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生养习俗
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
![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c10cda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d.png)
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客家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2、客家传统文化有哪些?3、客家习俗有哪些?4、客家民俗文化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
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生活风俗: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
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
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
客家人生孩子习俗
![客家人生孩子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5295d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b.png)
客家人生孩子习俗在农村历来重男轻女,过去要生男孩才有送酒请客。
孩子一生下来大家欢喜,长辈记时辰、排八字,求神保佑。
亲戚朋友与邻里送阉鸡、鸭蛋、猪肉,也有送红包的。
男家也要向女方娘家送酒(糯米酒壹壶,加三五斤猪肉)。
娘家有几兄弟,就要每人一壶酒。
娘家收到酒肉,要送三五只阉鸡,其他兄弟每人送一只,还要送一套小孩的衣服、帽子、被子、背带和一付手镯脚镯、银项链等。
孩子弥月那天,娘家挑上礼物来吃喜酒,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
一担堆得满满的礼物,表示娘家的庆贺。
"弥月"又称满月。
主要形式有"孩子穿上外婆送来的穿戴,在房间丢个不大不小的石头"咚"一声,以作练胆识吧!然后把小孩抱下楼拜天地,烧纸放炮出大门,边走边喊"鹞婆"(老鹰),以壮其胆,开眼见天,指望象老鹰一样雄健,腾空飞翔,有的喊"廖婆,廖婆......"民间传言"廖婆"是孩童的保护神。
满月之时,要在自家厅堂贴上新丁名字,挂上写有"添丁"两字的灯笼,还要到祠堂报丁,请来亲房叔伯吃满月酒。
孩子满月要"开斋"。
孩子由祖父或外公抱到酒席上,用一双筷子把煮熟的鸡、鱼、肉、豆腐、葱、米糕等,往孩子嘴唇碰一下,一边比一边分别念"金鸡报晓"、"年年有余(鱼)"、"有食有禄(肉)"、"大富大贵"、"聪明智慧"、"步步高升";针对每样菜取谐音说好话。
开了斋,母亲抱着孩子,每个喝酒的人送红包给孩子作为祝贺。
产妇都是吃麻油炒鸡、姜、冲酒送饭,很少吃猪肉和青菜,月内也不能出房门大小便与洗澡(只用温开水擦身)。
门窗挂帘以防风,产妇还要用黑纱巾包头,不能洗冷水,以防中风。
孩子四十天以后可以下楼同大人一起生活,产妇也可以解掉黑纱头巾,下楼吃饭、洗澡了。
客家传统生育习俗
![客家传统生育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6ce18060b4e767f5acfce96.png)
的时候受孕 ,以免造 成后代 残疾 。 怀 孕 的 妇 女 ,有 的会 有 强 烈 的妊 娠 反 应 ,呕 吐 、畏 冷 、身疲 ,俗 称 “ 病子 ”。此 时 ,孕妇 宁可 吃 了吐 、吐 了再 吃,也 不 能不
孕妇 体形 圆则主 男 ,体形 宽则主 女 ,谓 “ 圆 男 宽女 ”;肚尖 生 男 ,肚 圆生 女;左 腹动为 男 ,右腹 动为 女 。孕 妇朝南 走 时 ,从 后面 叫 她 ,孕妇 ( 无 意识 )从左 回头看 ,腹 中胎儿 为 男,从 右 回头 看 ,腹 中胎 儿则 为女 ;孕妇 ( 无 意识 )进 门或 出 门过 门槛 时 ,先 跨左脚 生 男,先跨 右脚 则生 女 ;如 孕妇 左乳 房硬生 男 ,右乳 房硬生 女 ;从孕妇 后背 看不 出怀孕
实 际 需要 确 定 的 ,有 一 定 的合 理 性 和 科 学
性 。现将 客 家地 区传 统 的生 育习俗分 “ 怀 孕 时 ”和 “ 生 育后 ”两 大时 间段 ,分别 摘录 如
下。
一
藤 ) 、枫 树 叶 、布 荆芽 等 。各村 采集 的品种 成分 不尽 相 同 。采 摘后 捆成 小扎 串成 串 ,挂
需 早 吃 用 的 ,蒸 软 点 ) ,然 后 将 “ 饭蒸” ( 为 糯 米 蒸 饭 的 俗 称 )盛 至 大 簸 箕 中 吹 凉 后
扒酒 。
缩 头 ,带来 婴儿分 娩 出后又缩 回去 … …凡此
种 种 ,多属 借某物 的特 性 引 申出来 的饮 食禁
忌 ,实 为 古 代 感 应 巫 术 的 遗 俗 。 不 过 , 像 忌
● 古 韵 遗 风
●
C l a s s i c He r i t a g e
前榕后竹的寓意
![前榕后竹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65c65f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7.png)
前榕后竹的寓意
"前榕后竹"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这个词语描述的是客家人在房屋前后种植榕树和竹子的习惯。
