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一首

合集下载

李绅《悯农》赏析

李绅《悯农》赏析

李绅《悯农》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李绅《悯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餐:饭食。

悯:怜悯。

【译文】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译文二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

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

【赏析】这是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其中之一,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诗文锄禾的颗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句格言。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李绅《悯农》赏析】。

悯农一

悯农一

悯农一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

元和元年进士。

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赏析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
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悯农其一这首诗的意思

悯农其一这首诗的意思

悯农其一这首诗的意思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一首诗,是一首描写农民生活的诗歌。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唐代农民在残酷的农业生产中所遭受的种种困难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他们辛勤耕作的精神。

但同时,诗中也揭示了农民所面临的困境:天气不顺、水利不畅、国家税赋沉重等问题,使得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他们勉力支撑,却仍无法摆脱贫困和苦难的困扰。

此外,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

他提倡社会应该关注并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悯农其一》这首诗,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农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爱,这也是李绅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体现。

- 1 -。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空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诗意

《悯农》诗意

《悯农》诗意
《悯农》有两首,均为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1.《悯农・其一》
1.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注释:
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子” 指粮食颗粒。

3.“四海”:指全国。

4.“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3.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悯农・其二》
1.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注释:
1.“禾”:谷类植物的统称,这里指禾苗。

2.“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3.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
来的呀?
这两首诗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无法饱腹的残酷现实;第二首诗则通过对农民在烈日下劳作场景的描写,让人们体会到粮食的珍贵。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吗
锄禾和悯农是一首诗,这首诗是叫悯农。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原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一年级古诗词必背悯农

一年级古诗词必背悯农

一年级古诗词必背悯农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这首诗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还能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意识。

《悯农》共有两首,分别是: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粮食。

然而,尽管土地被充分利用,农民们仍然面临着饥饿的困境。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汗水滴落在土地上,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劳动。

诗人以此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农民为什么要在烈日下劳作?
2. 为什么即使土地被充分利用,农民们仍然会面临饥饿?
3.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粮食,以表达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古诗词,还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悯农》锄禾古诗

《悯农》锄禾古诗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赏析:一、《悯农》(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丰收景象与农民饥饿的现实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与农民的苦难。

春天播种下粒种子,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田地,但勤劳的农夫却依然遭受饥饿之苦。

2.表现手法:a.对比手法: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微薄,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b.虚实结合:诗歌以“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具象描绘丰收的喜悦,再以“四海无闲田”的虚写展现物产的丰富,最后以“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收尾,使全诗充满张力。

3.情感表达: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愤慨溢于言表,通过对比与虚实的结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苦难。

二、《悯农》(其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农民还在田地里劳作,脸上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呢?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强调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2.表现手法a.细节描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情景,细腻地刻画了劳动的艰辛,汗珠滴入泥土的细节,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杨万里的诗悯农原文及赏析

杨万里的诗悯农原文及赏析

杨万里的诗悯农原文及赏析杨万里的诗悯农原文及赏析诗悯这首诗语言朴实平白,不着修饰。

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当时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万里的诗悯农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悯农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f&egra一ve;n):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不雨”,说地是稻子收成不好地原因,长期不下雨造成地。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悯农》古诗词鉴赏(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诗词悯农《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2)餐:一作“飧”。

「赏析」李绅的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锄禾日当午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古诗三首全文

悯农古诗三首全文

悯农古诗三首全文
以下是介绍悯农古诗三首的全文:
悯农古诗是古代著名诗人李绅写的三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庶民深厚的苦难,以及对农业生产的赞颂。

正因为这样,悯农古诗一经问世,就被广泛流传,成为传世经典。

以下是三首古诗的全文:
1.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一幕,展现出农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呼吁社会各界对其多加关注。

诗人以平实、朴实的文字,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农民精神力量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七律·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绝句·悯农三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两首诗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也是李绅在悯农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点滴描绘,反映出庶民艰辛,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也抒发了对家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总之,“悯农古诗三首”的诸多版本,早已融入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民间经典,诠释着中国历史和文明中的千丝万缕。

闽龙悯农其一

闽龙悯农其一

悯农其一的古诗《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原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扩展资料文学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2023年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空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其一这首诗的赏析

悯农其一这首诗的赏析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但因天灾人祸而身陷困境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诗中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如描写耕牛艰难地耕地、农民在冬天里砍柴取暖等,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通过描写农民因天灾、战乱而遭受的苦难,如描写饥民流离失所、乞讨生活等,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陷入苦境的同情。

最后,诗人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农民的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悯农其一表达的意思

悯农其一表达的意思

悯农其一表达的意思
悯农是古代帝王慈悲、怜惜农民的意思。

《诗经》中就有许多反映这种思想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小雅·小雅·小雅·悯农》。

这首诗极富情感力量,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诗作开篇就直抒胸臆:"凡农夫之艰难,维耐矣毕矣"(凡是农民所遭受的艰苦,都是耐劳和辛勤啊!)接着直接描述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扬耜衺衺兮,锄而穋之;陟彼阿阿兮,遐遗万里"(春天耕田,耘除蓓草,夏天爬那陡峭的山坡,走过万里征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劳作无度,鞠躬尽瘁。

作者充满人文关怀,充分理解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他们不得不在抵御严寒酷暑的苦难环境中求生存而深有同情。

诗中写到:"我们君王啊!真应当悯恤并宽慰这些辛勤劳作、百折不挠的劳动人民,使他们的生活能够稍稍减轻劳苦,得享一些安康吧!"由此可见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体恤与感同身受,深深表达出对农民的关爱。

总之,这首诗抒发了国家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更展示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神,富有深远的影响力。

以"悯农其一表达的意思"为题,就是从这方面来诠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诗文解释】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悯农其一【词语注释】
粟:谷子。

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子:植物的籽实。

四海:指普天之下、全中国。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犹:还,仍然。

悯农其一【诗文赏析】
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

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

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

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

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