以重新统一。
• 孙中山的权能分开、五权宪法与革命三程序
人民拥有四种政权(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政府拥有五种治权(能):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革命三程序: 军法之治(军政)
施行军法,实行军事统治。即以兵力统一全国,又训 练人民接受三民主义。待一省之内秩序完全安定后,就可 停止军政。
约法之治(训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与经济发展
• “关税自主”
• 提倡国货与整理苛捐杂税
• 政府加强对金融的控制与币制改革
• “关税自主”
1928年 6月﹐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同年7月 ﹐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 又先后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 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 或新的“关税条约”。国民政府把关税会议时各国承认的 由5%至27.5%的七级税则公布为国定税则﹐并声明自 1929年2月1日起实行。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议》。关税只是帝国主义所作的某些让步﹐ 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政府仍不能完 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尽管这样﹐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措施 ﹐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并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整理苛捐杂税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杂税更为泛滥,可谓是 种类繁多,名目纷杂,横征暴敛,负担沉重。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

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

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

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

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经济为一国发展之命脉,而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则为经济发展之根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流通的货币成色比价无一明确标准,纸币形形色色,货币制度极其混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缓解这一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十一月实施币制改革,推行法币。

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措施之一。

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且不论其利弊,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丶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首先,以国内环境来看,自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迫切需要改革陈旧的经济局势以适应政治上的统一。

并且,由于脱离封建社会不久,旧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堪,社会各阶层要求统一货币的呼声高涨。

其次,1929至1930年间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

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又于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形式岌岌可危,经济改革已迫在眉睫。

除严峻的国内环境之外,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导和以白银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并没遭受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但诸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其经济危机,陆续颁布一系列法令,放弃金本位,采用银本位。

肆意提高银价,大量收购白银,使白银占到整个货币储备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政府也制定了对白银出口施以重税的手段,但仍收效甚微。

美国掀起的白银风潮使中国的财政金融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大量白银外流,成为白银政策的主要受害者,本就脆弱的经济环境受到进一步打压。

原因内容影响。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1、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

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导致中国的币值升值和汇率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

一、“废两改元”的原因世界银价影响。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工业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恐慌,从1932年开始逐渐放弃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1932年底,当世界放弃金本位币制的各工业国家逐渐从经济危机低谷中爬出时,中国经济却因国际银价上升造成的通货紧缩而趋于萧条。

1934年夏季,由于国际银价猛烈上涨,我国银元大量外流,国内商品价格急剧下跌,国际收支出现巨大入超。

阻碍了中国商品贸易的资金的流通,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加剧了中国通货紧缩,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

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是解决当时中国弊端的治本之法。

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在国际货币史上,白银主要是在金银复本位下被作为货币使用,当金银复本位退出国际货币市场后,白银也失去了世界通过的作用。

当时中国的汇率换算不仅受国内货币含银量制约,而且受国际白银价格变动影响。

因此,以白银为货币的中国货币体制,无论在外汇流通还是国际结算中,都比以金本位和纸币为通货的国家要脆弱得多。

二、“废两改无”的实施(一)废两改元南京国民政府首先颁布了废两改元政策。

当时的国民党委员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里是这样说的“于3月10日起,先从上海施行在案,兹拟自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应以现元银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12国际金融2宋扬20124371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通过组建国家中央银行谋求币制统一与发行集中,便成为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的首选路径。

但违背了历史进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衰退和混乱,加速了其统治政权的覆灭。

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双向互动:中央银行组建与货币改革启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中国币制正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错、杂糅并存的混乱状态下。