下面是对这一习俗寓意的解释。
1.榕树:榕树在客家文化中被视为神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榕树四季常绿,生命力顽强,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长寿。
榕树的根深叶茂,也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子孙的兴旺。
2.竹子:竹子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坚韧、谦逊和正直。
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有节代表高风亮节。
竹子的快速生长也象征着步步高升,前程似锦。
综合来看,"前榕后竹"的寓意可以理解为:
前榕:希望家族像榕树一样根深叶茂,世代繁荣,同时也象征着对外来客人的包容和欢迎。
后竹:希望家族成员能够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谦虚有节,事业和生活节节高升。
此外,"前榕后竹"还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的重视,通过种植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客家人
![二、客家人](https://img.taocdn.com/s3/m/4526e07cf46527d3240ce0d1.png)
客家人端午挂葛藤习俗,其 目的是“祈求除祸消灾”。 家家户户少不了买上一搁葛 藤,挂在门框上。
梅州民间的挂葛藤的来历有两种传说,都与 黄巢有关。 大埔的民间传说:那年五月初一,黄巢的义 军去攻打一个州府,路遇一个逃难的妇人, 身上背着一个较小的孩子,手牵着较小的孩 子。他感到奇怪,下马询问。妇人道:“背 着的是自己的侄子,他一家都遭难死了,只 剩这根独苗;手牵的是自己的的儿子。”黄 巢告诉她:“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 了新的地方后,在门上插个青枝做记号,就 可以得到保护。”妇人照着做了,并告诉亲 邻,渐渐传到南方,以后便有了端午节插青 的习俗。
风俗的形成当然是“事 出有因”。原因出自当时客家先 民迁徙逃难时,男子大量外流, 为了负担生计,女子不得不下田 劳作,自食其力,因此发明了 “凉笠”以便遮阴,形成了客家 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在走访大万 世居的途中,沿路可见当地妇女 仍保留着当时的习俗。
•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 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 形成了围龙屋、走马 楼、五凤楼、士围楼、 四角楼等,其中以围 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 著名,是客家建筑文 化的集中体现。
2、建房迁新居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 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 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 “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 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 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 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 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 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人的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 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 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客家妇女坐月子饮食习俗——娘酒鸡
![客家妇女坐月子饮食习俗——娘酒鸡](https://img.taocdn.com/s3/m/14d0524f27284b73f342502e.png)
客家妇女坐月子饮食习俗——娘酒鸡
客家人由于大多数处于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而且客家妇女多要从事劳累的农事活动。
因而,客家妇女坐好月子就很关键,月子不落下病根,才能胜任以后的农事活动,保证家庭的正常运转。
在长达千年的积累中,客家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坐月子饮食调理方法。
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才出房门。
在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三正餐三点心。
