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2)名师编辑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电活动是由钠内流所促成,此时膜 内外电位差(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 导速度快。主要是指心作功肌和心传导系统 细胞等。 慢反应电活动是由钙内流所促成,膜电位 小(负值较小),除极慢、传导也慢。主要 指窦房结、房室结及心肌缺血的细胞也呈慢 反应电活动。
3. 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三.后除极
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 除极化,称为后除极。 1. 早后除极 2. 迟后除极
后除极
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主要是由于 Ca2+内流增多所引起的。
迟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是细胞内Ca2+过 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致。
四.基因缺陷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
纤维等的0相上升最大速率和膜反应性,因而 减慢传导速率。使在病理情况下的单向传导阻 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从而取消折返。
3、延长不应期:延长心房、心室、浦氏纤维
的ERP和APD,其中对ERP的延长更为明显,
因而可取消折返。
4、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有明显的抗胆
碱作用,阻抑迷走神经的效应。同时还有阻 断α受体的作用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而反射 性兴奋交感神经。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一.折返:一次冲动下传后,又顺着又一环形通路折回,
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形成
分为:
功能性折返
解剖性折返
1. 存在解剖学环路。 2. 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 3. 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二.自律性升高
当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血钾、心肌细胞受 到机械牵张时,动作电位4相斜率增加,自律 性升高。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 大上升速率(Vmax)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传 导速度的重要因素。高 → 传导快;低 → 传 导慢,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4 有效不应期:
复极过程中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 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从除极开始到 细胞接受刺激能够再一次产生可扩布性动作电位 的一段时间即为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它反映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 最短时间,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度变化相 应,但程度有所不同。
Slow inward Ca++ current Outward Cl- current ICl
IKr
ICa
3
IKs
Membrane Na+ /K+ ATPase Na+
Outward
K+
currents
(ITo; IKur; IKr; IKs; IK1)
IK1 IK1 4
Rapid inward Na+ current ( INa)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治疗各种快速型心 律失常。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于用药早期)
2、久用后有“金鸡纳反应”(头痛、头晕、 耳鸣、失听、恶心、视力模糊等) 3、心脏毒性较为严重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
一.概述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 常表现。
1.类别: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以下)、
传导阻滞(心房、房室、心室)等。
快速型:窦性、异位过速两类:如窦性心动
过速、心房早搏、房扑、房颤、心室早搏、阵发
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心室纤维颤动等。
②减少迟后除极:
减少胞内钙含量即发挥作用。
3.消除折返激动
①改变传导性:增加反应性加快传导,以
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降低反
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为双向阻滞,终止折
返激动。
②延长有效不应期
二.药物分类: 四大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根据程度差异可分为 Ⅰa、Ⅰb、Ⅰc三个亚类。 Ⅰa类 适度阻钠,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延长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代表药有胺碘酮等。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代表药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quinidine)
药理作用:
Ⅰa类药
1、降低自律性 :由于阻断钠通道,减慢Na+内
流和抑制K+外流,降低4相除极斜度,从而降 低心房、心室和浦氏纤维的自律性。
2、减慢传导速度 :能降低心房、心室、浦肯野
2.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体 外压力感受器刺激,或安装 器械如起搏器)、 手术、介 入治疗(如射频消融)等。
3.结果:
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现代应 用射频消融对某些类型心律失常可达到根治作用。
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按动作电位特征分为两类:
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 心室肌
希-普细胞
五.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假说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一.机制:
药物主要通过阻滞心肌胞膜的离子流,改变心 电生理特性而实现治疗作用。
1.降低自律性:
①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②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
③上移阈电位 ④延长APD
2. 减少后除极 ①减少早后除极:
促进或加速复极可减少早后除极;减少正内 向电流或增加外向电流以加大最大舒张电位。
K+
正常心肌的电生理
快 反 应 和 慢 反 应 电 活 动
心肌及心脏传导 系统细胞的膜电位 较大(负值较大), 除极速率快,传导 速度也快,呈快反 应电活动,其除极 由Na+内流所促成; 窦房结和房室结 细胞膜电位小(负 值较小),除极慢, 传导也慢,呈慢反 应电活动,除极由 Ca2+内流促成。
复极,以延长ERP显著。代表药有奎尼丁、普鲁卡因 胺。
Ⅰb类 轻度阻钠,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
缩短或不影响APD。代表药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 重度阻钠,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
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显著。代表药有氟卡尼、 普罗帕酮。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有普萘洛尔等。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 房室结
心肌细胞膜电位
正常心肌的电生理
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膜内负于膜外约-90mV, 处于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 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时相:
0相至3相的时程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PD)。
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
1 ITo 2 ICa I Cl IKur INa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