银元虽为法定本位币,但银两银元依然并存。

在流通中不仅存在两、元兑换问题,还存在元与元、两与两之间的兑换问题。

至于纸币,中外众家银行均享有发行权。

当时各发行行之间汇兑汇水尤重,一省之中纸币不能融通现象常有出现,而当地纸币,一出境界即成废纸。

其时银行所发纸币,为随时可兑换现金的兑换券,其价值依附于金属货币,其数量亦受制于准备金之多寡。

因此一旦超额发行,即将导致挤兑贬值,酿成金融风潮。

币制如此紊乱,给财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威胁国防安全。

对此国民党上层人士深有感悟,蒋介石明确表示,“币制不统一,对于国防最为危险,余筹思既熟,必使从速实施改革”。

1928年6月,全国经济会议召开。

与会代表从金融与财政、经济等角度出发,强烈呼吁政府整理货币,统一币制。

会议通过了关于整理纸币与硬币、废两改元的提案,将组织国家银行,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为整理财政。

政府试图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据此维持币制统一,整理财政,稳定金融,进而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的巩固,显示出当局对发行集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2014-04-15 15:54:4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工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拟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举措作一评述。

一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月8日,蒋介石又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

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发展重工业以充实国防、加强西北国防经济建设、修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等。

1936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国民经济建设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督导建设。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纷纷出台,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视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业建设为重点,投入的财力较重,成效较为显著。

在财政金融建设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税制,统一货币,健全金融机构。

为了统一财政,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地方“苛捐杂税”,推行“统税”,同时改进关税,整理盐税。

1934年3月颁布新盐法,以自由贸易为原则,采取就场征税制。

“关盐统”三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三税“收入呆定,很少弹性,不能适应战争爆发大量筹措战费的要求”,“一旦战争爆发,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土被敌人占领的可能,关盐统三税在战时不但不易增加,而且会因而锐减”。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 财政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 财政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改革摘要: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中国的短期统治,我们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其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外交上的屈辱妥协、经济上的萧条混乱等等。

然而在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财政和金融货币的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关税自主、盐税改革、裁厘改革、币制改革、发行纸币、废两改元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很多措施确实是很好的考虑到当时的国情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内部高层的意见分歧和高层间的争权夺势以及腐败,有些政策甚至成为官员谋私的工具,这些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危害。

总而言之,对于国民政府的那些财政金融政策,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不能一味的全盘否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第一件事推行财政改革。

在这次财政改革中,宋子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子文推崇的理财“第一要义”——统一国家财政。

宋指出,“财政为国家经济之命脉,尤贵彻底统一,方能顺利进行。

”他认为,当时普遍存在着的各地军队和非财政机关办理税收,截夺税款的状况是整理财政的最大障碍,也是导致国民政府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指出,“破坏告终,建设开始,建设着中财政,财政宜统一,统一的要素有二:1、中央与地方权限宜分清;2、中央与地方协同清理”。

这个主张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在1928年11月通过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国家和地方两部分,并且具体划分了国家税与地方税的来源。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作者:王远芳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是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在经济上,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22 年中经济最好的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经受着各种无法根除的阻碍。

农业方面,在世界经济和气候的影响下,经济时好时坏,但仍然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未改变。

社会习俗来看,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新旧交替,变化不一。

笔者将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及成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全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经济状况严重不景气。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1928 年6 月国民政府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 月的全国财政会议,确定了國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总方针。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方针可概括为:财政上,统一财政,整顿和改革金融,整理和改革税收;经济建设上,以发展交通和开发煤矿为重点,并发展其他各项经济事业,逐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十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关税自主及改革税制1927年,国民政府首次宣布实行关税自主,遭到外国列强的反对。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外交部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日本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随后,国民政府对关税内容进行了逐步的改革,以银价征税改为以金价征税,并从1930年到1935年三次提高税率。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货进口过多的局面,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第三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第三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宁汉合流后,1927年1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 全会预备会决议蒋介石复职,由蒋负责筹备国民 党二届四中全会。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蒋 介石、谭延闿等九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主 席。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是国共分裂后国民党 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初步形成了以南京国民 党中央党部为中心的国民党统一局面。蒋介石成
立法院设立于1928年12月,负责议决法律、预算、 大赦、宣战媾和及其他重大国际事项。第一任院长为胡汉 民。立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所议事项得事先由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原则或加以认可。
司法院设立于1928年11月,执掌司法审判、司法行 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等职权,负责解释法律、变更判 例。第一任院长为王宠惠。司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 责,下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等。
会议通过《国民党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 全国军队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 集团军和海军司令部;各军静候原地改编;各集团军无权调 动和任免军事长官。
1929年8月l日,国民党编遣实施会议在南京召 开。蒋系军事要员和冯玉祥、阎锡山及东北军等 派代表300余人出席会议。该会通过了《国军编 遣各部队裁留标准》、《国军编遣委员会点验实
政府合并。后武汉方面谭延闿、孙科、汪精卫、陈 公博等先后到达南京。9月11日至13日,宁、汉、沪 三个中央党部举行谈话会,决定由三方人员组成中
央特别委员会,作为临时中央机构。同时,汪精卫 受沪方逼迫,承认“防共过迟”,“自劾下野”。9 月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并议 决组织国民党中央党部,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国民 党和国民政府得以重新统一。
• 南京政府的党政关系与五院制政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摘要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正文一、财政改革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