所吃的东西,都比较讲究,一要富有营养利于补身子的,利于增加奶汁;二要选择"温、热、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吃梅菜干、番薯叶、苦脉、三月菜,不吃其它青菜。
在客家地区的产妇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娘酒鸡。
坐月子期间,娘酒鸡是客家妇女产后进补的必需品。
客家妇女如此重视坐月子,一是“传宗接代”,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二是因为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保证她们过好坐月子关,不要削弱体质,更不要留下病根。
正因为如此,在客家农村,许多妇女七八十岁了,依然腰板硬朗,手脚灵便,可以从事主要农村劳动。
客家民间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
![客家民间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2d9181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1.png)
客家民间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至今依然流传着。
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习俗,不仅反映出了客家民间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民间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直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研究。
一、客家民间文化(一)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美味、艺术与健康。
著名的客家特色美食有客家酿豆腐、客家猪脚饭、客家荔枝肉等,在中国的餐桌上享有盛名。
客家人烹调食物有讲究,如烹饪猪肉时,他们大多数喜欢将血水洗净,油炸熟后才烹制,以去除异味和腥味。
客家人还有“蚝皇”的称号,因为他们善于烹制海鲜,特别是蚝类食品。
(二)建筑文化客家民居是客家民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地方之一,是一种古老、神秘、厚重和文化内涵丰厚的建筑形式。
客家人的民居通常建筑在山上或坡上,非常巨大,可以住进三百多个人。
坚固的厚墙、大理石石板、铜都和木精美雕刻的门窗,都是客家建筑特色的代表。
(三)服饰文化客家人的传统服饰也是客家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大多采用深色系的布料。
客家女子的服装多以蓝色或黑色为底色,衣袖注重防冷,裙摆呈锯齿形,这样方便行走和攀岩。
客家男子的服装也大多是黑色或深褐色的长袍,裤腰修长,袖口细长。
千百年来,客家人的服饰一直在发展和改变,但是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传统生活方式(一)开垦山地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大多是山区,他们在生产、生活和文化上与其他民族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为了积累更多的土地资源,客家人不断开垦山地,利用上山种植、下山放牧的方式生活。
他们保护自然,善待土地,将荒地开垦成农田、果园和茶园。
(二)民俗文化客家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离不开民俗文化。
他们信奉道教、儒教和佛教,有多种婚俗、死亡礼仪和节日习俗。
比如,他们崇拜太岁,每年都要祭祀太岁神;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客家人要赶集,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沐浴节,客家人将会吃粿、果子和清酒来祭祀祖先。
客家习俗1讲述资料
![客家习俗1讲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1e50e930c22590103029d33.png)
客家山歌 节日习俗 客家服饰 客家来源
客家饮食
梅州的客家菜偏重“肥、咸、熟”,其形成自然与梅州客家 先民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 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是梅州客 家人在历史上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喝稀饭, 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 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分;再次是山区草木多,养成 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 香。客家菜的形成特点反映客家人勤奋节俭、刻苦耐劳的传 统美德。
客家民俗你了解吗?
