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bone marrow)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1.骨髓的结构:红髓有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

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2.造血微环境:骨髓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

• 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GM-CSF 等)

细胞外基质

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

(二)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记忆B 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刺激活化后,可经淋巴液和血液返回骨髓,在骨髓

中分化成熟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主要为IgG )释放于血液循环,而且缓慢持久。故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骨髓功能缺陷,必然造成造血障碍和免疫功能缺陷。

(三)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1.造血干细胞(HSC )的起源

人类的造血:多能HSC 具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

HSC 造血部位迁移:卵 黄 囊 → 胎肝、脾 → 骨 髓

(2W ~2M ) (3M ~7M ) (7M 以后)

骨髓成为胚胎末期一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场所。

2.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1)CD34: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成熟血细胞不表达。

(2)CD117(c-kit ):是SCF 的受体。50%~70%的CD117+的骨髓细胞表达CD34。

(3)Lin- 细胞:不表达不同血细胞的谱系(lineage)特异性标记,为早期造血干细胞。CD2/3//19/24//56//66b 等为不同的谱系标记)

3.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1)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骨髓、胸腺造血微环境是HSC 分化的条件。

(2)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

(3)淋巴细胞及其分化

二、胸 腺 (thymus)

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胸腺出现于胚胎第9周,在第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

新生期胸腺约重20g ,青春期可达30~40g 。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退化,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 老年期被脂肪组织取代,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一)胸腺的结构

1.皮质(cortex ):皮质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T 细胞(即胸腺细胞),并有胸腺上皮细胞(TEC )、巨噬细胞(macrophage ,M φ)、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等。 多能干细胞

定向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NK 细胞 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2.髓质(pulp):大量胸腺上皮细胞

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DC

髓质内常见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又称哈氏小体

(二)胸腺微环境

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TSC)组成。

TSC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Mφ、DC、成纤维细胞等。

TSC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其中胸腺上皮细胞最重要。

基质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因子如SCF,IL-1,IL-2,IL-6,IL-7,TNF-α,GM-CSF、趋化因子等;

肽类包括胸腺素、胸腺肽、胸腺生成素等。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胸腺基质细胞和胸腺细胞的多种细胞膜分子可相互结合。胶原等多种细胞外基质可促进二者的接触,促进胸腺细胞的移行和成熟。(三)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

从骨髓迁入的前T细胞循被膜下→皮质→髓质顺序移行,在胸腺微环境中经过复杂的选择性发育过程,90%以上的胸腺细胞死亡。只有少数最终分化发育为成熟的功能性CD4+及CD8+初始(naive)T细胞,并获得自身免疫耐受和MHC限制性抗原识别能力,经血循输出胸腺,定位外周淋巴器官和组织。

2.免疫调节

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不仅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也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维持和建立

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TCR与胸腺基质细胞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引发其发生程序性死亡(阴性选择),形成自身耐受。阴性选择障碍者易患自身免疫病。

三、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禽类B cell成熟的场所(腔上囊)。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是成熟淋巴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lymph node)人体全身约有淋巴结500~600个。

(一)淋巴结的结构实质分为

1.皮质区(cortical area)

(1)浅皮质区:

是淋巴结的“非胸腺依赖区”。大量的B细胞、Mφ和DC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淋巴小结),主要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

接受Ag刺激后,抗原特异性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称为次级淋巴滤泡。内含大量的B淋巴母细胞,可转移到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2)副(深)皮质区

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胸腺依赖区。含有部分从组织迁移来的DC,主要功能是给T细胞提呈抗原肽。

副皮质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CV),也称高内皮小静脉(HEV),随血流而来的淋巴细胞由此部位进入淋巴结。

2.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髓索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T细胞及Mφ。

髓窦内富含Mφ,有较强的过滤作用。

(二)淋巴结的功能

1.Tcell、B cell定居的场所。( T cell 75%,B cell 25% )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APC(Mφ、DC)在周围组织中摄取Ag后可迁移至淋巴结,将经加工、处理的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可随输出淋巴管进入血液。

B细胞可识别游离的抗原或被滤泡DC(FDC)捕获的抗原。通过T-B细胞的协同作用,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到达髓质分泌Ab。

部分浆细胞可经输出淋巴管进入血液,迁移到骨髓产生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