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

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

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

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

关税收入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21%,至1928年上升到41%和1929年的51%,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2、盐税改革:盐税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项重要税收来源。

但自袁世凯善后大借款以盐税作为担保之后,外国债权人在中国设立的稽核机关——盐务稽核所,就一直把持着对中国盐税的管理。

宋子文决心改变这个现状,1928年,财政部将改进盐务稽核所的工作,不在承认稽核所偿还外债的权利,此项工作另行指定特殊机关负责,收税职权也从盐务稽核所手中收回,改用关税收入以作偿还。

从此,盐税的征收、保管及使用权又重新惠到中国政府的手中。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设立了盐务稽核所。

1929年8月稽核所恢复收税职权,在各区的稽核家馆开始陆续恢复。

盐务稽核总分所直隶于财政部,改变了帝国主义控制我国盐税主权的局面。

由于稽核所旧有人员办盐的经验十分丰富,新稽核所任用了一批原稽核所的旧有人员,选择业绩较好的,尽量做到量才任用。

这时的盐务管理体制中,并行着两套平行的系统。

中央设置盐务署和稽核总所,二者都隶属于财政部;在各个产盐区,设立盐运使,运副及稽核分所;各销盐区,设立榷运局和稽核处或税收局,又分别隶属于盐务上及稽核总所。

这样,盐务一项分为行政和稽核两大部分。

“行政机关主管场盐运销,及缉私事宜,稽核机关主管征收盐税,秤放盐斤,及编造报告事宜。

”在1930年,南京政府对盐务管理体制进行又一次改革,即将缉私权、盐务行政权归稽核机关兼管,使盐务稽核所职权获得扩张。

1931年5月又颁布了《盐法》,对盐税征收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将稽核所和盐务署的职权划清。

3、裁厘改革:厘金市地方政府在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向过往的商人征收的货物通行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它开始于1953年的扬州,使清朝官员雷以缄在扬州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征收的,以后逐步通行于全国。

到民国初年,厘金关卡新增达735处之多,税率由值百抽一到值百抽五不一。

厘金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先,这是统一财政的需要。

厘金制度下的税率带有随意性,没有区分货物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厘金制度下,洋货纳关税、子口税后就不需要交纳厘金,是不合理的,厘金一天不废除,统一财政就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就是为了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最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因为厘金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内的商品流通,增加了工商业者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使工商业发展极为艰难,因此国内资本家废厘金的呼声极为强烈。

1928年7月,财政部设立了裁厘委员会。

同年12月,宋子文召开五省裁厘会议,决议裁厘要点10项,即以财政部名义公布,另呈国民政府备案。

到1931年1月1日,财政部明令废止厘金及子口税,并从即日实施。

厘金明令废除后,地方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了,为了弥补地方的损失,宋子文决定开征营业税和地方提供财政补贴为解决办法,以减少裁厘的阻力。