这 是 什 么
叩
迎
娘
亲
客家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 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 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 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 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 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 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 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 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客家饮食
一位九十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说,尝尽山珍海味,喝遍 玉液琼浆,都不如家乡的农家菜好!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 不难发现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馆里,红焖肉、 清水鲩丸、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菜也颇受青睐……
盐焗鸡爪
红焖肉
酿豆腐
盐焗鸡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 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梅江区、 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 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用客家方 言演唱的汉族客家民歌,它是客家人的口 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 生活气息浓郁。
客家人作文
![客家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9260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2.png)
客家人作文1. 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客家人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
其中一项著名的习俗是“四世同堂”,意味着祖孙四代同住在一起。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家庭的团结和亲情。
另一个习俗是祭拜祖先,客家人非常尊重和崇拜他们的祖先。
每年农历七月,他们会举办丰盛的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还有一项习俗是拜年。
农历新年期间,客家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拜年祈福,向长辈祝福幸福和健康。
这些传统习俗是客家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客家人的美食文化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具有浓厚的客家风味。
它以清淡爽口而闻名,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著名的客家菜包括酿豆腐、酿苦瓜、卤猪脚等。
客家人喜欢用米、面粉等主食,如米粉、糍粑等,这些食物口感细腻,能给人带来舒适的味觉体验。
此外,在客家人的餐桌上,酿的酒是少不了的。
客家人以自己酿造的美酒为自豪,这也成为他们待客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客家人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展示了客家人对食物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3. 客家人的义务教育观念客家人非常注重教育,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客家人对于义务教育有着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不论贫富或社会地位。
客家社区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例如修建学校和图书馆,提供奖学金和补助金等。
客家人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升学率和成绩排名。
这种义务教育观念也在客家人的家庭中得到体现,他们常常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和智慧。
4. 客家人的传统手工艺客家人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他们擅长刺绣、编织和雕刻等技艺。
其中最著名的是客家刺绣,它以其精湛的绣工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客家刺绣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图案多为花鸟、人物和自然景观。
客家人还善于编织竹器和藤器,如编竹篮和编藤席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体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abe71bfc4ffe473368abc1.png)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
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
“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
其一简朴好客。
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
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
客家人生育风俗
![客家人生育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17bcbe0cf111f18583d05a45.png)
客家人生育习俗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
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
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
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于是拜神祈育。
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
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
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
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
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
”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
“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
“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
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
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
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9537ad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d.png)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8ef91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2.png)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禁忌是人们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客家人的民间禁忌,希望各位会喜欢!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
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
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
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
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
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2、数字禁忌。
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
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
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
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
各地的坐月子习俗
![各地的坐月子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9dfdd8f6ba0d4a7302763a16.png)
1、山西民间传统坐月子,山西民间传统的做法是: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也不准上街,而只准在室内吃、住。
坐月子期内,民间是比较讲究的,主要是要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怕闹出月子病来。
坐月子期间,产妇要比平时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帕子遮住,怕受风。
坐月子期内,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弄成终生不愈的症状。
在山西农村,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大米与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
坐月子期内,禁止产妇多说话,说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
同时,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成婴儿的疾病。
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
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
山西人的习俗,坐月子期内一般由产妇的婆婆或生母照顾,现在,大多是由生母照顾的。
生母照顾,产妇少生气。
而婆媳关系,一般都很难处理得十分融洽。
如果产妇生母与婆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照顾,则由产妇的姐姐或妹妹从娘家前来照顾,侍候产妇一个月满后方才离去。
产妇坐月子,一般都要吃催奶的食品,像白水煮猪蹄、猪尾巴、鲫鱼汤等,也有人因缺奶而食催奶中药的。
产妇所食的食物,要求味道清淡,少食盐,不吃生、冷的食物。
山西乡间,对产妇坐月子这个人生中的一道关口相当重视,决不掉以轻心,民间讲究很多,目的是一个,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
2、客家人坐月子的风俗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一般为30天)才出房门。
坐月子期间,产妇享受最优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饮食、充分的休息,成为全家人都围着团团转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三正餐三点心。
所吃的东西,都比较讲究,一要富有营养利于补身子的,利于增加奶汁;二要选择“温、热、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不吃青菜,吃干菜。