政府在裁厘的同时,也创办了统税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

所谓统税就是“一物一税”为原则的新税,货物在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

统税实际上是一种产品出厂(或出产)税。

最早实行这项新税制的是卷烟行业。

财政部为了严格管理同说的课征工作,还确定一下几项原则:1.统税是国家税,地方不得重征和截税;2.征收统税的货物,因该以便于课征的大宗消费品味限,并须用法令明确规定;3.已征统税的货物,若遇有重征,应予以退税,确保一物征一税制度的建立;4.对货物征收统税全国采用统一税率;5.中外商人待遇一律相同。

至此中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统税体系始告完成。

统税因制度比较健全,又避免了厘金的诸多弊端,应当说是进步合理的,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统税收入越来越增加,成了政府第三大税源。

统税的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4、外债整理:这是晚清民国经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所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财经问题。

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当时的中央政府面对内支外绌的财政困境,即以广借、滥借外债为其解决财政困难的灵丹妙药。

其中,仅北洋政府即举借外债高达99110万元,并由此形成了滥借外债—拖欠债务或无力还债—因缺少诚信而致使外国银行团不敢再大规模借款给中国政府—因借不到外债而中央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债务危机链条。

这一做法,不但极大地恶化了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而且也使中国的国际信用和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恢复国际信用和争取列强对其的政治支持,承认了晚清和北洋政府所遗留下来的巨额外债义务,并于1929年成立了“整理内外债务委员会”以整理债务,还决定每年从关税项下拨款500万元作为偿还外债的基金。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债整理”,如何处理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遗留下来的巨额外债,不仅是一个中外经济关系问题,而且也是其争取帝国主义列强承认和支持的国际政治问题。

因为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南京国民政府就无法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正式承认,更别指望得到新的外国借款来缓解其经济和财政困难。

所以,在主观上,南京国民政府是把整理与清偿前政权遗留下来的巨额外债,作为获得列强承认的重要政治手段来考虑的。

这就决定了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偿还内债方面的债信极差,但它在偿还旧外债、恢复外债债信方面的确是很认真和很努力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各国间相互赖债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而南京国民政府整理和偿还外债的努力显得很突出。

它对于提高南京国民政府的债务信用,促成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举借外债高潮的到来,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1927—1937年这1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举借外债。

在1927—1937年的这1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鉴于北洋政府滥借外债,导致中国之国际偿债公信能力减弱和中央政府债务危机的教训。

从总体上看,1927—1937年间的国民政府举借外债,一方面,固然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它也起到了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建设提供资金,引进现代技术,促进中国发展现代化和增强国力的积极作用。

所举借的外债还有相当部分是用于了经济建设之中。

抗战前1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举借外债,共修筑铁路3793公里。

其中,仅1936年初至1937年7月间即筑路达2030公里,是前8年的6。

5倍。

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的铁路建设,而且为其后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争取外援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金融改革1、统一货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

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将所属一些厂矿内迁外,对自愿内迁的民族工业,也给予贷款和运输的便利,还强制一批所需工厂内迁,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并没有实现其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民族工业也没有得到扶植。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地区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迅速崩溃,后期经济败坏。

1948 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

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决定以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告终。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

2、整理纸币发行:“纸币发行之原则,系为代替现币之用;而现币之铸造权系专属于政府,则纸币之发行权自应限于国家银行,其余各银行均不得印发纸币。

”但是,当时中国发行纸币的银行多如牛毛,并不能一下子把纸币的发行权收归国家银行所有。

因此,政府对不同的纸币发行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中央银行,以法律的形式把纸币的发行权规定到其职权范围内;对其他的有纸币发行权的银行,一面调查这些银行的发行数额与相应的发行准备情况,禁止滥发,一面取消一些不具备发行条件银行的发行权;对于各地的钱庄、商号,则明令禁止他们发行纸币,政府对纸币发行的整理,为1935年法币政策实施后国家银行垄断纸币的发行创造了条件。

3、废两改元:废两改元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币制改革举措。

国民政府之所以要实施这一改革,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币制极为混乱,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既有银两、制钱、外国银元、本国银元、铜元等金属货币,又有钱庄、票号、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

据当时甘末尔顾问报告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后坏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