产妇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鸡子酒(含姜、鸡、酒)。
客家人坐月子常见风俗
![客家人坐月子常见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541fdf5fff00bed5b8f31d0c.png)
客家作为一个族群,在赣、闽、粤三省有区域性聚居,传承着自有的客家文化。
除了以上三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是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族群。
客家月子风俗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传统习俗,如果客家人需要找月嫂的时候就可以去通过这些习俗来考验月嫂,这样就能快速找到一个尊重了解习俗的好月嫂了,以免在相处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关于食物的习俗1、客家人风俗:下奶必吃鸡公煲。
据说,吃完鸡公煲,奶水多到飚。
不过,在科学养育的今天,更建议月子里的宝妈饮食清淡均衡,不要过多、过早摄入这类高脂高蛋白食物。
2、在刚刚添丁的客家家庭中,产妇要多吃动物内脏。
这可能和部分地区的月子食物有很大不同。
但在传统的客家人眼里,鸡一身是宝,鸡的内脏当然也是珍贵的营养来源,怎么可以少了它的位置呢。
3、除了鸡肉、鸡内脏,还有一样独有的食物——蛋肠。
蛋肠是当地特有的称呼,是指母鸡生蛋的通道。
按照以形补形的中国饮食文化,估计也是对刚刚经历分娩的产妇“形补”。
如果月嫂姐妹能做出地道的客家蛋肠,那一定会得家里老人的绝对认可。
4、客家黄酒,在酒桌上可能并不起眼,但在月子餐里,它的地位绝对无人可敌。
客家黄酒鸡,已经走出客家族群,成了南中国家庭的月子必备,家里的老人会趁着孕期,托故乡的亲友收购上好的黄酒,在家里备上足足几十斤。
对于哺乳的产妇而言,过多的酒精摄入,可能会影响乳汁成分,所以,烹制时一定要较长时间的炖煮,将酒精挥发后,才能给产妇食用。
5、客家人牢牢遵守着中原古文化,有些家庭不允许产妇出房和大家一起用餐,所有的餐食由家人送进房内独自食用。
还有些规矩,是不让产妇站着喝水,一定要坐着吃饭、喝水,饭后必须坐5分钟才能起身站立。
6、客家人和广东很多地区风俗一样,不让产妇吃绿叶青菜。
除了叶子类的蔬菜,还有一种食物是客家产妇的禁忌——荷兰豆。
因为据说荷兰豆软软的筋,会让产妇也发软。
取而代之的是四季豆,因为它更看起来更硬实。
也许正是这样极致的讲究,才能让客家人保持不少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吧。
浅谈客家风俗
![浅谈客家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0e08560a98271fe910ef9f6.png)
浅谈客家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客家人有客家人的风俗,潮汕人有潮汕人的风俗······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
广东客家人分布范围广,人口多,其中以梅州为中心,辐射范围到河源、惠州、茂名、韶关、湛江、深圳、东莞,甚至于香港和澳门。
这些客家人分布地的区别,往往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现在,我就简单讲讲我所知道的客家风俗中的一个代表---我的家乡河源市连平县的一些风土习俗。
我们那在在过年前20多天时,每家每户都会聚在一起做年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年品包括糖环、油果、角子、散子、“蛋”卷、“栆”、炸肉丸等等。
在年28、29时,家家都要贴春联,贴门神。
在年三十的时候,是统一祭祖的时间。
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祭品去祭祖先和神明,以祈求它们保佑家人平安、万事顺利。
在祭祀期间,小孩要在的人的后面,不能打闹。
祭品主要有鸡、鱼、猪肉、豆干、油果、米酒等。
从这天开始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家家电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我们那的客家人素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这个习俗由来已久。
传说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
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
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
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
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年初三“送穷鬼”: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
宫中人都叫他“穷鬼”。
客家文化知识科普
![客家文化知识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fe8a823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5.png)
客家文化知识科普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尊重传统、强化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家文化也广泛存在于客家地区的历史建筑、传统烹饪、传统服饰、戏剧、音乐、习俗等各个方面。
一、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记载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末年。
在中国,俗话说“客家人五百年不开口”,意思是说客家人是非常勤劳而朴素的人,他们喜欢闷头干活,不善言辞。
客家人是非常勤劳、纯朴和聪明的,他们善于经商、种植和制造。
客家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也有很多的贡献,比如说红色革命、科技创新等领域。
二、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是一个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厚文化体系,代表了客家人民族精神的最高形态。
客籍人士在客家地区一般会说客家话,它是汉语的一个方言系统,也称官话、客家方言等。
客家话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地,也在部分国外华侨中使用。
客家话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语音清晰,语调悠扬,使用流畅;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客家团结的重要基石之一。
三、客家民俗客家人民众多、生活习惯多样,在客家地区有很多独特的民俗、风俗、习俗。
比如说“赶坝”、“压西路”等活动。
客家人在重要节日时,往往有吃饺子、喝茶、包粽子、赈我们、唱歌舞等传统活动和习俗。
四、客家建筑文化客家建筑讲究经济实用和人性化,在设计上突出了安全、抗震和通风等特点。
客家建筑的形式多样化,方寸顶、板栏壁、门楼、围龙墙以及新围街小巷等都是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
客家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之一,被誉为“华南建筑长城”,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五、客家美食客家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又称客家风味或东江味,被誉为“中华佳肴”,其独特的调味、烹调方式、材料选择,各具特色,赢得了众多美食爱好者对于它的喜爱和推崇。
例如梅菜扣肉、红烧肉、客家煨鸡、三杯鸡、瑶柱蒸排骨等等,尝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六、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从历史和人文的层面去挖掘和发掘,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化、喜爱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
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
![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f044315177232f60ddcca12b.png)
传统喜庆习俗1.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生育习俗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
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
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
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于是拜神祈育。
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
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
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
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
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
”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
“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
“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
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
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
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
女性是生育的象征,这位“吉祥哥”是否是“吉祥天女”演化,或是她的兄弟,或是她派生为人间的“香火”操劳之神?有的地方把自然物当作送子神灵而顶礼膜拜。
福建上航县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有一块长条形的石头,竖立在天井边,当地客家人视之为送子神灵,称“摸子石”,常有一些求育心切的少妇前往祈育。
其祈育方式很特别:少妇们趁暮色降临之时,悄悄走到“摸子石”前,解开衣襟,肚皮在“摸子石”上轻轻摩擦几下,尔后扣好衣服,心里怀着受孕奢望悄然离去。
赣南兴国县等地客家人很信奉觋公,妇女不孕,请觋公跳覡“包花”,祈求生育;怀孕期怕小产,请觋公“藏海水”保平安。
保胎:客家妇女有孕称为“有喜”、“有好事”、“有生养”、“有生妊”、“有哩子”等。
“有喜”,就要保“喜”,即是保胎。
民间的保胎措施,主观愿望是积极的,是为了保孕妇、保胎儿能够平安发育,平安出世,但具体的习俗,不少是由于迷信鬼神所至。
“客家人以为一个人生下后具备有‘精’、‘气’、‘神’三样于自身,神就是人的元神,也就是人的灵魂。
当妇女怀孕时,元神就存在于胎中,这时也就有了所谓胎神的存在。
胎神每天所占的地方不同,普通都明载在日历上。
因此,孕妇房中忌器物随便移动,忌打钉,禁止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触犯胎神,必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流产。
”安胎的方法是:(一)向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服用以保胎儿;(二)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把符少了与盐混合,循着触犯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沿途撒在地上;(三)买来安胎符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四)把安胎符烧了洒在蚊帐上。
闽西一些客家地区,妇女怀孕十个月要“催生”,初三、十三、二十三、常有亲友、邻居送蛋和粉干给孕妇吃,叫“催生”,孕妇家要设宴招待送礼者。
孕妇禁忌很多,不许看入殓、不许接触棺柩、不许在亲友结婚时进入新房、不许在娘家住宿过夜等等。
民间认为人死要投生,孕妇碰上入殓,或“当煞“,胎儿可能发生不幸;或死者为投生而投胎。
孕妇接触棺柩,棺柩埋葬后,会长出白蚂蚁。
孕妇进新房,会“喜冲喜”,一方或双方不吉利。
长汀县等地的孕妇还不能随便去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会“争花”,使小孩夜卧不宁。
客家妇女很会劳动,由于有劳动习惯,所以怀胎其间也不太节制劳动。
农村孕妇,往往临产前还挑水、砍柴。
可能也是由于他们体力劳动多,锻炼出一副好体格,自身保胎能力强,尽管干重活也不致流产。
饮食方面也不是很讲究,过去的客家地区都是比较穷的山区,妇女从事体力劳动,养成不娇弱的体魄和性格,所以孕期饮食并无十分特别,只是食一二个猪肚、猪心养养胎就是了。
分娩:客家人称“轻”、“落月”、“养子”、“养人”、“养崽”。
过去妇人分娩都在家里,多数在床上,也有坐在便桶上,由民间“产婆”、“接生婆”接生,生了几个孩子的妇女会帮助邻居接生,有的还能自我接生。
由于缺乏卫生知识,所使用的器具又未很好的消毒,因此婴儿和产妇经常出问题,产妇、婴儿死亡率很高。
产妇死去叫“阴生死”。
民间认为产妇“阴生死”后,会变成“阴生鬼”。
“阴生鬼”想要投胎再生,必须在婆家找人作替身,所以有“阴生鬼寻亲人”之说。
婆家为防止后人被害,常在产妇衣袋里放入一把芥菜子,让她老数不清而无法投胎。
而娘家又不愿女儿永远做鬼,所以在死去的女儿入殓时,要派人监视,怕亲家做“小动作”。
婴儿出世之后,胎盘要用纸包好,埋藏好,不能随便弃置,否则“血污冲染洸”,必然招来不幸。
这是由于自古相传“生产不洁”观念影响。
埋藏地方,是在自己屋内或屋边,一般喜欢埋在放便桶或放水缸的地方,因便桶或水缸压住,不易被老鼠、猫、狗挖掘。
所以客家人出生的地方叫“胞衣迹”。
宁化县等地的客家产妇,产后当天就要洗澡,没有婆婆或者婆婆不会服侍的,产妇自己起来烧水洗澡,洗澡水一定要烧开。
婴儿问世之后,如果是头胎,丈夫要上岳母家“报喜”。
“报喜”的时间各地不同。
广东一些客家地区是十二朝向岳家和媒人报喜,俗称“送酒”。
长汀县等地是十天左右,备办肉丸、红蛋、糖姜鸡、酒菜,送到外祖母家,叫“抱婆嫅”。
宁化县等地在当天或三日内“报喜”,备姜酒和鸡送到岳母家,岳母接过礼物,筛酒给家人和前来祝贺看望的邻里喝。
女婿吃过“点心”便可回家。
岳母回送鸡一只、红蛋一对、猪肉、红带子、婴儿的帽子、衣服、围襟、肚兜、尿布等,(也有待三朝才送衣服),姜酒退回一些,岳母家会送的东西称“送庚”。
赣南南康等地客家妇女怀孕时,生母要送鸡蛋,俗称“睄胎”。
分娩后,外婆家要送小孩的衣、帽、鞋、袜、棉衣、棉裤、棉裙、尿裙和火笼,以及产妇吃的鸡、蛋和鱼肉菜干做的“菜碗”。
分娩之后,亲朋、邻居纷纷前往祝贺,送鸡者,送鸡蛋者,送红包或衣物者,产家便要准备姜酒和红蛋,给前来送礼的每个人敬一杯姜酒,送一对红蛋。
有的地区生女的只送一只红蛋。
对不知道分娩的亲朋,要上门送红蛋,以示报喜,凡接到红蛋的都要回礼。
产家待满月时才宴请酬谢送礼者。
做月:亦称“做满月”、“做月子”、“做月日”。
生下的婴儿叫“赤孩子”。
产妇做月,行动上不能吹风、不接触冷水、洗澡要用开水、不洗头、不能干重活、但贫苦人家,产后数天便要操家务活,十天半月便要下田劳动。
饮食方面,不能喝生水,碗筷都要用开水洗过,饮食习惯大体可以分两类,多数地区是吃热性、滋补食物,如雄鸡炒姜酒、炒米、焗鸡蛋、酒加红糖,桂圆干等。
而有些地区,如宁化等地,却要吃良性食物,鸡需是小母鸡、肉、蛋、豆腐等都要清燉,不能炒,怕“火气”,如此“做月”结果,母、婴体质都比较虚弱。
婴儿出世满月时,要“做满月”、“开斋”,宴请亲戚朋友。
有的客家人不在满月开斋,而是在两个月或三个月时才开斋。
有些客家地区,婴儿满四个月,要做“四个月”,外祖父母必须携带礼物来看外孙。
有的地区不叫“四个月”,而叫“一百二十天”,主要忌讳“四”字,因客语“四”同“死”谐音。
过周:客家人亦称“做对岁”,即是孩子的周年生日。
届时要祭祖祀神,设宴招待亲友,做“对岁红粄”,分送邻居、亲友;外祖父母照样馈赠礼物,其他亲朋也需送礼。
宴前,举行“试儿”、“抓周”仪式。
香案上摆上醴品,烧香点烛,在香案前,摆上一张桌,桌上放上弓箭、纸币、食品、珍宝、玩具、化妆品、算盘等物,若是女孩,还要加上剪刀、尺子、针线。
准备好后,孩子洗好澡,穿戴新帽、新衣服、新鞋袜,由父母抱小孩到桌边,让小孩选择一件东西,俗称,孩子抓了什么,便预示其将来干什么。
如抓了纸笔,便说其将来会读书、当官。
抓了算盘,会做生意,此俗不仅客家地区有,而是流传全国。
保育: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年代里,医疗保健条件极差,婴儿、孩儿死亡率很高。
一家人好不容易得“贵子”,所以极尽所能保护新生命“长命百岁”。
预示才去种种办法为之求生而不致夭折。
办法之中,有合理的、科学的习俗,如饮食方面、医疗方面,在没有西医或西医很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当地自然生态,采用青草药以及土法针灸术、按摩术、推拿术等。
然而更多的办法是求助于冥冥之中的力量,如用佩戴衣着驱凶辟邪,信奉神灵、巫术,甚至用命名、称谓以自贱求生。
命名:人的姓名,本来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但当父亲的往往不是那么随便给安上一个“符号”,而是非常重视、慎重,之所以如此,是相信名字会影响孩子前途。
所以在正式定名之前,先取个如命,待后才取正名。
命名方法最普遍的是按辈分,就是按照族谱所规定的辈分排列顺序,同辈的第一个字都一样,第二个字便可自由选择。
我国孔姓是全国统一的排列,而其他是以地区性宗族自行排列,一般是以单独修谱的宗族为一种独立排行。
如宁化县石壁村有两个张氏宗祠,尽管他们同一远祖,但各自单独修谱,因此,其字辈也是各自一套,并不相同。
第二种方法是以生辰八字推算。
缺什么补什么,互补而不犯冲。
一般请算命先生或有学问的人排八字,用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照推算,民间认为,每人最好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部分,忌讳冲犯,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
如命中缺水,就不能取火字为名,因水克火,而应补缺,可取水字,或有“水”偏旁的字。
命名的第一种方法,选第二个字时,就要根据第二种办法选字。
第三种方法,是以父母对孩子前途的向往,望子成龙,常常在名字中表现出来,如取贵、龙、斌等字,希望孩子富贵兼有,文武双全。
第四种是父母表现自身的祈望,如生女孩很多,想得一男孩,即称女儿为“满女”,意即生女到此为止,或称“招弟”等。
第五种方法是人丁不旺,或数代单丁,或前面所生夭折,往往以为父子相克,母子相克,便给取以贱名,如阿狗、阿猫、丑妹等等。
儿子不直称父母,而叫父亲为“邻舍”、“老伯”、“哥哥”,叫母亲为“大嫂”、“嫂嫂”、“姐”。
用此以避父子关系、母子关系。
客家人喜欢以上述方法选字,然后加上“阿”“妹”等字。
如女孩称莲妹、喜妹、宝妹……男孩喜欢加“阿”字,如阿财、阿贵、阿勇……同时喜欢用排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